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0200000009

第9章 索隐考释秦可卿

一、 警幻之言

看官注意: 如果你受“正统红学”的影响颇深,这个索隐二字就已经让你感觉到很不舒服,那你最好别看此文,免得徒增你的不快,别说我没与你事先打过招呼。如果你的目的是探索那表面故事下隐藏的真事,不想让那些“贾雨村”们的假语村言蒙骗你,那就请你把耐心放一些在板凳上,且听我细细道来。

《红楼梦》一书是一个迷津,“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读者一入红楼梦境,就如同宝玉被夜叉海鬼拖入其中那样,惟有一面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 “可卿救我!”

“可卿救我”,实际上是解开《红楼梦》之谜的四字真言,是该书所设的核心机关所在。通过探究这四字的内在秘意,就可拿到开启《红楼梦》秘库的钥匙,从而对其所隐之真事进行解读了。书作者这个融梦幻故事与解谜提示为一体的灵思巧技,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佩服得难以自己而五体投地。本文笔者幸被“可卿救我”,得以踏上迷津彼岸。庆幸之余,回望迷津,水消泥去路显,遂随曲径直达青埂峰上。登高望远,心旷神怡之暇,回想自己在迷津中迷惑挣扎的滋味,甚感吁吁。因此上不揣冒昧,撰此“可卿救我”之文,以飨同好。

二、 迷津设置前提

虽文无定法,然文以载道达意,撰文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说了,却只让“个中人”读懂而不想让一般人明白,那是因为作者有难言之隐,出于“心里有鬼”或说心理恐惧而为此举。《红楼梦》一书作于清代这个民族矛盾尖锐而文字狱酷烈的时期,作者在书中特意设置迷津,很大的可能是出于对“文字狱”的恐惧“故将真事隐去”,转而“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此恐惧是如此之深切,该书首先对可能导致文字狱的各种可能途径均先加以预防。在甲戌本“凡例”和“第一回”中,作者反复强调书中的京城“不欲着迹于方向”,其时间亦是“无朝代年纪可考”,其事件是“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又特别交代“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不仅如此,作者还顾忌到该书的社会影响,以防该书因此被封禁,说: “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犹如板上钉钉转脚,作者继而还通过空空道人的评论,从正面述说《石头记》的社会效应: “因见(《石头记》)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真可谓是防护得密不透风,水泼不进。

从作者这些“防护措施”的动机来看,《红楼梦》隐真出假的手法,可能是迫于当时文字狱这个“大环境”不得已而为之的。《红楼梦》创作的年代是清代,其下限是1754年,甲戌本《石头记》这个根据最早底本的抄本就在此年问世。自明末清初算起,这个跨度大约是100多年时间。17世纪,汉族人口为8000余万,满洲人口只有300余万,满洲人以绝对少数人口统治一个有着绝对多数人口的文化深厚的古老民族,有随时被消化掉了的危险,必然十分恐惧。清代的统治者十分注意对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思想统治,采用了双手同搏之术,一方面对汉族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进行笼络,如开设“博学鸿儒”科,罗致全国的名士,令其纂修明史和研讨文学;另一方面,实行文化高压政策,对任何反满思想都进行严厉镇压。因此清朝的文字狱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峰。文字狱是指当权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打击异己分子,镇压不合自己口味的思想言论而制造的一些因文字或言说而获罪的案件。顺治时,发生了释函可案、黄毓祺案、毛重倬案、张缙彦案、庄廷龙案等,其中数庄案最为凶残。庄氏因编《明史辑略》而发案,七十余人被杀,其中戮尸二人,凌迟十八人。康熙时,发生了孙奇逢案、沈天甫案、戴名世案、朱方旦案等。特别是朱案中,方旦抨击理学之精理不精数、老庄言道不言动、思维在心不在脑等,被时下推为“圣人”。可惜,所谓的“明君”康熙却指责他悖逆圣道,加以处决。雍正时,发生了汪景祺案、钱名世案、查嗣庭案、邹汝鲁案、吕留良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屈大钧案、徐骏等,其中汪景祺、查嗣庭、吕留良、陆生楠、徐骏等被处决或戮尸。徐骏因将陛下误写为“狴下”,诗文中有“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而遭此厄运的。到“圣主”、“十全老人”乾隆时,文字狱则达到顶峰,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其中四十七案的案犯被处以死刑,这意味着生者凌迟,死者戮尸,男性亲族十五岁以上者连坐立斩。所谓的“康雍乾盛世”,在思想领域,实际上是汉人文字万马齐喑的文字狱时代。因此,在当时如果冒此大不韪而写那可能导致灭门九族的文字,实在是要有“大无畏”的拼命精神和高度的“文字隐蔽艺术技巧”。因为这涉及的不仅是作者个人的生命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整个家族乃至周围友人们的生命,不由得人不十二万分的双重慎重。如果《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本为避文字狱而写的“隐真”之书,其隐藏的深度和技巧就应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深邃和复杂,不可等闲视之。

《红楼梦》第一回中的这些防护措施,颇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如果真是对统治者无关痛痒的故事,则大无必要将“真事隐去”来逃避文字狱。当然,这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后人不至于忽略该书表层故事下隐藏的真故事。所以,作者还发出“谁解其中味?”这个既具提示性又带有挑战性的问题。这样做,作者就为自己的创作增加了难度,其困难在于: 如何恰到好处地将真故事的线索暴露给“个中人”(某些特别读者),同时又不至于因此而被朝廷鹰犬察知而遭文字狱之难。当然,全身避祸是首要的任务,因此作家不得不对其作品进行非常巧妙的伪装,曲折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将关键的事件和发生时间,均隐藏得非常隐蔽和难以索解。也许是隐藏得太严密,以至于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这些真故事对我们仍然还是秘密。

《红楼梦》自面世之始,读者(包括文字狱制造者)就开始对其进行“索隐”研究,探索那表面故事下所隐藏的真事迹。由于表面故事只是个“密码满布的面具”,没有密码破译本状态下的解读,必然是“表面形式上的附会”,万人万解万索隐,就是读该书的实际情形,提示这些所谓的解读均是误读。因此,如果真正要阅读那些隐藏的真故事,首先必须要找到打开藏密码秘库的钥匙,拿到密码本,然后才谈得上解读文本内在隐藏的真故事。前文以辨识贾宝玉生日和贾敬死日为突破口,以书中所提供的内证为基准,确证了他们各自的生日和死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求了在这特定的生死时日所发生的特定的历史事件,从而解开作者和贾敬之谜。为解读《红楼梦》一书的主旨和所隐藏的主要真实故事,查找出了此密码本第一页的核心密码。该文在此基础之上,对《红楼梦》的关键人物之一秦可卿进行进一步的索隐考证。

