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界有一种奇怪的虫子,叫列队毛毛虫。顾名思义,这种毛毛虫喜欢列成一个队伍行走。最前面的一只负责方向,后面的只管跟从。生物学家法布尔曾利用列队毛毛虫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可以是队伍的头或尾。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直到几天后,毛毛虫们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下来。
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跟从,不敢创新,从而进入了一个循环的怪圈。
要知道,当今社会,敢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勇于创新的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没有竞争,或是对手非常少。就做生意和创业而言,要在竞争当中获胜的最佳办法,就是让自己没有蠹争对手,那么你自然会胜利了。
24年前,当比尔·盖茨创立“微软”时,它只是个很小的公司。当时居世界第一位的是IBM公司,但它坚持认为未来仍然将会是以商务机器为主,但是比尔·盖茨知道计算机硬件是由软件所控制的。因此,他没有做硬件,而是专心做起了当时还不为人所关注的软件。结果,“WIN95”、“WIN98”、“WIN2000”等等的软件一面世,就让那些做硬件的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你要装软件吗?拿钱来!
试想,如果比尔·盖茨当时没有做软件,而是和别人一样卖机器,他现在肯定成不了世界首富,而是不知道在哪里卖机器呢。
用别人用过的点子发财,那是完全不正确的,因为在你投入市场时就已经有了现成的竞争对手,如果他们都在赚大钱,那么也就意味着你有强劲的竞争对手。
1.西红柿的故事
如今,西红柿由于营养丰富、维生素含量高,已经成为家常菜肴。可是,在人类刚刚发现西红柿的时候,却以为它一定是有毒的,没有人敢去品尝它。然而,不知最终哪一位勇士第一个品尝了它,从那以后,西红柿便上到人们的餐桌上,这位无名的英雄为人类做了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2.诺贝尔的故事
诺贝尔一生发明、创造很多,他的奋斗历程向人们证实,要想成功,就要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只有勇敢地走自己的路,才会有突破,有成就。
诺贝尔的父亲是个火药制造商,诺贝尔长大以后,父亲看到他天分极高,就派他去欧洲和美国学习科学技术。他先后到了德国、丹麦、意大利、法国和美国的工厂参观实验室,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的科学知识。
周游两年以后,诺贝尔回到了在彼得堡的父母的身边。当时,俄国政府为了加强军事力量派人来找诺贝尔的父亲。请求试制新型火药。父亲把这一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诺贝尔。
1863年,诺贝尔发明的雷管引爆装置获得成功,各地纷纷来订货。眼看着诺贝尔的事业开始发展的时候,实验室里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小弟爱弥尔在这场意外事故中丧生。看着废墟中小弟的残骸,诺贝尔痛心疾首,他跪在地上,内疚地对双眼紧闭的弟弟说:“原谅我,请你原谅我!”
第二天,各家新闻报纸纷纷登出了特大号新闻,耸人听闻的流言不胫而走,一时间全城人心骚动,仿佛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发出巨响一样。警察传讯了诺贝尔,下令禁止在城区生产。
阻力没有使诺贝尔住手,他将失去亲人的悲伤和不被理解的痛苦埋在了心底仍然顽强地走着自己的路。为了不再给周围人带来不安全感,他将实验室搬到了森林深处的湖心驳船上,办起了水上工厂。无论寒风瑟瑟,无论狂风暴雨,他都义无反顾地研究着,试验着。不久,他发明了使硝化甘油降温的冷却装置。
硝化甘油火药很快被开矿业、筑路业采用,它的强大的爆炸力表明了诺贝尔的成功。一时间,美国、奥地利、比利时、德国纷纷订货,世界各地普遍采用了它。
正当诺贝尔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由于搬运工人的疏忽和无知,爆炸事故不断发生。人们纷纷投诉政府,对这种“杀人的炸药”表示抗议。没办法,各国只好对硝化甘油火药严加取缔。又一次遭到阻挠,诺贝尔想的不是怎样知难而退,而是如何改进技术,发明更安全、更方便的“达那炸药”,他将阻力变成了科学研究的动力。此后,除了发明炸药以外,诺贝尔还在革新硫酸生产,改进煤气炉灶,冷冻设备、铁的提炼,火箭发射法,留声机和电池的改良以及试制人造丝等项目方面都有发明创造。
虽然诺贝尔是以发展生产的愿望试制火药的,但现实却与他的愿望相悖,这使他相当苦恼。许多军火商都想把他的新发明抢到手,好卖个大价钱。人们也把他当成一个军火商来看待,甚至称他为“收集不断提高杀伤力武器的发了大财的商人”。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他诚心诚意地赞助慈善事业,捐献巨款支持和平运动。
母亲去世以后,诺贝尔悲痛万分,他将母亲节省下来的存款积在一起,设立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慈善委员会。同时,他又在遗嘱中规定,用自己全部财产(约920万美金)的利息设立诺贝尔奖,分为和平奖、文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奖和经济学奖,共6种奖项。从此以后,诺贝尔奖一直成为各个领域的最高奖赏。
作为一位科学家,诺贝尔的最大成功不是他的发明创造,而是他敢于坚持自己的勇气。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遇到阻力而退缩不前,他永远不可能成功。
3.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生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物竞天择”的生物进化理论,对于人类文明的进程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不仅影响着生物科学研究,而且影响着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习惯。如果不是他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就不会有这部震撼世界的著作和这种影响世界的理论。
达尔文上学的时候,对那些陈旧的课程不感兴趣,他喜欢醉心于阅读那些生物研究。在读了《南美旅行记》中对热带风光和考察生活的描写以后,达尔文产生了去热带考察探险的强烈欲望。
