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正所谓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春秋末年,齐国的国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逼取于民以无度。齐国的贵族田成子看到这种情况后,对他的僚属说:“公室用这种榨取的手段,虽然得到了不少财富,但这种取是‘取之犹舍也’。仓储虽实,但国家不固,终是‘嫁衣’。”于是田成子制作了大、小两种斗,大开自己的仓储接待饥民,用大斗出借谷米,用小斗回收还来的谷米,“予民于惠”,于是齐国人民不肯再为公室种田效力而投奔于田成子门下,一时“民归之如流水”。
田成子用这种大斗出小斗进的方式,借出的是粮食,收进的是民心,貌似给予,实则得到。果然,齐国的国君宝座最后为田氏家族所得。史学家范晔说:“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不知与之为取。”正是对这种得失观的一语道破。
得与失的互为转化之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见到的,但懂得其中奥妙的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有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谖。冯谖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让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谖说我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谖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穷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啧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谖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完了。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个个感激涕零。冯谖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债的钱呢?冯谖回答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便大不高兴。
冯谖对他说:“您不是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陷害,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至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谖的“市义”苦心。
这就叫“好与者,必多取”,先舍后得,换取更大的利益。
所以,有高人总结出“欲取先予”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舍不得。舍不得也要舍得。第二阶段:舍得。人一舍得,就会越舍越得。你付出了多少就会收获多少,从来没有只种不收、只收不种的道理。第三阶段:大舍得。这个阶段是“白给”的阶段。施舍不求回报,帮助不求还恩。这种境界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译文
一件事情做得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张良(?—前186)字子房,西汉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
商鞅(约前390—前338),原名公孙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又称卫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法家著名代表人物。
心无物欲,何忧何畏
⊙原文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译文
塞住欲念的孔窍,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烦扰之事。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窍,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有时减损它反而使其增益,有时增益它反而使其受到减损。损益是对立统一、如影随形的。此损则彼益,此益则彼损,有所失必有所得,有所得必有所失,损益相伴而行,损中有益,益中有损。
既然损益相生,那么是否我们在损益面前就无能为力了呢?并非如此,因为人有思想,人会思考,人有智慧。
《国史补》中记载,渑池道中有车载着瓦瓮,堵塞在狭窄的路上。当时正值冬季天气寒冷,冰雪盖路又陡又滑,使得出行的人们进退两难。天色渐渐暗下去,公家的和私人的旅客成群结队走来,数千车马拥挤在后面,人们被冻得手脚麻木,脸上露出了惊惧之色,只是眼睁睁地望着那些瓦瓮也毫无办法。这时有一个叫刘颇的旅客,催马赶来,问道:“车上的瓮能值多少钱?”有人回答说:“七八千。”刘颇立即打开包裹取出银子,将全部的瓮买下之后又推到山崖下。这时,车载轻了,车马加快了步伐,后面的车队也跟着前进了。大家松了口气,都对刘颇表达感谢之意。
刘颇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权衡利弊,当机立断地采取行动,以小损换大益的行为,在当今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下是十分必要的。
在战争中,爱兵如子是所有将帅的美德,所以,损失士兵的事是统帅所不愿意做的,但有时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也不得不作出牺牲,以小损换大益正是保存了士兵最大的利益。而作为经营者,也该有这种当舍则舍的将帅气概。
以小损而换大益是战争中的重要战术,这种重要战术又称为“损”战。“损”战在商战中同样适用。
商人做生意谋的是利,是为了让顾客在消费自己商品的同时带来利润。当每个顾客带来的利润有限时,尽可能多争取顾客就显得十分重要。欲擒故纵在争取顾客上效果通常十分明显,是一种有效的谋利手段。
从单一商品获利上来看,商人利用价格对比的差异,让出一部分利润,用低价商品吸引顾客。我们通常看到的打折、大减价、大甩卖等就是此类。
从整体商业利益上看,商人在做生意时牺牲一种商品的利润,从而带来其他商品的收益,例如,预付话费赠手机等。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总之,“纵”出去的是为了更好地“擒”回来。
新中国成立前,烟台啤酒厂在上海各大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某日,“新世界”按正常门票价格出售门票,持门票进入“新世界”后,由烟台啤酒厂赠洗脸毛巾一条(上有“烟台啤酒厂赠”字样)。然后,游人可免费喝啤酒,喝酒多者,按前三名顺序分别予以重奖。消息传出,上海市万人空巷,人们争先恐后进入“新世界”。这一天,48瓶一箱的啤酒被喝掉了500箱。上海市的各家报纸绘声绘色地报道了这次啤酒比赛的盛况以及获奖者的得意之态,整个上海为之轰动。
高明的商人会在付出和收获之间的对比上做文章、动脑筋。
以小损换大益!在各种利益得失之间,区分轻重缓急,做出正确取舍,更多的时候,丢“卒”保“车”就是一计良策!善于运用,才能够使我们逢凶化吉,趋利避害!
老子告诉人们,要除去私欲与妄见的蔽障。人常常受到外界的诱引,逐渐生出私欲妄见。因此应“塞其兑,闭其门”,归于真朴。
古语云:“爱喜生忧,爱喜生畏,无所爱喜,何忧何畏?好乐生忧,好乐生畏,无所好乐,何忧何畏?贪欲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何忧何畏?”世人为物所牵,为情所囿,为形所役,烦恼缠身,已非自由快乐人。
一位商人,最近赔了一百万元。这天,他下班回到家里,此时正是用餐时间,餐厅中的家俱十分华丽,但他根本没去注意它们。他在餐桌前坐下来,心情十分烦躁不安,于是又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他心不在焉地敲敲桌面,差点被椅子绊倒。
这时候商人的妻子走进来在餐桌前坐下。他打声招呼,同时用手敲桌面,直到一名保姆把晚餐端上来为止。商人很快地把东西一一吞下,他的两只手就像两把铲子,不断把眼前的晚餐一一铲进嘴中。
吃完晚餐后,商人立刻起身走进起居室去。起居室装饰得十分美丽,有一张漂亮的长沙发,华丽的真皮椅子,地板铺着高级地毯,墙上挂着名画。他把自己投进一张椅子中,几乎在同一时刻拿起了一份报纸。他匆忙地翻了几页,急急瞄了一瞄大字标题,然后把报纸丢到地上,拿起一根雪茄,引燃后吸了两口便把它放到烟灰缸中。
商人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他突然跳了起来,走到电视机前扭开电视机,等到影像出现时又很不耐烦地把它关掉。他大步走到客厅的衣架前,抓起他的帽子和外衣,走到屋外散步去了。
一个人物欲很重,很容易生出得失之患,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失去乐趣。痛苦的根源是贪欲,贪爱一百件事物,就有一百个苦恼。人,总是为了追求名、利、权势而劳碌终生;对于情爱,贪求不厌,每于私情欲爱缠绵不休中,万般痛苦不能解脱! 大厦千间,夜眠几尺?积资巨万,日食几何?
人生,最重要的是生命,最希求的是幸福,最不希望得到的是痛苦,但必须品尝的也是痛苦。在生命的长河里,痛苦原本不是我们应该去回避的东西,我们要做的是去认识为什么痛苦,为什么有烦恼。有了痛苦就承受着,根本不弄清楚痛苦源于什么,这是多数人的悲哀。
贪欲驱使人为填满欲壑而营谋算计、用尽机关,为贪钱财名利而劳心费神、伤身斫命。古往今来,在难填的欲壑中被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可计数。世间上丧身害命的,往往都是由于贪欲的缘故。飞蛾投火,鱼儿上钩,不就是贪欲所促使的吗?那些因窃盗罪、奸淫罪而被囚禁在监狱的犯人,不都是贪欲所陷害的吗?
从前,有张、王二人相约出游,他们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元宝,二人大喜,商量结果,公平均分。路上,姓张对姓王的说道:“这一块金元宝,让我们二人遇到,是当地城隍老爷有眼,给我们发财的机会,我们应该买些酒菜到城隍老爷的面前拜拜,感激他的恩惠。”
“这样很好,你去买菜,我在城隍庙前等你。”姓王的也很欢喜这么做。但此刻二人心中各怀了鬼胎。姓张的心中想:这块金元宝,两个人分,一人只有一半,这一半能用多久?姓王的心中也想:这块金元宝,两个人分,不如一人独得。
贪欲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姓张的想在酒菜里放些毒药,害死姓王的,他好一个人独得那一块金元宝!姓王的见到城隍庙中无人,准备了一把斧头,想害死姓张的,他也好一个人独得那一块金元宝!张、王二人自以为想得妙计,对方决不会知道这一点。
当姓张的把酒菜买来,正在向城隍爷求拜的时候,想不到姓王的一斧头从脑后砍来!姓张的死后,姓王的欢喜非凡,正想拿着金元宝逃之夭夭的时候,忽然觉得饥肠辘辘,他想何不将供在城隍爷前的酒肉拿下来充饥?他一人自斟自酌,忽觉天旋地转,药性发作,不久就一命呜呼了!
