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之舌胜过雄兵百万,如果你有一付好的口舌和精湛的口才,那么商场,就是你驰骋的疆场,你可以横枪跃马,披荆斩棘,用你的口舌征服这个世界。
方兴未艾的职业培训
当今世界,国家的较量靠的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靠的是人才的竞争。培训业在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增强综合国力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各种各样的培训,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管理的全过程,充实了人们的生活。21世纪,将是培训专家大显身手的时候,也为用口舌打天下的朋友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为了适应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人人都需要接受新的培训,培训已经成为人生旅途每一阶段的重要内容。据《北京青年报》报道:重进学堂成为时尚,每逢双休日,京城高科技企业、外企的一些中高层管理人员便来到北大、清华等高等学府,接受有关工商管理、金融知识或外语培训。在这些接受培训的人员中,80%以上都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且工作不错,收入颇丰。这个阶层的人士重新接受培训,向社会再一次证明了知识的价值,展示了信息社会中知识和竞争的特点——知识的折旧率在不断上升,烫金的学历证书可能还没有在怀里揣热,其含金量就开始贬值,市场竞争不进则退。不学习就要落后,学少了同样要被历史所淘汰。培训业已被摆在与基础教育并驾齐驱,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
要培训,就必须有讲师。优质的培训取决于优秀的讲师,优秀的讲师取决于优秀的口才,由此可见,舌头的作用日益显得重要。
王永民和庞中华,可谓众人皆知,他们是培训业的佼佼者。十几年前,当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世界范围内蓬勃红火的时候,一些外国专家断言,由于中国汉字构成的特殊性,仅在几十个键和“0、1”进制的计算机上无法处理上万个汉字,中国只能在这一新技术面前兴叹。以王永民先生为首的有识之士,通过无数次研究实验,终于成功地创立了简单易学的培训方法,使任何凡有初等文化程度以上的人,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汉字输入法。经过正规训练的操作员以每分钟近300字的记录,超过了英文录入速度。今天,计算机汉字处理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办公文件系统、报刊图书出版编辑系统和各种管理运作系统,各种汉字处理软件培训班遍布各地,王永民先生当之无愧是培训专家,以他为总裁的王码电脑公司已拥有了千万资产。人们将永远记住他对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卓越贡献。
庞中华发明的汉字硬笔书法,在中国的书法界引起了一场“革命”。传统意义上,书法艺术就是特指毛笔字,硬笔字不被称为艺术,登不上大雅之堂。庞中华先生经过潜心钻研,在硬笔书写楷、隶、篆、草等字体方面都取得了较深的造诣。他找准了现代人对写一手好字、提高书面交往能力的迫切需要,摸索出一整套学习硬笔书法的路子,开创了硬笔书法培训的先河。目前,直接或间接接受过庞氏硬笔书法培训的人,从刚刚会握笔的孩子到成年人,难以计数。庞中华先生为祖国汉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理所应当地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易发久靠培训东山再起
