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相关文献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衡量公司治理的效率:企业绩效和经理人员更换。第一种方法主要基于以下的逻辑:公司治理的目标在于为股东创造财富,而企业绩效则是股东财富的近似替代指标,因此企业绩效的高低可以用来反映公司治理的效率。但许多文献指出,用企业绩效来衡量公司治理的效率在方法论上存在两个严重缺陷。首先,企业绩效与公司治理的相互决定关系并不清楚。即,是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企业绩效,还是企业绩效决定公司治理结构在理论上并不清晰。其次,即使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影响企业绩效,但企业绩效还受其他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公司规模、行业特征以及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等),实证研究中很难完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以单独考察企业绩效与公司治理的相互关系。最近,许多文献建议从经理人员变更的角度考察公司治理的效率。这是因为,不称职的经理长期滞留于公司是股东与经理之间最为昂贵的代理成本(当控股股东同时担任公司经理或可以完全控制经理的选聘时,则反映为控股股东与其他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所以更换不称职的经理并选聘称职的经理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职能。并且,经理人员的更换主要受公司治理机制的制约,遗漏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
本书分析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主要受国家政策法规的影响,公司很难自行改变其股权特征,因此,从企业绩效的角度来衡量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受方法论问题的影响并不十分严重;并且,由于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作者认为以上两种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衡量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效率。于是,本书以1997年前上市并在1998~2001年间没有发生重大控制权交易活动的355家公司共4年的面板数据(PANEL DATA)为样本,从更换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绩效两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高度集中,第一大股东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极为悬殊。并且,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主要由股东代表(特别是第一大股东代表)构成,即使不在上市公司担任行政职务的非执行董事也是控股股东或其他股东派驻上市公司的权利代表,基本没有独立的外部董事。从而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并非股东控制经理的载体,而是大股东实现其对公司控制权的一种手段。从控股股东的性质来看,大部分(占研究样本的比例为86%)的上市公司被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所控制,即使非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许多也是被明显带有国有色彩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所控制,纯粹的民营或个人控股的上市公司寥寥无几。经理人员变更原因的回归分析表明,当企业经营业绩低劣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而不是总经理)往往被解聘,但公司的经营业绩在解聘董事长后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本书分析认为,该结果说明公有企业虽然不能容忍不称职的经理人员一直留在公司,但却不一定能够选聘称职的经理人员予以替代。研究结果还表明,政府部门控股的上市公司在业绩低劣时比其他大股东控股的上市公司更容易更换董事长,并且公司业绩在更换董事长后的改善程度也显著高于其他公司;在没有更换董事长的样本公司中,政府部门控股的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也显著好于其他公司。本书最重要的一个发现在于“股权制衡”类上市公司无论在更换董事长或企业绩效方面都明显优于“一股独大”类公司,从而说明股权制衡类上市公司更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关于董事会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兼任控股股东法人代表或上市公司总经理的董事长很少面临被解聘的威胁,但是基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对其工作表现的重要性,兼任控股股东法人代表的董事长有更强的能力和更大的动力改善和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另外,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数量与公司经营业绩之间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也说明,提高董事会成员的持股数量有利于改善董事会的治理效率。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书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模式、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以及董事会构建提出了若干政策启示。
本书其他部分安排如下:
第二章在回顾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研究公司治理问题的理论框架。本章第一节首先分析了公司治理的定义,指出代理问题和不完备契约是公司治理存在的两个必要条件,并对公司治理的核心要素———代理问题的实现方式和表现形式进行了阐述,最后论述了有关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治理的目标以及相关的控制机制;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讨论董事会和大股东两种内部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虽然本书的实证检验对象是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但基于外部机制和内部机制的相互作用,本章第四节特别对各种外部机制与内部机制的相互关系(包括董事会与接管活动、积极股东行动与接管活动以及各种机制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
第三章是制度背景(关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分析),作者力图给出一个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分析框架。本章第一节首先指出证券市场的发展是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举措,然后基于我国证券发行的制度安排分析认为国有控股公司成为证券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是对我国证券市场“创租”特征的集中反映,并在分析企业改制模式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由政策因素外生决定;基于以上的制度背景,第二节重点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特征进行分析。本节首先指出政府干预和内部人控制是我国上市公司主要的公司治理特征,然后分别不同的股东类型安排与公司治理特征的相互关系以及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的有效性,指出外部机制的不尽完善进一步提出了对内部机制有效性的需求。
第四章是实证检验。本章第一节首先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设计,包括对研究方法的讨论、相关变量的定义、研究样本的选取以及主要数据的描述等;第二节的实证分析分别从经理人员的更换原因、经理人员的更换后果和企业绩效三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对相关的结果进行了讨论。
第五章首先对本书的主要发现进行了总结,然后基于研究发现对有关公司治理改革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分析了本书的研究局限性,并提出了后续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