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在一场史无前例的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整治网络违法犯罪专项行动中,长期造谣生事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红人被依法刑拘。此后,薛蛮子、周祿宝等网络大V也先后被拘。2013年8月10日,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举办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众多网络名人达成了坚守“七条底线”的共识。
2013年8月,长期造谣生事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红人被依法刑拘。随着案情陆续披露,人们发现,在“秦火火”们炮制谣言兴风作浪的过程中,一些网络大V成了他们“借船出海”的捷径,扩大了不实信息的负面影响。
一些“大V”成为“大谣”的传声筒和扩音器,这种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和警惕。2013年6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披露,在统计的100件微博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微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媒体之一,但它同时也是谣言重灾区。“秦火火”等人为什么能推出3000多条谣言,公然声称“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善于“借力”,把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大V当成了自己的传谣渠道。
2013年8月,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举办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众多网络名人达成了坚守“七条底线”的共识,即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
互联网时代,话语权意味着社会责任,关注度意味着社会公信,不可不善待慎用。坚守“七条底线”,不仅是网络“大V”们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两轻一低”,“大V”变“大谣”
近几年,接连不断的网络舆论事件,对中国方方面面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走势,例如7·23动车事件、郭美美事件、红十字会事件、司马南孔庆东事件、南周新年献词事件、罗援事件、戴旭事件,等等。而在这一连串网络舆论事件中,“秦火火”等人所编造的谣言,无一例外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红人被依法刑拘后,随着案情陆续披露,人们发现,在“秦火火”们炮制谣言兴风作浪的过程中,一些网络大V成了他们“借船出海”的捷径,扩大了不实信息的负面影响。“秦火火”们本来名不见经传,所造谣言只在小圈子内传播,为害有限。但是,一些粉丝成百万、上千万的网络大V,在事实真相尚未清楚的情况下对这些谣言的关注、转发和评论,相当于给谣言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使之迅速传遍网络。
微博是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兴媒体之一,但它同时也是谣言重灾区。一些“大V”成为“大谣”的传声筒和扩音器,与目前的网络用户结构不无关系。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关于微博用户结构的数据显示,中国微博用户整体呈现学历低、年纪轻、收入低、集中大中城市的特征。2012年,从微博用户的年龄统计来看,20岁至29岁的微博用户最多,为9050.8万人,占微博用户比例达到29.24%,青少年是微博的绝对主体和最活跃的用户群。微博用户整体呈现低学历特征,初中和高中学历用户数都超过1亿,高中学历以下用户占74.88%,接近3/4.从收入来看,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用户仅占7.8%,5000元以下的则占到92.2%。其中,无收入群体人数最多,达到9183.5万人。
报告同时显示,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微博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在报告统计的671条谣言中,接近六成是硬谣言,超过两成是软谣言,另有不到两成的谣言介乎两者之间。尽管这一数据公布后引发很多网友对数据可信度的质疑,但必须承认,这种“两低一轻”的现象在某种程度的存在,正是导致“1/3”的谣言通过微博传播的最直接因素之一,很值得我们反思。
由于微博中有一部分人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被网络所左右,以讹传讹。其中还不乏对社会不满的人,通过散布谣言来发泄私愤,2012年,平均每天就有1.8条谣言被网络传播,平均每条谣言有7.8条相关的网上新闻。2011年3月日本地震发生后我国发生的抢盐恐慌、7·23动车追尾事故引发的死亡人数谣言、2012年周克华案引起的“替身被击毙”传言,等等,都出现了大面积传播,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不良影响。
