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56000000019

第19章 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特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思想和世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其中已经有80多种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制造业的出口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0%左右,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基础。根据国际上对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2005年中国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3:46:41,处于农业比重将减少到10%、服务业比重不断增加的阶段,这标志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这一时期制造业总的发展特征就是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高度化,在制造业的经济总量提高的基础上,同时会受到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污染等“瓶颈”问题,也就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总体特征为总量在不断提升,目前产量已居世界第四位,但效益和效率比较低,制造业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能力有待提高。根据中国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下面将从区域、产业以及企业三个层次来分析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特征。

伴随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一批有影响的区域制造业基地正在崛起或初见雏形,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同时,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型特色。沿海开放政策,造就了东部地区制造业的聚集发展,拉开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序幕。20世纪80年代以香港为龙头、广东为腹地的珠三角制造业脱颖而出;9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长三角快速崛起;21世纪以来以北京为中心、天津滨海新区为依托的京津冀制造业渐成气候;同时,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的东北装备制造业势头看好。二十多年的高速扩张,“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制造已经成为“质优价廉”的代名词。

然而,从国际比较上看,中国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从国内看,中国制造业在产业和空间布局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西部的落后、中部的塌陷,呈现“东强中西弱”的态势,制造业向东部地区聚集,东部地区又向三大经济区聚集,这既造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导致了大量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同时也给中国制造业发展留下了梯度转移的空间。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可以从制造业的区域集中度反映出来,首先无论是从增加值的角度还是从就业人口的角度来看,居前5位的省份占全国的比例都在逐步提高,增加值从1991年的41.31%上升到2004年的52.79%,就业人口从1991年的39%增加到46.91%。其次,居前5位的省份变化趋势正逐步向中国东部三大都市圈转移,增加值居前5位的省份从1991年的江苏、上海、广东、辽宁、山东,到2001年变化为浙江、上海、山东、江苏、广东,到2004年其相对位次仍保持相对稳定,而这些省份都是组成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的核心省区。这都说明中国的区域集中度正逐步提高,制造业向东部都市圈聚集的趋势非常明显。

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区域特征,对把握区域制造业发展的态势和规律,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区域集聚和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分别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这三个方面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区域特征分别进行分析。具体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制造业发展特征进行研究。东部包括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辽宁、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包括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安徽、山西、吉林、黑龙江等8个省;西部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

(1)经济创造能力

从中国区域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上看,明显呈现一种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特征趋势。根据我们确定的区域制造业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聚类分析,将各地区制造业按照经济创造能力分为五类,可以直观的把握东、中、西三大区域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

可以看出,就区域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来说,中国制造业“东强西弱”的格局依旧十分明显。东部制造业省份经济创造能力明显强于中部和西部省份;中部省份略强于西部。除了海南省,东部所有省份的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均达到了中等以上;中部地区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基本处于中等或较弱水平;而西部省份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则全部处于较弱或弱。

2006年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十强”省份,除河南外,全部来自于东部,依次为:上海、江苏、广东、山东、浙江、天津、辽宁、北京、河南、河北。与2005年经济创造能力“十强”省份相比,除了个别省份位次发生变化外,总体变化不大,但可以看到一些变化:(1)上海制造业实力的提升。在2004年、2005年制造业十大强省中,上海均位居第4位,而在2006年的评选中,上海跃居第1位。(2)河南制造业实力的大幅提升。在2004年、2005年的排名中,河南分别位于第18位、第21位,而在2005年,河南首次进入十大强省,排名第9位。(3)东部制造业强势地位不可撼动与西部地区的停滞不前。虽然河南取代安徽名列2006年中国制造业十大强省之列,但十大强省中9个来自东部,并且与之后省份的距离愈加明显,显示了东部制造业的强势地位不可撼动。2004年四川尚能排入中国制造业十大强省之列,2005年名次下滑到第11位,2006年进一步下滑到第13位。而在中国制造业强省排名的倒数10位中有8个属于西部地区,显示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与中部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有较大差距。因此,无论是从直接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相对比例上,中国的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都是一种“东部遥遥领先,中部西部相对落后”的格局。

(2)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对各地区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聚类分析,确定制造业科技竞争力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科技创新能力中等、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创新能力弱的五类地区。研究发现,与经济创造能力略有不同的是,中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东、中、西部的梯度特征更为明显。

分析发现,在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十强”省份中,东部省份具有明显优势,有8个省份位列“十强”,西部地区是四川和重庆。东部地区的广东省,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江苏、上海紧随其后。西部地区的四川和重庆异军突起,其制造业科技竞争力和西部其余省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3)环境资源保护能力

