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临终遗嘱,是人生命的最后一星余光。它往往是人的一生灵魂最凝聚的闪现,也是真善美与伪恶丑的试金石。
《战国策》载:秦宣太后十分宠爱大臣魏丑夫。后来,太后染上重病,临终时说:“为我他,必以魏子为殉。”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代表的太后,在生时荒淫无耻,临死时还要将所宠爱的男人陪他,妄想到阴间继续寻欢作乐,这就是一个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遗嘱。而平时拯救苍生赤子的医家,临终时,又有哪些遗嘱呢?
被誉为“诚一代之良医”的唐代医家孙思邈,一生孜孜孜孜,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呕尽心血,撰写《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医林中,功绩赫赫。但他临终时,却“遗令薄他,不蕴明器,祭祀无牲牢”。在封建社会,“厚他”几乎成了铁定的礼仪。父母大丧:哭、踊、三复招魂。天子王侯,梓棺文诱,金缕玉衣,甚至以人殉他,比比皆是。在此特定条件下,孙思邈敢于向旧习惯势力挑战,公然提出“薄他”,境界崇高,实开一代新风!
历代医家的遗嘱更多是为了发扬祖国医学传统,嘱其子侄、弟子认真对待医学和遗著。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字明之),独创“补土派”。著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蕴》、《医学发明》等。临终时,李杲把以上著述“检勘卷帙,以类相从,列于几前”。然后把他的得意门生罗天益(字谦父),叫到跟前,嘱咐:“此书付汝,非为李明之、罗谦父,盖为天下后世,慎勿湮没,推而行之。”李杲的遗嘱,表白了一个医家毫无保留,将一生心血献给“天下后世”的宽广胸怀,实在令人起敬!
清代具有“温病学派宗师”之称的叶天士,历经学医的艰辛,开创了温病学的新途径。临终时,谆谆告诫他的孩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这条“遗嘱”是叶天士一生经验和教训的总累。他深知当医生要有真才实学,才可“借术以济世”,而庸医,只会以药饵“杀人”。他深怕孩子徒鹜虚名,堕落为庸医,才谆谆告诫自己的孩子。这与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临终嘱咐自己的孩子“宁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相似。
医家的遗嘱还很多,如徐大椿临终时自拟墓门两副对联:“满园灵草仙人药,一径青松处士坟。”“魄返九原,满腹经纶埋地下;书传四海,万年利济在人间。”等等,不一而足。医家的遗嘱,虽然往往是片言只语,但却成为医学宝库中闪光的金言玉语,激励后辈攀登医学高峰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