“两低一轻”问题提醒我们,化解网络谣言需要从优化网络用户结构入手,“一句话就能影响股市”的网络大V更要懂得“珍惜羽毛”。与传统意义上的“公众人物”不同,网络名人的影响力依托互联网,并由网络向现实生活辐射。由于目前国内微博等社会化媒体平台的火热,网络名人的舞台已经由以前的博客向微博转移。以新浪微博为例,由于网络名人一般都拥有数量众多的“粉丝”群体,故其拥有巨大的信息传播能力。拥有1500多万粉丝的潘石屹曾在某企业中标后,想发布一条祝贺微博,但考虑到其发布内容的敏感性,特意和法律顾问经过反复商讨,认为不会影响该公司股价后,才发出微博。结果这条微博还是引起了相关公司股价的波动。
网友曾有这种说法,“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你就像一本杂志;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0万,你就是中央电视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中,10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1.9万个,百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3300个,千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200个。这些“大V”积聚能量,真正撒手锏是靠那些“死忠”,即铁杆粉丝,大V说什么,他信什么;大V喜欢谁,他也喜欢谁;大V讨厌谁,他就去骂谁。如果大V缺少责任,主动传谣,后果可想而知。
不得不承认,现在国人在网上网下,戾气很重,很多人不爱静下心来读书,大家的逻辑感和对事情的判断力随着社会的裂变而下降,不会再抱着知书达理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而此时微博又提供了一种很特殊的平台,它的字数少信息量大,消息发布之容易只需点击一个“转发”键。操作的便捷简化了思考,也容易引发不明真相的跟随效应。在转发过程中,难免有人捏造信息,制造“兴奋点”博取眼球,实现商业利益或者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有时,也说不上是大V利用了粉丝,还是粉丝绑架了大V,总之,信息变得丰富了,也更加泡沫化了,在“微博”这个水塘里,良莠不齐的芜杂背后满是泄愤谩骂,胡言乱语,收获海量转发、裂变式传播的同时,真伪善恶都难以分辨。
专栏
构建六个方面的国际互联网秩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符合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2013年9月9日,第五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在题为“网络空间的自由与秩序”的主旨演讲中说,互联网让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在这个承载着70亿人的“村庄”里,每一个人都崇尚自由、追求幸福。自由靠什么来实现和维护?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曾经说过,“自由意味着责任”。我想同样可以说,“自由意味着秩序”。自由和秩序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离开了秩序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哪里没有秩序,哪里一定没有自由。我们越追求自由,就越需要秩序。秩序的要义正是“为了每一个人”。
为了每一个人,鲁炜倡导构建六个方面的国际互联网秩序。一是互相尊重,摒弃偏见、尊重差异、包容开放,特别是要尊重网络主权,不搞网络霸权,不把本国的利益凌驾于他国的利益之上。二是信息共享,应当致力于打破信息壁垒,消除信息鸿沟,让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安全、有序地流动,成为可以共享的财富。三是传播正能量,正能量没有国界,如果每个人都通过互联网传播正能量,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四是文明和谐,各国都应坚持文明办网的原则,积极运用互联网这一现代传播工具,弘扬世界优秀文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五是维护安全,中国也是黑客攻击的受害国,我们始终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网络攻击行为,希望在网络安全、网络反恐、网络执法、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筑牢网络安全底线。六是依法治理,在联合国框架下,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互联网治理新秩序。
网络大V,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因为他们的网上一言一行影响更多的人;网络名人,应带头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努力成为法治和道德的倡导者;网络名人应积极倡导诚信,为社会诚信建设做出贡献……这对网络名人来说,并非高标准,而是价值底线。梁启超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鉴于此,“大V”们应珍惜公信力羽翼。在微博平台上,更具公民精神,理性发声、笃行示范,努力充当法治倡导者、伦理坚守者,而不是被浮躁情绪裹挟,成谣言的“扩音器”。