对各区域制造业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进行聚类分析,确定五类地区。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环境资源保护能力强上海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较强江苏、浙江、山东、北京、天津续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较弱广东、辽宁、福建、河北、海南河南、湖北、黑龙江、吉林、安徽、江西四川、云南、陕西、内蒙古、甘肃环境资源保护能力弱湖南、山西新疆、贵州、重庆、宁夏、广西、青海注:西藏未收集到相关数据,故未进行分析。

从分布情况上看,东部省份制造业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要强于其他地区。长三角的上海制造业的环境资源保护能力最强,江苏、浙江也属于较强水平。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环境资源保护能力则基本相当,大部分省份属于较弱,或弱水平。

结合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考察各个省份制造业的环境保护能力,我们发现,在经济创造能力领先的部分省份,环境保护能力也较强。说明东部在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基础上,能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强化科技应用来提升环境资源保护能力。

综上分析,可以对东、中、西部共30个省、市、自治区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如示的能力分布图。

各地区制造业三种能力轮盘图然后,对各个图形的相似性进行分类,可以分为7类区域:全面领先地区、缺项强势发展地区、经济缺项地区、环境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经济相对优势发展地区、科技相对优势发展地区和全面滞后地区。

Ⅰ类“全面领先地区”:上海、广东、江苏、山东。

Ⅰ类地区雷达图这类地区制造业各项能力相对比较均衡,呈协调发展,各单项指标均名列全国前茅。上海各项能力指标均很靠前;江苏制造业的环境资源保护能力相对差一些,在进一步发展中需要重视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科技应用。山东各项能力均在全国前列,但科技创新能力相对于其经济创造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稍弱。广东经济和科技方面能力突出,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虽然相对较弱,但仍然名列全国前列。

Ⅱ类“优势均衡发展地区”:浙江、天津、辽宁。

Ⅱ类地区雷达图这类地区制造业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这三方面看,也处于均衡发展态势,并且各项指标均位列全国前列。和“全面强势发展地区”地区相比,本类地区的发展模式是一致的,即也是走“全面均衡发展”之路,重视制造业的全面均衡发展。

Ⅲ类“缺项优势发展地区”:北京、河北、河南、福建。

Ⅲ类地区雷达图这类地区制造业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这三方面看,均在其中的某些方面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某些能力上的不足,可以说是优势与劣势均比较明显。北京制造业的发展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但在经济创造能力上则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重视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河北、河南、福建三省,其制造业的发展在经济创造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上均处于全国前列,但科技创新能力相对滞后。

Ⅳ类地区“均衡发展地区”:安徽、四川、湖南、江西、陕西。

Ⅳ类地区雷达图这类地区的特点是有一定的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但是各项能力均不突出。

Ⅴ类地区“环境资源保护相对优势发展地区”:湖北、黑龙江、吉林、海南、云南。

Ⅴ类地区雷达图这类地区的共同特征是制造业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较强,但经济创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偏弱,表明其环境资源保护较好是建立在制造业发展较慢的基础之上。在今后的发展中,这类地区需要注意提升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但绝不能以牺牲已有的环境资源保护能力为代价。

Ⅵ类地区“缺项发展地区”:重庆、山西、内蒙古、新疆、甘肃。

Ⅵ类地区雷达图这类地区的各项能力不均衡,存在某些能力的较大不足,进而制约了区域内制造业整体发展。例如,重庆市虽然科技创新能力单项位列全国第8位,但经济创造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则仅列第19位和第26位;山西省的经济创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尚可,但环境资源保护能力名列全国30个地区的倒数第4位,严重影响了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在全国制造业省份中的排名。

Ⅶ类地区“全面滞后地区”:广西、宁夏、青海、贵州。

Ⅶ类地区雷达图这类地区的特点是三项能力几乎都处于全国的最后,其制造业的发展是粗放型的,科技含量较低、资源消耗较大、环境污染严重,是急需全面提升制造业综合能力的重点区域。

综上所述,从区域经济地理角度看待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其最大特征便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可见,建设制造业强国之路,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不能一味地追求整体快速提高、行业齐头并进,我们更需要从区域着眼,由区域内的“部分强”带动并向“全部强”过渡。

3.4.2 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特征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的总体特征呈现:总量增加的速度较快,但效益提升的速度并不快,体现了增长的质量较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较快,传统产业仍然占较大比重;科技创新的投入在增加,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较慢,产能消耗比较大。下面将从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这三个方面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特征分别进行分析。