三、 《红楼梦》谜学的客观索隐方法

《红楼梦》谜学,不是狭义的关于书中谜语的研究,它是关于研究整部书之谜的学问。作者在第一回中所作的“隐真显假”创作手法的介绍,就将整个《红楼梦》置于谜境中了。从这个角度来说,该书整个就是一个总谜语,而其他的分谜语和小谜语,则均是在此总谜语之统率之下,是为总谜语“服务”的。谜语,有谜语的规则和逻辑,是有思维逻辑可循的学问。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它就是客观的,或者说是科学的学问。这个定义,就将对《红楼梦》索隐的研究,纳入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对其相应的研究方法,我们可称之为《红楼梦》谜学的客观索隐法。

(一) 书中表层的隐藏手法和逻辑线索简介

影射和暗寓是小说家们惯用的手法。通过这些手法,作者把现实社会中的真人真事的素材,穿戴上迷人的外套,塑造成显隐并存的双重结构作品。在文中,作者特意留些蛛丝马迹,让读者于若隐若现中得窥躯体的轮廓,从而免遭文字狱或官司纠纷。适者生存,这种艺术手法,在文字狱最为酷烈的清代,尤其大行其道。清代,是中国文字狱最为酷烈的时代,因此它就成了一张培养影射文化的温床。《红楼梦》、《儒林外史》、《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文学名著,均是集影射手段大成的范本。文学作品的影射可分为谐音影射和形类影射二种。前者利用同音字之便,后者则运用同偏旁部首诸字形之利来达到影射的目的。暗寓有别于影射,暗寓的需要,是因为其人有难言之隐,故深藏真实内容而唯恐人知。但文以载道,既是暗寓,必有其寓意和目的,因而也常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露出一鳞半爪,希望有志同仁凭此打开内门,交流思想,同行其道。所以写暗寓的文字故事就有着多重困难,着实来之不易,必须有其真人真事,有其难言之隐,并有其暗寓难言之隐的名字,既不能让一般读者看明白,又得让某些“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读者解得开。有“灵通”者若能找到开启暗寓之门的钥匙,往往要历尽山重水复、道道机关后才能曲径通幽地到达柳暗花明的真实胜境。

为了逃避文字狱,明末清初诸多明人的名字多用暗寓,以表示他们的民族气节和反清复明的意愿。其中著名的有顾炎武、八大山人、牛石慧、易堂九子等。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屡起兵抗清,未果。于是乃潜心著述,不登仕路。他原名绛,字忠清。不料清兵入关,竟使“忠清”二字大反己愿。一气之下,他遂改名炎武,字宁人。炎武二字,深有其义。盖清为女真族,曾称后金,金白色,炎为大明,为火,为赤,处处与金作对,希图用大明的炎火,把金销铄于一炉。八大山人牛石慧兄弟二人均是画坛翘楚,笔墨精妙,构画奇特,是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明亡后,哥俩不肯事清,隐于释道。八大山人在画面上题签,总是将八大山人四字联写,看似“哭之”或“笑之”,抒其啼笑两非的心境;牛石慧与八大山人为兄弟,“山人去朱姓之上半,而存下半之八大;牛石慧去朱姓之下半,而存上半之牛,石字草书又似不字,书款连缀其姓名,若‘生不拜君’四字”。又,明末清初,在宁都的魏禧和一班反清复明的同仁隐居翠微湖上,号称“易堂九子”。日月为易,日月又为明,易字正是九位复明志士的暗喻机关所在。故此说明,暗寓自有其不同的寓意。像那些取字命名之际,故意在名字上埋下伏笔,图在若隐若现间寓其政治寄托的,多为孤巨孽子。反清名儒黄宗羲、八大山人兄弟即是此类。黄宗羲撰有一书,命名为《明夷待访录》,这个书名就大有深意。《明夷》是《易经》中的一卦,其象为离在坤下,象征太阳入地,明亡夜来。《明夷待访录》一书阐述了哲学、政治、军事和君臣之道,乃是复国治国之书。所以“明夷待访”一词,就暗寓着据明夷之时而待“晋”卦(象为离日在坤地之上)主时之日,作者希望通过该书的引导和人们的奋斗,使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天下复明。那么,从这种意义上说来,《红楼梦》的书名是否含有这个方面的政治暗寓呢?例如将红解读为朱色,而朱为明朝的国姓,而“红楼梦”三字就暗寓着“朱楼梦”,即明王朝之梦。回答是: “仅凭红之一字,大有附会之嫌”。

不过《红楼梦》是本暗寓之书,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第一回开章就说明书中人物的命名的深义。如第一回甄士隐意为真事隐去,贾雨村实为假语村言,全书是以假语村言演出的一段假话。然而作者有进一步提示在这部“荒唐言”中,又隐藏着真历史,强调说该书的主人翁们是他“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甲戌眉批:

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刮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

正因为书中的这个“以假隐真”的提示,“索隐”研究自该书问世之际就开始了,至今仍然在红学研究中不绝如缕。例如,以胡适为首的考证派,实际上是在“索隐”书作者是谁,并且认为该书隐藏着作者自己的真实故事。以蔡元培为代表的寓言派则从书中人物的暗寓着手,认为此书为明末遗民的一部寓言,其中蕴藏着一段民族深痛,隐现互关,如泣如诉。究竟谁是谁非,红学界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考证派指责索隐派做索隐研究是在“猜笨谜”,没有意识到自己本身也在做着“索隐”工作,二者间的不同处仅在入手之处和研究的方法略有不同而已。说二派间的研究方法略有不同,那是因为二者均是以书中提供的“表面文章”或说“假语村言”为依据,并且以此来发掘与其对应的史料,然后将它们联系附会在一起。这些研究,正如书中所说的,实乃均是“更向荒唐演大荒”的梦幻虚假文章。

因此,要解开《红楼梦》所隐真事之谜,首先必须解开该书所运用的暗寓手法及其相应所暗寓的“真事”,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解读这些“真事”所对应的史实。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将《红楼梦》书中所运用的影射和暗寓手法作一简要总结和解析。