易发久曾经是商海的落魄者,但是现在他已成为国内最早成功的职业培训师,几年来他曾为包括可口可乐、美国强生、西门子等60多家世界500强在华企业提供了专业训练,接受其训练的学员逾2万人,演讲听众达到数十万。易发久现在的演讲酬劳最高为每小时8000元。他果真用三年时候实现了百万富翁的梦想。但他还不满足,准备再用三年时间成为千万富翁。
从珠海到上海:背了一身的债
易发久大学毕业后从事十几种职业,包括教师、工人、公务员,甚至歌舞厅的串场歌手。1991年他去了珠海的一个政府部门工作,不久请缨下海接盘了一家快破产的公司。1992年房地产热兴起,易发久不失时机地联合了其他几家公司,通过银行借贷,投资了一个房地产项目。当时的办法是“售楼花”。如果这幢大厦落成,按投资比例计算,他的公司可以占将近一两千万人民币,易发久可能就会成为“千万富豪”。
之后的“宏观调控”使房地产泡沫破灭,那幢大厦只盖到第二层就停了,至今还是这样躺在珠海土地上。银行开始“逼债”,易发久只得变卖了手里的所有财产。一套价值7、8万的餐馆设备只卖出了5000元。1995年年初,易发久的公司宣告破产。
为了还债他必须找一个地方去白手起家东山再起,易发久初步挑了四个城市:深圳、广州、北京、上海,最后他选择了上海,理由很简单,上海的经济活动比较规范和公平,对他这样没有任何背景的外来者而言,是一块创业的乐土,再加当时浦东开始正式启动,他自信凭自己的能力必能有所作为。就在1995年,他怀揣着借来的3000元人民币来到了上海。
观念不对位:换来三次失败的创业
易发久初来上海的第一落脚点在五角场地区。初来乍到的易发久在《新闻报》上登了觅友启事,交到了来上海后的第一批朋友。第一个月下来,他带来的3000元转眼就花完了。易发久作了检讨,发现还是“千万富翁”的心理在作祟,于是他调整心态,省吃俭用一切从简。最困窘的一次他搭上了一辆公交后,摸遍全身只有一个5角硬币,只能乘了一站就下车,然后再步行十几站的路程去目的地。在最苦的日子里,他一日三顿靠吃速泡面、菜馒头填饱肚子。
要想通过打工来还清那一身的债是几乎不可能的,易发久被逼上梁山:创业当老板。一无资金二无背景,只有靠自己的智力,易发久瞄上了一家经营服务卡打折卡的小公司,他跑去与对方老板谈合作,他替公司策划经营但不拿工资,条件是在公司的股份中要给他分25%。之后他招了一批人员进行销售培训,再派出去推销,而他自己也在第一个月就销掉了300张卡。公司开始顺利运转,但老板却坐不住了,他把易发久找去谈话:“易发久,股份的事就免了,你来为我打工吧,我聘你当总经理。”易发久的回答是“你能出多高的工资给我?你一定养不起我的。”他毫不迟疑地离开了那家公司。
接下来易发久与一家外地的媒体合作一个房地产专刊,事先谈好由他经营并占25%的股份。在专刊的第一期还未出版时,他率领大家拉来的8万广告费就已到位。随后发生的事与上次几乎一模一样,对方要聘他做总经理而不谈股份,他只能别无选择地退出了。
当时易发久还在一所职业培训学校兼着一小时30元的课,他主讲着EQ、秘书培训等课程。在授课过程中,他开始注意到企业培训问题,而校方也正想建立一个企业培训项目,他与校方商定由他负责这个项目的运作,条件是分得10%的股份。300封推销信派发出去,收到80多封回执,但2个月下来连一份订单都没有签下,此时校方要求终止合作。
反思三次失败的创业,易发久没有过多地埋怨他人,却认为主要是观念不对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智力也是资本,他们不承认你的智力投资。但我没有去与他们纠缠是非曲直,我记住一句话,叫将军赶路不追小兔。”
命运在自己的手里,而不在别人的嘴里
在那所职业培训学校兼课的时候,易发久就常自费去听一天为5000元酬劳的老师讲课,他对校长说,“我总有一天,可以拿到上一天课拿2000元的酬劳”,谁知校长却板着脸回答他:“永远不可能!”