(1)经济创造能力

★ 总量规模

2006年,中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74151.6亿元,比2005年增长25.85%,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70048.5亿元,比2005年增长26.28%。从数量上看,2006年中国制造业继续保持了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制造业的增长质量并没有显著提高,从反映制造业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制造业增加值率”来看,2006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为0.264,与2005年的0.263基本相同。

★ 进出口规模

多年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较高,2006年该值为94.54%,达到新高。

★ 就业规模

2006年,制造业各行业从业人员共6341.38万人,比2005年增长6.84%。近10年来制造业的就业人数有几次明显的涨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制造业就业人数及所占比重从1995年到2000年呈不断下降趋势;2001年到2002年,制造业就业人数的绝对数和相对数回升到1998年的水平;但2004年到2005年间,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又有较大幅度的减少。

★ 产业结构

2006年制造业的利润总额为12796.94亿元。其中,制造业各行业中利润最高的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利润总额达到了1067.44亿元,占制造业的10.68%。创造利润较多的还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但是,在制造业29个行业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利润为负值,即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是亏损的。

★ 就业结构

2006年制造业的职工总人数为6341.38万人,其中吸纳就业最多的前五个产业为:纺织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这其中,纺织业的职工人数最多,达到了615.43万人,占制造业总数的9.70%。可见,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功能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制造业各产业的利润结构、就业结构等指标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主要是以高能耗、高资源环境投入为代价的中低端产品制造为主,虽然高科技产业的地位在不断提升,但是还没有占据主要地位。因此,加快中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努力提高制造业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制造业各产业的协同,全面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变得日益重要。

制造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物质基础,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也就决定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发展程度的高低。了解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对促进制造业的集成创新和提高引进、消化、再吸收能力,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开放式自主创新是非常重要的。

★ 投入结构

2006年,制造业R&D活动经费支出为1551.39亿元,比2005年增长30.94%。2006年制造业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为62.20万人年,比2005年增长14.54%。制造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有明显增加。

从科技创新投入结构来看,2006年制造业的研发经费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及普通机械制造业等几个产业。这五个产业的研发经费内部支出额占了制造业总额的64.77%,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2.46%和14.44%。总的来说,研发经费的投入在产业间呈现出非常不平衡的局面。

★ 产出成果

最近10年,中国制造业的重大科技成果从1996~2000年期间一直保持在5000项/年以上,其中1997年达到6500项,但2001~2002年间制造业的重大科技成果数量有明显下跌,每年不到4000项。从2003年开始数量有所回升,2006年制造业的重大科技成果为6164项,比2005年增长了约22%,增幅明显。

中国制造业近些年来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通过创新能力提高了中国制造业的总体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总量在世界生产总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信息产业大国,移动电话、DVD、彩电、程控交换机等电子元器件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钢材、家电、水泥等制造业的发展也都形成庞大的规模。另一方面,据中国国家统计信息中心公布的资料显示,在世界信息能力总指数排序中,中国排在第27位,得分仅为6.17分,与美国的71.76分、日本的69.69分差得非常远,甚至还不如斯里兰卡。对于钢材、家电、空调等产品的核心技术,中国需要大量的进口关键技术,例如中国推出的变频空调,几乎每家厂商都离不开日本公司的技术。同时,在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电子电力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复合加工技术、集成加工技术、敏捷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开发利用上,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还很大。

★ 产出结构

2006年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产出,从总量指标看有较大发展,其中新开发产品项目数达到98040项,比2005年增长了25.33%。发明专利数为25298项,比2005年增长了36.93%。

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数量,是衡量制造业科技创新产出的重要指标。2006年,制造业新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这五个产业开发的新产品占整个制造业的62.15%。新产品开发数量位居前十位的产业,其新产品产出占了制造业总数的84.15%,可见,新产品开发在产业间也不平衡,制造业科技创新的产出结构与投入结构基本一致。

2006年制造业科技创新产出规模结构新开发产品项目数可以从总量规模上反映中国制造业的科技创新产出情况,为了消除产业规模的影响,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国制造业各产业的产出能力,通过各产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比重作柱状图来进行分析。

2004年制造业科技创新产出效益结构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制造业科技创新产出的相对数值分析结果与绝对数值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1)交通运输、电气机械、通信设备、通用设备以及专用设备的新产品开发比重都比较高,远高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这也说明了中国运输设备类制造业在不断的增强创新能力,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2)通过钢铁及纺织两个行业的对比,可以发现,传统产业在规模上有着很大的优势,但是在科技的创新能力上,还有着很大的缺口,应该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高科技含量,不断促进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来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

(3)环境资源保护能力

★ 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总量

制造业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比重

能耗及环境指标2005年数值2006年数值增加率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127683.89143001.1212.00%每万元产值能耗(吨标准煤)0.590.52-11.86%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吨)1650267.001666209.000.97%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743.26753.401.36%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万吨)607.00391.96-35.43%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数据整理。

