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喜欢失败,因为,失败甚至让你的人生受到重创。不过,一生平顺,没遇到失败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
几乎所有人都存在谈败色变的心理。然而,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失败其实是一种必要的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必要的投资。数学家习惯称失败为“或然率”,科学家则称之为“实验”,如果没有前面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哪里有后面所谓的“成功”?
从企业经营的立场来看,绝大多数的老板都喜欢成功,然而,全世界著名的快递公司DIL创办人之一李奇先生,却对曾经有过失败经历的员工情有独钟。
每次李奇在面试即将走进公司的人时,必定会先问对方过去是否有过失败的例子,如果对方回答“不曾失败过”,李奇直觉认为对方不是在说谎,就是不愿意冒险尝试挑战。李奇说:“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深信它是成功的一部分,有很多的成功都是由于失败的累积而产生的。”
李奇深信,人不犯点错,就永远不会有机会,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远比在成功中学到的多得多。
另一家被誉为全美最有革新精神的3M公司,也非常赞成并鼓励员工冒险,只要有任何新的创意都可以尝试,即使在尝试后失败——每次失败的发生率是60%,3M公司仍视此为员工不断尝试与学习的最佳机会。
3M坚持的理由很简单,失败可以帮助人再思考、再判断与重新修正计划,而且经验显示,通常重新检讨过的意见会比原来的更好。
美国人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发现在所有企业家中平均有三次的破产记录。即使是世界顶尖的一流选手,失败的次数毫不比成功的次数“逊色”。例如,著名的全垒打王贝比路斯,同时也是被三振最多的纪录保持人。
其实,失败并不可耻,不失败才是反常,重要的是面对失败的态度:是能反败为胜,还是就此一蹶不振。杰出的企业领导者,决不会因为失败而怀忧丧志,而是回过头来分析、检讨、改正,并从中发掘重生的契机。
宾州州立大学教授马宏尼是一名专职研究运动选手的心理学家。他曾以一群奥运体操选手为研究对象,发现那些成绩出色的运动员普遍具有两项特点:一是,从不抱完美主义;二是,对过去的失误从不放在心上,只专注于未来的挑战。
有一句话说得很有意思:“最大的失败,就是永不失败。”不愿面对失败与不肯承认失败同样糟糕,其实,若能把失败当成人生必修的功课,你会发现,大部分的失败都会给你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呢!
西村金助原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穷光蛋,但是他从没对自己有-天能成为富翁产生过怀疑。他顽强进取,处处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致富的有心人。他的这种积极的心态帮助了他。面对现状他不沮丧、不气馁,而是力求向上,力求改变现状,这种心态终于使他成功。
西村先借钱办了一个制造玩具的小沙漏厂。沙漏是一种古董玩具,它在时钟未发明前用来测算每日的时辰。时钟问世后,沙漏已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西村金助却把它作为一种古董来生产销售。
沙漏当时的市场已经很小了,而它所面对的买主——孩子们也逐渐对它失去了兴趣。因而,销售量逐渐由多到少。但西村金助一时找不到其他比较适合的工作,只能继续干他的老本行。沙漏的需求越来越少,西村金助最后只得停产。但他并不气馁,他完全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眼前的困难。于是他决定先好好休息和轻松一下。他每天都找些乐趣,看看棒球赛,读读书,听听音乐,或者领着妻子孩子外出旅游。但他的头脑一刻也没有停止开拓的思考。机会终于来了。一天,西村翻看一本讲赛马的书,书上说,“马匹在现代社会里失去了它运输的功能,但是又以高娱乐价值的面目出现”。在这不引人注目的两行字里,西村好像听到了上帝的声音,高兴地跳了起来。他想:“赛马骑用的马匹比运货的马匹值钱。是啊!我应该找出沙漏的新用途!”
