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是传统中国人对于天道、人道的最完善和最圆满的体验者和感受者的称谓。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坐标上占有醒目的位置,是传统中国人所设定和仰慕的理想人格,即能表现文化精神或价值,而为人们崇奉、取法的人格。这种人格就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的象征。“圣人,百世之师也。”他和乐中正,温淳渊懿,参天配地,合节应枢,穷神知化,备德致用,幽赞神明而弥纶天地,是践履博施济众的道德信念的仁者,代表着政治与伦理的规范。在中国思想史上,圣人观念具有强大的融摄作用,这种融摄力在以泛道德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历史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史学的思想起点就是追远好古,崇圣尊贤,其推理的步骤首先建构以“圣人”与“圣人之道”为理论基础的先验意识,承认“圣人”所创造的一切思想理念的绝对合理性。然后在这种认同的前提下寻找解释的合理性。在中国史学思想史上,这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历史观念。自然地,“圣人”即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圣人崇拜”也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雄崇拜。这种英雄崇拜观念的主要特点质言之就是创造历史的英雄具有一种执著的道德意识。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帝王将相、师哲硕儒、俊士豪杰不可胜数,然而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目中,却只有不多的几位流芳青史。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历史人物当中,并非尽是帝王将相,更非豪商巨贾,甚至就俗义看来,有些根本就不在成功者之列,然而却能争得千秋盛名,如孔子,出身寒微,就权位和功业而言,实无可称述,却道贯古今,名满天下,号为至圣。这确与中国的思想范型与价值标准有关。从春秋时代起,传统中国人品判人物的标准就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中的轻重判然若揭。所以,根据这种标准而传的历史,无疑是一部圣贤史,除了圣贤人物的辉煌记录外,历史几同于断烂朝报。的确,作为中国思想史上特有内容的圣人观念在历史哲学中展现出来的蕴义涵盖诸多方面的范畴,很有必要加以厘清。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圣人”的观念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这既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演变过程,至宋代基本定型。理学思潮的兴起与扩展将圣人观念带到了中国思想史上的新高峰,同时也在传统历史学上投射下浓郁的色彩。正本清源,弄清圣人观念对包含历史观念在内的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刻影响的第一步是揭示其在文化发生学意义上的起源与嬗变。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微生物密码(青少年科谱知识丛书)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青少年科普知识”丛书,主要精选现代前沿科技的各个项目或领域,介绍其研究过程、科学原理、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等,使青少年站在当今科技的新起点寻找未来科学技术的契入点和突破口,不断追求新兴的未来科学技术。豪门小情妇:爹地靠边站
他豪掷一亿将她买回家做情妇,谁知一宠上瘾;她天生媚骨夜夜与他缠绵缱绻,岂料越陷越深;当他的未婚妻留学归来向他逼婚,她潸然离去……三年后,她迤逦而归、桀骜不驯,高调与神秘世家继承人举办盛世婚宴。他暴怒,带领特种兵部队炮轰碾压婚礼现场,在媒体记者面前强行将她扛走!“沈墨凌,今天我结婚,你别闹!”她恼羞成怒在他肩头挣扎。“乖乖回家,把这三年的公粮补上就不闹!”他邪魅一笑狂野至极。“大叔,放开我妈咪饶你不死!”突然,他的迷你版赫然挡住了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