《红楼梦》制谜手法,有表层和深层两个层次。对于表层,前人已经有些研究,这里只作一简要介绍,它们计有: 谐音(如甄士隐为“真事隐去”;贾雨村为“假语村言”;秦可卿为“情可亲”;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人的开头是取“原应叹息”的谐音等)、取形(如贾家长晚各支按辈分排列就是按字形命名的。第一代水字旁: 宁国公贾演、荣国公贾源;第二代为人字旁,贾代善、贾代化;第三代为文字旁: 贾敬、贾赦、贾政等;第四代为玉字旁: 贾珍、贾琏、贾琮、贾宝玉、贾环属之;第五代草字头: 贾蓉、贾兰、贾芸等等)、取义(如林如海,甲戌本脂批云: “盖云学海文林也,总是暗写黛玉”)、十二地支(如秦可卿死后送殡的客人中有贾府的六家世交: 牛清、柳彪、陈翼、马魁、侯晓明、石守业等之孙。庚辰本脂砚斋眉批云: “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折(拆)卯字,彪折 (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己字寓焉。马,午也。魁折(拆)鬼字,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镇也,犬字寓焉,所谓十二支寓焉。”)、拆字法(如王熙凤的判词云: “凡鸟偏从末世来”,凡鸟拆凤字。夏金桂的桂字,判词拆字为“自从两地生孤木”)、关系法(按一定关系编排人物命名或飞禽、或花草、或矿物等等。如贾府四春的丫鬟按琴、棋、书、画,抱琴、司棋、侍书、入画)、随事法(随事而命名,信手拈来。如霍启为“祸起”)、别号(名字有了,有时起上别号。如贾宝玉的别号叫“无事忙”)、诗词法(以诗词为人物命名,如秦钟,脂砚斋批云: “设云秦钟。古诗云: 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混合名字联名组意法(以上诸法的联合运用。如第九回中的“香怜”和“玉爱”,含有别号、谐音和关系等法,其意为“香菱玉爱”)、故事隐喻法(如润木故事)、推背图式的预言法(如第五回中的命运诗画和《红楼梦》曲)、仙物表象法(如风月宝鉴)等等。这些表层方法,常被滥用,因为这些工具在没有深层“谜索”的引导下,开拓出的多半是歧路。

(二) 书中深层的“谜索”提示

《红楼梦》的真正“谜索”在哪里?书中第一回“提醒”,它们就在梦、幻文字之中: “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注: 这里引的是程甲本的文字。程甲本,是程伟元和高鹗二人广集的当时可见的《红楼梦》的多种抄本的“集大成”,而其前八十回则是对当时各种抄本的“精华”的汇集。他们当时可见的《红楼梦》抄本可能比我们今天所见的要多,因此对程甲本前八十回不同于脂本的“异文”,应该格外珍视,给予其应有的地位,这里所举的就是一例。在甲戌本中,完全没有这句话,在庚辰本中,此段文字为: “此回中凡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提示此段文字在程甲本所引的抄本,是较晚期的定本文字)。论及统领全篇的梦幻文字,首推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和《红楼梦》是两个统领全书的书名,《甲戌本·凡例》特别提示说: “《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 《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说及《金陵十二钗》之点睛处: “及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由此可见,第五回真乃《红楼梦》全书的纲要,也可能是真正“谜索”所在之回。

有上述提示如此,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此回为“谜索”之大前提,并以破解此“谜索”为目的所在,对该回的梦幻文字以其行文顺序作一具体仔细深入的索解。在第五回中,贾宝玉之春梦与秦可卿密切相关连,提示这二人可能是“谜索”中的关键人物。书中写宝玉在可卿床上做梦的情景道: “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这里有一则脂批十分引人注目,甲戌侧批道: “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惟批书人知之”。这批语有多层意思。一层是说此梦表面的文字和情节固然是好的,但不是此段梦文梦情的真正“立意”和主旨。例如为什么必须用秦氏来引梦,又用秦氏来出梦这个情节,你就不知道作者的立意何属。一层是说这个隐藏的“立意”或“谜索”,只有“批书人”(脂砚斋?)知道。第三层的隐意是说此段梦幻文字是“谜索”,秦可卿则是“谜索”的关键人物,是《红楼梦》真梦的“出入”之门,始终之关节处。

在宝玉梦中,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出而秦氏隐,后文又说秦氏是警幻仙姑的妹妹,提示二者是同胞姊妹,亲缘关系密切,几可视为同一个人。换句话说,警幻仙姑实际不幻,她就是秦可卿的梦幻化身。秦可卿是通部《红楼梦》中最美的女人,她兼具另外两个美女黛玉和宝钗的美丽,是二美之总和。对于关于赞美她的赋,甲戌眉批道: “按此书凡例本无赞赋闲文,前有宝玉二词,今复见此一赋,何也?盖此二人乃通部大纲,不得不用此套。前词却是作者别有深意,故见其妙。此赋则不见长,然亦不可无者也”。意思是说,秦可卿和宝玉均是统领“通部大纲”的人物,不管赋文写得如何,关于赞美她的赋那也是不得不写的。

警幻仙姑在此书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警幻”,即“警醒”读者阅读之幻,提供解读该书的“谜索”。例如当宝玉向她请求引他到那各司中游玩游玩时,虽然她知道会因此泄密,说“此各司中皆贮的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尔凡眼尘躯,未便先知的”,可她还是带他去“薄命司”看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预言诗和画。她让宝玉将十二钗的命运预言全部看完,“欲语还羞”地“恐把仙机泄漏,遂掩了卷册,笑向宝玉道: ‘且随我去游玩奇景,何必在此打这闷葫芦!’”这实际上是作者在向读者提示: 此十二人的命运诗画是“谜索”、是“闷葫芦”。甲戌侧批道: “为前文葫芦庙一点。”这个“一点”,提示了“葫芦”一词甚为重要,否则书中没有必要反复强调、前后呼应。如果说十二钗的命运诗画是“闷葫芦”,那么十二个人就有十二个“闷葫芦”了。俗语云: “顺藤摸瓜”。如果我们找到了“谜索”的“藤蔓”,也就可以顺藤摸到瓜了。

说警幻“欲语还羞”地把仙机泄漏,那是因为警幻在后文中对其他仙女解释她带宝玉入梦的目的时说,她是受了贾府宁、荣二公之托,要警宝玉之痴顽,使他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又说: “如此嘱吾,故发慈心,引彼(指宝玉)至此。先以彼家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令彼熟玩,尚未觉悟。故引彼再至此处(秦可卿的闺房),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亦未可知也。”关于这段话,甲戌侧批: “一段叙出宁、荣二公,足见作者深意。”作者深意在哪里?就在“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这个先后阅读的过程中。打开《红楼梦》,先看到的是满纸“情欲声色等事”这个迷人圈子,通过“警其痴顽”后,才能跳出这个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确的解读之路。这实际上就是《风月宝鉴》书名的真正意义所在,该宝鉴就是警幻所制,其正面是“风月无边”的虚幻性梦,其反面则是血淋淋死亡之真实史实。

毫无疑问,让警幻泄漏仙机,是作者的特意安排。这在警幻初遇宝玉时就说得明白。警幻说: “今忽与尔相逢,亦非偶然。此离吾境不远,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亲酿美酒一瓮,素练魔舞歌姬数人,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试随吾一游否?”十二支《红楼梦》曲演的什么?是内容更为详细、制作更为精美的十二钗的预言曲词。这,真可谓是郑重反复强调之文也!

