登陆注册
6394600000003

第3章 乔治·施蒂格勒:管制经济学的先驱

乔治·施蒂格勒于1911年1月11日生于美国华盛顿州雷登的西雅图郊区。

施蒂格勒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后,来到西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时他结识了科尔曼·伍德布里。此后,他开始对学术生涯产生强烈的兴趣。毕业后,施蒂格勒进入芝加哥大学,开始了他成为经济学家的基本训练。他在三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指导下进修博士学位,他们是弗兰克、奈特、亨利·西蒙斯、雅各布·维纳。奈特的专业是经济思想史,是一位强有力的怀疑论哲学家,他喜欢揭示一些像大卫·李嘉图这样早期著名经济学家的谬误。

维纳和奈特教育他们的学生不要只注重学术声望和头衔,而应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批判性的验证。30年代的芝加哥大学学术空气活跃,有一批经济学造诣很深的学者和老师,施蒂格勒尊崇并受其强烈影响。施蒂格勒的学位论文《生产与分配理论:形成时期》,内容是关于1870—1915年的生产和分配理论史,是在奈特指导下完成的。这篇关于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学术成就概论的论文完成于1938年,并由麦克米兰公司于1942年出版。施蒂格勒现在常因当时他的一些极端和不成熟的观点而感到遗憾。

在完成了除学术论文之外的全部博士课程之后,施蒂格勒于1936年离开芝加哥来到艾姆斯地区的依阿华州立大学任助理教授。

施蒂格勒始终对经济学保持兴趣。他几十年来不间断地购买和收集这方面及其他有关的书籍。他说自己是一个“勤奋的书籍收集者”。

在施蒂格勒的早期学术生涯中,他对经济学的许多领域都感兴趣。在1938年,他着手于价格理论方面的研究并发表著作。他在芝加哥大学负有盛名的《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社会福利和差额价格》。不久,他就着手撰写他的第一本专著《竞争价格理论》(1942)。1946年,他又推出了《价格理论》。

当时,他刚刚定居于艾姆斯,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于1938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这时,他已在衣阿华州立大学任教两年。这时,弗雷德里克·加弗邀请他去明尼苏达州大学任职,他接受了。在这里,他与弗朗西斯博士和阿瑟·马吉特共事。

1942年,已是副教授的施蒂格勒请假赴纽约的国家经济研究局工作,他受聘在美国经济产出、就业和生产率趋势研究项目中研究服务业这一部分。在国家经济研究局工作时,他与阿瑟·伯恩斯(后来成为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杰弗里·穆尔和米尔顿·弗里德曼合作。在施蒂格勒离开之后,研究局仍给于他极大的支持,对于他进行的制造业中,特别是在寡头垄断状况下的价格行为及收益率的经济研究,曾拨款进行资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施蒂格勒参加了哥伦比亚大学统计研究小组,他对这个小组应用统计分析来解决军事问题做出了贡献。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施蒂格勒返回明尼苏达,但不久就去了布朗大学,在去之前,他已获得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职称。1946年,施蒂格勒接到芝加哥大学的邀请,但是后来他说,在一次面谈中,他与当时的校长欧内斯特·科尔弗尔疏远了。在其后的11年间,他一直没有再得到在此工作的机会。施蒂格勒在布朗大学做了一年的教授,便前往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47年,施蒂格勒开始了在哥伦比亚大学长达11年之久的教学生涯。他教授的课程为产业组织、经济思想史和经济理论。他的同事有阿瑟·伯恩斯、威廉·维克里、艾伯特·哈特、雷格纳·纳斯克和卡尔·肖普。当他在哥伦比亚工作将满一年时,弗里德里希·A·冯·哈耶克曾邀请他参加一个有自由市场倾向的学术团体,并在瑞士的维伊集合。在这里,他帮助建立了蒙特·皮莱林协会,这是一个致力于保护自由社会的团体,1976—1978年,施蒂格勒曾担任该协会的主席。在第一次会议上,他结识了艾伦·J·雷克托,并与他保持了多年的密切联系。施蒂格勒在一本书最后的献辞中,曾承认J·雷克托对他产业组织和管理观点上的影响。

1958年,也就是在发表《生存方法》论文的同一年,施蒂格勒被认命为芝加哥大学商业研究生院美国制度查尔·R·沃尔格林讲座的教授。这样,他就开始了在这所大学的长期任职生涯。在此期间,他与米尔顿·弗德里曼一道,帮助领导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的芝加哥学派,这个学派由于重视货币主义和降低政府作用而闻名于世。