机会总是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西村金助精神重新振奋起来,把心思又全都放到他的沙漏上。经过几天苦苦的思索,一个构思浮现在西村的脑海,做个限时3分钟的沙漏,在3分钟内,沙漏里的沙子就会完全落到下面来。把它装在电话机旁,这样打长途电话时就不会超过3分钟,电话费就可以有效地控制了。
制作沙漏,对于西村而言,早已是轻车熟路。这个东西设计上非常简单,把沙漏的两端嵌上一个精致的小木板,再接上一条铜链,然后用螺丝钉钉在电话机旁就行了。不打电话时还可以作装饰品,看它点点滴滴落下来,虽是微不足道的小玩意,却能调剂一下现代人紧张的生活。
除了极少数的富翁,谁不想控制自己的电话费呢?而西村金助的新沙漏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话时间,售价又非常便宜,因此一上市,销路就很不错,平均每个月能售出3万个。这项创新使原本没有前途的沙漏转瞬间成为对生活有益的用品,销量成千倍地增加,面临倒闭的小作坊很快变成一个大企业。西村金助也从一个小业主摇身一变,成了腰缠亿贯的富豪。西村金助成功了,赚了大钱,而且是轻轻松松,没费多大力气。如果我们说西村这次大的成功机会源于他前面的失败,恐怕没人会反对。
但是机会即使不请自来,也会来到不怕失败,能及时从失败中积累经验的人面前。查理·华德就是以30年的失败人生加上突如其来的求成之念而找到了人生的转机。
查理·华德出身贫寒。他在读小学时,曾在西雅图滨水区靠卖报和擦皮鞋来养家糊口。17岁高中毕业后,他就离开了家,加入了流动工人大军中。
每一个人聚集的圈子里,精英总是少数,而查理的同伴更是些自甘堕落者。他赌博,同下等人——所谓“边缘人物”——混在一起,军事冒险者、逃亡者、走私犯、盗窃犯等等一类人都成了他的同伴。他参加了墨西哥潘穹·维拉的武装组织。“你不接近那些人,你就不会参与那些非法活动,”查理·华德说,“我的错误就是同这些不良的伙伴搞在一起。我的主要罪恶就是同坏人纠缠在一起。”
他时常在赌博中赢得大量的钱,然后又输得精光。最后,他因走私麻醉药物而被捕,受到审判并被判了刑。
查理·华德进入莱文沃斯监狱时34岁。以前尽管他和坏人在一起,但从未因此而入狱。他遭受到磨难,他声言任何监狱都无法牢牢地关住他,他寻找机会越狱。
但此时发生了一个转变,这一转变使查理把消极的心态改变为积极的心态。在他的内心中,有某种东西嘱咐他,要停止敌对行动,变成这所监狱中最好的囚犯。查理·华德的思想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使他开始掌握自己的命运。
他抛弃了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不再憎恨给他判刑的法官。他决心避免将来重犯这种罪恶。他环视四周,寻找各种方法,以便在狱中尽可能地过得愉快些。
他的行为由于态度的转变而有所不同,因而博取了狱吏的好感。由于他的改变,机会再次光临了他。一天,一个刑事书记告诉他,一个原先在电力厂工作的受优待的囚犯将要获释。查理·华德对电懂得不多,但监狱图书馆藏有关于电的书籍,他几乎查阅遍了。在那些懂得电学的囚犯的帮助下,查理掌握了这门知识。
不久,查理申请在狱中工作,他的举止态度和言谈语调都给副监狱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博得了他的好感,他得到了工作。
查理·华德继续用积极的心态从事学习和工作,他成了监狱电力厂的主管,领导着150个人。他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境遇改进到最佳的地步。
查理的转变更深深表现在他的思想上。他手下有一名囚犯叫比基罗,服刑之前是圣保罗市一家企业的老板。查理·华德对他很友好。实际上,查理已越出了自己的处世范围,他激励比基罗设法适应自己的环境。比基罗先生十分看重查理的友谊和帮助,他在刑期即将届满时告诉查理:“你对我十分关心,你出狱时,请到圣保罗市来,我们将给你安排工作。”
