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希望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动力。父母或其他长辈,应该对孩子的成长始终抱有热切的希望。这种热切的希望是孩子成长的外动力。它时刻鼓励孩子勇往直前,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永远不断地向远大目标奋进。
孩子成才,需要其自身具备崇高的理想和成才的强烈愿望。父母的热切希望,能点燃孩子心灵的火花,使孩子自身产生强烈的进取意识。高尔基曾经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是一个真理。父母的热切希望是孩子理想火花的助燃剂。
理想、志气、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智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许多人成才的事例说明,长辈对孩子抱有热切希望,能有力地促进孩子智能的发展。
曾经有事实证明教师的期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教师的“期望——顺眼——赞赏——肯定”,使学生产生亲切和信赖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出更大的努力。
体育界也流行一种“高度期望”训练法。教练员除对运动员严格地按照各种规律和措施进行训练外,还把高度的期望传达给运动员,给运动员一个高于他的能力的期望,使运动员因受鼓舞而勇往直前。“高度期望”使运动员产生高度的责任感,积极追求“更快、更高、更强”,从而奋力创造佳绩,取得胜利。
父母对孩子抱有热切希望,能使孩子积极追求成功。常常对孩子说:“我相信一定可以,你会有个很好的未来。”父母如果对孩子丧失信心,就会导致具有某种优良潜质的少年儿童也不可能成才。这是因为:首先,父母对孩子的判断,会影响孩子对自身智力和能力的判断。如果父母对孩子抱有热切希望,客观上是对孩子诸方面潜能和价值的认定。其次,父母的信任和期望,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孩子精神上的支柱,可促使孩子朝着家长所期待的方向努力。其三,家长的态度必然表现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上,如果热切希望孩子成功,他们必然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自己的期望不至于落空。在教育手段的选择、经济投入、时间保证等方面为孩子创造条件。相反,家长在孩子身上不花气力,必然会使孩子失去良好的成才条件。家长无形的消极的心理倾向,也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有形的人为障碍。
对孩子抱有热切希望的父母,应注意发现孩子的才能和品质上的优点,及时鼓励并指明孩子应该积极发展的方向;帮助孩子在树立远大的理想的同时,注意科学地、有步骤地为实现远大目标拟定近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对孩子抱有热切希望的父母,不应代替孩子完成孩子该做的事,应尊重孩子的人格,鼓励孩子在实践中努力长知识,增才干。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人都有受暗示性,儿童尤其如此。期望效应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利用暗示激发起人的潜能,进而使其梦想成真。
夏夏动手能力一直不强,动作较慢,写字速度也一直提不上去。每天他做作业都得要爸爸陪,爸爸批评的话没少说,生气的话没少讲,但就是不起作用。更让爸爸担心的是,夏夏做作业更磨蹭了(甚至一做作业就发愁),又是喝水又是吃东西又是削铅笔,故意找借口。爸爸意识到他在小心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便决定利用积极暗示,帮助提高他的写作业速度。
每次写作业时,只要稍有进步,爸爸都会表扬说:“夏夏今天比昨天写得快了,也写得好了!”“做作业认真了,速度当然提上来了!”在鼓励的同时明确要求,让夏夏争取下一次更大的进步。如上次写一页字用25分钟,这次就说:“上次你25分钟写完了一页字,这次24分钟或23分钟就能写完,而且会写得很好。”在爸爸的鼓励下,夏夏劲头十足,暗示初见成效,作业确实做得快了。一名心理学教授说过:良好习惯的养成只需3周。坚持下去,夏夏会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
家长们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智力、情感、道德、审美环境和规律性生活环境,让孩子置身于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氛围之中,从而获得各方面的积极暗示。
同时,要避免给予孩子某些具有消极性质的暗示刺激。经常性的消极评价,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尤其是以己之短与彼之长相比,对孩子提出过高要求或安排超出孩子实际潜能的活动等,都有可能对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形成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