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雁门关上的宋军、关下的群豪听到辽帝下令退兵,并说终他一生不许辽军一兵一卒犯界,也是欢声雷动。众人均知契丹人虽然凶残好杀,但向来极是守信,与大宋之间有何交往,极少背约食言,何况辽帝在两军阵前亲口颁令,倘若日后反悔,大辽举国上下都要瞧他不起,他这皇帝之位都怕坐不安稳。
耶律洪基脸色阴郁,心想我这次为萧峰这厮所胁,许下如此重大诺言,方得脱身以归,实是丢尽了颜面,大损大辽国威。可是从辽军将士欢呼万岁之声中听来,众军拥戴之情却又似乎出自至诚。他眼光从众士卒脸上缓缓掠过,只见一个个容光焕发,欣悦之情见于颜色。
众士卒想到即刻便可班师,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既无万里征战之苦,又无葬身异域之险,自是大喜过望。契丹人虽然骁勇善战,但兵凶战危,谁都难保一定不死,今日得能免去这场战祸,除了少数在征战中升官发财的悍将之外,尽皆欢喜。
耶律洪基心中一凛:“原来我这些士卒也不想去攻打南朝,我若挥军南征,也却未必便能一战而克。”转念又想:“那些女真蛮子大是可恶,留在契丹背后,实是心腹大患。我派兵去将这些蛮子扫荡了再说。”当即举起宝刀,高声说道:“北院大王传令下去,后队变前队,班师南京!”
军中皮鼓号角响起,传下御旨,但听得欢呼之声,从近处越传越远。
耶律洪基回过头来,只见萧峰仍是一动不动地站在当地。耶律洪基冷笑一声,朗声道:“萧大王,你为大宋立下如此大功,高官厚禄,指日可待。”
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拾起地下的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
耶律洪基啊,的一声惊叫,纵马上前几步,但随即又勒马停步。
虚竹和段誉只吓得魂飞魄散,双双抢近,齐叫:“大哥,大哥!”却见两截断箭插正了心脏,箫峰双目紧闭,已然气绝。
每次阅读《天龙八部》,看到萧峰之死,总是忍不住想哭,虽然内心里我也明白这才是大丈夫所为,纵有盖世武功,却不是死于相互殴斗,不是死于战场拼杀,却是因为阻止大辽侵宋而死,为的是避免伤及百姓,残害苍生。
心理文化的课上,同学提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讨论,萧峰之死,反映的是儒家的精神还是墨家的精神?
首先需要区分儒家和墨家的精神。朱建军老师有一个特别好的区分方法。儒家的特点,提倡像爱你的亲人一样爱所有人;墨家则是提倡没有区别地爱所有人。朱老师举了个很生动的例子,大街上碰到一位老太太,儒家的代表想,我应该扶老太太过马路,是因为这个老太太年纪跟我奶奶相仿,看到她就让我想到自己的奶奶,特别慈祥。墨家当然也要扶老太太过马路,但想问题的方式跟儒家不同。墨家会想,老太太也是人,老太太现在需要人帮忙,有人需要帮忙,自当帮一把,不需要什么理由,帮助别人就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这是墨家“兼相爱”的思想。当有人遇难的时候,儒家提倡的是,帮助自己的亲人,对付敌人。墨家则提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管他是不是我的亲人,我只帮助弱者,抵御别人的进攻。这是墨家“非攻”的思想。
放大来看,对待国家民族的态度也一样。儒家提倡保家卫国,为了国家民族利益,不惜牺牲任何代价,甚至包括自己的性命。墨家不提倡有国界的区分,任何强大的民族都没有理由侵犯弱小,非要侵犯,那我们就帮助弱小进行抵御。我们不进攻,但也不能忍受你进攻,你进攻我们就要抵抗。儒家提倡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做贡献,墨家提倡的精神则是做游侠,四方游览,碰到别人有难就帮一把。“侠”其实是墨家的典型精神。金庸小说里的另外一个人物,郭靖,被称为真正的大侠。郭靖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其实刚好不是“侠”的精神,“为国为民”是典型的儒家精神。萧峰本是契丹人,他的死是为了阻止辽国攻打大宋,为了不伤害天下百姓,萧峰的精神是超越国界的,他的最后一句话;“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后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似乎是因为没能效忠契丹而死。但反过来设想,如果是大宋攻打契丹,萧峰也一定会阻止,因为他考虑的只是天下百姓的利益。如此看来,萧峰之死体现的是墨家精神,萧峰是真正的“侠”。
§§第十一章 慕容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