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我们只是从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影响两个方面分析了外商投资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当然不仅是这两个方面。外资还带来了大量的资本,弥补国内资金的短缺,而且还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外贸迅速发展和吸收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和外资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密切的关系。外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在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的确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国家经济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伤害,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至于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化、影响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和全局性的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都大大地增加了,但是全球技术与产业竞争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竞争,特别是一些与国家经济和军事安全有关的行业领域,从来都不是完全竞争的技术领域。国防工业中的核心技术,国外大公司独家垄断的核心技术,我们不可能通过引进技术或从外部获得,至少不能立足于外部获得。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形成自主技术开发能力,这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军事安全和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必须树立国家经济安全的观念,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事关国家安全和重大技术能力的领域,决不能依赖外部资源。
在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重大领域中的自主创新能力,是确保自主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制衡技术封锁、获取尖端技术进口许可证的重要条件。因此,对于这些领域中的核心技术,国家必须给予支持和扶持,使其成为国家技术与产业战略的重点领域。在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全球技术资源的同时,政府要与科技界和产业界共同努力,从国际经济、政治大背景出发,制定出方向明确,确保重点的国家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
2.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必须注意其垄断倾向。
跨国公司的两重属性决定了其对东道国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大多数跨国公司都来自发达国家,作为母国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竞争力和实力的体现,跨国公司与母国在利益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尽管有时也有矛盾),如果其有较强的母国政治立场和利益导向,会对东道国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现实中拉美国家出现的问题已经在警示发展中国家。所以在扩大引资过程中,人们对跨国公司垄断和国家安全这方面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
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与资金实力,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垄断地位。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都表明,在垄断性市场中,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速度较慢,也缺乏不断引进新技术的压力,而且凭垄断高价获得垄断利润。这种现象,在跨国公司刚进入中国市场,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时就出现过。尽管因垄断地位而没有动力进行技术创造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行为,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都同样存在,但是与国内企业相比,跨国公司在经济规模、核心技术的掌握,强大的研发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而且跨国公司又有全球融资、生产和分销能力。依靠这些优势,跨国公司比国内企业更有形成垄断的能力,其垄断的倾向更值得关注。在市场竞争性不足和政府监管框架薄弱时,跨国公司不会不去尝试利用其影响市场的力量,获得垄断地位。
3.垄断的可能性与引进外资的方式有一定的关联。
与新建方式注入绿地投资相比,以并购方式引进外资导致垄断的可能性更大。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国内市场规模庞大,产业门类齐全,并有一定发展的基础。总体上,中国资产存量巨大,为外资进入、并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产业布局看,有一批相当竞争力和规模的企业,比较容易通过出让股权的方式与外资合作,一些行业虽然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和较强的竞争力的企业,但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企业整合要求高,也可以对外转让和出售。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也为跨国并购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吸引外商并购投资,会使竞争性企业数量减少,容易形成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甚至更易引发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被外资控制。
4.垄断行业的开放和垄断主体转换的可能性。