与2005年相比,2006年制造业消耗的能源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仍然在加大。2006年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达到143001.12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了12.00%。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比2005年略有上升,上升了0.97%;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比2005年也有少量上升,上升1.36%;但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比2005年有明显下降,下降了35.43%。

令人欣喜的是,制造业的能耗总量在不断提高的同时,能源使用效率有明显提高。2006年,制造业的每万元产值能耗为0.52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了11.86%,呈现出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的趋势。

★ 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程度

根据统计数据,制造业各行业中能源消耗量最大的前五个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五个行业占了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的大部分,达到75.90%。消耗能源最少的五个行业为:家具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烟草制品业和印刷业记录媒介复制业,只占制造业能源消耗总量的0.77%。因此制造业各行业对能源的消耗量是很不平衡的。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数据整理。

制造业主要产业“三废”排放量。2006年,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加工业是排放废水最多的五个行业,它们排放的废水总量占制造业废水排放总量的69.68%;而排放废水最少的五个行业是: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家具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烟草制造业及塑料制品业,仅占总量的0.55%。

二氧化硫排放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五个行业中,占制造业废气总排放量的77.41%。

固体废弃物排放状况很集中,排放量最大的五个行业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占总排放量82.88%(见图3-17、图3-18)。

制造业主要产业“三废”利用率。与2003年的“三废”利用情况相比,2004年制造业“三废”的利用状况更接近于2002年的制造业“三废”利用特征。2004年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三个行业,占制造业总数的61%,2003年塑料制品业的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制造业总量的23%,而2004年又回落到占制造业总体的0.43%的水平。能源消耗大户及“三废”生产大户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由2004年提升到第2位。对于能耗特别高的非金属以及黑色金属产业,应该在加强控制能耗的同时,大力的投入于对自身产生的污染的治理工作,以提高制造业总体的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3.4.3 制造业发展的企业特征分析

评价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企业状况,我们主要从规模总量水平、经济贡献能力和自身成长能力三个方面展开。

样本范围取自中国制造业行业中,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或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选择A股,是因为本文主要是分析国内制造业企业的特征,而选择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其年报数据易获取,且公布的数据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规定处理和披露的,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和可比性。此外,剔除所有ST、PT的上市公司,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依照2001年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分类指引》,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属于信息技术业,但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对行业统计口径的调整意见,上述两个行业都属于制造业,因此本文将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类上市公司归入制造业类上市公司。本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分析,有关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国内权威金融证券网站公布的上市公司各年年报,如金融界(www。jrj。com。cn)、巨潮资讯(www。cninfo。com。cn)和中证网(www。cs。com。cn)。

(1)总体发展特征

★ 规模总量水平

从主营业务收入方面,2007年中国制造业全部820家上市公司总规模达到3.43万亿元,最大为1913亿元,最小为0.07亿元,平均规模为41.82亿元,比上年增长34.90%。这说明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规模有了大幅度增长。

从地区分布来看,广东位列第一,其9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4798.20亿元;山东排第二,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40.45亿元;江苏位列第三,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139.21亿元。

从东中西部来看,东部479家制造业上市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378.53亿元,占全国71.10%。中部190家制造业上市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696.63亿元,占全国16.61%。西部151家制造业上市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214.08亿元,占全国12.29%。由此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上市企业规模总量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

从行业来看,金属非金属行业的规模最大,2007年全行业121家上市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835.57亿元,占40.36%;机械设备仪表业第二,2007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212.38亿元,占26.88%;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排第三,2007年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460.78亿元,占10.10%;木材家具行业最小,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只有36.01亿元,仅占全部行业的0.11%。

★ 经济贡献能力

从净利润来看,2007年中国制造业820家上市企业净利润达到1918.32亿元,其中最高为127.18亿元,最低为-8.11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净利润为2.34亿元,比2006年增加64.79%。说明,2007年比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

从各省市区来看,净利润指标上海位列第一,2007年净利润达到280.42亿元,占全国14.91%;广东第二,2007年净利润达到189.85亿元,占10.09%;北京第三,制造业企业的净利润达到165.39亿元,占全国8.79%。

从东中西部比较来看,2007年东部地区制造业上市企业净利润总和达到1138.95亿元,占全国60.56%,中部地区达到459.05亿元,占全国24.41%,西部地区达到282.81亿元,占全国15.03%。

