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亮6岁半,小学一年级学生。平时活泼可爱却又不乏调皮,上课管不住自己,缺乏自制力,做小动作,搞恶作剧,经常侵犯同学,实在令人头疼。老师的批评是家常便饭,以至于他经常在家对父母说“活着真没意思,还不如跳楼死了算了”这样的话,亮亮的妈妈焦急地和老师反映情况,这让老师内心深为震惊。
不久,亮亮在一次爬山玩耍时摔了腿,“客观条件”让他不太惹事了,老师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经常表扬他。没几天,他似乎变了个人,课堂上能坐端正了,对同学也比较友好,作业也有了明显进步。全体师生都为他的转变而高兴,他自己也更“得意”了。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来的。它是指一种在无能为力的时候所再现出来的失助状态。塞里格曼的实验表明,一些遭遇过不可控事件的生物有机体会削弱对以后可控事件的调节,他称这种在无可逃避或回避有害的、不愉快的情境下习得的情绪为“习得无助感”,它是一种个体认为事件不依赖自己反应的预期,实质是一种习得的消极动机。一旦动物产生了习得无助的心理状态后,这种无助感会使动物表现出反应性降低等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很多以人为实验体的研究也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塞里格曼在对大学生的实验中也发现大学生在经历了某次无法控制的噪音情形后,在第二次经历有可能逃避的噪音时却比没有经历过噪音的人更难学会逃离噪音。
在现实生活中,“习得性无助”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从生到死,人们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着种种艰难险阻,会遭遇到各种不同的失败与挫折,甚至不幸。如先天性疾病、上学时学习成绩下降、升学考试失败、失恋的打击、夫妻感情破裂、工作失误或下岗失业、不良人际关系、晚年孤独、体弱多病甚至身患不治之症等等。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就破罐子破摔了”、“我没有希望了”、“我听天由命吧”……这些常常就是人处在无能为力的情形中表现出来的“习得性无助”状态。
为什么会“习得性无助”呢?“习得性无助”又是怎样发生的呢?其原因就在于一个人经历的失败太多,体验到的成功太少,或者根本就没有体验过成功。虽然有句名言叫做“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对待失败的容忍是有“度”的,一旦超出这个“度”,就会使人产生无助感,从而悲观失望,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丧失自我价值。
对于那些过去获得成功经验比较多的人,会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如果面临失败,不会轻易地被打倒,而更多的会冷静地分析问题,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吸取经验教训,最终获取成功。这时,失败才是成功之母。而对于那些过去成功的经验非常少的人,自信心比较弱,如果再面临失败,可能就会一蹶不振,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对于这些人来说,失败是成功之祸害,而体验成功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说到我们的孩子,有些孩子出现厌学情绪,害怕去学校,害怕写作业,害怕见老师,害怕开家长会,更害怕期末考试。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在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我们说一个人的兴趣往往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逐渐培养起来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让孩子从他所从事的学习行为中体验到快乐。而快乐又来自哪里呢?很大一部分来自成功。人们不也常常用“成功喜悦”来说明因成功而带来的快乐吗?尤其对于那些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事情,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体验成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对于一个有着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来说,其忍耐力、意志力、抗挫折的能力都比较强。但是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的能力相对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像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去。当个体非常不愿意去学习时,学习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要让孩子摆脱“习得性无助”状态,具体方法应注意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为孩子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集体活动的过程是孩子的内在潜能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因此,在平时教育中,多组织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如演讲、辩论、表演等,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以扩大交往的范围,增加交流的机会,进而引导孩子超越自我。在人际交往及与同伴协作能力上可以有效地预防孩子习得无助感的产生。
其次,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对于儿童或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任何失败都可能是永久性、灾难性的。因此,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具体的教育中,应针对实际情况,确立切合实际、孩子经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尤其在他们的活动告一段落时,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当然,这种评价方式并不只限于表扬。孩子一旦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便会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就可以减少他们不必要的担忧与分心,就能使他们集中精力面对任何压力和挑战。这样也就会抑制习得无助感的心理状态的出现。
再次,让孩子养成乐观的态度。乐观的自我评价,表现为孩子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更应看到自己的长处,应相信自己,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尤其是能主动调整情绪,保持平衡的心态,正确地看待和处理学习与生活中的矛盾或困难。这样他们就不太容易产生习得无助感了。
最后,教给孩子消除自卑心理的方法。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对周围事物的躲避心理,以及他们对他人的紧张心理,对自身的否定心理。作为家长,应引导孩子剖析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认识自我、了解自我的能力。同时,应教育和引导他们把失败看做是再学习的机会,应充分认识到一件事取得成功的过程不止在一个环节,然而失败,极有可能是在一个环节出错,因此没有必要指责整个过程,甚至全盘否定自己。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则习得性无助感这一负面心理状态也就不易产生了。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应注意对孩子反馈、评价,多用积极反馈,少用消极反馈,即便在少有的消极评价时,注意不要将孩子学业的失败与他们的智力联系在一起,而应多从他们的努力不足上入手。
此外,“习得性无助”还是人的心理障碍、身心疾病产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一定要在更多的方面去给予鼓励,让他们在成长中品尝到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给自己精神上带来的喜悦。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自身内在的动力。只有有了内在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我们的孩子才会提高应付一切困难的自信心,也才会更自觉地尝试困难,面对挑战,克服障碍,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循环和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