贪欲使人萌发害人之意,结果却害了自己!一切罪恶都是从贪欲生起的。贪爱注定罪恶,松不开手亦得不到解脱。生与死、钱与命之间,有时很远,有时就在身边。看看今天的一些人,抢劫银行的,贩毒的,绑架勒索的,杀人越货的……他们的最后结局也是横尸刑场。他们指望侥幸不死,但法网恢恢,谁能躲得过去?
人为满足个人的欲望,不止贪爱自己的名誉、地位与财富,还贪求物质的占有,贪图美色的享受,以及贪婪满足口腹之欲。物欲没有止境,一不小心会断送人的性命;轻一些的,会让你一生得不到快乐。
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心无物欲,方寸之间皆海阔天空。“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这是老庄之道的人生原则,欲望少一些,自由多一些。
人,应该有一颗平常心,不贪婪一切外物,你会生活得坦然,没有干扰,没有麻烦,也没有外来的祸害,在自在宁静的生活中尽享天年。
止于所当止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道德经·第九章》
○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
老子的这句话,与《周易·乾》中的“亢龙有悔”是相通。乾卦上九爻说:“亢龙有悔。”龙飞到天上,到了极高处,反有悔悟。《易经》的象传说:“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龙高飞过了头终将有所悔恨,刚劲过甚不久必衰,穷极会带来灾难。
有些人只知道争取而不知及时引退,只知道生长而不知终将衰亡,只知道获利而不知所得必失。人如果能深知进取、引退、生长、灭亡的道理,行为就不会偏失正确途径。
事物达到了强盛的极点,就会逐渐衰弱,很快灭亡。月盈则亏,水盈则溢。水与月都是自然界最有道的两种事物,连它们都不能太满,更何况人呢。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展极限,到了这个极限,就会穷极必反,走向它的对立面。人生事业也是这个道理。当达到人生事业的顶峰的时候,更要加倍小心才行。
《周易·大壮》上说:“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过于强盛也不是好事,如老子所言“物壮则老”。 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张载在其著作《横渠易说》里注解大壮卦说:“以阳居阳,正也,然乘下之刚,故危。小人用此而进,如羝羊触藩以为壮,故多见困,君子知几则否。”“君子则知止也。”可见,做人谋事,当深通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停下来的学问。止于所当止,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有些人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往往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以至种下祸根,到头来后悔已经晚了。所以,人不仅要知进,更要知止。
2004年6月28日,汕头大学报告厅,李嘉诚与长江商学院EMBA的学员对话时,有这样一段话:
学员:听人讲,您的办公室有两个字“知止”,外界传得很神,能给大家分享这两个字的含义吗?
李先生:这两个字是出自于春秋时期的老子之口。经营企业,“知止”两个字是最重要的。我从12岁就开始打工了,到22岁过了10年非常刻苦的生活,到今天我已工作60多年了,“知止”两个字没有写在办公室,但一直写在脑子里。在香港我看到人家成功得容易,但是掉下去也非常快,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不知道“止”。全世界失败的企业中,至少一半都是贪婪的。
“盛极必衰,月盈必亏。”李嘉诚将道家的朴素辩证法运用到商界,审时度势,激流勇退,无论是进是退,都占尽先机。
古人云:“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有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小聪明的人只知不停地谋划,智计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所以,人要知足,更要知止。
不知止,痛苦往往随之而至。那些走上绝路,自我了断的人;那些身居高位,显赫一时,最终断送前程和性命的人,就是不了解“知止”或知之而不为。知止,功夫应做到细微处,做到不动如山。知止实乃人生的大境界,能够读懂这两个字的人,必是高人、智者。
⊙原文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在《尚书》里有句话:“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汉书·息夫躬传》有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商人李祖理说:“精理精勤,竹头木屑之微,无不名当于用,业以日起,而家遂烧。”
做人办事应居安思危,处乎其安,不忘乎其危。少一些安乐,多一份忧患,将使人生进入佳境。只有凡事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才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
当事业高歌猛进时,应保守稳重,处进思退;当事业陷入危机与低谷时,应告诫自己不要消沉下去,积极进取,争取再创辉煌,这样的人才有望把事业做大。
小心谨慎不是放不开,更不是畏惧、退缩。事业步入低谷时,人们往往会走入过度保护自己的误区,除了造成决策思想放不开之外,还会给个人精神上带来巨大的压力。
古人说:富贵如刀兵戈矛,稍放纵便销膏靡骨而不知;贫贱如针砭药石,一忧勤即砥节砺行而不觉。《易经》中说:“君子,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安而不可忘危的道理对经商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困境里很多人往往能刻苦奋进;而当步入佳境、事业顺利、百事亨通时,反而忘乎所以。原因就在于,面对前者创业者能兢兢业业,小心翼翼;对待后者,往往放松警惕,造成失误、导致失败。
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中,一个企业即使取得商业领袖的地位,也不能高枕无忧,安于现状,而要密切注视市场动态,居安思危,不断开发和创新,这样才能巩固自己的产业领袖地位。
美国的吉列公司是以生产剃须刀而闻名世界并大发横财的企业。可是它就因为没有居安思危,高瞻远瞩,在公司发展的历史上曾受到沉重的打击。
1961年,剃须刀的制造工艺领域内出现了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英国的威克逊公司在世界上第一次采用不锈钢材料制造剃须刀片获得成功,推出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把不锈钢剃须刀片。
不锈钢刀片的异军突起,给吉列拉响了警报。显然,不锈钢刀片市场份额的扩大,严重影响了吉列的市场地位。
此时,吉列公司要么立即推出自己的不锈钢刀片,这样可以满足吉列已有的广大市场,并且不需要用太多的促销费用。但这样做,将会对原有产品“超级蓝光”的市场造成强烈冲击,甚至要放弃“超级蓝光”,因而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
吉列的决策者们经过分析,错误地认为自己在刀片市场的地位不会被动摇。于是,他们不理睬不锈钢刀片,全力巩固自己的“超级蓝光”的市场地位。
后来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端错误的决策。在吉列的决策作出后不久,事态的发展便急转直下,令吉列的决策者们瞠目结舌。不锈钢刀片在市场上的销售势头空前凶猛。完全剃刀公司和精锐公司充分利用吉列无动于衷的大好时机,投入巨额促销费用,大力宣传不锈钢刀片的经久耐用,物美价廉,使不锈钢刀片的销售不断升温。
在强大的促销攻势下,吉列的新老顾客纷纷叛离,投入了不锈钢刀片的怀抱。吉列的“超级蓝光”碳钢刀片的销售量急剧减少,吉列的市场份额降至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如今,40余年过去了。在这期间,世界剃须刀片市场上龙争虎斗,几经沉浮,虽然吉列还是牢牢占据了市场的霸主地位,但那次大伤元气的痛苦教训是深刻的。
在万千世界中,任何事物都要竞争。当今世界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残酷世界,每个人都可能随时被击倒成为输家。老子的“祸莫大于轻敌”的提醒,可以让我们树立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懂得居乐思悲,居安思危,居福思祸,在忧惕中生存和发展。
谦卑是一种力量
○译文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
“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说尊贵的人必须把百姓当做根本,居高位的人必须把百姓做为基础。老子深谙为官为人之道,他要求管理者深入基层,与民众打成一片,了解民众的想法和愿望,这样,管理者的地位就建立在了牢不可破的基础上。
《易经·谦》上说:“谦,亨。君子有终。”道德高尚的人能做到安于谦,会有好的结局。《彖传》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天道向下却不失其光明,地道卑下却向上行。天道损去盈满的而增加谦虚的,地道变动多余的以流到不足之处,鬼神祸害盈满的而降福于谦虚的,人道厌恶盈满而喜好谦虚。谦虚恭让反而可以扩大,卑下反而不可逾越,君子之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三国人物当中,曹操最强的对手是刘备。从个人能力上来观察,刘备确实是没有多大能耐,曹操参战的获胜率为八成,而刘备只有两成,可以说是败多胜少。结果曹操顺利地扩充势力,而刘备却时沉时浮,举兵二十年后仍无建树。为什么最终刘备能成为曹操最强的对手与之抗横很多年呢?根本原因在于刘备拥有一种弥补个人能力不足的秘密武器:谦德。
刘备打算聘请诸葛亮为军师时,张飞说要把诸葛亮用绳子捆来,他坚定地拒绝,并且说诸葛亮是贤才,不应鲁莽行事。当时两个人地位相差悬殊,刘备虽然在争霸的过程中不太顺利,但是也颇有名望。刘备竟然会特地三次造访诸葛亮,以崇敬的态度请求诸葛亮做他的军师。及至在诸葛亮应允之后,又马上将全部作战计划等国家大事都委任于他。这实在是最彻底的谦虚态度以及深切的信赖。
到了晚年刘备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种成就与其说是刘备自己的才智所获致的,不如说是来自部下们的奋斗更恰当。像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甚至可以为了刘备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忠心耿耿,完全是因为刘备所具有的德的手腕,即温良、谦恭,以及对他人的信任。
谦卑是一种姿态,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力量。一个谦卑的人,他不会极尽地表现自己的优越感,一个谦卑的人,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泰戈尔曾经说过: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谦虚永远都是做人的美德,而且这种美德本身就是一层保护色,也是人生最大的智慧。具有谦虚谨慎品格的人不喜欢装模作样、摆架子、盛气凌人,更易受人欢迎。而且,谦虚谨慎的品格,还能使一个人面对成功、荣誉时不骄傲,把它视为一种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力量,而不会陷在荣誉和成功的喜悦中不能自拔。
《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老子也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大凡人生惨败者多数都是狂妄之辈;而人生成功者绝大多数都是谦谦君子。谦虚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并且自己不会四面树敌,导致人生之路越走越窄。骄傲则只会讨别人的厌恶,更不用说与其合作共事。不会谦虚的人往往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于是自己会走入愚蠢的绝境。
总是有着这样一些人,他们滔滔不绝而又斩钉截铁地说着自己不容辩驳的观点,他们的态度表明自己在这些事情上是不会出错的,别人只需要无条件地服从就可以了。有时候他们还会绷紧面孔、颐指气使地指挥着别人,好像他们就是君临天下的帝王。这些人就是那些唯我独尊者。那么,采用这种态度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吗?恐怕是非但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会把自己在交际中孤立起来,弄得难以和别人相处,最终导致人生的失败。
骄傲自大的毛病是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因为骄傲,就会在应该同意的场合固执起来;就会拒绝别人的忠告和友好的帮助;就会丧失客观方面的准绳;就会得意忘形,紧跟着挫折和失败的厄运就会不约而来。所以说,做人还是谦虚一点为好。
⊙原文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守住纯真的善良
○译文
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得到善良了,从而使人人向善。对于守信的人,我信任他;对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可以得到诚信了,从而使人人守信。
所谓“慎终如始”,就是指在做事上,不能只有一个很好的开头,还要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尾,不能给人留下一种有始无终、只重开始不管结果的印象。
大唐天子李隆基,因平定宫廷叛乱而登上九五之尊。他励精图治,在著名宰相宋■、姚崇、张九龄的辅佐下取得了二十多年“开元盛世”之辉煌,使唐朝走向最鼎盛的巅峰!