让更多的官方微博、官员微博加入进来,形成主流,打造网络舆论引导的正能量。胡锦涛在2011年曾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目前,很多政府部门都开通了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第一时间站出来阻止谣言扩散,及时消除人们的疑虑和恐慌。2013年6月,四川省发布《关于加强政务微博应用的通知》提出,对网络上公众广泛关注的问题,要及时予以正面回应,防止负面舆情“发酵”。为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武汉市建立涉汉舆情快报制度,24小时监控网络舆情,及时编辑和报送《涉汉舆情快报》,同时搭建政务微博客平台,及时回应网民关切,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同时,在热点事件当中,也不能让传统媒体打酱油,作壁上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挤压谣言的空间。正如上述报告所言,传统媒体与微博的积极连线,对于甄别新闻事件的真伪,做好微博舆论的把关人,引导网络舆论良性发展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七条底线”,维护网络空间的自由与秩序
加“V”的音乐人吴虹飞因发布“炸建委”的微博被罚行政拘留10日,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关注。一条假消息,一旦由网络名人发出,危害则大大增加。为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3年8月举办了“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以化解社会的戾气,释放正能量。论坛期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鲁炜与十多位网络名人举行座谈交流。鲁炜在座谈时就网络名人社会责任提出六点希望,也与在场的网络名人们达成了坚守“七条底线”的共识。专家认为,这是网络管理方式由“堵”到“疏”的转变。此次论坛预示着微博管理上的一个转变,即从事后“禁言”转向事前“引导”。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表示,这是对网络“大V”们随意转发信息导致谣言、泄私愤、打击或骚扰他人现象泛滥的一种主动出击,同时也是主动发挥“大V”们的作用,来引导网民。
维护网络舆论环境的“六点希望”
随着国内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发展,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趋增强,近年来经由网上爆料的形式引起的网络舆论热点层出不穷,有相当数量的舆论热点事件最终转变为具有实际后果的社会事件。这些事件中有一部分为社会净化、爱心传递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少负面事件对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然而,基于目前国内网络环境的现实,国内互联网特别是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有大量的不实信息甚至蓄意捏造的谣言在四处流传。而这些虚假信息一旦被网络名人们转发,就很容易因为其巨大的影响力成为关注的焦点,甚至构成网络舆论事件。网络名人由于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及具有一定的“意见领袖”属性,在许多虚假的负面事件和各类谣言的传播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我国目前并没有明确针对并适用于网络信息的法律条款,对于各种网络信息的传递约束能力较差,也不具备严厉的惩戒措施,因而谣言传播者更是有恃无恐。目前大量以商业传播、营销为目的的谣言,已经成为一种“正式”的营销手段。其虽然旁门左道,但基于普通人猎奇和关注负面信息的特性,使得许多不自律的网络营销从业者乐衷于此。加之不少被称为“大V”的网络名人对各类信息不加分辨或者由于另有所图而随意转发,更给了谣言和假消息席卷网络以可乘之机。
在法律与法规尚未完善的现在,基于弘扬网上正气与维护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的目的,网络名人无疑比普通网民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针对上述问题,鲁炜在本届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对广大网络名人们提出6点希望:
1.网络名人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因为他们在网上的一言一行影响更多的人。
2.网络名人应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积极发挥凝聚正能量作用,鼓舞更多网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3.网络名人应自觉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美德。
4.网络名人应带头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努力成为法治和道德的倡导者。
5.网络名人应积极倡导社会诚信,为社会诚信建设做出贡献。
6.网络名人应带头维护公民个人合法权益,自觉抵制一切有损他人名誉和利益的行为。
鲁炜同时希望网络名人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推手,共同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平台。
划定网络边界的“七条底线”
