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系共有大小湖泊180多个,把太湖与周围的大小湖荡串连起来,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江南水乡。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太湖位于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古称震泽、具区、笠泽、五湖。有的地质学家从太湖边岸的曲折迂回、太湖有海蚀平台等现象来推断,远古时这里是一片有着茫茫海水的海湾。由于滚滚东来江水中夹带着泥沙,泥沙的淤积迫使大海逐步东移,海湾向海的一面经泥沙壅塞,形成了湖泊。如果这样的推断准确,那么太湖起码有5000岁左右高龄了。
据考古学家发现,这里有生活在约万年前的纳马象的骨骼化石,并且发现有生活在五、六千年前的人类遗址。20世纪70年代初,无锡人在马山围湖造田,露出的湖底发现有汉代古井和陶器。太湖其他水域底部也曾发现古代建筑、丘墓、水井遗址。据此推断,这里原是一低洼沼泽地区,由于洪水泛滥,积水汇聚而逐步形成湖泊。
太湖的形成和演化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早期,部分地质学者根据太湖的形态特征,认为太湖是一个构造下沉的盆地,由于被沉积物不断填充,形成了今天的大型浅水湖泊。后来经过学者的不断研究,又出现了“泻湖说”。学者们一致认为在距今约600万年前后,太湖平原是一个大海湾,后来由于长江口南岸和钱塘江北岸两大沙嘴不断增长,使这一海湾逐渐被封闭,成为泻湖。在1979年版《辞海》中,“太湖”词条被解释为“为长江和钱塘江下游泥沙堰塞古海湾而成”。太湖的成因,似乎有了权威性的定论。
但近年来,太湖西南侧的圆弧地貌特征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对“陨石冲击坑成因说”的关注。
2003年10月,有人在太湖西侧和南侧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石头,经过周密调查后,学者们在太湖岩岛上发现了被陨石撞击的直接证据,例如湖中三山岛上的击变岩。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有关专家还不能确定该陨石撞击发生的具体时代。
对于“陨石冲击坑成因说”,有关的专家也提出了质疑。原因有四:首先,太湖地区百余米厚的第四系上下顺序正常,且与邻区是相延续的,不存在大规模的撞击冲断;其次,太湖湖底普遍为黄土层,仅有古沟谷切割;第三,太湖湖中有51个高低不一的岩岛,除非那次陨石撞击留下的陨石坑本高悬在这些岩岛之上,否则目前太湖的岩石基底地形当与所谓的陨石撞击无关;第四,目前太湖西测湖岸与南侧湖岸,仅小部分为岩石侵蚀岸,岩壁上还有古湖浪侵蚀作用的痕迹,而大部分为泥沙堆积岸,有的是因湖滩遭受侵蚀形成的,因此,太湖西岸与南岸均呈圆弧形当是湖浪与湖浪浸蚀与堆积作用的产物,并非原始的陨石坑壁或陨石坑边。太湖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形成的,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让人特别信服的说法,但是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累积,科学的发展,以及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等多方的努力,太湖的成因之谜终有被揭开的一天。
太湖景点介绍
邓尉山:邓尉山又名光福山、香雪海,是太湖风景区的一大景致。邓尉山也是斜插进太湖的一个半岛,原属江苏吴县,现为苏州高新区。相传东汉光武帝时,司徒邓禹隐居于此,他官至太尉,故名邓蔚山。邓尉山的梅花似海、似雪,人称“香雪海”。有诗赞曰:“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贪爱下风香气息,离花三尺立多时。”梅海边上有古刹,名司徒庙。庙中生长着四棵大柏,相传为邓禹所栽。这四棵古柏姿态各异,被分别誉为“清”、“奇”、 “古”、“怪”,是一大奇观。
湖:无锡西南郊的
湖,又名五星湖,是太湖的一个内湖,因春秋末年越国大夫范助勾践灭吴后,曾
同西施泛舟于此而得名。
湖的东北岸,是以水饰景的江南名园——园。
园三面临水,亭、廊、堤均傍水而筑,纤巧精致。20世纪初,这里建有“梅埠香雪”、“曲渊观鱼”、“东佳色”、“枫台顾曲”等八景,以后又建了曲岸枕水的千步长廊,堆砌了盘旋迂回的洞假山,使园林的景色更显秀丽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