《红楼梦》仙曲,端的非同凡响,其中大有玄机暗悬,不是一般人所能懂。所以当此曲方歌一句,警幻便解释道: “此曲不比尘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料尔亦未必深明此调,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翻成嚼蜡矣。”警幻此处强调的是《红楼梦》曲异于尘世之曲,她的表现形式是咏人感事,将人事制作成曲谱。曲词之中,仙曲凡人不懂,所以曲词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段话中,“此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是主要意义句。如果将这四句的主要意思抽提出来,就合成“人事曲谱”四字。如果只是说《红楼梦》曲是人事曲谱,这是明显的事实,曲词讲的就是这个,无需多说。但如果从“谜索”角度理解,“人事曲谱”这个提示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我们可以认为“人事曲谱”就是书中的“谜索”,就是书中提示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那“顺藤摸瓜”之藤。此外,这人事曲谱,“若非个中人,亦难知其中之妙”之句,提示了这“人事曲谱”存在着“人事历史前提”,也是解读《红楼梦》真故事所必须有的必需条件。这个所谓的“人事历史”,倒不一定非得是作者或读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只要知道相关的“人事历史”就成。所以关于“个中人”三字,甲戌侧批有此评批: “三字要紧。不知谁是个中人。宝玉即个中人乎?然则石头亦个中人乎?作者亦系个中人乎?观者亦个中人乎?”强调阅读《红楼梦》的前提之一是先得成为“个中人”,即了解内情的人。

这个“人事曲谱”,只是个线索,所以仍然难以索解。宝玉听此曲,“甚无趣味”。警幻因此叹道: “痴儿竟尚未悟!”此处说的“痴儿”岂止单说宝玉,说的实际上是广大的《红楼梦》读者。有鉴如此,警幻就拿出最后的“教唆绝招”,“送宝玉至一香闺绣阁之中,其间铺陈之盛,乃素所未见之物。更可骇者,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正不知何意。”这里“正不知何意”之意,实际上就是重新强调秦可卿的核心关键作用,提示钗黛二人也不过是她死后遗留在红尘的化身而已。众所周知,钗黛合一的命运诗是在十二金钗之首,这样一来,《红楼梦》曲中的十二钗之起始和终结人物就被连接在了一起,构成了一个循环不已的完整钗环。

警幻这个“教唆”,大有深意。她告诉宝玉说他独得“意淫”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诡,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不过令汝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尚如此,何况尘境之情景哉?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警幻这些话语,表面上是她对宝玉的告诫,实际上它是作者通过警幻之口来警醒读者,不要坠入《红楼梦》的男女情感故事之中,痴情意淫得难以自已。儿女之事,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非该书内在的主旨。如果要想不“见弃于世道”,失却书中的内在“红尘本旨”,你就得“万万解释,改悟前情”,参破书中之谜。“万万解释”,解释的宾语应该是文本。“改悟前情”,改的是沉湎于书中所造的“意淫”痴情迷津。如果痴迷不误,像宝玉那样于儿女之事柔情缱绻,软语温存,难解难分;那么你就必然会陷于迷津,深负警幻“从前谆谆警戒之语”。然而此迷津的“魔力”实在强大,加之有许多“夜叉海鬼”会将你拖将下去,自古以来就没有几个人能够渡过这个“黑溪”的。如果你定力不佳,处于这种绮靡情况,多半会像宝玉那样,一面汗下如雨,一面失声喊叫: “可卿救我!”即运用警幻所教的这最后一招,通过秦可卿这个关键人物线索,打破谜关,解读《红楼梦》。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真故事是一阕“人事曲谱”,此曲谱的“谜索”线索就是第五回中的人物预言诗画和《红楼梦曲》。在这个人事曲谱中,秦可卿是个关键人物,通过解读她,就可打破谜关,登堂入室,得偿所愿。

四、 秦可卿“人事曲谱”的提示

第五回一共写了十五人的预言诗和所相配的画,即十二正钗、一个副钗(香菱)、两个又副钗(晴雯和袭人)。其中,十二正钗又有《红楼梦曲》歌而咏之。秦可卿是正钗,居十二钗之末。关于她的预言画和诗分别为:

预言画: 画着高楼大厦, 有一美人悬梁自缢。

预言诗: 情天情海幻情身, 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

预言画告诉我们,秦可卿住的是“高楼大厦”,其结局是“悬梁自缢”。预言诗提示,秦可卿是情天情海幻化出来的“情身”,是情情相逢而痴情的必然产物。淫,在这里训为“过度”;“情情相逢必主淫”,即指情情相遇迭加必然会导致过度的痴情。“不肖”,俗称败家子。“荣”,荣府。宁,宁府。这联诗句是说虽然说败家子都出在荣府,然而这败家的开端实际上是从宁府秦可卿开始的。

由于秦可卿是贾府败家的根本原因,所以她在十二钗的位置居于最后压轴,而关于她的《红楼梦曲》名称也被称为《好事终》。其曲辞说:

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宿孽总因情。

在这曲辞中,第一、第二和第四句说的基本上是和预言诗画相类似的内容。只不过是这里说得更为具体,例如“春尽”点明了死亡的时间,“落香尘”点明了死亡的地点,香在这里指的是天香楼,这在脂批中有提示。秦可卿死于第十三回,在该回回前的甲戌本脂批说: “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这与在第五回中关于秦可卿《红楼梦曲》的甲戌双行夹批恰成相应之批: “是作者具菩萨之心,秉刀斧之笔,撰成此书,一字不可更,一语不可少。”在这阕曲辞里,有一个十分引人注意、抓人眼球的句子,即“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句。敬,指贾敬。为何将他与秦可卿的判词写在一处,实在令人费解。费解和不一般处往往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恰在此处,甲戌侧批道: “深意他人不解。”提示这句话是值得引起特别重视的、大有深意的关键语句,需要格外被注意和加以分析。箕裘,这出自《礼记·学记》,其文说: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意思是儿子往往继承父业。后因以“箕裘”一词来比喻祖先的事业。颓堕,衰败坠落。这句曲词是说贾府的箕裘颓堕、家事消亡均是宁国府贾敬的过错,他是造成此结局的罪魁祸首。关于贾敬之谜,我已经在《贾宝玉生日和〈石头记〉作者考证》一文中详细阐述过了,此处不再赘述。

