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荣格理论强调的一个道理,心理健康主要是个体内部的和谐,个人内心世界是什么样子,一定在外界有相对应的现实。这话听起来难以置信,非心理分析的内行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因此举例再作说明。
一个孩子,父亲非常权威,孩子从小没有说话的权利,更无所谓表达的自由,有气不敢出,敢怒不敢言,每次试图表达自己的愤怒,都被父亲提高嗓门压了回来。那么以后,这个孩子会有一个心结,永远跟权威脱离不了关系,似乎很邪门,他的生活里总是不断遇到权威的人,权威的阴影总是笼罩着他,压得透不过气来。为什么会那么邪门,偏偏跟权威有关的不幸都让他给撞上了?奇怪的地方就在于,当你特别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会把他的人格侧面内化。听起来很冤枉,讨厌一个人还把他内化!事实偏偏就是这样,特别喜欢一个人会内化,特别讨厌一个人也会内化,真正跟你没关系的,是那些见了没感觉的人。以孩子为例,他并不喜欢父亲,而且特别厌恶,当孩子特别厌恶父亲时,可能以某个图像的形式保留这个场面,图像是对峙的父亲和孩子,因为你讨厌的形象总是和你成对出现的,你不能讨厌一个什么都不存在的事物。当这个图像印入你的记忆,意味着,父亲形象和孩子形象,同时成为你众多人格侧面中的两个,不愿意承认的现实发生了,你最讨厌的人,他的特点成了你的一部分。
人还有一个特点,当你心中有某个念头的时候,看周围事物,怎么看都像。比如你怀疑某个舍友偷了你的钱包,你会发现,他几乎每个动作都像小偷,越看越像。后来发现原来是自己粗心,没仔细找,钱包就在换过的衣服口袋里,这时候再看舍友,同样的动作,怎么看都不像小偷了。
当你自己的人格里有了父亲这个侧面,你会敏感地发现周围很多人都很权威。要向自己证明这一点特别容易,这老师说话声音那么大,这不就是在压我们吗?这领导讲话总站讲台上,这是不给人发言的机会。如果你身边十个人有六个以上跟你有同样的感觉,那可能是老师和领导的问题;如果十个人有九个都不觉得他们这种行为权威,做老师的就该声音大一点,领导讲话站讲台没什么奇怪,那么这种情况下,权威多半不是老师和领导的问题,而是孩子自己的问题,尽管孩子一向很讨厌权威。解决的办法首先要自知,但自己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困难,因为人有时候很固执,特别是需要面对自身的问题时,他会说服自己:这九个人不觉得老师权威,这也不能说明问题啊,可能这九个人有问题!也可能这九个人说的不是实话,老师说话的时候我明明发觉他们跟我有同感的,张三当时还噘了一下嘴,这难道还不说明张三厌恶老师吗?其实张三噘嘴是因为你回头,跟你示个意。然而这还不足以说服那个孩子,因为事实上说服是没有用的。只有当他自己意识到问题,有改进的动机时,才可能沉下来对自己进行反观。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能治疗,别人没有治疗动机,再优秀的咨询师,做再多的努力也没用,最终的改变是来访者的事,咨询师不可能替代他做改变。有一个帮助了解自己的小方法,列出班上你不喜欢的10个同学,对比之后,再挑出5个最不喜欢的同学,分别用一些形容词去形容每个人,尽量用得多一些,把每个人描述得更具体,最后全部对比,找出那些共同的形容词,那就是你自己的特点。刚列出来的时候,你多半不愿意承认,没关系,就当小游戏,玩过就算,你不接受的这些特点,或许只有部分会在将来对你发生影响,那些会对你发生影响的特点,有一天会不自觉地回忆起来。
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所以看什么人都权威,因为别人是不是权威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觉得他权威。其他心理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当你不接受自己的某一侧面时,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这种人,而你跟他的关系始终处不好。所以你内心的健康度,直接决定了外部实的样子,内部有多高的和谐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外部现实相对应。上面孩子的例子,他自身其实蛮无辜的,但在现实暂时不可能改变的情况下(父亲毕竟不大可能改变他自己的习惯),只能“反求诸己”,先从自己内部去处理问题。父亲会影响你,那是他的问题;但是父亲能影响到你,那就是你自己的问题。把自己这方面的问题解决了,健康度逐步提高,神奇的事情又发生了,伴随你的改善,父亲那边也会进步。心理问题的改善不会是完全孤立的,你的进步不会仅只是内心的改变,那样的话说明你基本上还没进步,因为心理上的成长跟现实是同步的。
跟阿尼玛的相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了解段誉对阿尼玛认识的层次,就可以知道现实中他会有什么样的爱情。他会在现实中找到一个貌美、纯洁、感情上受过伤、封闭的女孩。本来就是按照阿尼玛的标准来对应现实的,所以找到一个跟阿尼玛长得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奇怪。这就是所谓的似曾相识,那就是你的一部分,多多少少在梦里见过一点,怎会不相识?如同被阿尼玛吸引一样,他遇到现实中的阿尼玛会一见倾心,可供任意驱使,万死不辞。如同磕头一样,他一定会很痴心,付出艰辛的努力,但他的付出不是白费,最终会得到回报。
便在此时,只听得一个女子的声音轻轻一声叹息。
霎时之间,段誉不由得全身一震,一颗心怦怦跳动,心想:“这一声叹息如此好听,世上怎能有这样的声音?”只听得那声音轻轻问道:“他这次出门,是到哪里去?”
段誉听得一声叹息,已然心神震动,待听到这两句说话,更是全身热血如沸,心中又酸又苦,说不出的羡慕和妒忌:“她问的明明是慕容公子。她对慕容公子这般关切,这般挂在心怀。慕容公子,你何幸而得此仙福?”
阿尼玛出现,会表现出巨大的吸引力。如同段誉,单是一声叹息也让人心动、热血沸腾。但是,不能反过来,只把吸引力当作判断是不是阿尼玛的标准,有时两个心理有问题的人之间,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吸引力,比如施虐狂和受虐狂。
他一见到那位小姐,耳朵中“嗡”的一声响,但觉眼前昏昏沉沉,双膝一软,不由自主跪倒在地,若不强自撑住,几乎便要磕下头去,口中却终于叫了出来:“神仙姊姊,我……我想得你好苦!弟子段誉拜见师父”眼前这少女的相貌,便和无量山石洞中的玉像全然的一般无异。那王夫人已然和玉像颇为相似了,毕竟年纪不同,容貌也不及玉像美艳,但眼前这少女除了服饰相异之外,脸型、眼睛、鼻子、嘴唇、耳朵、肤色、身材、手足,竟然没一处不像,宛然便是那玉像复活。他在梦魂之中,已不知几千百遍地思念那玉像,此刻眼前亲见,真不知身在何处,是人间还是天上?
这样的痴心,已是世间少有。唯一的遗憾是,接下来这位少女把段誉当疯子,显然段誉不是她的阿尼姆斯,可怜段公子,痴心绝对,但终究只能是一厢情愿。眼前的这少女,早已心有所属。段誉就是段誉,虽难免心生嫉妒,却也能自己克制。无论别人多么不在乎,段誉死皮赖脸也要跟在别人屁股后头,为的只是多看两眼,多待一会儿,如此男儿,怎能不叫他痴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