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医学史上,中过进士的医药学家不乏其人,但中过状元的,笔者披阅所及,似乎只有清代吴其浚一人而已。
吴其浚(1789—1847),字瀹斋,号吉兰,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出身于贵胄家庭。他曾参加进士考试丁丑科,取得一甲第一名,中了状元。之后,当过参翰林院修撰,充广东乡试正考官;任湖广、浙江、云南、贵州、福建、山西等地巡抚和总督,官至内阁学士兼兵部侍郎。
历史上有些医药学者把桂冠和官袍当作攀登科学高峰的羁绊,而吴其浚却借桂冠和官袍作为攀登植物学高峰的阶梯。人们对此要问一个为什么,原来吴其浚的为人有点区别于其他的“官”。他不沉溺于争权夺利、孳孳为营的官场,而是关心、接近山村村野的乡民,“思以愈民之瘼”。于是,他借用任巡抚和总督等官职的特殊地位和条件,“宦迹半天下”,约走了十九个省。每到一地,他利用从宦之暇,上山采集标本,入村访问“乡人”。既下问于“老农”、“老圃”、“牛医”、“草医”,又走访于“牧扭”、“渔盐贩扭”等。他认为植物知识“乡人”要比“士大夫”丰富。如“北方以麦与粱为常飧。黍稷则乡人之食,士大夫或未尝果腹,即官燕蓟者偶食之,而误以为黄粱耳。”他对每一种植物,总要“耳治目验”,“以印证古今,辨其形色,别其性味”,从而发现了前人著作中有许多错误和不全面之处。例如,他纠正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对冬葵的误说。他认为:冬葵“为百菜之主,江西、湖南皆种之。湖南亦呼葵菜,亦曰冬寒菜,江西呼蕲菜,……志书中也多载之。李时珍谓今人不复食,殊误。”又如他在《本草纲目》和《群芳谱》两书中,发现苜蓿记载不同,就两次派他的儿子到北京和山西来询苜蓿真籽,亲自栽培,花了三年工夫,终于辨认清楚,证实了李时珍把苜蓿和草木稚混为一谈。
就这样,吴其浚认真“看详论定”,广泛地采集标本,累合历代本草学的考证,大约花了七年之久,“摹绘成书”,名为《植物名实图考》,共三十八卷,载有植物1714种,比《本草纲目》中的植物药增加了519种,是我国植物史料中一份很宝贵的遗产,被誉为“包孕万有,独出冠时,为本草特开生面”,了称是继李时珍《本草纲目》之后又一巨著。在国际上,该书具有一定的声誉。1890年由日本翻译出版,以后日本出版的《植物名汇》和《日本植物图鉴》,大多。的植物名称是以此书为依据的。有人推想,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三本名著中,共有一百零六处采用了来自中国的材料,可能达尔文也参阅过此书。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图书馆,都蕴有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