“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期间,论坛的组织者与到场的网络名人们达成了坚守“七条底线”的共识,为网络言论和网络传播行为画下了基本的原则与“红线”。这“七条底线”分别为: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敬畏才知行止。网上和线下活动要将维护法律法规、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利益、公民合法权益、社会公共秩序、道德风尚和信息真实性作为底线,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达成的“七条底线”共识,反映了网民的共同心声,也是保障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清除谣言等公害,要求网络大V们自觉坚守底线,在遵守法律、弘扬美德、倡导诚信、尊重他人等方面树立榜样,也需要广大网民多些主见、少些盲从,多些理性、少些冲动,坚决抵制谣言传播,尽好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
“法律底线”增强网络发言的责任感。守住“法律底线”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增强网友讨论和发言时的责任感,体现了互联网在喧嚣之后对理性和常识的追求与回归。公众呼唤更多为社会积累正能量的网络行为,而绝非那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恣意诋毁他人,或刻意突破法律的做法,所以守住“法律底线”大有必要。法律法规底线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虚拟的网络空间也概莫能外,如果不坚守法律法规底线,并可以在网络上恣意作为,这种看似“自由言论权”实则是最大的不自由,是一种网络暴力,是对他人、社会、甚至自己的一种伤害。法治社会里的网友,只有人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底线,不断增强“网络发言权”的自律性,才能构筑起文明的堤坝,让自己的发言带有建设性。我们不否认现实社会里还有许多不良现象和腐败行为需要监督,但这绝不意味着网络发言就可以“带着善意”去突破法律底线。建设文明洁净的网络环境,离开法律规范是不行的,只有强化法律规范约束力,才能增强大家的责任感,才能让网络空间更洁净、更健康、更和谐。
制度底线是网络良性发展的“航标”。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无法忽视的强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大力发展和积极利用,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和规范引导,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发展受到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方面的影响,也可能为反动势力所利用,成为反社会主义民主的力量。因而,必须加大对互联网空间的规范和引导,加大互联网空间意识形态建设,加强对互联网政治效应和网络民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让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性力量。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是黄金法则。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国在第一位,家在第二位,“国家”这个词语的排序,决定了必须把国的利益排在家的利益的前面。坚守国家利益底线,就是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坚守国家利益底线,必须保守国家机密。个人有隐私,国家当然有机密;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国家机密当然不容许侵犯。甫志高出卖党的机密,成为遗臭万年的叛徒;卖国贼、叛国贼,在任何国家都没有容身之地。国家有保密部门,也有保密法,保守国家机密,既是每个人必须坚守的法律底线和国家利益底线,也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保守国家机密,就是保护我们的国家,就是保护我们的正当权益。当然,国家机密不可能人人都知晓,这就要求保密和涉密部门人员,尤其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明星大腕、大V等,必须管住“嘴”和“手”。因为他们知道国家机密的机会多、内容多,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泄密。所以,保密和涉密人员任何时候都不能“乱吹风”,任何地方不能“乱插手”。
在网络世界中不能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网络言论是极其自由的,人们可以尽情宣泄心中的情绪,发泄对社会的不满。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在共享社会资源的同时,言论变得更加肆无忌惮,甚至产生了一些颠倒黑白、是非不分、道德败坏、脏话连篇的言论,这样的言论小则危害个人权益,大则危害到国家的安全。公民合法权益底线是网络世界每一个网民公平、权益必须得到保证的要求。网络为公民合法权益维护打造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平台,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某些人利用这个平台维护自己的非法权益。