从行业比较来看,金属非金属行业净利润最高,达到891.22亿元,占全部制造行业的49.27%;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第二,达到414.99亿元,占全部行业的22.94%;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第三,达到187.11亿元,占全部行业的10.34%;木材家具行业最低,只有4.29亿元,仅占全部行业的0.24%;其他制造业、电子制造业和计算机制造业都比较低,其行业净利润总额都低于全部行业的1%。

★ 发展成长能力

从制造业上市公司成长速度的企业整体分布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都是以比较平稳的速度成长的,有超过4/5的企业成长率在0~100%之间,只有极少数的企业(4家)以超过100%的速度成长,这说明中国制造业企业已经处于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

从行业分布来看,共涉及机械、设备、仪表,电子,木材、家具,纺织、服装、皮毛,信息技术业,金属、非金属,医药、生物制品,石油、化学、塑胶、塑料,食品、饮料,造纸、印刷,其他制造业等11个行业。其中,机械、设备、仪表业入选企业最多,为12家,占所有入围50家企业的24%;电子业次之,入选企业为8家,比例为16%;石油、化学、塑料、塑胶业有7家企业入选,比例为14%,医药、生物制品业与纺织、服装、皮毛业各有5家企业入选,比例为10%。这五个行业入选企业数占所有入围50家企业的74%,集中度比较高。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制造业企业正增长率的省份分布排名依次为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四个省所占比例达到38.83%,高于2006年的37.42%。而地处东部地区的天津市则连续两年仅排名第29位,处于东部的末尾,远远落后于北京市和上海市,而且落后于重庆市。中部地区湖北省、安徽省和河南省均有较多企业入选,这些省份在中部地区经济较为活跃。西部地区除四川省及云南省分别有12家和9家企业入选外,其他省份均排名靠后,其中青海省与西藏2007年没有企业入选正增长排名。

(2)规模最大的50家制造业企业

企业规模及其结构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问题,对企业规模进行分析是研究各个行业以及制造业现状、竞争力和发展趋势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企业的平均规模比发达国家小得多,规模组织程度较低,若以国际通行的标准看,达到合理规模的很少。

我们根据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或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的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数据,以主营业务收入为指标排序,得到中国制造业820家上市公司的规模排名,其中前50强排行如表2007年,中国制造业全部820家上市公司平均规模为49.15亿元,比2006年的30.84亿元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标准差为249.14亿元,中位数为17.34亿元,平均数远远高于中位数,可见,全部820家上市公司的规模是向前集中的。而标准离差率(标准离差/期望值)为2.26,说明上市公司规模差异很大。

中国国家统计部门以销售收入和资产总额两个指标为标准,将工业企业划分为特大型(50亿元以上)、大型(5亿元以上)、中型(5000万元以上)和小型(5000万元以下)四种类型。规模以上的分界线为500万元。对中国制造业全部820家上市公司规模统计。

统计发现,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趋势是规模扩大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百分之百。特大型企业明显增多,增长比例达到3.1个百分点,总体资产规模也增长了14个百分点。特大型企业的规模超过总规模的2/3,达到70.48%。中型企业从数量和规模上都有所增加,中型企业增加18家,小型企业1家都没有。2007年中型企业的平均规模为3.785亿元,比2006年的3.68亿元略高,说明中型企业稍有所增长。对于大型企业,企业数目比上年要多,可能原因是作为数据来源的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发生变化,但2006年的大型企业平均规模为18.54亿元,2007年达到19.01亿元,说明大型企业仍处于发展之中。

2007年,前50强企业的销售额总额为18138.00亿元,比2006年增长55.05%,占整个制造业上市公司总销售额的52.92%。销售额的平均规模为344.94亿元,中位数为270.47亿元,标准差为344.94亿元。对于总资产,2007年为21098.71亿元,占整个制造业上市公司总资产的52.74%,增长了10.63%。总股本占整个制造业的比例最低,也达到了38.42%。总资产的平均数为216.19亿元,中位数为144.66亿元,标准差为241.61亿元。这两个指标的平均数都远大于中位数,表明规模是向前列的大企业集中的。销售额的标准差率为0.95,总资产的标准率差为2.21,略有提高,说明前50强存在一定的规模差异,但相比较总体的集中趋势而言,前50家企业的规模向前集中趋势不及总体强烈,但差异趋势是增大的。

50强企业中,规模最大的仍是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其主营业务收入为1912.73亿元,占50强销售总额的10.55%,与同期相比增长了21.22%;其总资产为1883.36亿元,占50强总资产的8.92%,与同期相比增长了24.68%,其主营业务收入是位居第二位的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3.53倍。