然而这位唐明皇却不能慎终如始,在成绩面前飘飘然起来,日益骄傲,故步自封,淫逸堕落,把儿媳妇杨玉环霸占过来,“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从此君王不早朝”。
他还爱屋及乌,连她的三个姐姐也都封为夫人,一切政事委托给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和不学无术的冒牌舅子杨国忠。这二人狼狈为奸,把朝政搞得一塌糊涂,最终引发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逃亡四川。多亏了郭子仪借来回鹘兵才平定了这场叛乱,但从此唐朝走向了日益衰败的下坡路,“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却失败。所以,老子告诫我们,如果人们在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能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那么事情就不会失败。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切勿在最后关头疏忽大意,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感情也这样,人往往喜新厌旧,“这山望着那山高,不知哪山有柴烧”。很多男人热恋时甜言蜜语献殷勤,无所不用其极,一旦结了婚便失去了新鲜感、神秘感,一变而冷若冰霜,面目狰狞,动辄打骂,再也找不到婚前的如胶似漆、温情脉脉了。致使双方感情都不能慎终如始、始终如一,都发现对方变成了另一个极为讨厌的人,因而都把目光转向新的猎取目标。
在工作中,有头无尾、虎头蛇尾的事也常常遇到。一些已布置的工作,没有反馈;有的事,只有出去的指令,没有“做得如何”、“结果如何”的回音。例如,很多工作,其实在年初就已列入计划目标。对于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来说,也已经有了1、2、3、4、5……的排序。问题在于,进入了第四季度,这些事、这些任务完成得如何?哪些已经完成了?哪些还没有完成?更重要的在于,离目标值还有多少距离?该如何接近目标,最终达标?正确的观念应当是,任何方针目标,都要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因此,我们一定要充分重视起来,咬住、盯住、抓住、抓紧、抓实、抓到位,在每年的最后一段时期再坚持拼搏一番。
面对激烈竞争,面对全面预算目标,面对完成年终任务的压力,我们只能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把今年的方针目标全面、有效地实施好,为明年的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虎头蛇尾只会使工作越来越难做。
人们做事常常失败于接近成功之时,因而坚持尤为重要。
老子在此阐述了“圣人”对善者、不善者、信者、不信者的态度问题。一个人如果有纯真质朴的善良,对于善者,能善待他,对于不善者,也能善待他;对于信者,能信任他,对于不信者,也能信任他,从而让普天下之人都能善良和诚信。
在现实生活中,假如每一人都能做到如老子所说的一般,人人都如同婴儿般单纯质朴,个个如同婴孩般善良可爱,没有坑、蒙、拐、骗、偷,也没有了吃、喝、嫖、赌、抽,那社会该是多么纯洁,多么美好。
时至今日,对于善良的人,我们能善待之都很难,有的人还专门找善良人说事;对于不善良的人,即使不敢恶向相待也会疏远他,躲避他;对于诚信的人,有时也难以诚信报之,有人还专门利用别人的诚信来矍取自己的利益;对于不诚信的人,一般都会给他作了标识,此人不可交,尽量少打交道,少往来。能如老子所言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是少而又少的。
古语说:“处世无奇但善良,做人有道唯诚信。”善良和诚信是人的灵魂,一个失去善良和诚信的人,只是一个行尸走肉的人。要想做一个有灵魂的人,首先就应该拥有善良和诚信。
善良虽然不求回报,但必有回报。因为你善良,所处的社会环境是纯净的,这就是回报;因为你善良,你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的,这就是回报;因为你善良,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这就是回报;因为你善良,你的心理是健康的、平静的,这也是回报。所以,一个播种善良种子的人,他一定会获得善的果实。
与人为善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关心他人,当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伸出友谊之手;尊重他人,不去探究他人的隐私,不在背后议论他人;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善于和那些与自己兴趣、性格不同的人交往;承认别人的价值,负起该负的责任……让我们学会善待他人吧!用理性、善意去面对现实生活。老子说得好,“上善若水”。与人为善跟水一样精深博大,能化解人间恩仇。
慈航法师在鼓山当衣钵的时候,一天上厕所忘记带卫生纸,就向正在他身旁上厕所的寺中一位茶房头索取。原来茶房头是个坏心人,他把用过的给慈老,弄得慈老一手的大便,茶房头这样捉弄人,要是别人一定很生气,可是慈老没有。
一天,慈老搬房间,那位茶房头来了,慈老对他说:“你来得正好,请你帮我看守一下东西 ,我把这棉被先搬去,马上就来。”不一会儿,慈老回来时,发现他抽屉里的100元银洋少了六七十个。
正当他感到惊奇时,灵机一动,这不是茶房头干的还有谁?但这不能揭穿,揭穿了对一个人的名誉有很大的影响,钱少了有再来的时候,人的名誉失去了怎么恢复呢?慈老想到这里,就装做不知道。
过了一会儿,茶房头告辞了,临别时,慈老反而再拿出500块银元送给他。他不肯接受,慈老告诉他,人生互相帮助,他现在当衣钵,每月有20元,这一点给他拿去用没有关系,这样他才接受了。
不久,寺中很多人怀疑茶房头哪来这么多的钱?茶房头说是慈航法师送给他的。又有人问慈 航法师是不是真的?如果换作是别人早就揭发茶房头的窃盗行为了,但宽宏大量的慈老始终不肯说一句茶房头的不好。
慈航法师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古人崇尚的“不念旧恶,不嗔恶人”的美德。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使人感到很无奈的事,有时候也会碰到一些恶意的、真正对不起我们的人,如果不学会宽容,你就会把自己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永无解脱之期。在生活中如果能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不去苛求任何人,也是一种宽容,一种善待。人生如此短暂,我们又何必把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谓的摩擦中呢?
