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西北市场流转的商品
边地藏区既然处于牧区草地,畜牧产品自然是列居大宗货物之首;其次便是各种药材以及其他土特产品。近代各种方志、史籍对于该地区的各种出产记载甚为详细,所产土货以羊牛、皮张为大宗。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商业的中心,兽皮、羊毛被集中到西宁,然后由陆路运至兰州,拉卜楞在抗日战争前及期间,羊毛始终占输出总额的第一位,皮张占输出总值的第二位;青海果洛地区,输出货物为牲畜、皮毛、及鹿茸、麝香、贝母等药材,还有“酥油、羊肠、食盐、沙金”,其中“年产纯金均可二万两”。据20世纪30年代的调查,仅甘肃拉卜楞一地,其输出之商品包括:羊毛、狐皮、白羔皮、猞猁皮、狼皮、羊皮、獭皮、黑羔皮、獾皮、狗皮、熟羊羔皮、马、牛、羊、羊肠子、蘑菇、酥油、鹿茸、麝香、羊油、牛油、厥麻等等。甘南、川西北地区蓄积大量森林资源,故当地木材输出亦很可观。洮州(临潭)在清代就作为甘肃重要的木材集散地,设有洮河木厂和北河木厂,经营车巴沟、拉力关、卓尼寺、拉乍沟、波峪构、冶木关等的木材,扎成木筏,顺洮河转黄河运至兰州获利。
在羊毛和皮货贸易兴盛的同时,回族经营的其他商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1.茶叶。喝热茶有利于消化和抵御寒冷。西北少数民族大多都有喝茶的习惯,特别是食肉较多的藏族,对于茶叶的需求量较大。我国历史上把供应边疆少数民族的茶叶称为“边茶”,很早就有了较大规模的茶叶贸易,并发展成为相应的“茶马互市”。到清代在边地藏区的茶叶贸易活动中,回商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当时,“甘肃茶商,旧设东西两柜,东柜之商,均籍山陕;西柜则回民充商,而陕籍尤重”。清同治年间,清军开赴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西柜”之“魁泰通”商号老板——甘肃镇番(今民勤)籍商人马合盛,是当时兰州的重要茶商,他将砖茶由陕西泾阳运至甘肃分销。马合盛自己拥有骆驼队,在民勤饲养大批骆驼,其中仅白骆驼就有300多峰。据记载,清代以来,销往边地藏区的茶叶主要是湘产茶叶。凡供应边地藏区的茶叶通常原料都比较粗劣,而价格亦较低廉。由于边地藏区交通不便,运输困难,故需要将茶叶加工成紧压茶——砖茶,因而黑砖茶、红砖茶、茯茶便成了商家和消费者受欢迎的商品。还有一种未经紧压的“大茶”,产于四川的松潘、茂州一带,其质更劣,而价格亦更低,然而却深受当地较低消费水准之民众喜好。民国时期,茶叶一般先从湖南安化江南坪集中,装船沿资水经益阳出临资口,再沿湘江下驶武昌,改装火车,沿平汉路运到河南郑州转陇海路至西安、咸阳,再换汽车或牲口运至泾阳压砖(之所以人们坚持要在泾阳把茶叶压砖成封,据说是由于当地的水质好,制成的砖茶饮用时味道较好),再转运至兰州分销进入边地藏区。抗日战争期间,因武汉失陷改经沅江至宜昌、重庆,沿嘉陵江上驶至广元,再转陕西泾阳,然后赴兰州。
2.瓷器。甘肃等地的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人民喜欢用“三炮台”的盖碗喝茶,讲究用“三香茶”招待客人。因此,盖碗是每个家庭的必备品。藏族的日常生活以喝奶茶、吃酥油炒面为主,他们喜欢用大小适宜的“翻边藏碗”,尤其喜欢印有龙凤、八宝、三道鱼等彩画的。一般藏民家以存放两磊(约20个)漂亮的藏碗为荣耀,非有贵客或节日而不轻易使用。为了满足回族等民族对盖碗和藏族对藏碗的需要,临夏的许多商号专门经营瓷器,部分商号还派专人常驻瓷都——江西景德镇,向瓷器生产厂家定做各种图案的瓷碗、盖碗以及其他瓷器,随时运到临夏、甘南等地出售。制作一个藏碗成本约为五角,而拿到甘南、青海的藏区销售,竟能卖5元硬币。1949年前,临夏有瓷器商几十家,有些还将藏碗用牦牛驮运到西藏拉萨销售,备受西藏人民的欢迎。
