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柬之,是这一时期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为太学生时,由于颇好经史,尤精《三礼》,得到了国子祭酒令狐德聚的赏识。进士及第后,长期沉沦,不得重用,直到63岁时才不过做到青城(四川郸县西)垂。永昌元年(689),应资良方正科制举,在千余名应试者中,名列第一,被授予监察御史之职。这时他已年逾七十了。但是,张柬之并非从此时来运转,不久又被贬为地方官。直到年逾八十时,才得以充任宰相。在宰相任上他千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将武则天从皇帝宝座上拉了下来,推翻了武周统治,恢复了中宗帝位,从而也使他自己一举成为唐朝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被后人誉为“忠冠千古”功格皇天张束之一举成名,为唐室的重建立下了不世之功,主要得益于他抓住了充任宰相的机遇,有意思的是这个机遇并非张柬之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狄仁杰努力为他创造的。
狄仁杰晚年在尽心辅佐朝政的同时,十分注意为国荐举贤才。武则天曾问狄仁杰:“联要一好汉任使,有乎?”狄仁杰说:“陛下作何任使?”武则天说:“肤欲待以将相。”于是狄仁杰就向她推荐了张柬之,并说齐州(治今湖北沙市荆州区)长史张柬之,虽然年纪已老,却有宰相之才,长期不被重用,如果重用一定能为国尽节。武则天遂将张柬之召回洛阳,授予洛州司马。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又要狄仁杰举荐贤才,狄仁杰说:“臣以前举荐的张柬之,至今尚未重用。”武则天说:“已经给他升官了。”狄仁杰说:“臣举荐他为相,今用为洛州司马,不算是重用于是。”
又将张柬之升任为秋官侍郎。后姚崇秉承狄仁杰的遗愿,再次出面推荐张柬之,遂使他终于得以升迁宰相高位狄仁杰为何要不遗余力地荐举张柬之呢?清代著名学者王夫之说:“狄公之与张柬之,皆有古大臣之贞焉,故志相输,信相孚也。”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具有共同的志向,因而能够互相信任。其实狄仁杰也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才对张柬之逐渐了解,进面深信不疑的。
早在仪凤元年(676)时,张柬之当时任郁王府仓曹参军,娜王李素节时任岐州(治今陕西凤翔)刺史,张柬之却好心做一件错事。李素节是唐高宗第四子,为萧淑妃所生,警敏好学,深为高宗所喜爱。武则天早年与萧淑妃争宠,互为仇敌,她当了皇后后,便把萧淑妃幽禁起来,不久被杀。由于这个缘故,李素节被任命为岐州刺史后,以其有旧疾而不许人朝,其实李素节并无疾病。李素因生母已死,生父又不能勤见,心中忧郁,遂著《忠孝论》以述心迹。张柬之劝他潜封以进,想以此感动高宗之心,或许能得以魏见。不料此事为武则天所知,更加愤恨,指使人诬告李素节贪赃受贿,于这年九月,将其降为都阳郡王,袁州(治今江西宜春)安置。张柬之此举虽然使李素节遭到了更大的打击,但是当时人并不责怪他,反认为他止直忠贞,人格高尚突厥默吸请求和亲,武则天应允。圣历元年(698)六月,命淮阳王武延秀人突厥,迎娶默吸女为妃。当时张柬之任凤阁舍人,认为自古以来未有中国亲王娶夷狄之女的先例,上疏谏阻,武则天大怒,将他贬为合州(治今重庆合川)刺史。张柬之的主张未必合于时势,但是这种看法却代表了一大批朝十的观点,被视为识大体的行为,因而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不久,张柬之调任蜀州(治今四川崇庆)刺史。这个期间张柬之又疏朝廷,提出罢去姚州(治今云南姚安北及沪南七镇。这一地区在东汉时曾设置过永昌郡,蜀汉时诸葛亮也征服过这里,并在这里征集兵员,征收赋税,但不设置汉官,不屯军队。据张柬之言,唐朝在龙朔(661——663)年间才设置了姚州,由于运粮屯兵不便,加上当地少数民族的不断起兵反抗,后来就又罢废了。垂拱(685——688)中,有人建议重新在这里设州,并说可以在当地课税自给,无须国家调发兵粮,于是又恢复了姚州的建置,总管57个羁糜州。延载元年(694),为了防止当地少数民族反抗,又设置沪南七镇,调蜀兵戍守。
由于姚州所属的羁糜州一般不向朝廷缴纳赋税,当地官员和屯兵反倒要从外地调运资粮供给,加之路途艰险,瘴气严重,每年调发的戍兵,到了屯所大部皆死,运送资粮使蜀民不胜役使之苦。所以张柬之建议罢去姚州南七镇,抽回戍兵,将这一地区隶属于洲州(治今四川西昌)管辖,在沪水之北设关,屯驻戍兵,选清正官吏管理。这个建议没有引起武则天的重视,没有采纳但是,张柬之的这一主张却与狄仁杰的观点不谋而合。将这个主张与狄仁杰所提出过的关于安西四镇、安东都督府等问题的主张,稍作比较,就可以很明显看出两者的主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对于张柬之以前的那些行为,尽管史籍中没有狄仁杰对这些事看法的记载,然从他的一贯思想看,也一定是赞同和欣赏的。最使狄仁杰器重张柬之的还是他对武周政权的态度。
张柬之从荆州长史被狄仁杰推荐到洛阳任官时,杨元埃受命代替他为长史。两人在交接职务之时,曾一同泛舟于大江之上,船到中流无人之处,谈及武则天革命,以周代唐之事,杨元淡愤愤不平,“慨然有匡复之志”。这就说明张柬之早就对武则天统治有不满情绪。张柬之曾在朝中任凤阁舍人,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的改称,主要负责诏书的起草工作和审议表章,佐宰相判案。这个期间狄仁杰任宰相,从工作性质看,两人往来肯定比较频繁,通过这种接触,必然加深狄仁杰对张柬之的进一步了解,共同的志向使狄仁杰把他引为知己,因此推荐张柬之为宰相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