与人为善是一种无形的相助,一种博大的爱,是一股矫正世俗的春风。与人相善,谦谦和煦的态度,虽然不一定能为你带来巨大的财富,但一定能给你好的人缘,让你成为受欢迎的人。
善良可能会受到伤害,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别人的不善而改变自己的善良本性。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小时的善良是一种本性,长大后的善良是一种修养。善良是一种没有功利性的人性原则,是一个人内在的纯真。人活一辈子不能抛弃善良,人需要有一颗善良之心。人与人需要多一些信任,社会需要多一些关怀。
罗马著名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不要到外界事物中去寻找善,到你自身中去寻找:如果你不做善事,你就找不到它。”善良体现在每一个人身上。与人为善,等于善待自己。善良其实很简单,善良地对待家人朋友,善良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给别人空间,不要给别人压力,不要强人所难。让善良温暖别人的心,自己也会快乐。
⊙原文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世上,很多人都有成为圣人的远大理想,他们也确实为之奋斗了,可是,最后的成功者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是他们缺少了“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住”的精神。
美国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原本是一个很普通的人,而且曾经很自卑,但他后来终于觉醒了,依靠自己不懈的奋斗改变了命运。
卡耐基出身贫寒,从小就要帮助家里干活。为了赚取必不可少的学费,他还经常给人家干活。他不肯向现实屈服,总想寻求改变命运的途径。他发现,学校里有两种人最受重视:一种是体育出色的人,如棒球队员;再一种就是口才出众的人,如在演讲赛中的获胜者。他选择了后者,决心在演讲方面下工夫,争取在比赛中获胜。
卡耐基勤学苦练几个月,但在演讲赛中一次又一次失败了。屡次失败,让他痛苦不堪,甚至想到过自杀。然而,他终究不肯认输,又继续努力。次年,他开始获胜了。这个突破,为他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一位演讲与交际界的世界大师,当初竟然也在演讲赛中屡遭失败。这个迥异的反差说明,古今中外,众多的成功者并不是依赖好运气,而是得力于他们在挫折面前敢于咬牙坚持下去的精神。
作为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难道说你宁可永远后悔,也不愿意试一试自己能否转败为胜?然而,我们却常常在不该打退堂鼓时拼命打退堂鼓,因为恐惧失败而不敢尝试成功。
人们做事往往在快要成功时失败了。成语“功败垂成”就出自这里。为什么往往功败垂成呢?说穿了,就是恒心毅力不够,在“黎明前的黑暗”那紧要关头退却了,败下阵来,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
一个成功者曾说:“胜利的希望和有利情况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艰难之时坚持最后五分钟,事情可能就会有了转机。社会上的失败者,大多数不是由于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没有坚强的意志。这样的人,做事有头无尾,永远怀疑自己能不能成功,难以抉择自己该干哪一件事。”
所以,平庸和杰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能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就是胜利,半途而废则前功尽弃。
忧患生于执著
○译文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著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著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老子主张无为而为,人不应该过于执著,一切顺起自然,能够像“道”那样在合目的合意图中顺利取得成功。无执的境界,可以找到真我,不会让人陷入迷途,这是做人的原则。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执著一些东西。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天打开报纸,情杀的案件一大堆。痛苦大多是人们自酿自斟自饮。
苦乐皆有因缘,亦为人自造。执著是众苦之源,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可叹世人一生只知道追逐名利而不知道享受,所以心最苦累。世上有多少人能够不让各种欲望占去清醒时刻,多一些时间来追寻生命的意义呢?
《列子·周穆王》曾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周国有一个姓尹的富翁,在经营产业的过程中,把手下干活的仆役差遣从早到晚奔走忙碌, 连气也喘不过来。他自己整天苦心经营,殚思竭虑,也弄得心力交瘁,到了晚上,倒头就呼呼睡去了。
睡梦中,他梦见自己在当着别人家的佣人,奔走干活,样样都做,弄得不好还要挨骂挨打,真是吃尽了苦头。尹富翁不堪夜夜梦中的痛苦,便去求教朋友。朋友告诉他说:“你的地位足以荣身,资财也绰绰有余,远远超过了别人。你夜里梦见做人家的仆佣,这是劳苦和安逸彼此往复的理数之常。你想醒时和梦里都获得快乐,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姓尹的富翁听了朋友的开导,心里立时大悟,从此宽待仆役,而自己也省却了不少劳心的事。不久,他自己感到果然减轻了不少心头的痛苦。
我们尊重并赞成尹富翁强烈的事业心,但他的心灵执著成这个样子,夜夜继续劳苦不息,生活也就毫无快乐、了然无趣了。世界上有许多诱惑,金钱、桂冠、权贵,都是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才是最真实的。可叹世间大多数人似乎都不能真正选择是要钱还是要命,所以活得很辛苦。
人活着之所以感到很累,就是因为总被种种外在的表象所迷惑,总希求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至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如果放下执著,苦就是空,人生就是解脱。
执著是对人和事一心一意地追求,这本是件好事,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当执著成了一个人内心的负累时,其害是很大的。“忧生于执著,患生于执著。凡无执著心,亦无所忧患。”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做人、做事都要把握重心、实实在在,要去除那些浮华、虚伪的心态。花自飘零水自流,倘若是心中存了自然的法则,多一些“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浪漫,生活就会过得平静而怡和。
我们常常去追求高于现实的东西,渴望得到幸福的人常常越追求越远离幸福,享乐也往往越深入越觉得枯燥无味。为何不回转心念,拿出部分爱心,照顾一下自我的心灵呢?
《横渠易说》书影,张载著。张载 (1020—1077)字子厚,号横渠,世称横渠先生,宋代理学主要奠基人,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
顺不足喜,逆不足忧。
得意时淡然,失意时要坦然。
孟尝君,生卒年不祥,姓田名文,齐国大臣,与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
第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品读
第四章
一个播种善良种子的人,他一定会获得善的果实。
《三顾草庐图》,明代戴进绘。三顾茅庐的故事体现了刘备谦卑恭谨的态度,和不惜委屈自己而求得大贤的胸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个人有自知之明又不会处处突出自己,爱惜自己而不抬高自己,是一种大智慧。反之,没有自知之明又喜欢处处显耀自己,是一个有点小聪明的人。
我们接受的教育缺乏大智慧,遍布小聪明。所以,生活中有小聪明的人有很多,具有大智慧的人却很少。在这个世界上,成就一个人的往往是大智慧,毁灭一个人的常常是小聪明。
小聪明者是以自我为中心看问题,他们表现得聪明伶俐,会说话会办事,伶牙俐齿,机灵敏捷,善于伪装,有种随风而动的轻巧,有种趋炎附势的灵动,有种你能千变万化,我能随机应变的聪慧。小聪明是近观,小聪明是装饰,这种聪明是表面上的,是很容易被别人觉察到的。
何为大智慧?大智慧者以环境为中心看问题,他们表现得山水不露,稳重大方,拙中藏巧、大智若愚,运筹帷幄,高屋建瓴,有种水滴石穿的坚韧,有种任你有千变万化,我早已将你看穿的沉稳。大智慧就像一部哲学著作,初读时不一定得到人们的喜欢,可是你要是能读下去的话,你会变得深厚,也会终生受益。
如果我们具体分析大智慧和小聪明,主要应有下列的不同:
(1)凡大智慧者必懂低调为人,而小聪明者只会显摆炫耀。有小聪明的人看到比自己聪明的人心里会有一种紧张感,遇见不如自己聪明的人会表现得不屑一顾,遇见大聪明的人就只有望而兴叹了;有大智慧的人看到比自己聪明的人心里会有一种钦佩感。
(2)凡大智慧者必包容,而小聪明人多计较。小聪明的人自以为对人性有一定了解,因此他们从内心认同的人不是很多。有大智慧的人对人性一定很了解,因此他们能够十分包容地看待一切,他们将宇宙装在自己的胸膛里面。
(3)凡大智慧者必理性,而小聪明人多感性。小聪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是多和少的问题;而大智慧对于每一个人,则是有和无的问题。
(4)凡大智慧者必高瞻远瞩,而小聪明人只考虑眼前利益。大智慧所统辖的是超越感知的宏观,所谓的大象无形。因而当这个智慧刚刚出现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只感觉到这个智慧的平淡无奇,直到智慧灵光显现的一刻才能引起人们的惊叹。小聪明在细而不在全,在某一方面有过人之智,可其他方面却不行,所以小聪明时而会翻船。