社会公共秩序要靠每个网友共同维护。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上可以畅所欲言,因为身份有一定隐蔽性,但也正是这个原因让很多人过于畅所欲言,随意发布虚假信息,不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以至于因网络假信息引发的公众事件频频发生。而这些事件大多数的调查结果都是发布信息者根本不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没有任何信息来源,甚至只为提升个人微博人气,这严重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作为社会公民,我们都应该知法、懂法、守法、护法,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论是在互联网这样的虚拟空间,还是现实社会中,都要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反之,不遵守者都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发挥好了是一个很好的监督平台,利于弘扬社会正气,惩处丑恶,可也容易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发布虚假信息,迷惑群众,扰乱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甚至损毁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网络正能量,杜绝网络歪风邪气,让我们的国家、公民都能有一个良好、健康的信息环境。
道德风尚是“七条底线”的底色。道德风尚是网络文明的基本底线,是网民文明上网的首要准则,是“七条底线”的原始底色,是“七条底线”的核心红线,是“七条底线”的指导性底线。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表明,伴随着冲动与非理性,有些网络言论正在越过道德,撕裂着当事人的隐私,代替法官提前宣判当事人的罪责。时代前进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网络文明,社会发展需要先进的道德风尚的力量来推动网络文明。通过网络有利于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传播到千家万户,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守住“信息真实性底线”是网络安身立命之本。谣言与骗子只在愚人节上成为“笑料”,其他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是“公敌”。我们看到,网络上确实有些人面对“信息真实性底线”不自律:有“坏人”别有用心地无视“信息真实性底线”,以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捣乱破坏为职业;有“骗子”千方百计想绕开“信息真实性底线”,以编造谎言、营造骗局、聚敛钱财为目的;有“沽名钓誉之徒”私欲膨胀故意去踩“信息真实性底线”,或造谣传谣、蒙蔽视听以吸引粉丝,或抹黑政府、丑化名人以争当“意见领袖”,或无中生有捏造虚假信息、夸大热炒以博取网络“推手”之名……坚守“信息真实性底线”,首靠法制建设和依法监管。2012年12月28日出台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法律文件,其中对保障网络信息真实性做出明确规定,是政府主管部门及网络运营商依法监管网络的重要依据,必须坚决落实,毫不手软。坚守“信息真实性底线”还要靠自律。网民应该坚持正确的道德标准,自觉说真话,讲诚信,不信谣,不传谣,抵制虚假有害消息。网民还应该常怀一颗探寻真理、维护真理之心,不断提高分析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不为道听途说所动,不被天花乱坠的谎话所迷惑。网站应该坚持依法办网、诚信办网、文明办网,自觉地用“信息真实性底线”衡量所有信息,绝不能以增加点击、扩大影响、吸引广告为由向虚假信息“开口子”,勇敢担当起网络美好家园建设者的责任。网络新闻媒体应该做表率,将坚守“信息真实性底线”与坚守新闻职业道德紧密结合,时时处处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一丝不苟地执行网络信息来源审核制度,严把信息入口关,确保新闻要素及情节准确,打造传播先进文化的高地,争当建设网络文明的先锋。
需要反复强调的是,“七条底线”其实不只是“大V”们的共识,也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认知。纵观每一条底线,无论是基于法律、道德还是制度层面,无不关乎社稷安危、民族大义、社会和谐、公众权益等大是大非问题。这绝非高谈阔论的空洞说教,而是每个网民实实在在的利益表达。
“七条底线”不仅是道德操守,也是行为准则,是“共识”也是“红线”,是必须恪守的“边界线”,不能逾越的“高压线”。坚守“七条底线”,就是要时刻坚守网络的行为规范。每个网民必须头脑清醒,界限清晰,底线明确。失却底线的口无遮拦和胡作非为,就会受到道德的谴责、法律的惩处。每个网民在网上活动时,必须心存底线敬畏,提升底线意识,强化底线自觉。
无底线便无规矩、无秩序,更无未来。无论是从维护自身权益还是呵护互联网发展环境来看,我们都必须齐心共守“七条底线”,并将其上升到制度层面,细化为操作守则,落实到监督环节,与现行法律法规发挥合力的作用,共谋网络生态改善和信息时代的社会有序发展。
网络社会管理须“软”“硬”法并举
“七条底线”的提出,是网络管理方式由“堵”到“疏”的转变,要守住言论底线,又要保证言论自由,这既要德育的“疏”管理,也要有制度的“严”保障,“宽严相济”才能确保网络环境合法、有序、自由。
