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之后,秋子的心情慢慢变得舒畅起来,除了几乎每日弹琴之外,她还与众尼戏咏诗歌,或者围一局棋,几乎是平和地度送晨昏。修行也非常用功,《维摩诘经》、《金刚经》、《法华经》自不必说,其他佛经也读了不少。不久到了冬天,大雪弥漫,积雪甚深,行人绝迹,整个兰若寺分外寂寥。也正是在这样的大雪之中,秋子在一次坐禅时,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她内观到自己的血液发亮,看见它在自己身体内部循环。不久,秋子觉察到那发亮的东西不是血液,是光,一道蓝色的光。光从身体中出来,又在不同的点进入体内。仔细观察,秋子可以看见无数的光点像一张发亮的网,环绕着身体的内外部,非常美丽动人;而每当秋子将心智之眼转向自己时,便无可避免地看到在自己头内头外有一道光明之流,在一恒常震动中,好像是一束极微细极灿烂的物质,从脊柱上升,在头顶上漫开来,以无法描述的光辉充满、环绕顶部。
秋子不知道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了。而此时门外北风甚烈,雪花乱飞。寺内烛烟氤氲,佛前名香缭绕,此景有如极乐净土。
十
回想秋子当初到寺院来,并非由于彻悟人生,深通佛道,然而进入寺院之后,由于平和安谧,她倒也爱恨全消,一心不乱了。不久,秋子便得到清源大和尚的允许,在翠微院披上尼装,剃去青丝,成了一真正的比丘尼了。她这尼装乍穿起来倒是新鲜,淡若素莲,从侧面望去,这样打扮也很美观,像个孩子模样,玲珑可爱。从此之后,秋子只管深居静处,专心修持,已经离绝红尘,献身佛法了。
春节过后,兰若寺里香客众多,摩肩接踵,人来人往,香火十分兴旺。这段日子从五台山来了一高僧,据说有天眼通天耳通,在这里进行《药师经》八卷开讲。高僧名叫宝志,据说八岁即出家,二十岁了解本来面目,之后一直到处讲经,人称玄奘再世,于佛理识见十分了得。这讲座异常隆重,分四日讲演,每日所用经卷,装潢精美无比。佛像上的装饰以及香花桌上的桌布等,更是庄严而堂皇。第一日讲的是佛是大医王,药师佛燃身供佛。第二日讲自身光明照耀世界,“光明寂照遍河沙,凡圣含灵共我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能被云遮。破除烦恼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这是法身光明的境界。第三日讲的是持戒,最为重要。当下人头攒动,所有僧尼齐来听讲。开讲之前,宝志诵唱:“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这是《法华经》上的一句,各僧尼都用来自诫。
《药师经》讲座吉祥圆满,众僧尼闻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且说那讲经的高僧于人群中觉得秋子冷静平稳,气清神爽,与众不同。这高僧多年笼闭山中,勤修佛法,因而目光如炬,不同凡响。这一天,沉静的傍晚时分,伺候人都不在身旁,这高僧一面用得道人特有的稳静声音咳嗽,一面为秋子讲述人间无常之理。他说:“世事流转,四季更替,都是有一个‘理’的。一年流转之中,春花秋叶,夏月冬雪,风雨晦明,各有赏心悦目之景。春日山花烂漫,万情勃发。秋则郊野绮丽,极美无比。孰优孰劣,古人各持一说,争执已久。究竟何者赏心悦目,未有定论。以唐诗为例,贺知章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戎昱诗云: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这都是写春景的。由此可以看出春景的美丽无双。但在诗中,咏秋景的,又更胜春景,杜牧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是最明显不过的。不知你对于春和秋,喜爱哪一季节?”