(5)凡大智慧者必长线钓鱼,而小聪明人多走一步算一步。真正聪明的人会未雨绸缪,为未来做好规划,并认真地执行,一步步走向成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而小聪明则是浅尝辄止,应付小场面还可以,遇到大事就要手忙脚乱了。
(6)凡大智慧者必有大局观,而小聪明人只考虑小圈子。小聪明的人由于过于注重细节,所以常常不满足,会怨天尤人,并且苦恼特别多。大智慧的人由于注重大局,所以只要大局还行,他们就感到满意,所以他们过得更幸福。更何况大智慧往往与大能力结合在一起,他们能实现大发展,从而带来更大的幸福。
(7)凡大智慧者必懂春播种秋收粮,而小聪明人只会即种即收。大智慧者,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纵横披靡,无往不利。小聪明者,见树木而忘森林,眼中有石块而无叠峦群山。唧唧于一隅之得而失天下,沾沾于蝇头小利而忘全局。终究不过是捡得芝麻来,丢了西瓜去。或许遇小河水而过,遇波涛之川,唯望洋兴叹矣。
(8)凡大智慧者必知做正确的事,而小聪明人只会正确地做事。
(9)凡大智慧者必懂吃亏是福,而小聪明人只会抓小放大。
(10)小聪明的人善于攀比,大智慧的人善于平衡。
小聪明者在世俗中随波逐流,被小聪明所误,容易把春光看做秋风,会用自造的凄凉来折磨自己;大智慧是老子哲学中的以柔克刚,仰观满天星斗,俯瞰人间烟火,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高山挺拔,草木景仰,大海辽阔,江河来归。
人生需要的是大智慧,而最忌讳的是小聪明。小聪明本身就具有一种擦抹不掉的悲剧色彩,小聪明总有个性的弱点,个性的弱点总会造就人生的局限,所以大智者的人生常常很成功,小聪明的人生可能支离破碎。
小聪明一旦与功名利禄粘连,人生的悲剧就上演了。清朝的和绅是个绝顶聪明的人物,但他的一生都是在耍小聪明中度过的。他的整个一生都在贪婪敛财,从而成为超级贪官,害国害民,不得善终,令人扼腕!小人物被小聪明所误,容易变得张狂,自己不认识自己,走路辨不出南北西东,做事不知道天高地厚。
大人物若是被小聪明所误,造成的损失则是灾难性的。“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讽喻那些设计整人整不到,反而贴了老本的人。周瑜自恃胜券在握,不想遇到了诸葛亮。这“赔了夫人又折兵”,实际上正是周瑜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也算是文学作品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凤姐在贾府算是一个巾帼英雄了,她想尽多种办法聚剑财富,引来贾府上下的不满,最终还落得个悲惨的结局。应了书中对她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其实,聪明是一笔财富,关键在于怎么使用:财富可以使人过得很好,也可能使人毁掉。真正聪明的人会使用自己的聪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火候时不轻易使用。耍小聪明往往是招灾引祸的根源。
若是运用大智慧,便能造福苍生,泽被后世。大人物运用大智慧就能眼明耳聪:笑看云翻雨覆,谛听旷野喧嚣!真个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小人物运用大智慧,一生受益无穷。大智慧像阳光,即使没有缝隙,阳光也能照亮心窝。幽兰吐馥,金菊傲挺,翠竹抱虚,寒梅争妍,无一不是大智慧。
《列子虚冲真经》书影,明刻本。
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第一章
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第一章
老子在此把“知人”和“自知”、“胜人”与“自胜”对比,明确表示后者比前者更难。在老子的眼里,智,就是自我之智。明,就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人类的通病是喜欢自以为是,几乎没有人不认为自己具有了解他人的能力。一个人善于了解别人,就是知彼,那就是明智。因此老子把知人作为极大的智慧。
光了解别人还是不够的,还得了解自己。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子对这个问题看得很清楚。“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按照我们的普通想法,不能真正了解别人,总应该能够自己认识自己吧?其实却大不然。
老子认为:有的人自以为清醒,好像什么都知晓,什么都明了,其实却很愚昧。
有些人只知道了解别人,把持别人,管理和领导别人,却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持自己。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控制自己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获得一种自己能够认可的成功。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发挥优点,克服缺点。
古时候,在一个叫南岐的山谷中,那里的居民很少与山外的人交往。南岐的水很甜,但是缺碘,常年饮用这种水就会得大脖子病。南岐的居民,没有一个脖子不大的。
有一天,从山外来了一个人,居民们扶老携幼都来围观。他们看着看着,就对外地人的脖子议论起来了,言语里充满了嘲讽:
“嘿,你看那个人的脖子!”
“可不是,真怪呀。他的脖子怎么那么细那么长,真是难看死了!”
“多细的脖子啊,走到大街上该多丢丑!怎么也不用块围巾裹起来呢?”
“他的脖子干巴巴的,准是得了什么病!”
外地人听了众人的话,就笑着说:“你们的脖子才有病呢!叫大脖子病。你们自己有病不说,反而来讥笑我的脖子,岂不是太可笑了?”
南岐人说:“我们全村人都是这样的脖子,这样肥肥胖胖的,多好看啊!你掏钱请我们去治,我们都不愿意呢!”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如同南岐人一样,总是喜欢孤芳自赏,自以为是。一般来说,这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自命清高,我行我素。
这种类型的人觉得别人的行为习惯都是庸俗浅薄、低级无聊的,不值得与其接近,有点傲视一切的味道。即使有时想“迁就一下”,“屈驾俯就”他人,也显得极为不自然,别人也不愿意接受这种俯就,因此他就变得更独来独往了。
另一种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使我们忘乎所以。
做人难,不仅难在要能认清别人,更难在能清楚自己。怎样才能做到既不盲目骄傲又不妄自菲薄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广泛的社会交往,人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是在相互的比较中获得对自己的正确认识的。
讲道理容易,实行起来困难。清楚地认识自己,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知人者不一定知己,所以要学会读懂自己,把自己的一生看做是一本书,我们去读,读懂了自己也就了解了生命。
所以说,自认为聪明的人,往往很愚蠢;自认为不太精明的人,其实是十足的精明。但也只有进到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四章
沉静超然,知足常乐
第二章
沉静超然,知足常乐
第二章
沉静超然,知足常乐
第二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第四章
第五章
与人为善,利物利人
第五章
与人为善,利物利人
第五章
与人为善,利物利人
第五章
有人说,站在山顶和站在山脚的人看对方同样渺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样的意境恐怕不是身在山脚下的人们所能体会到的吧!
许多时候,我们会不自觉的感到自己的强大,这种信心是不可或缺的,但不可发展为自负,否则就成了狂妄。正如空中的星星,对于尘埃来说它大如宇宙,但对于宇宙来说它小如芥豆。因此,认清自己很重要。
每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奔跑了。狮子妈妈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地饿死。”在另外一个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你必须跑得快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
羚羊妈妈为什么老是教导自己的孩子要跑得快些,因为它知道,虽然自己跑得已经很快了,但还有一种叫狮子的动物跑得更快。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阳子居去徐州,在路上恰巧碰到老子。郊外相逢,阳子居自以为有学问,态度傲慢,老子便为阳子居深感惋惜,当面批评他说:“以前我还认为你是个可以成大器的人,现在看来不可教诲啦。”
听了老子的话,阳子居心里很不舒服,后悔自己为什么当时那样。
阳子居回到旅店,思前想后,觉得自己应当做得自然一些,起码要敬重长者,敬重有道德学问的老子。
于是,阳子居便主动给老子拿梳洗的工具,脱下鞋子放在门外,然后膝行到老子面前,谦虚地说:“学生刚才想请教老师,老师要行路没有空闲,因此不便说话。现在老师有空了,请您指教我的过失。”
老子说:“想想看,你态度那么傲慢,表情那样庄严,一举一动又如此矜持造作,眼睛里什么都没有,这样,将来谁和你相处呢?人,没有他人围绕着你,行吗?应该懂得:最洁白的东西好像总有些污秽的感觉,德行最高尚的人总认为自己远不十全十美。知道自己不行,你才知道自己真正行的地方。实际上,你哪个地方都不明白。”
阳子居先是吃惊,渐渐地脸上浮现惭愧的神色,谦虚地说:“老师的教导使我明白了做人的真正道理。”
以前阳子居去徐州的路上,旅舍客人恭敬地迎送他。他住店时,男老板为他摆座位,女老板为他送手巾,大家也给他让座。虽然恭敬,彼此都不舒服。接受老子教诲后,阳子居态度随和,为人谦逊。归途住店,客人都随意地和他交谈,他也感到和大家相处得很亲切。
人性丛林,芸芸众生。你可能以为自己很是成功,颇为了不起。但走出去一看,才发现外面的世界更大,外面的天空更加高远,周围的人群中更有奇人高手。面对这些高人与强手,有些人不知如何应对。怎么办呢?