五、 秦可卿之谜

秦可卿是作者在书中特意设计的“机关”,所以写得特别“怪异”、“不通常情”、“有悖常理”和“漏洞百出”,甚至有人说秦可卿的故事是作者的败笔。实际上,这恰好是作者希望达到的效果。我想作者这样写秦可卿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二是为读者解读《红楼梦》留下“谜索”,以便解读内在真实的故事。第一重作用的效果是很明显的,秦可卿的确是引起了读者和研究者的特别注意,关于研究她的文字真可谓是洋洋大观。第二重作用的效果也很明显,但百人百解,研究成果“丰硕多样”,莫衷一是,诸如秦氏身世之辨析,翁媳生死之恋情,父子聚尤之披露,悬梁自缢之死因,遗言凤姐之梦语,淫丧天香楼之原稿,太子女儿、王家遗女之索隐以及钗黛一体之综合等等,皆归之秦可卿这个关键词名之下。这些研究,一是根据《风月宝鉴》正面“假”的信息为基础的,一是根据联想猜谜式的方法为前提的,虽然各自间有所得,但毕竟是自说自话,己意多多,原意少少。

以往的研究,多将秦可卿作为一个“具体人物”来处理,这是与《红楼梦》文本不合的。关于秦氏的来历,她的预言诗已经有过提示,说她是“情天情海幻情身”,是情所幻化之身,是幻化着的缥缈的感情的产物,并非某个具体的人物。换句话说,她是作者和书中人物感情倾泻的对象,她代表的是一个时代。所以,她是一个既抽象又具体的符号,一个象征人物。那么,她代表的是哪个朝代呢?有了前文“反清恋明主旨”的分析和阐述,答案是很明显的,她代表的是灭亡着的明朝,即当时的一个形亡神留的时代。这可从书中秦氏发丧铭旌上所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的铭文中窥见一斑。所谓铭旌,是遵古之诣法,用绛帛粉书,铭文于旌上的示文。其用意是“以死者不可别己,故以旗识之”(《礼记·檀弓》下),是谓“铭旌”。所以此铭文是属“验明正身”用的,故格外值得重视,详细分析。

先说说铭文中的“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这是由四个词的缩写和变体合成的。它们分别是“奉天承运”、“洪武”、“建文”和“万历朝”。“奉天承运”是明朝首创敬语,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载: “元时诏书,首语上天眷命。太祖谓此未尽谦卑奉顺之意,始易为奉天承运。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洪”,是太祖朱元璋“洪武”年号的简称。“建”,是惠帝朱允“火文”“建文”年号的简称。“兆年不易”,实乃“万历”的变文同义语。“冢孙妇”,指长房孙媳妇。神宗万历帝的长房是光宗泰昌帝,长孙是熹宗天启帝,明朝末代崇祯帝君是他的弟弟。熹宗无嗣,传位给思宗崇祯帝,所以用长房孙媳妇来代称崇祯,以此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兄弟关系。崇祯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吊死在海棠树上而休止了一个朝代。与此相应,书中暗示秦可卿也是吊死的。在她死后,贾珍痛哭流涕地感叹说: “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痛心疾首于这个明朝最后皇帝崇祯的灭亡。所以,秦可卿的具体处是她象征和代表着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其抽象处为她是明之遗民恋明的情感倾泻对象,是兼林黛玉和薛宝钗之美的完美幻身。从某种角度和意义上说来,她死后,其神不灭,幻化为黛玉和宝钗供人痴情爱恋。从这个意义上说来,有痴情种子美誉的贾宝玉,实际上象征的是爱明恋明的汉人之玉心。所谓通灵宝玉者,汉族之灵魂也。黛玉者,让汉人朝朝暮暮思念爱恋的明朝美人也。按此理推下去,我们就可明白作者为何让宝玉为秦氏的死莫名其妙地吐了一口鲜血,让贾珍为秦氏的死“哭得泪人儿一样”。为什么作者对黛玉之爱特别深沉,对她们在文字上绝无不敬、不净的描写。也明白了为何在“太虚幻境”中,作者让乳名兼美、表字可卿的美人与宝玉去领略“云雨之情”。因为此男女情感极至的具体运作,就是云雨之情,而汉人恋明之情,也需要有极致的具体运作去体现啊!

人们历来对秦可卿丧事的隆重感到诧异和迷惑不解,其实,作者在这里是借秦可卿的葬礼来表现清朝入主北京后对崇祯的尊重和改葬。据《明史》记载,崇祯十七年夏四月,清兵击败李自成于山海关后,于五月,入京师。“以帝礼改葬(崇祯),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清朝皇帝此举,显然是为了安抚明朝遗民,也表现了对崇祯的敬畏。崇祯虽然是个亡国皇帝,在历史上他可能是惟一的一个将国亡了而不因此挨骂的亡国之君。连造了他十几年反的李自成都说他: “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分明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另一种说法。连他的死敌李自成都是这样想的,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清张廷玉在《明史》中这样赞崇祯道:

赞曰: 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这些事实说明,崇祯皇帝自己在当时是颇受很多明朝臣民拥戴的。清朝以弹丸小国和落后的文化来取得政权,对这样一个颇受臣民拥戴的亡国之君,的确是心存敬畏的。

在明了秦可卿的葬礼实际是为以崇祯为代表的明朝而举行后,对于秦氏“享强寿”就可理解了。俗话说人过三十不为夭,崇祯皇帝朱由检享年三十五岁,当然可称作“享强寿”了。而那些认为贾蓉年少不可能有三十多岁的妻子,以及贾蓉的母亲尤氏在抄家前还笑说自己刚四十等等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作为幻身的秦氏,存在着表里不一的双重身份,其明写的年轻的“表”,是用于迷惑外人的,而其隐写的年长的“里”则代表了她真正的象征人物,是写给“个中人”看的。

