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解读”
犬不择家贫,子不嫌母丑。
——宋·释梵琮
这是一句关于孝敬的谚语,意思是说:狗不会因为家庭贫穷而离开主人,儿子不会因为母亲长得丑陋而嫌弃。由宋代释梵琮始创,至今已经流传千年,仍为国人所妇孺皆知。所谓孝,意为孝亲,怎么孝敬母亲,不嫌母丑。孩子对母亲的爱该是无条件的,就如狗对主人的忠实绝对没有“趋炎附势”的动机的处世信条。前人留下的这句饱含人文哲理的不朽格言,数百年来在我们民族的道德文化传承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教化作用。
“人生智慧”
《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晋王李存勖有三位太太,卫国夫人韩女士,燕国夫人伊女士,魏国夫人刘女士。数刘女士最得宠。她父亲是成安人,以医病算卦维生。刘女士幼年时,晋军将领袁建丰把她抢到手,送进王宫。其人狡猾凶悍,淫荡嫉妒,跟李存勖住在魏州。她父亲听说女儿成了贵人,亲自到魏州行宫求见。李存勖让袁建丰去辨真假,袁建丰说:“当初得到夫人的时候,有位黄须老头保护她,就是此人。”李存勖把这消息告诉刘女士,刘女士正跟其他大小老婆争宠,对方正以门弟高贵来耻笑她出身寒微。于是大怒说:“我离开家乡时多少有点记忆(按:刘时年五六岁),父亲不幸死于乱军之中,我还守着尸首哭过他然后离去。如今从哪里冒出个乡巴佬来胡说八道!”下令把刘老头拉到宫门外赏以鞭子。
这样一个连父亲都不愿认,甚至鞭打的人,一旦有变,对其他人也不会好到那里去。
俗话说“子不嫌母丑”。这句话在有着古老文化的中国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年,而且在我们这样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度里,是时刻被提起的。
父母是伟大的,他们都是伟人。我们的生命是他们给的,尤其我们的母亲,10月怀胎,熬尽人间疾苦、生育时的阵痛,才有了我们。对此,我们应该尽一切努力,回报自己的双亲,回报他们养育之恩,操劳之心。而不是嫌弃厌恶,丝毫不愿谈起,不管不问,不尽一点孝敬。不管你的父母是美是丑,不管你的家是贫是富,都是给了你生命的双亲,都是养育你长大的家。父母永远是美丽的,伟大的,不是外表,而是对你的是那份无私的爱。父母亲对你奉献的是不掺有一点杂质的爱,在这种爱里你随意游走,任意游离,你感觉不到除却快乐以外的任何丑陋的东西。然而,在今天的社会里所发生的一桩桩嫌母丑嫌家贫的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被无数代人坚守的道德理念,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