其实,老子早已为我们指出了方向:“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所以,不要把自己看得十分了不起,对人要谦虚。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管住自己的嘴巴。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学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周口鹿邑县)人,春秋时期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抱朴守真,修道养寿
第九章
抱朴守真,修道养寿
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有了足够的能力,才可以考虑帮助别人,否则就是稻草人救火,自身都难保。也就是说,要知可为而为,做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
《中庸》里面曾经提到“三达德”,即所谓的“知、仁、勇”。它们排列的顺序是很有意义的,“知”应该是最重要的,没有“知”的仁或许是愚人之仁,没有“知”的勇就只能是匹夫之勇。
所以,一个人了解自己很重要。也许你会说,自己难道还不了解自己吗?然而,据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并不真正地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特长和实力。
有自知之明的人非常了解自己的优劣,因为他们时时都在仔细检视自己。能够时时审视自己的人,一般来讲,他的过错都非常少,因为他会时时考虑: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干多少事?我该干什么?我的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失败了或成功了。这样做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为以后的行动打下基础。
知可为而不为,犹豫;知不可为而为之,糊涂;知可为而为之,睿智;不知可为不可为,愚蠢。智慧之人都善于将自己的行动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客观条件上,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就勉强去做某些事,通常的结果是失败,折损了自己的壮志,也惹来一些嘲笑。
有人问:“你认为完全没有打过篮球的人,可以当很好的篮球教练吗?”回答:“当然不可能,外行不可能领导内行。”
可是,有许多人,对某个行业完全不了解,只听到那个行业好赚钱,就马上开起业来了。有些对穿着没有任何品位或根本不在乎穿着的人,梦想却是开间服装店;不知道电脑怎么开机的人,却想在网上淘宝。结果什么都没做成,却不反省自己是否专业能力不足,只抱怨时不我与。
可见,知可为而为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质。一个人如果不自量力,难免会自取其辱,碰得满鼻子灰,酸溜溜的难以在人前抬起头来。人开创事业的时候,要清楚自己的底线,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什么事自己能做,什么事自己做不来,不要勉强自己。
不自量力的人做事往往不知深浅,因为他不清楚自己的实力,出发点没有站在稳固的基点上,而是从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做出判断。当别人替他拆穿西洋镜的时候,他才不得不认识到自己的无知。
知可为而为的前提是有自知之明。
龟兔赛跑以后,乌龟总是洋洋得意,兔子却一直沉默不语。乌龟却不管兔子的感受,做着自己长远的规划。
过了几天,重塑形象的乌龟给鹰王递上呈文,要求委以重任。
鹰王问乌龟:“你想高攀什么职位?”
乌龟说:“请教我飞翔吧!只上一堂课我就能冲上云霄,穿过大气层,翻飞在太空。在那里,我看太阳、月亮,还有成千上万的星星。我还可神速地降落,逍遥自在地掠过一个又一个城市,在短短的几天中饱览所有风光!”
鹰王嘲笑乌龟的荒唐,奉劝他知命守分,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生存。可乌龟却固执己见,坚持要鹰王把飞行的本领教他。
鹰王无奈,只好抓起乌龟直飞云端,并对乌龟说:“看你怎样飞翔!”说着鹰王爪子一松,乌龟掉了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乌龟”的致命弱点就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自己适合怎么样的生活。乌龟因为在龟兔赛跑以后获得了大家的赞誉,便飘忽忽不知所以了,结果,代价是惨重的。
第九章
道德经
○译文
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老子是超出先秦诸子任何一家的。他提出,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循其规律行事,才是符合道理的。否则,必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万物无不存在自然规律,人应该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他还说:“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似乎很消极,但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就不是消极的无为了。慎为,慎执,即其为是否合乎“道”。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不去做,自然不会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事不坚持,自然不会失。应该从事情开始到事情结束,始终坚持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不会失败了。而现在的人,仍然常犯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事,致使生态失衡,社会不安定,这些无不佐证了老子的高明。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自然之道是贯通天、地、人的,天地与人皆合于自然之道。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称:“天道无为,任物自然,无亲无疏,无彼无此也。”任物自然就是要人们遵循客观规律,顺乎无为之天道,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太平经》上说:“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人安身立命于天地间,要想得到好的生存和发展,就要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因此,《阴符经》开篇就提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天之道”就是要认识自然规律,“执天之行”就是要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就在于此。只有懂得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规律,从而不违背自然规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美国作家伯罗蒙塞尔写过《自然之道》这篇文章,他告诉人们,和谐地对待自然的最佳方式就是尊重自然规律。
伯罗蒙塞尔和七个旅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来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在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海龟在筑巢孵化小龟。伯罗蒙塞尔他们去那里的一个目的,就是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从龟巢到大海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稍不留心,幼龟便可能成为嘲鹰等肉食鸟类的食物。
那天上岛时,已近黄昏,他们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鹰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幼龟拉到沙滩上去。
罗蒙塞尔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跟向导说:“你要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界之道,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声。向导极不情愿地捧起那只小龟,把它送往大海。那只嘲鹰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然而,接着发生的事却让大家极为震惊。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罗蒙塞尔和同伴很快明白,他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现在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成百上千的幼龟鱼贯而出,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很快,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向导赶紧摘下头上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罗蒙塞尔和同伴也学着他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算是对自己过错的一种补救。
大家都陷入了深深的后悔和愧疚之中。后来,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所以说,我们必须自觉的去认识和正确把握自然规律,学会按自然规律办事。
我们都知道“拔苗助长”的故事,农夫总嫌田里的幼苗长得太慢,就把小苗一棵一棵往高处拔,结果小苗都枯萎了。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做出和我们愿望相反的事。
就拿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神童”来说吧,出现一两个神童,所有的家长都纷纷效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才,有的家长甚至辞去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培养孩子读书,这些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有的自控力差、封闭自我,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把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培养成一个书呆子。他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无异于弄巧成拙。对于培养孩子还是要回归到“生态自然”的轨道上来,顺其自然,循循善诱,过高的期待和过早的要求都无异于拔苗助长,得不尝失。
实践证明,违背自然规律就会以巨大的代价偿还。汶川地震给我们血的教训叫人痛心疾首,一瞬间上万条鲜活的生命就此终结。此次地震灾区是我国环境恶劣、各类自然灾害多发地区,还处在龙门山地震带上,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洪水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已被作为限制开发区,为什么我们的许多城镇都建在地震带上?大灾过后,我们的启迪和反思是什么呢?
老子思想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对自然规律的辩证认识,而人类对此尚不能有效把握是社会的悲哀。人类的行为必须遵照自然规律办事,千万不可与自然规律对抗。我们之所以胜利是因为我们遵循了自然规律,而所以失败是与自然规律对抗的结果。
这样的事情已经很多了,但真正从思想上认识这个问题,许多人还办不到。在处理人类自身的问题上,比如情感、爱情、生活等问题,许多人还是习惯于从主观意识出发,其结果是给他人和自己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自己不知道错了,反而还感到很委屈。
你看看自己和自己的身边一定会发现许多这样的问题。如果你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人类是一个有着自己特有自然运行规律的群体话,那你还是找不到与人和谐共处的方法。
总之,任何一种符合客观规律要求的事物,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应该自觉地顺应规律的要求,绝对不能违背规律。谁顺应规律,谁就成功。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做事,以无味作为味。
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智慧的老子用这几句话对质量互变做了形象化表述,尤其强调了积累量的重要性。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这话勉励人们干什么都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要把远大理想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艰苦努力。只有量的积累突破度时,才能出现质的飞跃,才能升级递进。
荀子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也就是说,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目标”这个“道”必不可少,但不能为了“道”而去论“道”,关键是行动。
有了想法,就赶快行动。不要等到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动手,到那个时候,可能为时已晚了。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别就在于,成功者愿意采取有目标的行动,不会只是空想。
人生的种种遗憾,常常是缺乏行动造成的。若不把握时机,即时行动,就无法拥有更多的机会和成功。
有个中年男子,20年前,他进入了银行工作,因薪水不错,所以很满意。工作两三年后,因为银行工作缺乏弹性,他有了换工作岗位的念头。偏巧这时,他结婚了,开始有生活压力。于是他便想:“换工作后,未必能拿这么好的薪水,还是忍一忍吧,过几年再走也不迟!”
过了两年后,他有了孩子,家庭花销更大了。他又告诉自己:“再熬几年吧,等孩子长大了,我再离开。”
10年后,孩子是长大了,但供孩子上学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时,他只好宽慰自己:“没关系,生活就是这样,等我退休了,一切都会转好的。”“为了这个家,我所有的梦想都快摧毁了。 退休后,我至少不为工作烦心了,到那时,可以陪太太到处走走……”
退休之前的一天,他去逛商场,看到一套喜欢的西装,想买下它,但一看价钱,大吃一惊,居然要1600元。心想:“算了吧,反正家里还有西装,退休后何必穿得那么好呢?”于是,他继续逛街,又看到一件喜欢的纯羊毛背心,但售价是4300元。他随即转变念头:“冬天马上就要过去了,何必再浪费呢?”