“秦氏恭人之灵柩”,秦,其谐音为“情”,秦氏即情氏。恭人,恭敬之人。“秦氏恭人之灵柩”,其意为“被情氏所恭敬的人之灵柩”,即指被明朝情民所恭敬的明朝及其代表人物崇祯之灵柩。所以这个葬礼,是明代整个朝代的丧葬,埋葬的是整个朝代及其相联系的情感。因此上,这个葬礼就格外隆重,完全是皇帝规格的风光大葬。清朝入主中原后,“以帝礼改葬(崇祯),令臣民为服丧三日”,所以当时的葬礼真可谓是万民齐哀,书中也曲笔大写了这一点。例如说秦氏之死,“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号痛哭者”,体现了百姓对崇祯的敬戴和对汉族自己君王的爱恋。脂砚斋特别对“怜贫惜贱、慈老爱幼”这八个字感受真切,在庚辰本侧批道: “八字乃为上人之当铭于五衷。”认为崇祯使“上人”所深受感动处是此八字。作者在表现天下万姓齐悼崇祯这个史实上,用的是隐笔谜语法,他描写当时送殡的人们的姓名,巧妙地囊括了十二地支及相应的生肖,象征所有的属相的人们都来哀送:

那时官客送殡的,有镇国公牛清之孙现袭一等伯牛继宗,理国公柳彪之孙现袭一等子柳芳,齐国公陈翼之孙世袭三品威镇将军陈瑞文,治国公马魁之孙世袭三品威远将军马尚,修国公侯明之孙世袭一等子侯孝康;缮国公诰命亡故,其孙石光珠守孝不曾来得。

脂砚斋对此加以点明,批道:

牛,丑也。清,属水,子也。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陈即辰。翼火为蛇;巳字寓焉。马,午也。魁拆鬼,鬼,金羊,未字寓焉。侯、猴同音,申也。晓鸣,鸡也,酉字寓焉。石即豕,亥字寓焉。其祖曰守业,即守夜也,犬字寓焉。此所谓十二支寓焉。

当时送葬的人们十分的多,万头攒动,盛况空前,正如书中描写的秦氏的出殡场面: “一时只见宁府大殡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从北而至。”描绘了崇祯葬礼场面的浩大。由于这个葬礼是清朝执政者所主持的,所以当时的东平王府、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和王公贵族均来路祭或送殡,摆足样子给明代遗民看。当时送殡的“诸王孙公子,不可枚数”。送殡的队伍“浩浩荡荡,一带摆出三四里远来”。

书中点明秦可卿的身份是明代的皇帝有两处,一是说秦氏死后“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便是执事也不多,因此心下甚不自在。可巧这日正是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先备了祭礼遣人来,次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来上祭。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献茶。”这里用“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打伞鸣锣”地“暗示”得明白,大有挑逗之意。“大明”,指大明朝;“戴权”,脂批点明此为谐音谜语,谜底是谐音“大权”二字;而在大明朝宫内掌握着大权者除了明朝内宫的宦官头头还有谁?崇祯刚主政时刈除奸逆宦官,但后期与他先祖一样,也宠用宦官。虽然戴权在这里是个子虚乌有的人物,但作者让他在秦氏的葬礼中出现一方面要点明宦官也爱戴崇祯之情,另一方面是为了点名秦氏在明朝的尊贵身份。由于此谜语说得较为明白,但又无明显的痛脚可抓,所以作者特别杜撰出逗蜂轩名称来,让戴权去那儿喝茶。对此甲戌侧批提示说: “轩名可思。”显然,这里的“蜂”,暗指的是那些文字狱的制造者们,说他们是叮刺人的毒蜂。“逗蜂”,就是逗逗这些清朝的鹰犬、文人的败类们,显示了作者在智慧和聪明方面的自信和高高在上。

二是秦氏用的樯木棺材是“万年不坏”的描写,实暗指“万岁”一词。书中还特别借贾政的话点明此棺不是寻常人所能用的,暗指此棺实乃万岁所用之物。有趣的是,用樯木而不是用其他的木头,也有其隐写暗喻之意。原来樯木乃明朝所崇祈的神木,祝允明《野记》载:

太祖初渡江,御舟濒危,得一樯以免。令树此樯于一舟而祭之,遂为常制。令在京城清凉门外,已逾百四十年矣,有司岁修祀,给一兵世守之,居舟傍,免其余役。或云: 即当时操舟兵之后也。

对此,脂砚斋批语提示: “樯者舟具也,所谓人生若泛舟而已,宁不可叹”,点到即止。

此外,书中描写秦氏的丫头瑞珠触柱而死,可能是隐写崇祯吊死时“太监王承恩对面缢死”的史实。书中称“此事可罕”,人们“也都称叹”,表明了汉民们对忠君爱国志士的钦敬。还有秦氏托梦时所说的“天机”,则点明了崇祯死亡的时间。她说: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在这里的“三春”,其谜底是“三春”倒置,为“春三”(属倒装格),指春三月。三月是春天最后的一月,月尽即是夏天,春花诸芳随着春三月而凋尽。这句玄语,暗指崇祯死于春三月这件事,说他死去后“诸芳”就销尽了,明朝也就寿终正寝了,因此明朝的王子们、明朝的遗民们就得各自须寻各自门,各自自寻各自的活路去了。秦氏这句话,带着将死去的人对仍然活着的人的深深关切,深深打动了那些“个中人”的心。

甲戌侧批道: “此句令批书人哭死!”甲戌眉批道: “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这样表面看似寻常的一句诗,如果不是“个中人”的话,很难有如此强烈的感触。然而此句话在“个中人”那里,可以联想起关于崇祯御笔衣带血诏上所说的话: “朕自登极十七年,致敌人内地四次,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尤其是此诏最后的“勿伤百姓一人”一句,确实是一个强力催泪弹,不由得人不痛哭失声!所以脂砚斋在第一回中第一首标题诗处作眉批道: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

从主观上说来,崇祯算得上是一个力求上进、忧国忧民的皇帝。第十三回秦氏托梦于王熙凤托付后事的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点。秦氏道: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此时若不早为后虑,临期只恐后悔无益了。

这些话,只有崇祯这平时治国齐家的人才会提到。秦氏在这里的口气非常大,凤姐表现得也很谦恭,秦氏作为皇帝身份来吩咐凤姐,理所当然地是居高临下的姿态。

秦氏遗嘱中的“树倒猢狲散”这句话,实际上是个谜语,其目的之一是为了点明崇祯和明朝灭亡的时间。此谜的谜目,是中国传统的干支文化,说的是干支纪年。这谜面中有树,即木,为天干甲;有猢狲,即猴,为地支申;合为甲申,即崇祯自杀明朝灭亡的年代。“树倒猢狲散”,不但标明了纪年,而且还指明了事件,明朝亡在朱家木字辈手中。“树倒”,指崇祯之死和明朝之亡;“猢狲散”指栖息明朝这棵树上的臣民之离散。这句话,恰好是秦氏临别赠凤姐“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两句话的前文。“三春去后”句进一步指明了崇祯死于三月。“各自须寻各自门”说的就是“猢狲散”。脂批批道: “树倒猢狲散之语全犹在耳,曲指三十五年矣。伤哉,宁不痛杀!”[按: 此处的计年如果从甲申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开始计算,三十五年后当是己未年(1679年)三月十九日后,即康熙十八年]