国家立法机关应加快推进网络管理制度化建设,尽快将网络底线细化为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通过细化完善可操作性的章程制度约束各方面的网络行为;互联网主管部门应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强化网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大广大网民正面宣传,落实网络管理相关奖惩政策;对于网络媒体,要通过制定专门的制度约束其经营行为,对于突破“七条底线”,疏于管理或制作传播虚假信息、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侵犯国家和个人合法权益等行为按照相关规定严格查处;对于广大网民,要保障合法的言论自由,倡导大众理性、合法发布和传播网络信息,特别对于网络“大V”等网络名人要加强引导教育,尽到其应尽的义务,对随意转发谣言、泄私愤、打击或骚扰他人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杜绝网络暴力,规范网络行为。只有将“七条底线”上升到制度层面,细化为操作守则,落实到监督环节,才能保证网络健康有序,把互联网建设成为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平台,建设一个健康文明的中国网络世界。
将“七条底线”上升到制度层面还不够,网络社会管理须“软”“硬”法并举。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我国网民的规模日益膨胀,以网络为载体,以网民为主体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在网络社会中,网民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进行自由而平等的交流。网络社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单一的国家管理模式向公共治理模式转变。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崔巍2013年10月10日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网络社会需要软硬法互补。
通常所说的硬法是指由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强制性保障功能的行为规范,即法律规范。而软法则是指由共同体一致同意而制定或认可的、并依靠共同体成员以自律的方式实施的行为规范,具体包括各种自治性的规章、公共政策、合作规范、专业标准、弹性法条等。例如,网民参与网络社会,首先是基于对网络信息传递规则——通讯协议(TCP/IP协议)的认同。同样,网民之间、网民与服务商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以同意相关网络自律条款为前提的。这些协议和网络的自律条款就是软法。
不同的网络运营商有不同的操作系统,网民要参加自身偏爱的交流平台,必然自愿接受各系统文件的约束。各子系统与主网系统之间都形成了庞大的运营协议。协议的形成是以网民对子网系统和主网系统的认同为基础的。系统的多元性,造成了网络社会格局的多元性。这样多元的网络社会,更倾向于适用无中心、离散的、适应性强的软法。
网络社会是在科技不断更新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它是现实社会的延伸,需要法律的治理。但与现实社会的相对稳定性有所不同,每一次科技的变革,都会带来网络社会格局(利益)的调整。硬法的硬性、刚性等特征无法与网络社会变革同步,容易出现失灵。相反,软法的弹性机制能够弥补硬法的不足,它不存在烦琐的制定程序,能够对新问题做出迅速反应,能够从容应对网络社会的种种问题。
治理网络社会的底线是硬法,底线之上的空白需要软法弥补。例如,网络自律规则是网络共同体形成的自律规则(协议),并向主管机关备案,这是网络正常运营的合法律性的先决条件。国家采用认可的方式,意味着网络共同体的自律规则(协议)符合国家法或不违背国家法。现阶段,我国有关网络的法规,散见于刑法、民法、商法等个别条文,并未形成独立的、自成体系的网络法。为了维护网络社会的正当秩序,一方面要以国家法令为导向,以硬法作为网络社会权利的边界,另一方面则要依靠网民及运营商形成的共同体,在合意的基础上,达成自律规则(协议),即软法。这种自律规则(协议)涉及网络共同体全部成员的一体遵守,可反复适用,它弥补了硬法缺位的问题,也为将来硬法的完善提供了经验。
软法重视网民、运营商自主性、参与性的特点,克服了硬法过于刚性的特点;软法的弹性特征为网络社会的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其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成为治理网络社会的有效选择。
软法可以培育网民的理性思考能力。网络社会中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利益的多元化,而多元利益冲突又呈现出复杂性,仅靠硬法不足以满足主体对规则的依赖和对正义的判断。软法作为网络共同体意志的反映,其正当性基础在于共同体成员的共识、合意及服从,这也是软法处理复杂问题的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网民一方面参与软法的制定,另一方面在软法实施中自觉充当着遵守者和执行者。软法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看待网络社会的标准,在无形中培育着网民的理性思考能力。
软法丰富了网络社会的治理方式。软法的崛起形成了与硬法并列、刚柔并济的法治局面,为网络社会的治理提供了一张一弛的治理模式。软法的运用,意味着法治在治理网络社会中不再完全指望国家强制,不再单纯依靠命令,而是寻求更具弹性的治理方式,强制性与非强制性并行不悖,国家管理与网络自律相辅相成,它是对网络社会的治理方式的丰富与完善。
文章认为,最终目的是构建具有中国网络社会特色的软法之治。
软法为网络社会的技术革新指明方向。网络社会是建立在网络科技变革基础之上的,一国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了其网络载体(科技)对国外的依赖程度,应尽力避免在网络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因技术落后而受制于人的状况。在科技创新方面,“促进法”“指导法”“扶持法”等软法,为网络社会建设提供了软实力,同时,网络科技的自主创新又增加了一国在制定网络专业标准中的话语权,对于打破国际网络技术的垄断是有利的。
