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0月下旬,应国际亚洲历史学者协会(IAHA)邀请前往新加坡参加其年会,会后在当地著名出版家白振华陪同下考察晚晴园历史遗址,或称之为“橡胶历史文物”。
晚晴园因孙中山而名载史册。《辛亥革命词典》相关词条称:“位于新加坡市区大人路12号。原名明珍庐,为广东籍梅姓商人所建。后由华侨张永福买下供其母安度晚年,更今名。1906年孙中山至新加坡建同盟会分会,以此处为会所。孙中山亦曾在此寓居。为纪念孙中山,当地爱国华侨将其命名为孙逸仙别墅。1942年新加坡沦陷,此园为日军占领,楼宇遭到破坏。1951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接管此园,后于1965年拨款重修,并于1966年2月15日开放供人瞻仰。此园为一幢二层西式楼房。楼下现辟有文物馆,陈列有孙中山亲笔文献副本与历史图片。楼前立有一尊孙中山铜像,像主端坐于高约1.5米的石墩上,栩栩如生。像前立以中文书写的石碑,简述此园历史。园地面积计18000平方米。园内绿草如茵,林木扶疏,芳香四溢。”所述大体可信,但亦不无需要补充说明之处。
参观时,承蒙该园管理人赠予《橡胶历史文物晚晴园》一书,1971年由新加坡热带经济研究社发行,编译者为橡胶历史文物研究小组。此书共十二章:第一章、引言,第二章、晚晴园的时代背景和地理环境,第三章、狮子城里的狮吼声,第四章、星加坡像天珠发星光,第五章、南洋各地的反应号角声,第六章、中国南部的火花光芒四射,第七章、孙中山在星马去来,第八章、晚晴园的过去,第九章、晚晴园的现状,第十章、孙中山在晚清园的生活片断,第十一章、橡胶界历史人物和晚晴园的关系,第十二章、结论;另有附录、编后话,并附图片11幅。
读此书可知,作为晚晴园前身的明珍庐原名Bin Chin House,位于新加坡市区五公里外的大人律(非大人路,亦不在市内),系当地梅姓殷商为其爱妻所建。以后为另一华商张永福购买以供慈母颐养天年,因此取李商隐“人间爱晚晴”诗意改为今名。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从西贡来新加坡,张母深明大义,将此园让给孙借宿,这里也就成为同盟会分会的会址。从1906年到1910年,孙中山曾多次居住此园,联络革命同志,策划武装起义,真是“火花光芒四射”,俨然成为南洋华人的革命策源地。
民国建立以后,晚晴园不再具有革命秘密据点功能,人去楼空,蛛网尘封。张永福也因企业亏损几近破产,便将此园卖给一个印度商人。直到1938年,在陈占梅、陈楚楠等老同盟会员的倡议下,若干华商集资将此园买回捐献给中国政府,并由政府拨款修整恢复旧观。1940年元旦落成开幕,供各地民众瞻仰。但1942年2月新加坡即被日军占领,晚晴园成为其通讯营驻地,园内陈列的文物、图片全部荡然无存。1946年南京政府再次拨款修复,作为国民党驻新加坡直属支部办公处。新中国成立以后,英国不再承认国民党政府,所以新加坡殖民地政府于1951年下令撤销该支部的豁免注册,并停止其一切活动,晚晴园的房地契据交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保管。
晚晴园又复冷落十余年。1964年底,为准备纪念孙中山诞辰100周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再次集资整修,将晚晴园作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图书馆及文物馆,向国内外公众开放,这就是现今我们所看到的晚晴园。
晚晴园的建筑有自己的特色。“全座楼房,成凸字形,突出的楼头,好像水榭型构筑。楼下入门处前面,便是水榭下层空地,安置着高与人齐的蔡公时全身军装铜像,这是1928年5月3日,日军侵占山东济南惨案时受日军残杀的烈士。进门入室,四壁和中间柱楹挂的镜框,全系和孙中山有关史料图片,前后玻璃柜中所陈列者,除中华总商会模型,和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模型外,全属死难人民遗物,乃从各处埋骨荒冢所发掘而得的。”楼上为图书室,当年原为孙中山之卧房与办公室,门窗轩敞,光线充足。我独自在走廊漫步眺望,遥想中山当年音容举止,不禁感慨万千。
此书对孙中山在晚晴园的描述颇为生动:“孙中山平时沉默寡言,宁静淡泊,凡事乐观,没有唉声叹气、颓废神情。事无大小,成不露得色,败不表气馁。爱好看书,阅读时,或用手捧,或放在桌面,免污损书的本身。书籍分类收藏,需要查阅时,一检便得。看报先看专电,后要闻、地方新闻,看完后仍旧折叠好,不随手乱丢。爱好购买新书,尤以史、地、政、经、军事、哲学和中国古书为甚。中国地图上的地名,更按索迅捷,了若指掌。但不喜小说,不好音乐图画,平居从没有听他高唱或低唱。很爱下象棋。每早六或七时起身,床褥枕毯蚊帐等卧具,亲自整理,不使唤仆人。他很讲究卫生,内衣日必一换,早餐前必穿好衣服鞋袜。南洋常年如夏,他绝不随俗袒裼,非至深夜,不换睡衣,睡前必洗浴。谈话时,或坐或行,从不躺着身子发言。欢喜坐旋转椅,晚晴园的一张,便是他日常坐的家具。同志们都尊崇他的座位,不敢擅坐这张旋转活动椅的。他吃饭时用筷子,不用刀叉,好吃蔬菜,水果最爱当地产的香蕉和黄梨。食有定时,不吃零食。不抽烟,不赌博,不饮酒。早上看了报后,便披阅各方来信,早餐后便复信给各方。有信必复,写字端正,信虽短,必加封。他很俭朴,常穿补破的袜,喜欢穿白帆布鞋,每天必用白粉刷鞋一次。爱穿布衣,特制新衣时必吩咐缝工,如何折边,怎样加领,如何安袋,详为说明。他对新加坡的洋服店,以李隆昌号的裁剪缝纫,最为满意。每到新加坡必往那里添制新衣,或改补旧衣,李隆昌老板李陵溪,后也加入同盟会。平日和人交谈,多说广府话或华语,非必要时不说英语。口不出恶言。有时烦恼,对仆人陈和幽默地讥讽他一声说‘大炮和’,但也很少这样说的。”此书编者与晚晴园原主人张永福熟识,所以对孙中山日常生活能够描绘得如此逼真,这是很难得的。
此书并非学术著作,也不是规范的史料结集,但叙事平实可信,亦可补史书之不足。如能与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陈楚楠《晚晴园与中国革命》等书参照阅读,当能增进对这段史事的理解。
晚晴园主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毁家纾难,颇著劳绩。但后来脱离抗战阵营,投靠南京汪记政府任中央监察委员与国民政府委员,诚属晚景不晴、晚节不终。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被捕入狱,后经若干国民党元老念其昔日功劳,保释蛰居。虽然又复回归新加坡,但与晚晴园已不再发生任何关系了。每个人的历史都是自己写的,我们应该珍爱自己的晚景,因为并非人人都能拥有晚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