1957—1958年,施蒂格勒离开了芝加哥大学赴加利福尼亚斯坦福的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工作,他与肯尼思·阿罗、梅尔文·里德、米尔顿·弗德里曼和罗伯特·索洛一起渡过了他在回忆中所称的“辉煌的一年”。这些人中除里德外,后来全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施蒂格勒在1971—1974年担任安全投资保护委员会副主席,1969—1970年担任尼克松总统的法规管理改革顾问,这使他有机会将他在法规管理上的学术成果应用于公共政策上。施蒂格勒是主张放松控制的最早也是最具有雄辩力的学者之一。福特和卡特总统后来在他们执政期间把法规管理改革作为最优先考虑的事,这种放松控制的做法在里根总统雄心勃勃的计划中也占有重要位置,这些都要追溯到施蒂格勒的最初努力。

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任命和职务头衔接踵而来,这是由于他的成就被世人认识而致。1964年,他被选为美国经济协会主席。1974年,他成为享有盛名的《政治经济学》杂志的编辑,任职至今。一年后,他被选为美国全国科学院成员。

1977年后任芝加哥大学国家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自1947年开始,一直兼任国家经济研究局的高级研究员。1982年,施蒂格勒获得了经济学最高荣誉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的盛名给施蒂格勒提供了大量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在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记者进行的这次会见中,他指出,如果货币供应中像1982年出现的那种大幅度的动荡能够被控制,经济稳定时期就会到来,但是,施蒂格勒更坚定地坚持政府不干预的立场。

施蒂格勒是芝加哥学派在微观经济学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是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消费者在获得商品质量、价格和购买时机的信息时成本过大,使得购买者既不能、也不想得到充分的信息,从而造成了同一种商品存在着不同价格。施蒂格勒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的市场和市场现象,并不需要人为的干预。施蒂格勒的观点更新了微观经济学的市场理论中关于一种商品只存在一种价格的假定。在研究过程中,施蒂格勒还把这种分析延伸到劳动市场。这些研究建立了一个被称为“信息经济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说,这些工作“为近年的经济分析提供了一个最具鼓舞作用的冲击,并为现代研究失业和膨胀的最终原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他的另一贡献是对社会管制政策的精辟批评,他力图论证“看不见的手”在当代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而政府管制则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施蒂格勒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目的是要验证他事先做的一个假设:自己做不到的,让国家替你做。研究中,他发现经济法的目的是有益于特殊生产者或集团的利益,而不是服务于公众。简言之,特定的集团的成功影响了立法及实施。因此,他主张实行自由市场制度,反对垄断和国家干预。他的名言是“最好的政府是管的最少的政府”。施蒂格勒这些工作的贡献并不在于他的观点如何,而在于“激发了对管制立法的效果及其背后的驱动力的大规模研究”。他是被称为“管制经济学”的新的重要研究领域的主要创始人。弗里德曼赞誉施蒂格勒是“以经济分析方法来研究法律与政治问题的开山祖师”。

他最有创见的文章《劳动市场信息》把失业解释为寻求最佳工资率的最佳工作的无偿轮换时间,从而提出了以后所有继续研究失业的“寻求模式”的出发点。施蒂格勒证明:劳动市场的某种工作不可能只有惟一的工资率,甚至在工作很明确的时候,它们也是在一段工资率变动区域内可得到的,因此,工作寻求者就要解决一个信息问题。

同样,施蒂格勒在《寡头独占条件下卷曲的需求曲线与刚性价格》中从经验上批判了认为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的行业将很少改变价格的这一看法。此后,围绕这个主题涌现出大量的文章。1971年,他在另一篇文章《经济调节理论》中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假设:一般认为政府机构是基于消费者利益为调节公共设施的投资政策及价格政策而建立的,但最好认为它们是为生产者利益行事,这并非出于恶意,而是由于政府调节的必然结果。此后,施蒂格勒和其他人继续研究了这种假设对逐个美国调节机构的意义。最后,施蒂格勒在《政治经济学家的政治》这篇文章中指出,经济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导向保守主义。这引起无休止的争论。

拉斯·魏林教授代表瑞典皇家科学院高度概括了施蒂格勒教授在经济学中的贡献。他在颁奖仪式上对施蒂格勒教授说:“您的系列的研究工作扩大和丰富了我们对市场、产业结构和组织、经济立法和管制所起作用方面的知识……您也开辟了新的、重要的经济研究领域。由于这些突出贡献,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您诺贝尔经济学纪念奖。”

同类推荐
  • 百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百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下)(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2)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军事家(1)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军事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毕加索(名人传记丛书)

    毕加索(名人传记丛书)

    毕加索出生在西班牙一个小城,自幼便具有非凡的艺术才能。本书客观讲述了毕加索从出生、成长到成为一代大师的生命轨迹,展现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袁世凯传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袁世凯传