对制造业的12个行业进行分析后发现,各个行业在制造业中的分布并不均匀,这与国家政策和国内外行业发展环境有关。为把握制造业的行业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应该了解不同行业的企业规模总量、比重、行业集中度,下面对820家企业的行业分布进行分析。

820家企业数量比较集中的是机械、石化、金属(钢铁)等传统行业,这3个行业的企业数共计470家,占据总数的57.32%,其销售额达到了26508.74亿元,占总额的77.30%。新增的82家企业,22家为机械、设备、仪表行业,4家造纸印刷企业,4家医药生物制药企业,3家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企业,4家食品饮料企业,4家纺织服装皮毛企业,13家电子企业,11家为石油、化学、橡胶、塑料行业,4家其他制造业企业,13家为金属非金属行业。特别是机械、设备、仪表行业,其企业数达到了206家,占820家企业的25.12%;销售额共计9212.38亿元,占销售总额的26.86%。石化行业2007年的总体规模与上年同期比较,略有上升,企业数量、规模总量方面都高于上年水平。金属非金属行业的规模和平均规模都位居首位,其平均规模与上年相比,增长了42.36%。

可以看出,50强企业分布在制造业的9个行业:金属非金属业、机械设备仪表业、食品饮料业、电子业、通信及相关设备制造业、石油化学橡胶塑料业、医药生物制品业、纺织服装皮毛业、造纸印刷业,其中纺织服装皮毛业是新进入50强的行业。50强中,企业数量较为集中的是金属、机械、石化等行业,这3个行业进入50强的企业数量达到41家,占据了82%。其中金属非金属业的企业有25家,占50强的50%,销售额共计10896.91亿元,占50强总销售额的60.08%。50强中有13家为机械设备仪表业,在前十位中有2家,是位于第5名的上海汽车和第9位的江淮汽车。十强中的另外1家属于石化行业。50强企业的行业分布没有上年集中,但传统行业仍然占据了绝大份额,金属业的平均规模是50强中规模最小的医药生物制品业平均规模的19.48倍。

按照各省市区上市公司数量由多到少进行的排序,同时对其规模进行统计,可反映中国制造业在区域分布上的如下特点:(1)位于企业数前5位的仍是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五个省市。广东和江苏分列第一位、第二位,分别占制造业上市公司总数的10.98%和9.02%。位居公司数量第4位的上海市,其规模总量位居第一位,占总规模的14.93%,其规模总量是位居第2位的江苏省规模总量的3倍多。上海的平均规模为85.37亿元,比制造业的平均规模41.83亿元高出一倍多。这充分显示了上海制造业的实力及其在中国制造业中的地位。(2)中国东部地区聚集了制造业的多数上市公司,并且制造业规模也主要聚集在这些地区。按上市公司数量排名位于前5位的省市(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山东)都位于东部地区,它们的上市公司总数为359家,占制造业上市公司总数的43.79%,规模总量为14917.90亿元,占制造业上市公司总规模的43.49%,接近一半。前7个省市(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安徽和北京)的企业数超过了总量的一半。这7个省市中,除了安徽属于中部外,其他省市都在东部,中国制造业在地域分布上的偏差依旧鲜明。这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关,东部,尤其是沿海地区,无论是在运输成本还是政策体制、社会资本上都具有内陆地区无与伦比的优势,近些年来,制造业一直都在向外贸成本较低的东部沿海集中,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已经建立了一批新的制造业中心。(3)各省份差距较大。

分别对31个省市区的企业数量、规模量和平均规模进行统计,可以得到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特征从中国制造业企业成长最快50家的行业分布来看,共涉及机械、设备、仪表,电子,木材、家具,纺织、服装、皮毛,信息技术业,金属、非金属,医药、生物制品,石油、化学、塑胶、塑料,食品、饮料,造纸、印刷,其他制造业等11个行业。其中,机械、设备、仪表业入选企业最多,为12家,占所有入围50家企业的24%;电子业次之,入选企业为8家,比例为16%;石油、化学、塑料、塑胶业有7家企业入选,比例为14%,医药、生物制品业与纺织、服装、皮毛业各有5家企业入选,比例为10%。这五个行业入选企业数占所有入围50家企业的74%,集中度比较高。

制造业发展区域集聚化现象不断加剧,处于正增长状态的企业超过半数聚集在中国东部地带,中部和西部所占比例差不多。相对于2006年,东部和西部制造业正增长企业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而中部制造业正增长企业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另外,与2006年相比,呈正增长的企业数目由481家减至358家,这与2007年国内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提高、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有重要关系,制造业企业利润趋薄,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

区域2007年(个数)2007年(百分比)2006年(个数)2006年(百分比)东部20657.54%26855.72%中部9815.08%11624.12%西部5427.37%9720.17%合计358100%481100.00%