3.珠宝。西北回族珠宝商主要经营妇女首饰。藏族妇女喜欢戴珊瑚、琥珀、玛淄、象牙做的项链及其他装饰品,回族妇女喜欢戴宝石耳坠、金戒指、玉翠手镯。为了满足她们的需要,珠宝商人不辞辛劳,去北平等大城市采购珠宝,有些甚至远到东南沿海及台湾采购,经营利润相当可观。
4.藏区所需要的生产、生活资料。其种类、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除以上大宗商品外,如茧绸、青蓝市布、纸张、黄烟、各种彩缎、官布、棉花、斜布、色粗布、青盐、清油、酒、糖类、面粉、挂面、纸烟、铜器之外,还有马鞍、枪支、腰刀、针线等等。上述商品中除一部分是西北邻近地区出产以外如面粉、黄烟、青盐、清油、酒、挂面,其他大部分工业制成品、日用百货产地甚远——丝绸产于苏杭,布匹与百货产于天津。
5.舶来品。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西北回族一部分商人还通过各种关系,办理护照,出国采办货物。1939年,临夏回族工商业家马辅臣(矿务)利用护送十三世达赖喇嘛吉卜坚措回西藏的机会,去印度做生意。他带去大批国产绸缎、金银首饰、瓷器等商品销售后,从印度购买价值10万元白洋的外国商品,运回西藏,从西藏用200头牦牛驮运到临夏销售。一时,外国的呢绒、香料等货物大量出现在临夏市场。临夏的回族与中亚、西亚各阿拉伯国家有着悠久的交往和经济往来,如临夏回族去麦加朝觐,回来时从阿拉伯、斯里兰卡、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购买精致的工艺品及各种名优产品,带到临夏销售,为临夏回族消费者所称道。同时,一部分临夏商人还去新疆的哈密、迪化(今乌鲁木齐)经商,将新疆的葡萄干、杏干、雅尔缎(一种丝绸织品)及俄国的“灯芯绒”、“贵子皮”等商品贩运到临夏。
大宗的商品较多是由一些大的回族中间商们垄断经营,而其他的一些数量稍少的商品,也由回族商人们在做着转手贸易。例如,白糖与布匹是从成都经松潘转运到夏河拉卜楞。猞猁、狐、水獭、豹等类兽皮,大多产于西康,回族商人们从那里进货,在拉卜楞、临夏等地转手销售。藏民使用的哈达,其生产地是成都,也由回族商人调入,出售给藏人。这种类型的中间商,在历史上的边地藏区比比皆是。旧时由于边地藏区的地势边远,交通不便,主要的运输工具就是依靠畜力——马、骡、牦牛,来完成长途货运任务。甘青川省的回族商人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冒着随时会被土匪打劫、生命遭遇不测的危险,经年累月地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
回民中还有一种小的商业中介人——牲畜“牙客”(经纪人),在拉卜楞及临潭有不少,牙客们为外地来的牛马贩子充当中间人,这些牙客“熟谙汉藏二语,并熟悉商业情形,他们的职能是周旋买卖双方,使交易得到成功”,临潭“旧城的行佣,随时仪定”。在边地藏区贸易路线经过的交通要道许多集镇,都有一种“歇家”,又称“行户”,类似于今日的货栈,主人不少是回民。它的职能是:接待过往商人并为之存放货物,代理政府收税,为买卖双方充当中介、收取费用,为客商代办驼马运输。仔细观察这类“歇家”,可以看出它所具有的典型的商业中介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