    讲述一个枭雄的传奇人生,解读一个真实的袁世凯。他曾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他也被称为阴谋家、伪君子、窃国大盗: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且看一个梟雄真实的人生历程。
热门推荐
  • 幻想国

    幻想国

    【白龙渊文学社作品】【签约编辑副主管饶安】多希望你爱我如同我爱你一般!他是学生,他是煞神,他是正义战士,他是人人都恐惧而又渴望的守护者!他是谁?一切尽在《幻想国》!!
  • 魂之猎

    魂之猎

    男主角谢海出生豪门,每天活在豪车与游戏的世界里,过着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日子。却不料平淡的生活被突然消失的清兰的再次出现而打破,一路上遇到各种弄奇怪的美女,野兽。从此过上了颠沛流离的传奇之旅。这一切究竟是巧合还是早有预谋。。。。
  • 小小说—青春无悔

    小小说—青春无悔

    还记得樱花下他们的誓言么,时隔多年后物是人非?又一年花落带走谁的眼泪,看沉浮,谁与谁归...
  • SuperA教室:王牌搭档

    SuperA教室:王牌搭档

    各国举行联合国会以后选举成立了一种专管理特殊能力者的机构——SCC(SpecialcapacitycontrolandManagementCenter特殊能力控制管理中心),负责发现、组织特殊能力者。而特殊能力者们被发现后,被政府吸收为世界的各个国家效力。维护着各界人的安全与世界的和平。全世界的特殊能力者无一不在被发掘,不断有新人被发现,逐渐在各地形成组织。组织成员大部分为未成年人,而到一定年纪后便进入总部工作。中国自然不例外,短短几年,全国各地的几个孩子便集结在一所贵族私立学校——英希中学。他们形成一个特殊班级——SuperA班级。
  • 恶魔未婚夫,校草!求放过

    恶魔未婚夫,校草!求放过

    自从三位女主,回国之后,发生了一大堆事情,她们遇到了自己的命中注定,可信任危机一再继续,他们是否能彼此信任。她,冰冷,他改变了她。她,妩媚,他们碰撞出了火花。她,可爱*^o^*,他们喜欢着对方。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 盛世宠妻:老公很霸道

    盛世宠妻:老公很霸道

    她爱他入骨,明知是地狱,她也甘愿走一遭。他非她不可,但却被她再次抛弃;他发誓:如果她再次出现在他面前,他就算废了她双腿,她也得待在他身边。再次相遇“尹清风,我不爱你”“放心我也不爱你了”“就算我死,你也不会放了我?”“只要你敢,我立马让你家人去陪你,我说到做到”相爱的人,却互相折磨,相爱容易,相守难。
  • 蟒袍卷天录

    蟒袍卷天录

    她穿着宽大的猩红长袍,沉静而冷峻。挂有刀刃饰品的兜帽遮掩了她的脸庞,在此之下,漠然的脸上看不出一丝喜怒哀乐。试图挑战她的人得到的只会是沉默,并被她手中的魔剑大卸八块;任何引起她注意的人,马上会知道何谓真正的绝望。她从不开口。对于整个王国的秩序与混乱,她漠不关心。对于世间种族的恩怨与战乱,她熟视无睹。她只在乎王国本身的安全。沉默者,陛下,统治者,女王。都是她在人们口中的称号。人们踏入她国土所需要了解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无论在大庭广众的场所,还是自家宅邸的房间内,都不要过多的谈论女王陛下,因为这可能足以引起她的注意——据说所有的老鼠和飞鸟都是陛下的耳目。而这位陛下的关注,绝对不是任何人想要的东西。
  • 空想星球

    空想星球

    对于世界不认同,却无法再有能力。如果能够改变这世界,你又会如何做呢?疯狂的自己背负着难言的爱意……正如个人简介所说的,以上都是装逼的→_→
  • 丧尸末日之英雄无敌

    丧尸末日之英雄无敌

    一场突然爆发的丧尸危机,让整个世界陷入了黑暗。这场危机与尸丹家族、尸魔家族到底有何关系?其中又有多少阴谋与策略?平民无疑是灾难的最终受害者,只有进化者在捍卫着人类最后的火种。且看丧尸末日中一位无敌英雄的成长...本书科幻,所有内容均会在后面章节中得到解释;富有阴谋,看各大势力如何在危机中斗智斗勇...支持本书,就多推荐、收藏、评论吧!
  • 依然如斯之银戒

    依然如斯之银戒

    一个是青梅竹马,一个是闺中密友,一枚银戒指,八年之前的约定,本是天生一对,少女依然,却为何频频逃避?悠然淡雅,与世无争的心,究竟存有何种思绪?是喜是悲,要怎样才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依然如斯,又让人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