查理获释出狱后,就来到了圣保罗市。比基罗先生如约给查理安排了工作,周薪为25美元。查理在两个月之内就成了工头。一年后,他成了一个主管。最后,查理当了副董事长和总经理。比基罗先生逝世后,查理成了公司的董事长。他担任这个职务直到逝世为止。
在查理的管理下,布朗比基罗公司每年销售额由不足300万美元上升到5000万元美元以上,成了同类公司中最大的公司。
有一位住在佛罗里达州的快乐的人,他具有化不利为有利的智慧。当他买下农田时,他心情十分低落。土地贫瘠得既不适合种植果树,甚至连养猪也不适宜。除了一些灌木与响尾蛇之外,什么也活不了。后来他忽然有了主意,他决定将负债转为资产,他要利用这些响尾蛇。于是不顾大家的惊异,他开始生产响尾蛇肉罐头。几年后,每年有平均2万名观光游客到他的响尾蛇庄园来参观。他的生意好极了。实验室制作血清、蛇皮以高价售出。
你把失败当机会,失败也就远离了你。超越褊狭心理对那种不能容忍、脾性褊狭的最好修正便是增加智慧和丰富生活经验。拥有良好的修养往往使你摆脱那些无谓的纠缠。那些不能容人、脾性褊狭的人很容易便卷入到这些无谓的纠缠中。那些具有宽厚性格的人其性格的宽厚程度与其实际智慧成正比,他们总是能考虑别人的缺点和不利条件而原谅他们——考虑别人在性格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的控制力量,考虑别人不能抵制诱惑而犯错的情形。
如果我们不能原谅和容忍别人,不能宽厚待人,人们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
大学问家法拉第曾和他的朋友廷德尔教授在信中交流他的心得体会,下面便是他令人钦佩的建议,这些建议充满了智慧,也是他丰富人生经验的总结。法拉第说:“请允许我这位老人,这时,我应该说从人生经历中获益匪浅,谈谈我的心灵感悟。年轻时,我发现我经常误会了别人的意思,很多时候,人们所表达的意思并非我想当然的那种意思。而且,更重要的是,通常,对那种话中带刺的话装聋作哑要比寻根究底好,相反,对那种亲切友好的话语仔细品味要比权当耳边风要好。真相终归会大白于天下。那些反对派,如果他们本身错误的话,用克制答复他们远比以势压人更容易使他们信服。我想要说的是,对党派偏见视而不见更好,对好心好意则应该目光敏锐。一个人如果努力与人和睦相处,那他一生中就会获得更多的幸福。你肯定不能想像出,我遭人反对时,我私下也经常恼怒不已,因为我不能正确地思考,因为我总是目空一切;但是,我总是努力地,我也希望能成功地克制自己与别人针尖对麦芒地针锋相对;我也知道我从未为此受到过什么损失。”
日本战国时代,上山千信和武田信玄是死对头,他们在川岛会战之后,又打了好几次激烈的仗。有一天,一向供应食盐给信玄的今川氏和北条氏两个部落,都和信玄起了冲突,因此中止了食盐的供应。而信玄的属地申州和信州又都是离海很远的内陆,不生产食盐,因此使这两州的人民都陷入了无盐的困境。
千信听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写信给信玄说:“现在今川氏和北条氏都中止了食盐的供应,使你陷入困境,我不愿趁火打劫,因为那是武将最卑鄙的做法。我还是希望在战场上和你分个胜败,所以食盐的问题,我来帮你解决。”而千信也果然遵守诺言,请人运送大批的食盐到申州和信州,替信玄解决了问题。所以信玄以及两州的人民都很感激千信。
千信是当时最骠悍善战的武将。每次战争都可以说是惊天动地,但是他又非常讲义气。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千信实在是一位具有深厚同情心的人。也正因他的武功高强,为人光明磊落,重义气而富同情心,所以受到后人的敬仰。
常人的心理都会为敌人陷入困境而幸灾乐祸;同时也会觉得,可利用这种难得的机会打败敌人。可是千信并不这么想,虽然他和信玄是死对头,又不断交战,但目的只是在争个高低,而不是要陷百姓于困境。所以千信认为,虽然两国正在战争,但面对敌人因为没有食盐而陷入困境时,理应先设法拯救,至于争夺胜负,那是战场上的事。千信有这种气度,正是他伟大的地方。
在这世界上,竞争是免不了的,对立有时也是必要的。但是,过于褊狭的心理会让我们自动与快乐为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