显示了中国制造业正增长企业的分布状况,从排名看,2007年与2006年前四位的省份相同,依次为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但2007年这四个省所占比例达到38.83%,高于2006年的37.42%。而地处东部地区的天津市则连续两年仅排名第29位,处于东部的末尾,远远落后于北京市和上海市,而且落后于重庆市。中部地区湖北省、安徽省和河南省均有较多企业入选,这些省份在中部地区经济中较为活跃。西部地区除四川省及云南省分别有12家和9家企业入选,其他省份均排名靠后,其中青海省与西藏2007年没有企业入选正增长排名。

从成长最快50家制造业企业所属经济带来看,2007年东部地带为31家,较2006年少1家,比重达到62%;中部地带入选企业数为12家,较2006年增长3家,所占比重为24%,而中西部地带入选50家的企业较2006年增加1家。从三大地带入选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东部地带的企业主要在机械、设备、仪表,电子业及通信业具有明显优势;而中西部地带入选企业的行业分布则相对分散。

区域2007年(个数)2007年2006年(个数)2006年东部3162.00%3264%中部1224.00%918%西部714.00%918%合计50100.00%50100%

从成长最快50家制造业企业的分布状况看,50家企业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个省市区,有13个省市区的企业没能进入50家成长最快企业。从排名来看,前三位的浙江、广东、江苏入选企业数达到20个,所占比例高达40%,这也显示了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企业成长性较好。

在前10名省市里,西部地区只有重庆市进入前10名,有3家企业进入50强;而在没有一家企业进入50强的13个省份里,来自西部的高达7个,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西部地带制造业企业的弱势地位,尤其是在成长性方面。

根据连续两年中国制造业成长最快50家企业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对它们的整体排名和变动情况进行初步分析。

30家最受尊敬的制造业企业,分别属于以下九大门类。

中国最受尊敬制造企业行业分布可知,金属、非金属制造业企业达到了8家,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机械、设备、仪表和食品、饮料两个门类最受尊敬的企业比重最大,各自占了6家。在历年受尊重企业的评选中,食品、饮料两个制造业门类一直占有最高的比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此类产品属于全民消费品,知名度较高;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形象对其产品影响力巨大,企业具有提升自身企业形象的强大动力,因而在社会责任感、品牌诚信度方面着力打造。同时我们也能得出,食品、饮料制造业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企业只有不断创新发展,积极维护其产品品牌形象,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金属、非金属制造业企业比上年增加了5家,与国际金属市场的发展有关。信息技术产业制造业,医药、生物制品制造业两个行业各有2家企业入选,比上年分别减少1家;纺织、服装、皮毛制造业行业入选3家,比上年增加1家;电子,石油、化学、塑胶、塑料制造业各有一家,这与石化产业的整合有关。造纸印刷制造业企业首次入选30家最受尊敬的制造业企业。

30家最受尊敬的制造企业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4个省市自治区中,其中北京有5家入选企业,名列第一;其次是广东和山东的企业数分别达到4家;河北有3家企业入围;浙江、上海、四川、内蒙古各有两家;河南、湖南、江西、吉林、山西、安徽分别有一家企业入选。北京的5家企业涉及高科技领域、金属制造领域、食品和医药行业,反映了北京市大型企业全面发展的态势。广东省的4家企业基本都是涉及高科技领域的大型制造产业,反映了广东省在计算机、机械设备及金属制品制造业产业上的高端优势明显。山东省的4家企业主要涉及食品与高科技大型制造产业,反映了山东省在食品与高科技大型制造产业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另外在轻工业行业中山东省首次有一家企业入选,反映了产业协调发展的趋势。河北省的3家企业主要涉及制药与金属行业,优势突出。上海的入选企业则基本是超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涵盖了钢铁和石油制造业板块。内蒙古作为中国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此次却有两家企业入选,并且这两家企业已经连续入围最受尊敬制造业企业,企业成长经验值得借鉴。

中国最受尊敬制造企业区域分布应该看到的是,作为中国制造业大省的江苏,此次却没有一家企业入围,而另一个制造业大省浙江,也只有两家企业入选。不难看出,江苏的制造业综合实力虽然名列前茅,但缺乏具有相当知名度的超大型企业。

同类推荐
  • 劳动合同法操作实务与案例释解

    劳动合同法操作实务与案例释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经过数年的起草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四次审议,于2007年6月29日由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并将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劳动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弥补了劳动法制的空白,进一步健全了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加强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为劳动者维权提供了利剑,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 县级财政管理