秋子觉得此问题难于奉复,但缄口不答,又觉不太礼貌,只得勉强答道:“此事古人都捉摸不定,况且我等。但我觉得四时都有其美之处,至于何时觉得最佳,那是由于心情的缘故。是所谓景由人心而生。陶诗中说:心远地自偏。也是说的这个意思。其实秋景也好,春景也好,夏景冬景也好,与人之心是相通的,等到你满心喜悦,看什么也是生机盎然的。”
秋子话刚出口,突然间觉得自己的话倒是字字珠玑,富有玄理。不由得感慨起来,自己心里所想的、言语所道的,不知不觉改变了不少。那宝志高僧果然满心欢喜,说道:“诗中要有道心,方为好诗。没有道心的,只是平白的大画面,有道心的,才是情景交融。实际上诸多大家诗人,都是开悟之人,像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是极有道心之人,正因为有道心,所以才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不太好说了,与佛所云‘不可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王摩诘的诗那也是极有道心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只有道心坚固的人方能写出这绝妙之诗。又如:木未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宝志高僧接着又说道:“虞世南有一首诗,题为‘蝉’,实际上应该是写作‘禅’才对:‘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样的境界,除非是开悟之人才有。”
双方又谈了一会儿唐诗道心什么的。秋子觉得心里突然空明,仿佛一瞬之间亮堂起来。她近来老有这样的感觉,以前总觉得佛理道心是在佛中,而现在慧眼渐生,所思所想处处皆佛法了。宝志老僧见秋子沉思不语,便告辞了。这时一阵轻风掠过,通过繁茂的树尖,竟能看见很远很远处长江里的渔火明明灭灭,好像点点流萤——而秋子先前从没有看到那么远过。
接下来的日子秋子于佛经并不十分专注了,她在诗中写道:“寺中柏木何须指,架上《法华》已不看。”闲时只是随意地坐禅念诵,每每念到“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批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倒觉得如唱歌似的生动,佛经的确是好听的,其他的不说,光吟诵起来,就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且在佛经中,佛的亲切形象呈现在眼前,一点儿也不神圣庄严,倒是平凡无比的。这么想着,秋子更觉得愉快了。所以这段日子秋子便教众小尼弹琵琶。那个丑陋的老尼在一边观看。先教她们弹奏平缓的乐曲二三首,然后再教富有趣味的大曲,小尼们起初颇感困难,后来渐渐体会,终于弹得很熟了。都是五手指弹奏,技法日益成熟,兴趣也由此大增。起先秋子还只是在白天里教授,后来小尼们又要求夜间增加时间,夜深人静,更可以一心一意地体会真髓。
这一日有人提议,何不郑重其事地选一个时间,大家无拘无束,各自拿出全身解数,来一个琵琶音乐会如何。这一提议很快就得到众尼的赞同。时间就定在隔日的晚上,翠微院里欢欣无比。老尼端坐于院中,首先要小尼慧净用琵琶弹奏一曲。慧净便随手弹出一曲《月儿高》,此曲调及指法较为精细,曲中感觉全凭心灵。慧净弹得还算美妙。后来小尼慧清把琴弦放得很宽,调子降得很低,弹出《霸王卸甲》,别有风情,仿佛多种乐器同时奏响似的。而小尼慧尘则用非常明朗的调子,弹出娇媚可爱的《思春》曲,着实不同凡响,引来众人的一片感叹。她们猜不出慧尘什么时候学会这首曲子的,也不知这清丽婉转的曲子叫什么。只有秋子跟老尼心中明白。老尼此时满怀感慨,无法排遣,便也颤巍巍地起身来,取过七星琵琶,弹奏了一曲《昭君怨》。手指颤巍巍的,没有了定力,弹奏此曲倒是相得益彰,正好和谐,别有一番哀怨在心头。
最后是秋子了,众望所归,她弹奏了大套曲《阳春古典》,随意为之,因是道心日固,所以异常优美,恰到好处,分寸把握得一丝不苟,算是到了极致。此时寺院周围群山寂静,连夜莺黄雀豺狼猛兽都专心致志,一意恭听。
自从那次音乐会之后,秋子整日里觉得满心欢喜,所以眼中绿色更绿,黄色更黄,到处都是姹紫嫣红。不久春天到了,山色绮丽,先是迎春花开了,桃花开了,李花开了,接着杜鹃花开得漫山遍野。翠微院内一排杏树也开花了,白中露出一丝黄,很是娇人。有一次与几个小尼在一起赏花,秋子突然想起王维的一首诗,不由感叹道:“‘屋中春鸠鸣,树边杏花白’,的确是这样的情景呵。”尼姑当中最小的才十三岁,她是很小的时候由父母送来的,名叫慧性,一点心机也没有,整日快乐活泼。她说:“花不是要落吗?我就用糨糊,将花朵粘在枝条上,这样一年四季就可以看见花了。”她似乎是想了很长时间才有这样一个主意,引得众尼纷纷笑起来。秋子一本正经地说道:“曾经有一个人,想把一个硕大的铁球烧热,悬在空中,变成另外一个太阳,这样在冬天的时候加温,百花就不至于残败了。你的主意显然比他的更好。”众尼皆笑,笑得慧性满脸羞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