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人是没有过失的,只要有了过失能够决心去修正,即使不能完全改正,只要继续不断地努力下去,尽力而为,也就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了,徒有感伤而不从事切实的补救工作,那是最要不得的!只要真心在做着补救过失的工作,虽不能完全补救也不要紧。
人很容易被负疚感左右,在人们的文化中,内疚被当作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加以运用。
不用说,我们应当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但决不能总在阴影下活着。内疚是对错误的反省,是人性中积极的面,但却属于情绪的消极面,我们应该分清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反省之后迅速行动起来,把消极的一面变积极,让积极的一面更积极。
芬利是一位商人,四处旅行忙忙碌碌。当能够与全家人共度周末时,他非常高兴。他年迈的双亲住的地方,离他的家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芬利也非常清楚自己的父母是多么希望见到他和他的全家人。但他总是寻找借口尽可能不到父母那里去,最后几乎发展到与父母断绝往来的地步。不久,他的父亲死了,回想起父亲曾为自己做过的所有好事情,芬利好几个月都陷于内疚之中。他埋怨自己在父亲有生之年未能尽孝心。在最初的悲痛平定下来后,芬利意识到,再大的内疚也无法使父亲死而复生。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之后,他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常常带着全家人去看望母亲,并经常同母亲保持密切的电话联系。而母亲也在假日里花些时间同他们待在一起。芬利从错误中吸取了教训,他内疚的感情因而转变成了有益的因素。
大家再看一下丽莎是怎么处理的:
丽莎的母亲很早便守寡,她勤奋工作,以便让丽莎能穿上好衣服,在城里较好的地区住上令人满意的公寓,能参加夏令营,上名牌私立大学。丽莎的母亲为女儿“牺牲”了一切。当丽莎大学毕业后,找到了一个报酬较高的工作。她打算独自搬到一个小型公寓去,公寓离母亲的住处不远,但人们纷纷劝她不要搬,因为母亲为她做出过那么大的牺牲,现在她撇下母亲不管是不对的。丽莎立刻感到有些内疚,并同意与母亲住在一起。后来她看上了一个青年男子,但她母亲不赞成她与他交朋友,强有力的内疚感再一次地作用于丽莎。几年后,为内疚感所奴役着的丽莎完全处于她母亲的控制之下。她成了一个十足的附属品,她对母亲的控制稍感不满,母亲对她施加的压力也就愈大。由于感情受到压抑,她的挫折感不断加深,一直到她精神上变得麻痹。丽莎被内疚缚住了手脚,而到最终,她又因负疚感造成的压抑毁了自己,并为生活中的每一个失败而责怪自己和自己的母亲。
处在某种情境之下,我们的头脑可能会被外在因素所控制而不再清醒,不自觉地陷在内疚的泥潭里无法自拔。这时候既需要有人当头棒喝,更需要自己挥刀“自宫”的绝决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