有人说,天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早就想到了,可惜我没做。比如:“如果我几年前就开始那笔生意,早就发财了!”“如果我早一点向她求婚,她就不会变成别人的新娘。”有机会迟迟不见行动,时过境迁再来后悔,正是小人物的通病。
近百年来,清华大学可谓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清华精神”的核心是“务实”,清华人奉行的准则就是“行成于思,行胜于言”。当我们在评估自己的愿望时,务必要懂得活在当下,去做现在就能做的事。如果你只是个胸怀大志却无法立即行动的人,那么,你的理想充其量只是海市蜃楼。
任何希望,任何计划最终必然要落实到行动上。只有行动才能缩短自己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只有行动才能把理想变为现实。做好每件事,既要心动,更要行动。只会感动羡慕,不去流汗行动,成功就是一句空话。
第一章
道法自然,无为而为
第一章
老子在第五十四章讲“道”的功用,即“德”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善建者不拔,建德犹如打基础,基础越稳固修得越牢固。善抱者不脱,善于抱持的人,抱住就不易逃脱。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注重自身根基的修养;就像建房子,根基最重要。
韩非子在《喻老》篇对老子的《道德经》作了解释,这也是现存最早的注老文献。韩非子说,楚庄王救郑国获胜后,在河雍地带打猎,回国后奖赏孙叔敖。孙叔敖请求汉水附近的土地,要了一块贫瘠的地方。楚国的法律,享受奉禄的大臣,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地,只有孙叔敖的封地独存。不把他的封地收回,其中的原因是土地硗薄,因而他的子孙好多代享有这块封地。所以《老子》说善于树立的就拔不掉,善于抱持的就脱不开,子孙因为善守封地而代代香火不绝。说的就是孙叔敖这种情况。
韩非子的解释,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老子大道无为的思想。善于建立者,不会被拔除。圣人因为建无,所以不拔。善于抱握者,不会被滑脱。圣人因为抱无,所以不脱。善于建无抱无的圣人,子孙繁茂,是不绝祭祀的。这就是说,无为,是有人继承,不会绝嗣的。
孔子曾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残暴免除刑杀了。从汉朝建立到孝文帝,经过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思想影响,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为人十分仁德宽厚,这使天下百姓受益无穷,也使西汉王朝逐渐走向强盛。
文帝刘恒的仁德体现在方方面面。
其一,他废除了连坐法和肉刑。文帝认为,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既然犯罪的人已经治罪,就不应该株连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而且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当百姓就心服。
其二,在确立继承人的问题上他希望寻找到圣德之人实行禅让。文帝说自己的德薄,希望可以找到贤圣有德的人把天下禅让给他。
其三,文帝能够推己及人,与民同乐。文帝对普天下施以德惠,安抚诸侯和四方边远的部族,加封有功大臣,因此各方面上上下下都融洽欢乐。
其四,为了不劳苦百姓和节省财力,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月,他下令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一方面可以省却百姓供应运输给养的劳苦,节约人力和财力;一方面列侯也可以教导和管理封地的百姓。
其五,对于自己,文帝则十分节俭。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23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
其六,废除法令中的诽谤朝廷、妖言惑众以及百姓批评朝政有罪的罪状。文帝认为,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置进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可以打通治国的途径,招来进谏的人。而这条罪状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做皇帝的也无从了解自己的过失。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
文帝一心致力于用仁德感化臣民,无为而治,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这才是真的奉天承运,只有真正敬畏上天的君主,才能治理好国家。中国历史上有文景、贞观、康乾三个盛世,汉文帝刘恒是第一个盛世的开创者。
汉文帝的治国思想及成效,充分说明了老子“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的主张。老子这句话,道出了建业和守成的智慧。人之所建不能拔除,有这样的建吗?人之所抱不能滑脱,有这样的抱吗?实际来说,任何建有都必然拔除,想抱住任何东西都必然滑脱。世间都是无常,没有什么可以常在。常在永恒的,只有大道。
古人很重视德与业,《易传·系辞》上说:“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易经》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德、业并举,正如整个六十四卦体系是“乾坤并建”一样。孔子认为,“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经的思想能让人“可久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德和业,成为人类“可久”、“可大”的追求目标,德是内在的道德修养,业是外在的功业创建,前属内圣,后属外王,两者不可偏废,必须互相结合。而《易传》的人文思想更偏重于以德创业,以德守业。由六十四卦卦象引出的《大象辞》,强调的是“君子以果行育德”、“以振民育德”、“以反身修德”等,充分表现了这一倾向。
由此可见,老子主张的以德守业之道,是大智慧。
《论语·卫灵公》上说:“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凭聪明得到的职位,若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即使得到了,但最终必定会失去。凭聪明得到的职位,能够用仁德去保持它,但不能以庄严的态度去对待,那么也得不到百姓的尊敬。凭聪明得到的职位,能够用仁德保持它,能够以庄重的态度去对待,但不能形成制度和秩序让百姓按规矩办事,那也不是很完善的。这里,孔子讲了守业的条件。
道德,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你可以凭借智谋在战场上打败敌人,取得胜利,但是战场上的胜利并不是战争的结局。只有用道德使敌对方心悦诚服,胜利才能保持,甚至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
所以,建立事业和守成事业,都离不开道德的修养。我们还应该知道,道德不是用来装饰门面、沽名钓誉、巧言令色的奢侈品,也不是形式或口号性的东西。道德朴素而具体,是个实实在在的东西。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之人不为道德而道德,才能有其德;下德之人总是试图以道德装饰自己,结果反而没有德。也就是说,不有意追求道德,也不标榜自己有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良好的道德品格是通过学习、磨炼、涵育和陶冶培养而成的,这种持续的自觉的修养,能够加强一个人的道德自律,提高自身的道德选择能力,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道德修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渐进过程,它需要一个人的不懈努力,时刻注意以德修身,自觉抵制各种诱惑,经得起各种考验。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注重自身根基的修养
善于行走的人是不会留下痕迹的,善于讲话的人,你找不到他的破绽。这是说一个人的修养达到一定程度做事就很完美。修养支配言行,一个人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
当你的修养很深时,就是至善的人了,你心里没有虚伪的做作。你做事的时候,你说话的时候,纯粹是自然本性的流露,也就没有缺点让人责备。
常言道:真人不露相。这句话可以用来解释“善行,无辙痕”。真人在外表上是很难看出来的。真人不论自己有多高,他的心始终那么平和普通,从来不卖弄自己,这就是真人的修养。
20世纪初,有一次伦敦举行中国名画展,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元培先生与林语堂先生都参与了此事。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已。为了表示自己是内行,伯希和向蔡元培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真品”,以及墨色、印章如何等等。
林语堂注意观察蔡元培的表情,他并不表示赞同或反对,只是客气地低声说:“是的,是的。”一脸平淡冷静的样子。后来伯希和若有所悟,闭口不言,面有惧色。大概从蔡元培的表情和举止上,他担心自己说错了什么,出了丑自己还不知道呢。
含蓄是一种修养,代表了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内在气质的表现。一个人即使已经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像稻穗一样,米粒愈饱满垂得愈低。我们应该学会谦虚、低调、含蓄,这更会赢得人们的钦佩和敬重。
《水浒传》里有林冲与洪教头比武的故事。林冲躬身施礼,但是洪教头却摆出一付唯我独尊的面孔,对林冲的施礼并不理睬。比武时“洪教头见他退让,以为他真的不会枪棒,便越发要跟他交手”。他那里知道林冲这叫真人不露相。人家是含蓄,是藏而不露,他却以为人家没本事。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而自己高傲自大又自不量力。
一个人的修养,还可以从他的言语上体现出来。善于言语的人,必定是谨言慎语,不会造成任何的瑕疵与错误。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谨慎,一句失言可以让人反目成仇。
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管住自己的嘴巴。一是管住自己的吃喝;再一个是管住自己别乱说话。说话前你是话的主人,说话后你是话的仆人。话未出口由你控制,话已出口不由你控制。话不在多,少说为佳。有时无声胜有声,多说话不如少说话。
人常常犯一个毛病,说了许多,但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或者话一到,就从嘴巴出来,让所有的话语都消失在大气层里。有的话说了制造自己的烦恼,有的话说了让别人烦恼。
中国有很多熟语,比如“沉默是金”、“少说为佳”、“乌龟有肉在肚里”、“半罐水响叮当”等,这些熟语中潜藏着十分高深的处世哲学。“沉默是金”强调了不说话的重要性,说明不说话的人招人喜欢。“少说为佳”强调了少说话对自己的好处,起码不至于招惹麻烦。“乌龟有肉在肚里”是对不爱说话的人的学识和本事的肯定,喜欢说话的人则被当成了只会说不会做的没有涵养的人。“半罐水响叮当”更是对那些爱说话的人的严厉批判,你若多嘴,就多半是个本事不大的人了。
中国还有一些熟语则对那些多嘴者进行了告诫,比如“言多必失”。这是实在话,一个不说话的人恐怕不会在说话中惹麻烦上身,也不容易暴露自己的不足。而那些喜欢说话的人,既容易得罪人,惹祸上身,又容易引起别人注意而暴露自己的缺点。
俗话说:“祸自口出。”过多的言辞必然会在不经意间触及到某些人的痛处,而对自己带来意料不到的麻烦。三国时期的杨修,可谓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用“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个词来形容杨修的才学是绝不为过的。但恃才傲物的结局是讲出了曹操心中的秘密而死于非命。杨修的“祸”根便在其口。面对他的遭遇,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杨修所表现的究竟是一种智慧还是一种顽痴呢?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善于行走就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讲话就不会留下过错。言行举止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很多时候,一些细节和小事上的表现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平时我们要在言行方面完善提升自己,让良好的修养伴随自己一生,从而拥有美好的人生。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
与人为善,利物利人
第五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原文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善于向人学习和借鉴
老子认为,一个人,只有对别人的评价和各种流言蜚语都无动于衷的时候,才算修炼到家了,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从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而现实中,我们却常常因别人的评论左右自己,因别人的闲言碎语自己苦恼。按老子的观点来说,这大可不必。老子说:“正由于人们所知太少,所以不了解我。了解我的人少,仿效我的人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必为没有得到理解而遗憾叹惜。
高明的人不会把自己的感情生活过多地与人交流,也不会太在意别人的生活,一般都是跟自己要好的朋友倾诉心声。如果听到某人的闲言碎语,不会到处去讲,也无须诚惶诚恐。
人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心情好了,生活一定美满、成功。如果整天要按别人的意志去生活,要看人家的喜恶行事,成了别人的精神奴隶,还能有什么好心情,生活更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记得日本哲学家西田几多郎有一首诗:“人是人,我是我,然而我有我要走的道路。”是啊,我们有我们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自己不能选择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走自己想走的路,而是处处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这无疑是在为别人而活,这样活法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人处世,凡事总想讨到别人的欢心,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乞丐。
改变这种状况的条件,不仅包括了头脑聪明,亦须具有“不在乎别人”的那种定力。这种定力,并非人人都能够做得到。
白云守端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
“记得,记得。”白云答道,“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星朵。’”语气中免不了有几分得意。
杨岐一听,大笑数声,一言不发地走了。白云怔在那里,不知道师父为什么笑,心里很愁烦,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笑,怎么也找不出原因。那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第二天实在忍不住了,大清早去问师父为什么笑。杨岐禅师笑得更开心了,对着因失眠而眼眶发黑的弟子说:“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
白云听了,豁然开朗。是啊,只要自己没有错误,笑又何妨呢?