为了实现他的理想,达尔文开始了准备工作。他先自学了西班牙语,后又跟随一支地质考察队做了一次野外考察。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胆量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达尔文还一个人穿越了荒无人烟的斯诺登山区。在付出了许许多多的艰苦努力之后,达尔文获得了一次到热带旅行的机会。年轻的达尔文在得到这个消息以后欣喜若狂。
航行开始以后,达尔文便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工作。他在船尾设置了一张大网,用来考察水生生物。他把捕捉到的动物逐个鉴定,然后登记造册,有的还做了解剖,画成解剖图,轮船每到一地,达尔文就带着他的助手登陆考察,地质结构、风土人情、生物种类等情况在达尔文厚厚的笔记都有详细记录。1832年2月28日,达尔文终于登上了令他向往已久的南美土地。在这块热带土地上,他考察了整整3年,得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标本。他明白为什么驼鸟都是集体下蛋,而不各下各的;他看到了火山喷发和已经灭绝的动物遗骨;他登上了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看到了生活在那里的一丝不挂的原始人……
离家5年以后,达尔文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带回了几百万字的考察笔记和数不清的生物标本。达尔文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种奇特的经历,为他撰写《物种起源》一书,提出生物进化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达尔文能为人类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是和他的勇气密切相关的。如果他没有勇气开始前途莫测的航行,如果他中途打道回府,就不会有今天人所共知的达尔文了,也许他顶多只能是个平庸的牧师,而不是伟大的生物学家。
4.创新10原则
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创新一般遵循如下10原则:
①需要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选择的创新课题一定要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推动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紧密联系。创新活动以人类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例如,在产品开发的创新活动中一般出现三类产品:第一,需要但不实用的产品。如众人希望有一种保温杯,又做刷牙缸用的“旅行多用杯”。某人选准了这个创新课题,但是,他所开发的“旅行多用杯”是这样的:刷牙时,将玻璃瓶胆取出,裸放在桌案上,尤其在震动的环境中,如火车上玻璃瓶胆随时都有滚落摔坏的可能,“旅行多用杯”的开发是需要的,可这种结构和玻璃材料做瓶胆的多用杯却是不适用的产物。第二,能用但不需要的产品。如开发了“折叠调羹梳”。这种梳子把梳子和喝汤的物件放在一起,无论从哪个角度都难以使人接受,因为这种产品能用但不需要。第三,需要并实用的产物。如保险丝的发明,压蒜器和笛的发明等等。
判断一个课题的需要性,可参考下列六点:
是否已有比自己的创新更为科学的事物;
自己的创新行为是否有益于社会公德和民族的生活习惯;
任何创新都利弊皆存,自己的创新是否弊大利小;
自己的创新是否生存期很短;
自己的创新是否应用范围极窄,即自己所持的成果仅可供某一行业的个别人在某种时候偶尔用一下;
自己的创新是否能用其他物品较满意地代替。
需要与实用性是产品开发创新活动的主要原则。需要是前提,实用是目标。选题首先要坚持这一条原则。
②首创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所选课题具有高质量,即要具有专利三性(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创新性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再以“折叠调羹梳”为例,尽管它是不成功的产物,但是,“折叠调羹梳”属创新性的设想。调羹和梳是不同功能的产品,打破不同功能产品之间的界限,冲破习惯思维的框束,这正是组合创新的基本思想。虽然组合对象选择得不科学,组合带来的功能无使用价值,但是组合创新的方法没有错,只要科学地重新选择组合对象,做好组合创新的价值分析,就会结出成功的果实。
课题的创新性要体现“先一步、高一手、上一层”的特点。先一步,就是搞前人没有搞过的创新,先出同一成果。高一手,就是立题新颖独特,并有摘取创新成果的非常能力和手段。上一层,指的是创新成果,比现有的同类事物先进。课题的创新性决非仅指填补空白,而翻新、利用或改造旧事物,使其带来新的意义和价值,都是创新的课题。例如,将某一领域的原理、技术转移到其他领域;扩大原有产品的功用;以新材料取代旧材料等等。
评定课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可参考下列五条标准:
创新成果将会出人意料,而且实用;
从新的角度瞄准了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
现成事物的变异提高;
不同事物的杂交或移植;
以简单事物代替同样功能的复杂事物。
③科学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所选创新课题一定要遵循科学技术原理,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各种创新都不得违背科学技术原理。违背科学技术原理将一事无成。“永动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在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原理)确立以前的几个世纪里一直有许多人呕心沥血地企图造出不需要能量的“永动机”,而热力学第一定律肯定了“永动机”不可能造成,但时至今日,还有人热衷于“永动机”的发明。无论他们的构思多么巧妙,结果都逃不出失败的命运。
判断课题是否符合科学性原则,可参考下列标准:
创新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科学的理论根据;
与同类事物对比,自己的创新成果在功能相同、总成本相近的前提下,结构和使用方法简单、保养维修方便、体积趋小、重量较轻;
可用多种物质材料制造;
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高;
与同类事物相比,性能显著改善,成本只有略微增加。