就在校长说过这句话还不到2个月,易发久就拿到了上一天课2500元的酬劳。原来在这之前的几个月,易发久常去人才市场参加招聘会,不是去应聘而是借机会向企业人事部门推销自己的企业培训课程,他因此给某保险公司的一位姓徐的人事总监,留下很深的印象,徐总监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半年后,易发久从外地接到了徐总监的电话,让他去公司面谈。易发久去了后才知道,徐总监想请他为公司营业主任上一堂课,开出的价码是一天 2000元。徐总监告诉他,本来是安排一位香港讲师来上课,谁知他临时有事来不了,于是想请易发久来救场。徐总监一再告诫他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易发久当然不敢懈怠作了充分准备。那天,易发久发挥得淋漓尽致,课程一结束,全程跟踪着的徐总监上来握着他的手道:“不错、可以”,最后他拿到了超额的2500元酬劳。
易发久决定做一名自由职业讲师,他计划着在三年里成为百万富翁,当他的“宏伟”志向一发布,一些朋友就对他冷嘲热讽起来,有的摸着他的额头说他“发高烧说胡话”,有的干脆说他“发神经了”,对这些风言风语易发久毫不介意,他继续着自己的“将军赶路”。
有一段时间,易发久每天上午去弄堂口的公用电话亭打100个电话,向企业推销自己的培训课程,他一去就包下2部电话,一部打出去,一部等对方回电,以至于电话亭的老太太一见他就眉开眼笑:“财神爷”来了;下午则选定几个目标去“扫楼”闯公司。用这样的办法,他找到10多家公司为他们作了培训。
1998年他借了朋友公司的牌子开始了实体运作,前后用了8个月时间就赚了10万元,并靠这笔钱还了欠债。1999年,他将公司正式起名为“砺志”。
像易发久一样成功
易发久的成功培训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不过他承认,自己的那一套是完全靠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还要在理论上不断地充实自己。不但学习海外著名训练师的长处,还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国内同行的课他也会去旁听,包括MBA课程。他一年至少要看200本以上的书籍,加上经常与大企业的管理者接触交流,从中汲取宝贵经验,以丰富完善自己的成功训练课程。
面对海外培训机构的竞争,他则充分施展自身优势:课程本土化、价位实惠、现金用人民币结算等。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现在他一个月几乎要上20天左右的课程,从个人时间来讲已接近极限,所以要搞“课程标准化”,可以“拷贝不走样”。
说到:“时间瓶颈”问题,眼前的易发久确实不时地露出几分不易察觉的疲态来。对于他的赠礼《成功一定有方法》,我的回馈只有一句话:保重身体,不要过多地透支身体。至于易发久之所以会成功,我自以为已经有所发现,那就是:乐观、自信和宽容,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空手赚千金的企业培训班
退休在家的竹山一夫对安闲自在的生活不满,他想找些事情干,于是决定办一个“企业讲习班”,目标选在那些能出大价钱来学习的人身上。筹划既定便付诸实施。他在东京银座借了教室,自己仅用一张办公桌和一部电话,成立了“东京企业研究所”,聘请的七个教师都是国内著名的教授或学有专长的知名人士,所招募的学生也都是大企业的管理人员或未来的经理和董事长。第一期开学只有30名学生,所收的费用却颇为可观:每人每期学费为50万日元,而每期只有半个月时间,扣除房租、广告费用及教授们的薪金,竹山一夫每个月可赚1000万日元。然而这仅是小试牛刀,接踵而来的学员极多,事先登记、排队,到上课要等上几个月的时间。
竹山一夫借了一所教室,一部电话,就这样“东京企业研究所”就成立了。所聘教师自然是先工作,后付酬。而所招学员自然是先交费,后上学。这样一“先”一“后”的区别,不但使竹山一夫日进斗金,且名声鹊起。
由于着眼点极佳,退而不休的竹山一夫财运亨通,不花本钱而获利甚丰,而且人们都以进他的企业研究所学习为荣。由此,竹山成了一个企业界的知名人物。
财富无归属,任君自努力。这话确实不错。
极具诱惑的律师职业
一个从哈佛大学毕业回国的律师,每年至少能赚到100万元左右。北京20多家律师事务所中,律师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者占90%以上,律师因此被认为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律师再度成为立于风头浪尖的弄潮儿。可以说,律师介入了市场经济的每一个角落,走进了千家万户,更冲向了世界。像福建省某县千余户农民聘了私人律师;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传人释永信大师;呼和浩特力图召第十一世活佛扎木苏聘请了深圳傅志伟律师担任其法律顾问。当北京君合律师事务所在美国纽约挂牌执业时,《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使美国律师如临大敌,中国对美国市场有了一项新的出口——律师。我们的总设计师早在1980年初,就郑重指出:“律师队伍要扩大,不搞这个法制不行”。我国的律师队伍正逐步扩大。
