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注意过孩子是怎样和朋友相处的?在一群和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中间,你的孩子通常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是孩子里面的“小头目”,还是一个默默无声的“小跟班”?你有没有发现过,你给孩子的建议,是从什么时候不再被孩子重视的?你的孩子从什么时候开始听从自己同龄人的意见,并且无条件信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同龄人的影响可能超过你的想象。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与家庭生活和遗传基因相比,外部因素,如流行文化、同龄朋友等,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形成影响更大。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影响,而对父母的“耳提面命”不“感冒”。由此看来,现在的家长们出现的择班、挑选教师的情况是科学的。选择了一个善于塑造班集体的班主任,等于选择了一个良好的团体,也选择了一群易于给孩子良好影响的伙伴们。在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氛围的集体中生活,有利于孩子学习到知识以外的更多的良好的习性。甚至这习性包括了形成自己特定的口音、说话方式和处世态度。这些有可能伴随孩子的一生。
从另一个角度看,孩子在学校以外结交的朋友值得我们重视。基于上面的理论和我们生活中的经验,孩子在与朋友相处时,更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出淤泥而不染”的情况则很少发生。所以,我们家长在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应该关注孩子的每一点变化以外,观察孩子的朋友也值得我们注意——孩子交往的朋友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往往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
教会孩子在道德上独立(即以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为基础来做出自己的决定)很不容易。虽然孩子很想让别人把自己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但是他们历来易于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所以,孩子易于像他们的朋友那样进行思考、采取行动。我们可以从孩子穿衣谈话的方式,他们喜欢的音乐以及他们认为酷还是不酷的人的身上看到这点。
可以说孩子对朋友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孩子与抽烟、吸毒、喝酒、莽撞驾车或有随便性行为的孩子在一起的话,那么他们极有可能会有同样的行为。在心理教育文献中,早就辩论过父母和同龄人对少年的影响谁大淮小的问题。但是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致的回答。在过渡年龄,脱离成年人独立的倾向和同龄人团体的作用都在增长。一般的规律是:少年(青年)与成年人的关系越糟糕,他就越经常接近同龄人,对同龄人的依赖性越大,并且越不和成年人交往。然而父母和同龄人的影响并非总是对立的,它们也常常是互相补充的。
在不同的活动领域,父母和同龄人所起的“作用”,原则上是不同的。在休闲、娱乐、自由交往、消费方面,可以看到极力摆脱父母而自主和采纳同龄人意见的现象。高年级学生,他们都说在消费方面受朋友的影响最大。而在回答“在复杂的生活情境里,你想找谁征求意见”这一问题时,男孩和女孩都把母亲放在第一位;男孩把父亲放在第二位,女孩则把朋友放在第二位。换句话说,喜欢和同学一起娱乐,喜欢把体验告诉朋友,但是在因难时刻就都去找妈妈了。
因此,不是说父母的影响小了,而是发生了质的变化,并且同龄人和父母所起到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二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