秦氏所说的遗嘱,颇合史学家对明朝灭亡的定论: 君非亡国之君,天灾人祸才是亡国的真正原因,故亡明者,天也。书中借秦氏之口写道: “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常保的。”又说兴旺之时“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对此蒙府本侧批说:

“瞬息繁华,一时欢乐”二语,可共天下有志事业功名者同来一哭。但天生人非无所为,遇机会,成事业,留名于后世者,办必有奇传奇遇,方能成不世之功。此亦皆苍天暗中扶助,虽有波澜,而无甚害,反觉其铮铮有声。其不成也,亦由天命。其好人倾险之计,亦非天命不能行。其繁华欢乐,亦自天命。人于其间,知天命而存好生之心,尽己力以周旋其间,不计其功之成否,所谓心安而理尽,又何患乎?一时瞬息,随缘遇缘,乌乎不可!

反复强调了“天命”之不可违。值得一提的是,第五回《推背图》式的命运画、诗和曲的故事设计,其原型可能来自明末清初的宫廷秘闻。明末清初李逊撰辑的《三朝野纪》(现更名为《崇祯朝野纪》)记载了当时所传的这则秘闻:

(崇祯)十七年正月……宫中向有密室,累朝不开。至是,上忽欲开视,大璫因谏止不听,开进见空屋三间,中惟小红箱一只,启而视之则有小昼三轴。其一画文武百官,俱手执朝冠、披发乱走状。上曰: 此殆言官多法乱耶!其一画兵将倒戈、弃甲、穷民负襁奔逃状。上曰: 此是军民背叛耶!其第三轴则止画有一人,短衣跣足,披发中悬,则俨然御容也。群璫相顾失色,上为怃然而出。

这里的“上”,指的是崇祯。崇祯开密室领诸人观命运图画、且释其画意这个情节,对应着第五回秦可卿的幻身警幻引宝玉观“薄命诗画册”这个梦境,二者恰成镜像。

对于秦氏这个崇祯之象征人物,脂砚斋有很多批语,显然是对她(他)深有感触,不能自已,批了又批。甲戌本在秦可卿死亡这回回前作眉批说: “隐去天香楼一节,是不忍下笔也。”又在回后作批语道: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庚辰本在此回回前作批道: “此回可卿梦阿凤,盖作者大有深意存焉。可惜生不逢时,奈何奈何!然必写出自可卿之意也,则又有他意寓焉。”又在回后作批道: “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读者和研究者通过解读第五回的判词和脂砚斋的批语,大多认为秦可卿是个“淫妇”,而贾府的衰败与她有直接关系。“淫妇”的定论,实在是个天大的误读。前文已经说过,秦氏的具体影射人物是崇祯,二人均是吊死的。其自杀的原因是处于无可奈的境地,对国家和自己的前途悲观,对大臣和自己能力的失望,从而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觉得人世了无生趣所致。

《红楼梦》又名《风月宝鉴》,正面显示云雨淫情,反面披露骷髅死亡。对于《风月宝鉴》的读法,作者反复提醒读者“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对于此句,脂砚斋也反复强调提醒,说: “谁人识得此句!”“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记之!”为了强调此鉴在解读方法上的重要作用,作者还通过这个镜鉴哭诉道: “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庚辰双行夹批: “观者记之。”对于作者这个解读方法的巧妙设计,脂砚斋在庚辰本批道: “所谓铁门槛事业。先安一开路道之人,以备秦氏仙柩有方也。”在蒙府本第十一回回后批道: “将可卿之病将死,作幻情一劫;又将贾瑞之遇唐突,作幻情一变。下回同归幻境,真风马牛不相及之谈。同范并趋,毫无滞碍,灵活之至,飘飘欲仙。默思作者其人之心,其人之形,其人之神,其人之文,比宋玉、子建一般心性,一流人物。”

从这个意义说来,贾瑞的这个游离枝节故事,全为了解读全书而设,是解读《红楼梦》的关键方法,所以将它作为“点睛”醒目的文字来处理。以此原理为解读方法来识读秦可卿之淫,隐意立即大白,“秦氏之淫”,其反面隐意是“秦氏之死”。淫情这个欢乐的生命激情,其反面正是悲观失望、信心尽失、了无生趣之自杀悲情。

对于鉴中这个死亡骷髅,庚辰双行夹批道: “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红楼掩面人”,在这里,指的正是秦氏崇祯啊!这里的“掩面”,源自崇祯死时所说的遗嘱: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所以称他是掩面人。庚辰本在第十一回回前、第十一至第二十回目录页背面批道: “诗曰: 一步行来错,回头已百年。古今风月鉴,多少泣黄泉!”这一步之错,指的就是崇祯之自杀!“个中人”认为,如果崇祯不自杀,逃至南方以图再起,痛定思痛,重整朝纲,也许历史就会因此而改写。有一个“个中人”认为,作者隐去写崇祯自杀这个错误行为“是不忍下笔也。”“通回将可卿如何死故隐去,是大发慈悲心也,叹叹!壬午春。”

可能是另外的一个与作者大有关系的“个中人”则指出此隐写的缘由: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不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在这里,“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其隐意是崇祯死于万岁山。“天香楼”,隐喻万岁山。天香在古诗中常见,多指崇高在上处的香气,如帝王宫殿的香气。皮日修《送令狐补阙归朝》诗: “朝衣正在天香里,谏草应焚禁漏中”是例。在《红楼梦》,“天香楼”就是秦氏的楼,即崇祯的万岁山。换句话说,《红楼梦》的“红楼”就是朱色的“天香楼”,《红楼梦》就是“朱楼梦”,即朱家王朝衰亡之梦,是叹息明朝衰败灭亡之作,表达的是对崇祯的爱恋之情,体现了明代汉族遗民在异族统治下对有自己民族领导人的渴望。