1993年,10万人竞考律师;1994年,上升为11.4
万人;1995年,更报出了11.6万多人的历史最高记录。另据统计:“1981年底,全国有法律顾问处1465个,律师工作人员5500人。到1989年10月,全国律师事务所已发展到3500余个,专职律师与兼职律师已达31000人。到1991年底,全国有专职律师36780人,兼职律师14420人,专职律师与兼职律师合计达51200人。”而1994年底,我国已有82000名律师,其中专职律师55000人。数字表明,中国律师事业的发展速度是何等的惊人。
1996年5月15日,对中国的律师事业和广大律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就在这天,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以130票全票赞成,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律师法典。这将是中国律师事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从1980年到1996年,新中国的律师走过了不平凡的16年,尽管有坎坷,尽管有非难,但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正成为融化冰雪的春风,带来了律师活动领域的满园春色。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律师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尊重。同时,多数律师事务所都实行了效益浮动工资制度,律师的收入与办案数量、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紧密联系起来,律师的收入逐渐丰厚。律师职业受到人们的关注,被称为“黄金职业档”。毫无疑问,律师肯定会成为21世纪最热门的职业之一。它的挑战性、创造性,激励着勇敢者的追求,它悄然而生的财富,更为多数人羡慕。
用歌喉震撼世界的白马王子
解晓东用青春的歌声和观众的心碰撞,在观众的眼睛里蹦起欢乐的海洋;
解晓东用理想的歌声和观众的爱碰撞,在观众的心田里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解晓东是大陆歌坛近年来最受歌迷欢迎的青年歌手之一。他的歌声像生命的风、青春的泉,喧涌着理想的呼唤,鼓荡着希望的风帆奔向明天的岸……
他不拿国家工资,是靠唱歌为生的文化个体户。
一
1990年北京歌坛上出现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歌手,他以一曲节奏强烈、情感专注的《跟我来》崭露头角。他那刚柔相济、载歌载舞、动感十足的表演倾倒了无数少男少女。于是,解晓东的名字被冠之以“青春偶像”的桂冠,成为大陆青年中备受拥戴的歌坛新星。
童年的梦总是美好又令人难忘的。出生于安徽蚌埠市一个艺术之家的解晓东,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强烈的感染,儿时的梦中魂牵梦系着色彩缤纷的舞台,儿时的生活里总少不了歌声。在他幼小的心灵,每一支歌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音符都是真情挚爱的结晶,于是他歌唱得很投入,唱到动情处竟往往不能自制。歌声伴他成长,亦伴他成熟。
11岁那年,依然怀着童年时代许许多多憧憬的解晓东,幸运地考取了安徽省艺术学校歌舞专业。于是他告别父母,踏上孤独、艰辛的艺术之路。
解晓东自幼好强,不甘居人后,在艰苦的舞蹈训练中他总是咬紧牙关,承受着比别人更多更强的运动量。不幸的是,一次练功时他的脚跟骨严重损伤,医生的诊断是冷峻的:甭说重返舞台,痊愈后不留下后遗症就算万幸了。于是,他不得不离开挥汗一年多的练功房,停止了舞蹈训练。也正是这一年多的舞蹈训练,为他以后的表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也许命运注定他与音乐结缘,从此以后,解晓东又开始长达5年的系统声乐学习。也正是在这期间,社会上兴起的流行歌曲深深触动了正值少年的解晓东。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沸腾的思绪和狂热的迷恋,用学校发的营养费买了一把吉他。解晓东的举动立即在校园引起强烈反响,一支活跃的少年吉他队在他的带领下组成了。