也许你还有这样的感受,做人做事,哪怕是穿一件新衣服,说一句什么话,都会不自觉地考虑到别人会怎样看,会不会不高兴,总想办法,尽量按照别人的期望去做,担心顺了姑心失了嫂意,怕别人失望,被别人笑话,甚至责骂。如果偶尔未能尽如人意,或听到背后有人非议自己,就耿耿于怀而不可终日。
如果你曾注意过别人的批评是多么的随意,你便不会太在意。说过的话,他人早忘了,最在意的只有自己,所以何必强加烦恼在自己身上,你就把它当作是一个过客不是乐得轻松吗?
其实,一个人将生活的焦点和生命的重心放在看别人的眼光、脸色和喜恶上,千方百计去克忍自己,迎合别人,是非常愚蠢的,且不说千人千性,众口难调,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即使能,也只能扭曲自己,最终失去自己,失去自己的生活乐趣和生命价值。
说实在的,无端被人责难、被人误解、被人诬陷,有时比遭到明火执仗地刀砍斧剁还要难受,特别是当内心的委屈、愤懑、悲伤无人诉说,有口难辩时,更是苦不堪言。有的人就是这样因为“人言可畏”像阮玲玉一样走上了自我毁灭、一了百了的不归之路。
话又说回来:“坐下来说人,站起来被人说。”评价人和被人评价都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现象,哪个背后没人说,哪个人后不说人?“谣言止于智者。”不管别人怎么看你,如何说你,你大可不必太在意、太认真,更不要去理睬,舌头长在别人嘴里,说什么是他们的自由,该怎样做是你的权利。即使让他们骂个口水连天又能奈何得了你什么?
所以,人最要紧的不是在争取别人怎么看你,而是要考虑自己的路该怎么走,怎么才能走得更好。千万不要按别人的思维来对待自己,对待社会。什么鸣冤叫屈、怨天尤人、仇视社会等做法,只能上了别人的当,中了别人的圈套。那些存心搬弄是非的人,其目的就是要让你没有好日子过。
○译文
善人可以做为恶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老子主张向一切人学习,不仅向好人学习,而且还要向不好的人学习。向不好的人学习,当然不是要学坏,而是吸取教训,把坏人作为一面镜子,不使自己犯同样的错误,实际是起一种反面教员的作用。
善人和不善人,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好人可以变坏,坏人可以变好。有善人必有不善人,有圣人就有强盗,无善人也就无所谓不善人。
在歌德那本著名的《浮士德》里,恶魔靡非斯特就成了浮士德博士追求真善美的引路人。他的助恶,他的阻碍向上,都成了浮士德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刺激。善与恶,美与丑,积极与消极就是这样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
所以,我们既爱自己的老师,也要爱自己的敌人,而不仅仅是恨他,厌恶他。对于不善之人,除了要爱他之外,也要以他做你的镜子,借以自我反省。
善人是不善人的学习榜样,不善人是善人的反面教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扬好人好事的带头作用,让人们见贤思齐,见善改过,从而感化带动后进的人们;同样,也要以坏人坏事为反面教材,知道坏人们的可悲下场,引以为戒,不致重蹈覆辙,误入歧途。
我们也常常用坏人坏事的例子教育人们走正道,不走正道没有好结果,像他们那样是罪有应得。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君子好色,纳之以礼。坏人坏事的警世作用不可忽视,有时反面教材比正面榜样更有力量。
刘建刚现在已经步入不惑之年,20多年前的一个事件,让他至今难忘。
刘建刚高中时的同学陈某,是县城机关子弟,和一帮机关子弟在一起走了邪路,从读初中时起便开始伙盗,连武装部的枪支弹药都敢偷。读高中时,陈某还是班长,和女团支部书记谈恋爱,谁也想不到他会是一个盗窃犯。
那是1983年夏天,同学们正在操场上上体育课,公安人员突然来把陈某押走了,同学们为之大惊失色。这年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一网拉出很多“大鱼”,审判大会就在刘建刚学校的操场上。当时,民警对青年学生们说:“看看你们的同学,胸前挂着个大牌子,剃了葫芦头,反铐双手,两个民警押着他,谁犯了法就是这个样子!”
所谓“不善人者善人之资!”那一幕永远留在刘建刚和同学们的心目中,终生以为教训、借鉴,不再重蹈班长的覆辙,决不走到邪路上去。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以善人为师,以不善人为资”呢?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与老子的意思正好相同,也是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这种人的修养境界很高。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警醒,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要跟别人堕落下去。看到他人的优点鞭策自我,看到别人的缺点反省自己。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东汉末年,有位叫郭泰的文人,他学问高深,为人谦和。有个叫魏照的人,不仅常来听郭泰讲课,还把行李搬来,整天和郭泰住在一起。
郭泰很奇怪他听完课为什么不回家。魏照说:“能找到一位传授知识的老师很容易,但找一位能教自己做人的老师却很难。我天天和您在一起,是要模仿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的高尚品格。”郭泰很感激,尽心竭力地教他,魏照很快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志向远大的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只有见贤思齐,并真诚地付出,才能让自己也成为一个贤人。魏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并且,他也是一个让郭泰老师敬仰的学生。
古人云:“善者可以为法,恶者可以为戒。”善恶皆可为师,择善而从,其不善者可以为戒。你看见别人的过失和是非,就要赶快去反省,这就是修行。每逢看见别人的过失,便是自己一个长进的机会。
作家王蒙在《学习是我的骨头》里说:“你也应该尽量去理解这个坏人和蠢人的心理与动机,看看究竟为什么那样的自以为是,那样的自鸣得意,从他身上得到借鉴,得到警惕,得到教训,见到坏人不要只考虑他的坏,也要反问自己,换一种条件下自己会不会也做同样的或类似的坏事蠢事?还有自己有没有失误疏漏,给了他或她以可乘之机?”从别人身上看自己,比从自身看自己看得还要清楚。一个人要能够时时检省自己,在看别人的过失的时候,也别忘了多检讨一下自己。当我们看到在大庭广众下怒骂撒泼的人的形象和不文明的行为时,会觉得十分的丑陋,于是我们会避而不学。当喜欢搬弄是非的人对我们大谈别人是非的时候,我们会警觉,自己可千万不要学之。这些都是一些镜子,反映出人们的陋习,我们要在直面后以之为戒,调整自己的形象和行为。
《周易·益》中说:“善则迁,有过则改。”见到别人的善良德行就学习,见到别人有错误就自觉对照改正。宋朝学者杨万里在《庸言》中写道:“见人之过,得己之过;闻人之过,得己之过”。这是一种观照他人的自省与自律。你有没有在看见别人错误的时候发现这是你的影子?他人是我们最好的镜子。或许我们自己有很多不良行为、过激行为、不雅观的行为等,会在我们不经意间表现出来,我们会觉得很自然。因此,以人为镜,常检自陋,常新自己,提高修养,是一个最简捷的方式。
以人为镜,能看见自己的身影;以别人的生活为镜,也能辉映自己的生活。时时从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改进并进步,不也是人生乐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