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历元年(698),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双方都在作最后一搏。武承嗣、武三思不断请人向武则天进言,力劝她立武氏子弟为继承人;支持李唐皇室的朝臣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极力阻止二武企图得逞,劝告武则天接回庐随王李显。
以狄仁杰为首的朝臣们为什么要极力主张接回庐陵王呢?
从当时的情况看,李旦虽为皇嗣,那是武则天的权宜之计,从她欲以武氏子弟为太子的打算看,说明她无意以李旦为继承人,只不过把他作为一个过渡性人物。从立嗣以长的传统看,庐陵工年长,并且是唐高宗生前选定的继承人,又曾当过皇帝,社会影响力要远远大士李旦。李显又是从皇位卜被赶下台的,并幽禁于偏僻的房州(治今湖北房县),悲惨的境遇更易使人同情。无论是徐敬业起兵,还是契丹、突厥的军事侵扰,无不以匡复庐陵王为辞,在广大臣民的心目中,庐陵王似乎也是李唐皇室的象征。正因为这样,狄仁杰等朝臣才力劝武则天接回庐陵王,只要这个目的达到,就等于宣告诸武营求太子之位的失败。此外,洛阳仅有李旦一人,显得势薄力单,接回李显也可以起到“强李氏,抑诸武”的显著作用。
这个时期的武则夭,在狄仁杰、李昭德等一批朝臣的极力劝说下,已经动摇了立武氏子弟为太子的决心,但尚未最后做出决断。狄仁杰瞅准了这个时机,加紧了对武则天的工作,想尽快促使她下接回庐陵王的决心。有一天武则天召狄仁杰人宫,对他说:联昨夜梦见与人双陆,屡次不能取胜,不知什么原因尸狄仁杰回答说:“双陆不胜,原因是宫中无子。这是上天之意,借此以提示陛下,应早日确定皇位继承人,不可使太子之位长期空虚。”双陆博局有宫,宫中无子则不能取胜。
狄仁杰巧妙地利用双陆博局,又一次劝谏武则天接回庐陵工。
占人通常都很迷信,认为梦中所遇事物往往都与现实有密切关系,狄爪杰正是利用了武则天对梦境的深信不疑,促使她向有利于自己目的的方面转化。又过了数日,武则天梦见一只大鹦鹉,羽毛丰满,但两翅俱折。她询问宰相们此梦主何征兆?众人皆不敢言,只有狄仁杰站出来说:鹉者,陛下姓也,两翅折,陛下二庐陵、相王也。陛下起此二子,两翅全也厂当时武承嗣、武三思都在场,闻听此话,顿时面红颈赤,十分气愤,但又无可奈何。契丹孙万荣率军围攻幽州(治今北京西南)时曾发布檄文,其中有“何不归我庐陵王”之语。显然孙万荣也在利用匡复庐陵王的名义,以使白己的起兵更具有合理性和欺骗性,煽动人们对武氏统治的不满。孙万荣打庐陵工这张政治牌,使武则天很难应付。
这对促使她迎回庐陵工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为她要争取政治上的卞动,就只能接回庐陵王,以消除别人再借以反叛的口实。于是,她决定接受狄仁杰的建议,把李显一家接回洛阳,彻底打消了立武氏子弟的想法需要强调的是,促使武则天转变态度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不能忽略。吉项与张易之、张昌宗都在控鹤监供职,相互之间关系十分亲密。吉项与诸武之间有些矛盾,自然不愿看到他们将来据有天下。此外,这个人十分精明,他看到庐陵王被接问基本已成定局,不愿功劳被别人占去,为了将来能捞取更大的政治利益,他决定利用二张与武则天的特殊关系,尽快促成此事。于是,他对二张说:“公兄弟贵宠如此,不是凭功劳和德行获得的,天下人对此多有不满,如果再不抓什时和律,无功,将何以自全?我时常为你们担忧!”二张本来就是毫无政治见识的庸人,一听吉预此话,顿时不知所措,流着眼泪向吉项请教自女之计。吉项等待的就是这个时机,于是郑重地对他脱:“天下十庶没有忘记唐朝,都想匡复庐陵王。陛下年事已高,社瞿大业终要有人继承,武氏诸王不为陛下所看重,公何不劝陛下立庐陵王,以系天下士庶之望。如果办好此事,不但能够免祸,也可以长保富贵”二张认为吉项说得有理,于是数次向武则天进言,劝她早日接网庐陵王。武则天知道张所为是出占项之谋,便召见吉项,直接询问他的意见。吉项又向武则天洋尽地分析了此事的利害关系,力主早日接回庐陵工,“太后意乃定。”