我国的垄断行业大都是两种类型的垄断并存,如金融、电力、电信、航空、港口和城市公用设施等行业。长期以来,这些垄断性质的行业中利润空间较大,因此成为外资最希望进入的领域。同时,这些垄断行业的竞争优势与经营规模、网点数量、全球客户、技术和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外资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有明显的优势,加入WTO之后这些行业将逐步放开。在外资涉足自然垄断行业时,开放必然伴随着管制和管制规则的变动,利益冲突和我们经验的不足,有可能引起垄断主体的转移,即由国内企业的垄断转为跨国公司的垄断,这一点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笔者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在我国某些产业出现的垄断现象,其重要的根源在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市场结构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对于我国某些产业来说,许多大型跨国公司的规模比我国该产业整体规模还大。这些跨国公司进入国内市场后,如果我们的外资政策和产业政策没有从保护国内产业的角度出发,少数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有可能扮演着垄断和寡头垄断者的角色,从而控制我国市场和技术。
(1)防止垄断和打破垄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最有效的是形成竞争性市场。在一个垄断性市场上和一个竞争性市场上,跨国公司的行为是不同的。坚持在有可能竞争的行业中加入和强化竞争,仍然是最有效的监管思路。怎样形成竞争性市场?一方面,加快放开对国内投资者进入限制,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一批国内有实力的竞争者。过去的十几年,中国有相当一批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它们通过引进技术,使产品档次和质量迅速提高,资产质量和技术水平也跃上新台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这些国内企业在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中,尚存在地位不平等。国有企业在冗员、债务问题上负担沉重,而非国有企业在进入限制、融资条件、市场地位等方面又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这些无疑束缚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是导致部分国内企业在与外商直接投资竞争中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为国内企业创造一个与外商平等竞争的环境,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平等竞争的环境包括:第一,政策环境的平等,给予外商的优惠政策,国内有实力的企业也可享受;第二,体制环境的平等,消除国内企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加快国企改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企业才有寻求长期发展的激励,才能在“动力”这个深层面上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企业处于平等地位上。只有进一步打破对企业产权重组的不当限制,促进资源按照市场原则合理流动和配置,才能形成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有能力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合作中生存和发展。
(2)促成跨国公司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我国引进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一条重要经验:一个行业中由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垄断与几家外商投资企业相互竞争,企业的行为是很不相同的(王洛林、江小涓、卢圣亮,2000)。在一些技术与资金壁垒很高的行业,国内企业短期内不具备与跨国公司竞争的能力,在此情形下,一个产品领域中可以至少引进两家跨国公司投资,使不同的外商投资企业之间形成竞争。
(3)要甄别不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动机,必须监控和制止确实威胁国家安全的外资进入,特别是对重要战略性领域中跨国公司的并购行为要有严格的审查规定和控制能力。比如,规定外资向中国企业参股或购买资产交易金额的界限,一旦交易金额超出规定的界限,或一段时期里累计并购金额超过规定界限,可以禁止其并购行为。另外,当同一家跨国公司投资国内的同行业较大型项目数目较多,或一家外国投资者及其关联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达到较大份额的情况出现时,也要高度关注,并采取适当的对策。在这方面还涉及构建国家产业安全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
第一,外国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导致的、以外商投资企业占支配地位的市场结构效应在长期内并不会维持不变的。这种市场的高集中度在短期内也许可凭借跨国公司进入后对产业市场进入壁垒的提高来稳定,这种对东道国市场支配可以通过保持技术、工艺的领先优势来确保。但是,当东道国企业在技术上通过自有创新、模仿,而跨国公司又对分支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投入不足和滞后的话,市场结构就会发生逆转。包括计算机行业在内的电子产业,事实上无论是在亚洲的中国、韩国、中国台湾,还是拉丁美洲,同样发生着逆转过程。
第二,我们在分析跨国公司行为对中国市场结构的影响时,不应该将在中国进行投资的所有跨国公司视为一个整体,因为来自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有各自独立的利益。在中国市场上跨国公司之间是竞争关系而不是串谋关系。如果把在中国投资的所有跨国公司视为一个整体,很容易得出“中国市场已经被跨国公司垄断”、“中国民族工业已经处于依附的地位”的结论,这是不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的。正如前面分析的,尽管跨国公司在一些行业的产品生产总体上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但是这个份额是为多家跨国公司所分割,而多家跨国公司分割的市场就应视为竞争性而不是垄断性市场。
第三,关于保护民族工业的问题。我们认为,一国经济的发展根本上依靠本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是保护民族工业不等于保护长期的技术落后、保护低下的经济效益、保护几十年一贯制的垄断地位。实行高度保护的中国汽车产业,经过40年的发展,其汽车产量仅占世界的2.7%;而实行低保护的家电行业,其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很大份额,不少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与国外品牌一争高下。因此,只要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方针,加强对外资的管理与监控,那么,积极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民族工业是可以并行不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