    县级财政管理

    本书着重以市场经济下县级财政发展运行规律为序,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分“专题”的形式展开阐述,共11章。
  • 决胜数字时代(麦肯锡季刊)

    决胜数字时代(麦肯锡季刊)

    麦肯锡调研揭示了高管对创新的远大抱负与他们的执行能力之间的巨大差距。组织结构和流程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随着全球化打破了曾经阻止公司实现全部潜力的地域界限和市场障碍,公司的创新能力——借助公司员工、合作伙伴、客户、供应商和其他各方的创新增值思维——成为名至实归的时尚话题。
  • 工作革命:透视未来工作世界

    工作革命:透视未来工作世界

    未来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随着人类自身的解放逐步开始形成了工作,人们发现自然的秘密,发展文化的力量。在现代社会里工作已成为文明的中心。从历史角度看来,在我们现实生活和意识里,工作世界的作用几乎已无法继续上升。
  •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问题研究

    本书在公平与效率的分析框架下,思考如何通过农地制度创新,使土地资源的配置既能保障经济进程健康发展,又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热门推荐
  • 诛天之六界风云

    诛天之六界风云

    圣婴降世风云动,天地无道修罗狂热血、激情被杀戮点燃,唯血可以冷却亲人,朋友,一个个逝去爱我的人,我爱的人在地狱呻吟而这一切只因苍天不容,我唯有诛天!
  • 那个没有你的夏天

    那个没有你的夏天

    我是许芊雅,我们相遇在十二年前的夏天;那个时候我们五岁,我们离别在三年前的夏天,那个时候我们十七岁。那个没有你的夏天,我笑了一次,哭了十七次,离家出走一次,弹钢琴无数次,思念你无数次。江贤你告诉我是谁害死了你。小片段:手机铃声响起“雅雅,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在江贤说完这句话时,芊雅听到了爆炸声。三个月后江家墓园,芊雅对着江贤的墓碑撕心裂肺的哭到:“江贤,究竟是谁害死了你
  • 星辰.界的穿越

    星辰.界的穿越

    新人写文,请支持,这是一部穿越小说,主人公李冥天的穿越史
  • 瑜昊传

    瑜昊传

    一个人想称霸天下到底需要什么?是修为?是仁爱?是智勇?是残忍无情还是尔虞我诈?命运的齿轮不停的推动着两个少年,从陌路到兄弟,再从兄弟到仇人。这大陆生灵涂炭,厮杀争斗永无止境,多少英雄豪杰最后都被历史的洪流淹没。这对兄弟,你们能否逆天而行呢?
  • 高手来自唐朝

    高手来自唐朝

    一次比武,千绝峰第一高手萧作,来到了21世纪的现代,且看他如何以一介小人物,搅得风起云涌,群芳倒贴,咳咳,这个不是……·······简介略狗血,但内容保证精彩。
  • 穿越之纵情人生

    穿越之纵情人生

    一个商场巨鳄,穿越重生之后,别样感悟的平淡人生。
  • 时光因你而精彩

    时光因你而精彩

    顾清欢喜欢余生十年,谁也不知道。顾清欢想,谁说世界上没有纯洁的男女友谊,只要一个打死不说,一个装傻到底。顾清欢和余生就是这样,以至于他们一次一次的错过。
  • 雾锁龙山寺

    雾锁龙山寺

    因为身在徽州,所以自然会对徽州文化生起了兴趣。这个明清四大商帮之一徽商的发源地,拥有两处世界文化遗产、遍地是国宝的古老的地方,曾经发生了多少神奇的故事呢?
  • 把命运交给一枚硬币(微小增刊励志篇)

    把命运交给一枚硬币(微小增刊励志篇)

    本书力求选出近两年来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书中具体收录了《母亲的纽扣》、《失去四肢的泳者》、《生命拉力》等小说。
  • 猪颜改,情自来

    猪颜改,情自来

    丈夫逼她为他的前任捐了骨髓,还想她去给他们的孩子捐角膜!她终于知道,他会娶她这个胖女,是另有所图!一年后,她用另一个身份,瘦身华丽归来。这一次,她誓要一血前耻。进入渣男的家族,与渣男和小三恶斗。只是,无论她怎么斗,总是会有一个“哥哥”出现在她身边,对她关怀备至,就连她相亲,他都跑过去陪她。他对相亲对象说,“我只有一个要求,你要比我更疼她!”某相亲帅哥点点头,“杜教授,我会做到的!”“好,现在,你就把前面的大厦买了,送她做见面礼!”“……”某帅哥傻眼。“做不到?那还不滚!”她当场看着那个相亲对象,落荒而逃。她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