软法为网络社会的网络文化指明方向。网络的专业性和现实社会的复杂性集于网络社会中,造成国家一元立法在处理具体问题时面临困难,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信息交换的日益膨胀,更是使得单一的国家(政府)机关无法完全掌握所有网络社会动态。在依靠民间组织或网民自律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公共政策的颁布实施、民间组织或网民的共同参与,形成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的网络文化,引导网民以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中心,自觉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对于实现中华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大有必要。
网络社会治理不好,必然会影响到现实社会。网络社会的权利和自由与现实社会一样,也应该是在法律的框架之内。硬法为其权利的行使画了底线,软法则为网络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社会,要采取软法、硬法并举的方式。在软法的运用中,一方面要发挥国家对网络社会的主导功能,另一方面要重视网络群体或网民自律规则的建设,促使网络社会从单一管理向多元管理转变。
政务微博,从“网络问政”到“网络施政”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从年初的抗旱救灾,到后来微博直播拆迁,微博作为一个新的平台,为中国社会带来不容忽视的推动力。2013年10月政务“双微”平台的开通,为推动从“网络问政”到“网络施政”的转变畅通了新的渠道。
2013年10月,由国务院办公厅主办的“中国政府网”正式开通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这是继“国务院公报室”正式开通“双微”以来,又一国家级政务信息公开新媒体平台。据悉,今后国务院的重要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等内容将通过新华微博、腾讯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形式权威、准确、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公开。
国务院开“双微”,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网络基础环境的不断完善、上网资费的不断下调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和微信这“双微”,已成为当下最活跃、最受网民喜爱、影响力最大的新型网络媒体。作为国务院的官方网站,“中国政府网”开通官方“双微”,是新一届中央政府搭建平台、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举措,彰显了我国政府适应新媒体高度发达的现状,不断加快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力度和决心,也是建设现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
“网络问政”的主体,更多的是网民。而“网络施政”,是指各级政府通过网络平台,通过权威信息发布、各项政策解读及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等途径,通过主动发布的形式,将各级政府的施政方针主动发布出来,不再是过去那种“你问我答”的方式,而是通过主动“推送”,将政策发布出来并推动政策落地实施。
“双微”平台在做好“网络施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微博”和“微信”的用户规模庞大,与网民日常生活贴合十分紧密,是推动各项政策“落地”的有力抓手;另一方面,与通过各级政府官方网站发布信息相比,经由“双微”平台推送的信息,具有点对点、点对面的裂变式特点,及时准确;“双微”平台自带的评论、转发功能,为网友参政议政开通了更加快捷有效的途径。这都为各级政府推行“网络施政”提供了有效平台。可以看出,中国政府网“双微”平台的开通,彰显了中央政府借助新媒体,做好“网络施政”的力度和决心。
政务“双微”平台的建立,最终目标是要推动实现从“网络问政”到“网络施政”的转变,要让网络不仅是各级政府了解民情的“高速路”、疏导民怨的“直通车”和排解民忧的“减压阀”,更是政策发布、舆论引导和政策实施的有效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做好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更要对社会关注的舆论热点问题主动出击、积极回应,不要让网站、微博、微信等变成“摆设”。逐步建立健全收集、分类、交办、督查、反馈的“网络施政”链条,要及时抢占舆论先机,形成网上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长效机制。中央已率先垂范,各地要尽快跟上。