在书中,表达对崇祯的爱恋之情最强烈的有两个人,一是贾宝玉,一是贾珍。书中写道,宝玉“如今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世人多认为这是因为宝玉与可卿有男女关系所致,实在大谬,有脂批为证。甲戌本侧批: “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务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为玉一叹!”庚辰本眉批: “如此总是淡描轻写,全无痕迹,方见得有生以来,天分中自然所赋之性如此,非因色所感也。”这里的“可继家务事者”,实指崇祯是可以接续明朝统治的继承人。宝玉之吐血,全因国失其君的缘故,所以脂批特别点明“非因色所感也”。贾珍对秦氏崇祯,亦是情根深种。听到秦氏死了,他“哭的泪人一般”,“恨不能代秦氏之死”,尽其所有为秦氏治丧,并对贾代儒等说道: “合家大小,远亲近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痛心疾首于“长房内绝灭无人”,国失君王。

六、 结语

综上所述,秦可卿即是脂批所说的“情可亲”,其本质为“幻情身”,是天下明朝所遗之汉民爱恋的对象。她象征代表着明朝汉族的君主,其具体人物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红楼梦》借秦氏隐写了崇祯死亡的年代、死亡的方式和人们对明朝的依恋和难以释怀的感情。

同类推荐
  • 心灵甘泉·自然与人生

    心灵甘泉·自然与人生

    德富芦花以“美的农民”的身份,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大自然中,践行着自己“自耕自食,晴耕雨读”的生活理念。其作品以独特的观点探讨社会与个人、自然与人类等主题,被定为近代日本国民实行“情感教育”的通读书目。读本书,你可以随着德富芦花的文笔,走近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原野,白云缱绻的天空,长满花草的山岗,清澈见底的小溪。在以文字点染大自然的山野林木、霜晨月夜、倒影炊烟的同时,并不忘人生的现实一面。
  • 张强文集·艺术个案与群体批评卷

    张强文集·艺术个案与群体批评卷

    当艺术表现成为一种生命内在需要的时候,精神便与纵情无羁的行动混合,使艺术传达成为义无返顾的冒险。王易罡的作品是他淋漓尽致地表达生命体验和袒露个人意志的深刻印迹。
  •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世象新语

    感动中国的名家散文:世象新语

    收录了多位名家的散文佳作。通过他们的笔触,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万花筒般的世界,凡间琐事,无不包含其中:民之生存不可缺少的“面包和盐”;你我终生寻找的“吻颈之交”;世人永不厌倦的话题“男人眼中的女人”……一如将油盐酱醋,苦辣酸甜搅在一起,五味杂陈,细品之后才发现,原来这就是生活的滋味。
  •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综论篇”,探讨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文献学、社会学、形式分析、经济学等主要视角与方法;下编为“个案篇”,以最能体现一个世纪小说研究全貌与视角方法转换成历史的《红楼梦》研究为个案,考察分析了红学史上曾出现的10种研究视角与方法。
  • 幕后珍闻

    幕后珍闻

    当您在舞台前或者银幕上,观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时候,本集报告文学想告诉您:幕后珍闻——《中国革命之歌》诞生记。
热门推荐
  • 剑意傲天

    剑意傲天

    天生天才却沦落废才,妻子被抓协灵狐闯上仙界,持上仙所化灵剑带万千修者愿望以剑决打破仙界法则,用铮铮傲骨折服三界众生,看莫闻剑傲笑苍穹!!莫闻溪新人作家热血修真小说,剑意傲天!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九幽凌天

    九幽凌天

    饮过孟婆汤,笑过三生石,天地之大,再也不见容身,再如何悲伤,也只能前行。终有一天破这九重天,自傲笑九幽,天缘地缘,情注定生死
  • 桃运鉴宝师

    桃运鉴宝师

    他是名扬国际的武学宗师,极限武道,纵横都市;他是温文尔雅的鉴宝大师,赌石赏画,笔墨走蛇;他是鼎鼎大名的玄门宗师,能断风水,善察吉凶;他更是医道圣手,侦察之王,投资奇才!他便是陈奇,因机缘巧合之下,得到祖传宝贝,从此遍阅世间美人,傲视天下!
  • 冥骨幻瞳

    冥骨幻瞳

    他有一双令世人害怕的眼睛,害怕到令人厌恶,人们说,这是被诅咒的人,只会给他们带来灾难,
  • 一曲终离殇

    一曲终离殇

    传说,有一名白衣女子,行无影……她的琴声能治百病。传说,有一名白衣女子,敬思愁,她的琴声能使铁树开花,朽木发芽,能让再硬的人心软化。然而……并没有这个人。不过,在“悦国”,却有一名女子,她叫曲阮若。她同样一身白裙,同样随身带琴,不过,她的出现终究决定这不平凡。她四岁能抚琴,12岁便被召去宫中。但是在一场寿宴席中因为一次不小心的失误,珠帘九族,除了她。她恨,她恨皇室……因此她不顾杀头治罪愤然带琴离去,却想到其中有人为了她被迫走上了不属于他的道路。从此,她开始闯荡江湖,伴随她的,依旧是那副古琴。她走过许多国家,在那里留下了自己的琴声,但是她依旧没有停留,她知道,她本该不属于这。
  • 青梅竹马的明星生活

    青梅竹马的明星生活

    青梅竹马的长大,年少的暗恋,门当户对的爱情!
  • 豪门盛宠,冷少溺宠替身妻

    豪门盛宠,冷少溺宠替身妻

    本是两个人彼此的一场交易,她与他只是为了一场双方父母满意的假装试婚爱情。可没想到这个霸道无赖的男人,竟邪肆的命令道,“你是我的,从今以后,我是你的。”她讨厌他的孤高冷傲,可却逃脱不了他布下的天罗地网,只能与他一辈子相爱相依。
  • 无尽战纪

    无尽战纪

    穿梭在各种电影游戏世界里,面对各种各样的危机,陈凡带领着他的无尽战队一步一步走上了强者的道路;一步一步的发现了无尽空间的本源,揭开了这世界神秘的面纱!本书偏向数据流。经历的世界:生化危机,范辛海,神鬼传奇,黄巾之乱,X战警,加勒比海盗,暗黑破坏神,仙剑奇侠传,变形金刚,星河战队,蜀山传,魔戒,火影忍者,大闹天宫。
  • 夏小聂爱上陆晓薛了

    夏小聂爱上陆晓薛了

    他初见她,她闭着眼睛靠在椅背上,手指轻敲,她初见他,他说小姐请让一下我座位在里面。再见他,他穿着花色短裤,露着六块儿腹肌,在阳光灿烂的远处双手插兜儿一副流氓样儿。再见她,她一身粉嫩的公主装,对着自己吹口哨儿。两个甚至连认识都谈不上的人,就在这个陌生的旅游胜地的人群当中,相互“凝望”。有时候爱情就是在不经意间,一眼成万年,瞬间成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