吉顶,洛州河南(河南洛阳)人,进士出身。他的父亲吉哲任易州(治今河北易县)刺史时,因受将要处以死刑,吉项为救其父性命,去见武承嗣,说他有两个妹妹愿意献给武承嗣充姬妾。武承嗣大喜,遂上表请求宽贷吉哲死罪。箕州刺史刘思礼谋反,吉项出面告发,由此得以升任右台御史中巫。吉顶为人机警,生性阴狠,但敢言事,办事十练,深得武则天的信任。酷吏来俊欲独揽大权,竟然诬告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引起这些权贵们的极大愤恨,在他(她)们的共同攻击下,来俊臣一败涂地,被捕下狱。司法部门审讯后,判为死刑,上奏武则天,3日不见救下,群情疑惧。宰相工及善认为这次如不能除去来俊臣,日后必留大患。武则天游于御苑之中,吉项牵马同行,武则天遂问他宫外最近有何事发生?吉项说臣民对不批准来俊臣死刑感到失望。武则天认为来俊臣有功于国,似不应死罪,故此犹豫不决。吉项说:“当年于安远告发池(李)贞谋反,不久果然造反,直到今日也不过是州司马。来俊臣诬告良善,贪赃受贿,财积如山,杀人无数,冤魂塞路,乃是国之贼也,处死他有何可惜!”武则天认为有理,遂下决心处死了来俊臣。吉项因得罪武宗,被贬到地方任职,后死于贬所。中宗即位后,并不知吉颐在迎立他为太子时的作用,因而没有任何表示。直到睿宗即位时,才搞清了这个情况,于是下诏追赠吉项为御史大夫。吉项在诛杀来俊臣上发挥的作用,也得到后人的好评。但对他趋炎附势,阴险狡诈的行为,也多有批评。司马光认为吉项力促迎庐陵王的目的与狄仁杰有很大的不同,吉项是为了一己之私利,想捞取政治卜的好处;而狄仁杰则是为了匡复唐室,为唐朝社梭着想。
圣历元年(698)三月,武则天派职方员外郎徐彦伯前往房州,以接庐陵工及妃、诸子到洛阳治病的名义,秘密将他们行人接回洛阳,当时朝廷百官及武氏诸王皆不知晓。庐陵工人宫后,武则天坐一小殿之卜,垂帘于面前,外人都不知帘后藏有谁。然后召狄仁杰入宫,对他说:“以前所议之事,确非小事,肤反复思考,觉得卿所言有理,但忠臣事尘,必须一心一意,岂能存有他心今日请卿再来商议,天下之位全系卿一言,可联之意则两全,不可联心则诛杀不赦”武则天意在最后试探狄仁杰的态度。狄仁杰并没有被这一番话吓倒,仍然坚持要立庐陵王为继承人,他说:“以臣所知,天下之位乃太宗皇帝之位,陛下岂能得而专有!太宗平定天下,就是为了子孙宗皇后,大帝患病,令陛下暂时监国;大帝崩后,天子之位应归大帝嫡子。陛下取得帝位,十有余年。今日商议皇位承继之事,理应归于李氏子孙,岂可更生异议!”狄仁杰慷慨陈辞,说到激动之处,“言发涕流”。武则天见狄仁杰如此激动,也触动母子之情,不觉呜咽流涕,命左右卷帘,前手抚狄仁杰之背,大声地说:“卿非联之臣,是唐社樱之巨!”命人唤出庐陵王,并对狄仁杰说:“还卿储君”狄仁杰没有料到李显已回到洛阳,喜出望外,急忙拜伏称贺。武则天回头又对李显说:
“拜国老,今日国老与尔天子!”狄仁杰免冠顿首,“涕血洒地”,左右扶持,久不能起。狄仁杰又奏请说庐陵王还都,外人并不知晓,只知他久在房州,如果今日不是我亲眼所见,也不敢相信,突然公布已在神都,民疑虑,难辨是非。于是,武则天命庐陵工暂住洛阳南龙门石像绎,于三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命百官具仪仗将庐陵王重新迎回洛阳宫巾。
庐陵王李显回到洛阳,虽未马上册立为太子,但实际已标志着李、武争夺太子之位的斗争,以武氏子弟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剩下的事就是如何妥善处理皇嗣李旦的问题,使李显能够顺利恢复天子继承人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