最令解晓东难忘的是学生时代第一次登台演唱——静静的舞台,台下黑压压的观众和一双双闪亮的眼睛,他强压住狂涌的思绪,放松一下几乎要迸裂的神经,静静地走到话筒前:“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沥,淅沥沥沥下个不停,山谷里的小溪哗啦啦啦啦,哗啦啦啦流个不停……”宽厚圆润的歌声唤起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掌声托起了七彩的童年之梦,画出一道走向理想与成功的起跑线。那年他16岁。
二
从省艺校分配到合肥市歌舞团后,在纷繁的社会旋转舞台背后,深藏着优雅的卑鄙、虚伪的笑容。他不愿就此荒废自己,毅然决定自作主张,离开条件待遇都尚可的合肥市歌舞团。
那是他随演出团来到浙江宁波一个无名的小镇上,经过深思熟虑后,他不辞而别。解晓东的不辞而别连他的父母家人都不曾知晓,因为他不想给自己留下依靠和退路。然而那个孤单凄冷的小镇,那天的凌晨,小镇街边的石路,那段漫长的旅程,那个小小行囊中仅能买两张火车票的生活费,都已深深铭刻在解晓东的记忆中。
解晓东在北京,全靠自己独闯。于三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挂长途回蚌埠家中要演出证明,惊喜的家人哭成一团,母亲哭自己三个月来的不寻常生活,从蚌埠到合肥不知打过多少次电话,不知多少次向局长要儿子,以至对方无言以对。毕竟她是解晓东的母亲啊!可当晓东的声音真切地传入她的耳中,停了很久,她才含泪开口:“晓东,你辞职进北京为什么不跟我们说一声呢?你应该知道做父母的都希望儿女能更好,绝不会去拖后腿的!即使阻拦,也是希望你能慎重选择。同时,我们全家人都为你的这种勇气感到骄傲!感觉你在成长了!”妈妈语重心长的一席话,说得解晓东捧着话筒的手激动地颤抖起来,泪水止不住顺着面颊流淌着……
妈妈放心不下年纪不到18岁的解晓东,于是她让大儿子解晓卫去北京,让兄弟俩相依为伴相互照应。但一现实问题摆在了他俩面前,没房居住。
起初解家兄弟住北京演出公司招待所,可房租无法承受,他们托人租了一间价格较低的只有8平方米的小屋,房中被一张床和写字台占领后,已不再有任何宽余的地方了。到了夏天,拥挤闷热的房间内,连个电风扇都没有,解晓东、解晓卫辗转大半夜依然难眠。于是他俩走出门观赏起京城夏夜的风景。故宫、景山朦胧地隐约在月色中,哥俩坐在马路边长长的路灯下,刚才的心旷神怡转瞬变得沉重起来,不约而同地想起妈妈再三叮嘱:“切记出去闯荡肯定特别艰难,如果不行的话打个电话回家,我们会去接你们的!”那一刻他俩都异常想着温暖的家。犹豫了一会儿,他俩决定不改初衷,咬紧牙关挺过去!
1988年下半年,晓卫进了付林学习班,晓东进了谷建芬声乐培训班,接受名师指点。这时解晓东结识了著名词曲作家王配、徐沛东、士心、孟卫东等人,录音、录像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在演唱录音的过程中,解晓东在众多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开始寻找自我,发现自己的演唱风格。这期间,他的演唱水平猛增,以及对作品的理解把握能力大大地加强。于是电视荧屏、广播电台、报刊上,解晓东的名字、声音图像文字屡屡出现。获奖、成名、鲜花纷纷向他飞来。原本普通的解晓东忽然间变得不再寻常,成了少女们倾心爱慕的青春偶像。为使解晓东不在个人名誉利益面前有闪失。妈妈通过电话告诫他:“要趁年轻多学一点东西,那才是你将来的财富,个人婚姻问题应该晚一些考虑,除非遇到了特别理想的女孩,从长远角度来看。还要以事业为重!”解晓东极为赞同母亲的意见,表示要在事业上有一番作为与追求。
从不愿满足的解晓东,明白一个真正优秀歌手的含义。在老师的启发下,他拿起笔在五线谱上做文章,动手谱写自己心中的歌,全方位地丰富发展自己。目前解晓东的作品已有上百首灌制了盒带,还有一些新作正等待时机录音推出。他所写的这些歌都具有一定的时代感,与生活、与广大青年朋友们贴得很近,如《山岗》、《我只是一名游唱歌手》等。解晓东近年来仅录盒带就已达两百余盒,为电影、电视配唱也有几十部之多,全国各地众多的演出邀请,使得他穿梭于各大城市的高级剧院和大型体育馆。居住的也都是带星级的宾馆、饭店,但他时刻都没将家乡忘怀。
猴年是解晓东的本命年,按照中国的民间习俗,他为自己准备了一条红腰带。本命年的确也给他带来了好运气。前不久,第三届“全国影视十佳歌手”评选活动揭晓,解晓东与韦唯、刘欢、彭丽媛、毛阿敏、那英、李娜、杭天琪、郭公芳、李玲玉十名歌手荣登“十佳”宝座。24岁的解晓东一直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尽管这背后还有许许多多痛苦、磨难与代价。回想当初,孑然一身,闯进北京的情形,他感慨地说:“有时成功仿佛就在眼前,关键要看你有没有勇气抓住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