集中了先前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性能,并可完全替代其中一种事物;
其功能或性能优异到足以使同类型的事物打击淘汰;
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胜过以往有关的事物;
容易推广使用,而且推广意义很大,使用面较广。
④可行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根据现有实际情况和条件,经过努力有可能达到预期目标。提出创新课题的过程中就应该多考虑出成果的现实可能性。当代,创新者日趋增加,创新活动的环境比过去优越,出成果的周期越来越短。创新处于激烈的竞争中,不顾课题的现实可能性,则或者无法进行,或者半途而废,或者长期不见成效。这会挫伤创新者的锐气,会错过承担其他创新的良机,即使有一天攻下这个课题,也会因历时太久而失掉创新的原有意义和价值。
分析课题是否具有可行性,可参考以下几点:
整个创新过程,将涉及哪些知识和技能,自己是否具备;
创新的关键找到了没有,难度怎样,自己能否攻克;
物化创新的工艺是否考虑过,主要工艺是否行得通。工艺非得改变时,会不会影响到创新的实现;
对自己的创新课题,有关制造厂家、销售部门持什么态度;
创新活动需要多长时间,预测干扰甚至中断创新的潜在因素能否事先排除。
创新选题的这四项基本原则,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形成创新选题的原则体系。从客观条件看,创新者应当充分注意和考察课题得以完成的客观物质技术基础,从人力、物力、财力三个方面确保课题顺利进行。从主观条件看,创新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做到量力而行和扬长避短。
⑤效益原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活动都要讲求投人与收益的比较。如果成本大于收益,则企业的存在没有必要且不可能存在,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既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同时又是一种类似于固定资产投资的生产性投入。所以评价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不但要考虑通过技术创新所实现的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投人产出效率,而且还要考虑技术创新本身的成本;即要遵循技术选择中的“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效益是指创新企业实际获得的经济效益,即通过技术创新,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产值和利润等经济指标。所以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增值利益的获取。当然,今天企业技术创新效益还要符合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要求。
⑥竞争原则
企业在市场上制胜的关键是竞争优势,但关键的关键是能否形成企业直接竞争优势。因此,必须将技术创新作用细化为能否使企业的产品成本、质量、品种、品牌、形象,以及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方面形成竞争优势和效率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最高境界是在某一领域确定竞争规则,这样,不仅能够增强自身产品的市场领导地位和树立品质的标准,而且可以增强后继者进入的难度,即增加其进入成本。
⑦全技术原则
从经济学角度讲,技术按先进程度化可以分为先进(或高)技术、中间技术和初级技术。但企业技术创新并非只指产品和工艺创新必须追求高技术,而凡是技术的改进并获得增值利润都称为创新。比如生产企业销售技术的改进,商业企业收款方式的革新都算作技术创新。我国企业尤其北方企业常常把技术创新理解为高技术或先进技术的创新,这种观点是纯技术观点而非经济观点,对企业技术创新及竞争优势培植十分有害。迈克尔·波特指出:“高技术并不保证赢利。事实上由于产业结构的不适应,许多高技术产业远不如‘低技术’产业赚钱。”而且许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创新,是不涉及科学上突破的平凡举措。创新对低技术和高技术公司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企业技术创新应该坚持全技术观。
⑧风险原则
技术创新的风险性是指:技术创新并不一定获得成功,或多大程度上获得成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技术创新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必然包含许多可变因素及事先难以估计、不可控制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一般将导致三类性质不同的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自然风险。这要求企业在创新活动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经过严密的组织,按科学程序和方法进行决策,其中要特别搞好信息情报收集、分析、预测和论证的决策工作。对中国企业而言,由于资金不足和科学管理水平相对较差,必须慎重对待技术创新的风险。
⑨发展原则
今天,人类的科技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消费需求迅速变化,要求企业的技术创新不断进行。企业的任何一种创新都不能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美国王安电脑公司的倒闭和苹果公司的衰落正是由于过多地沉醉于昔日创新之中;而同时代起步的微软公司从“三仅有”(人员仅有3名,资产仅有1.6万美元,产品仅有1种)公司一跃发展成为风靡全球的巨型跨国科技公司,根本原因是在竞争中不断创造新产品,定期淘汰老产品,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有一句言:“微软距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道出了微软追求创新的经营理念。因此今天的中国企业要想在市场上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恪守发展的原则,斗志旺盛,锐意进取,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