截至2013年10月17日,北京已有71个政府部门开通“官微”。新京报记者统计其中10个政府官微9月17日至10月17日晚9时的“表现”发现,一个月间,这10个官微共发布微博4287条,平均每天142.9条。这意味着,每个官微日均发布的信息量大约是14条。不过,这10个政府官微发布微博的频次呈现“冷热不均”状态,“交通北京”一个月发布微博达到了1514条,平均每天要发超过50条微博;“北京发布”一个月也发布了904条微博,平均每天约发30条;“平安北京”居第三,一个月发布微博720条。总体看来,政府官微的原创程度比较高,10个官微发布的4287条微博中,3482条是原创,“原创率”达到了81.2%。其中,“原创率”最高的是“北京发布”,904条微博中有902条是原创,仅两条转发,原创率达到了99.78%。从内容上看,各政府官微占比最大的是各部门的政策发布,以及相关领域的便民信息、资讯、知识和政策答疑。一些“生活小贴士”也是政府官微喜欢发布的内容,比如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北京发布”有时也会发些菜谱。此外,部分政府官微还会用一定篇幅来“煲”心灵鸡汤以及发一些“卖萌”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整体来看,北京政府部门“官微”原创率很高,但传播信息的方式更倾向于单向发布。有的官微发布的信息量很大,但鲜有评论和转发。梳理各部门微博看,部分官微对一些热点事件及时回应,与公众有了良好互动。比如平安北京,在一些事件应对上,能够较为及时地回应公众诉求。但是,也有部分官微发布的内容仅是自说自话,鲜有对社会热点问题回应。对此,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指出,政务微博存在的价值应体现在与公众互动。卖萌、“煲鸡汤”只能作为“配菜”。微博最重要的功能,除了是公共政策的发布平台之外,还应该是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如果不能与公众互动,回应一些社会关切,反馈一些热点问题,其存在的意义就大打折扣。政务微博可以建立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同时可以多通过微访谈等形式,建立与公众的互动机制,提高微博运行效率。搞微博,关键是要把群众挂在心上,回应群众诉求,真正地互动起来。
成都:四级政务微博矩阵联动“大数据”定位分析
2013年8月19日,四川省成都市政务微博服务群众办事大厅正式上线,3000多个政务微博为群众提供办事咨询、举报投诉、建言献策、信息资讯等服务,“成都服务”官方账号也在两个微博平台同时开通,促进了各级各类政务微博及时、优质、高效地为群众提供线上办事服务。
作为成都市推行“三视三问”(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群众工作法的网上工作平台,全新的“政务微博办事大厅”,在新浪和腾讯两个平台都以“成都服务”作为主账号,分别聚合全市的所有政务微博,建立起微博矩阵,逐步实现全市政务微博“一网覆盖”。
今后,想关注成都市某地某部门的官方微博,只要输入“成都服务”,进入“微博办事大厅”主页面,就可以将全市各级政务微博“一网打尽”。无论群众是要办事咨询、举报投诉,还是要建言献策和享受信息资讯,都可以直接编写微博私信@成都服务、关联@成都服务,或者是在@成都服务微博后跟评,网民也可以直接进入“成都市政务微博办事大厅”,通过“微政服务”板块参加互动。时间上的快捷、空间距离的缩短,可以让群众体会到不一样的政府服务。接下来,成都市分期分批将全市各级各类政务微博向社会公布,加快成都政务微博聚合平台建设步伐,通过政务微博搭建政民互动桥梁,运用政务微博把“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
目前,成都市、区(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政务微博矩阵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政务微博正成为各级各部门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截至2013年7月底,成都市已开通各级各类政务微博账号3181个,其中61个市级部门开通政务微博账号89个,各区(市)县及下属部门政务微博账号1539个,街道(乡、镇)政务微博账号529个,社区(村)政务微博账号1024个。
“政务微博办事大厅”会搜集整理分析在与网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分析,准确定位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所需。据初步统计,仅成都市人社局、市公安局、市交委、市民政局、市城管局等民生单位,在7月份就通过政务微博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00余条,回应群众意见建议1000余条/次,解决群众反映问题600余件,有效地把工作做到群众中去,解决群众问题。
经历了政务微博元年、发展年和应用年三个阶段,成都市政务微博推进工作正在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发布型向互动型转变、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而成都市政务微博服务群众办事大厅的正式上线,正是落实这“三个转变”的成果。打造政务微博矩阵,进行聚合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四川省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四川发布厅已建立健全了舆情监测通报、信息存档备案以及网上互动回复和网下办事回应等工作机制,确保了政务微博健康有序运行。作为四川政务微博聚合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市政务微博服务群众办事大厅则创造性地将互动和服务这两个元素纳入到政务微博聚合平台中,丰富了政务微博聚合平台的功能,开启了在线互动,为网民办实事的政务微博聚合平台新阶段。接下来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迅速启动大数据行动计划(如广东、重庆等),把政务微博平台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大数据”处理,准确定位群众所需,形成科学的决策数据反馈机制。
§§第四篇 2013·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