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们经常说:“病从口入。”意思就是饮食安全我们绝对马虎不得。很多孩子所患的各类疾病有很大一部分与我们不科学、不合理的饮食习惯有关。尤其是对于各种容易引起过敏甚至中毒的食物,一旦误食,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提高警惕。至于如何科学安排饮食,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对我们的健康成长大有好处。
凡是吃了被细菌和细菌的毒素污染的食物,或者进食了含有毒性的化学物质的食品,或者食物本身含有自然毒素(如河豚、毒蘑菇、发芽的土豆等),由这些原因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都叫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可见个别发病,也可见集体中毒(如发生在食堂及宴会上)。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的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等,最后可致休克。
一天早晨,奶奶用剩米饭给马晶做了个蛋炒饭,马晶吃完饭后就去上学了。谁知第一节课还没上完,她就突然感到恶心并呕吐不止。
马晶向老师请了假,回到家里休息,没想到在床上躺了一会之后,马晶觉得更难受了,肚子一直痛得厉害。
奶奶赶紧把马晶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之后,安排她住院观察。医生问奶奶:“早上的剩米饭是不是放的时间长了?”“不可能,昨天晚上剩的,临睡前,我还把它放进冰箱里了。”“炒热了没有?”“保证是炒热的。”奶奶说自己平时给孙女做饭时都很注意卫生,马晶一直也都挺正常的,这次不知是怎么了,医生一时也觉得很奇怪。
突然,医生看到奶奶右手食指缠着纱布,问道:“您的手指怎么了?”“我昨天不小心弄伤了,出了些血,有点发炎,不过我已经包扎了。”
医生这才恍然大悟,马上告诉奶奶,马晶发病的原因可能正是奶奶感染的手指头。由于细菌在手指上,接触到了米饭,细菌在米饭中迅速“繁殖”并产生肠毒素,最终导致马晶的食物中毒。
医生表示还好救治得及时,否则就可能会危及孩子的生命。
一碗剩米饭,竟差点要了人命!想起来这是多么的可怕,这也让我们看到,注意饮食卫生是十分重要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思想千万要不得。只有讲究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才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同学们一旦出现上吐、下泻、腹痛等症状时,千万不要惊惶失措,应冷静地分析发病的原因,针对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及吃下去的时间长短,及时采取如下急救措施。
◆催吐。如果进食的时间在1~2小时前,可使用催吐的方法。立即取食盐20克,加开水200毫升,冷却后一次喝下。如果无效,可多喝几次,迅速促使呕吐。亦可用鲜生姜100克,捣碎取汁用200毫升温水冲服。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食物,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使迅速呕吐。
◆导泻。如果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时间已超过2~3小时,但精神仍较好,则可服用泻药,促使受污染的食物尽快排出体外。一般用大黄30克一次煎服。
◆解毒。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100毫升,加水200毫升,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采用紫苏30克、生甘草10克一次煎服。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防腐剂或饮料,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质的饮料灌服。
为了预防食物中毒,同学们最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饮食卫生,饭前洗手。
◆讲究厨房的卫生,妥善保管好食品,避免苍蝇叮爬。
◆加工食品的生熟器具要分开,尤其是加工熟食和凉菜的刀、板、盆等用具,不能与加工生鱼、生肉的器具相混用。
◆学会选择与鉴别食品质量的优劣,是预防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对于不知食用方法的食物,不要轻易采集与购买。
如果你因食物中毒后感觉手脚发凉、面色发青、血压下降等,应立即平卧,下肢尽量抬高,并马上告诉大人或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