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最优秀的北京平民作家,是京味小说创作的鼻祖和最杰出的代表。
老舍( 1898— 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出生于北京一个满族贫民家庭。舍予是老舍自己取的笔名,最早出现在 1921年,字面上是姓氏“舒”的一分为二,实际上是取“舍我”之意,青年时代的老舍就立志把“舍予”作为自己一生的指南。 1926年老舍正式登上文坛,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从连载的第二期开始第一次使用“老舍”作笔名。在文学之外的正式场合,他多用“舒舍予”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作家中,老舍属于笔名较少的作家。“舍予”和“老舍”中的“舍”,老舍自己念第三声——“shě”,均取“舍我”“舍吾”的意思。老舍正是这样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勤奋、舍我地走了一辈子。
老舍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特别在长篇小说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切都源自于老舍勤奋舍我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1930年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一边教书,一边写作,四年完成了四部长篇小说(《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十多万字的《离婚》是老舍利用一个暑假而拼出来的“玩命”之作。
1936年老舍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创作了描写城市贫民生活的文学杰作《骆驼祥子》。1937年,老舍结束了书斋生活,在抗战初期,老舍被推荐为“文协”负责人,因工作繁重,生活的沉重负荷,老舍的身体每况愈下,但是只要能挣扎着起来,他就仍然坚持写作。 1943年,老舍在他的小说集《贫血集》里自嘲为“文牛”,希望有牛一样的健壮身体,只需吃草就可以拼命工作。之后老舍创作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集》以及《老舍戏剧集》等。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共创作了二十多部剧作,最为人所知的是《茶馆》。 1961年老舍以满族人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具有自传性质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正红旗下》(只写了前十一章,未能完成)。1966年在“文革”中,老舍不堪迫害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是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他的文学作品几乎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创作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北京文化的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很少有人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