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之前刚刚读金庸小说的时候,像所有人一样叹为观止,当即对朋友说金庸的书比之水浒或稍有不足,而比之西游记和三国演义则显然胜过一筹,必定可以成为经典。
后来读心理学,从弗洛伊德到荣格到林林总总的各个大师,又做心理咨询,看过人间种种悲欢离合,回头再看金庸小说,多了一双心理学给的火眼金睛,就又看出新的滋味。
一直想写一本书,用心理学方法特别是自己用的意象对话心理学方法来分析金庸小说的人物和故事。但是忙于各种纷至沓来的杂务,一直没有能做这个事情。于是便鼓动学生们去写,也很久没有回应。
现在郑玉虎写了这本书,我非常高兴,自己的一个心愿了了;虽然不是我自己写的,但是正如梁漱溟所说“痛痒亲切,便是自己,何必七尺之躯”,他写和我写,原本并没有什么不同——当然,我并不是想用这个理由来侵犯玉虎的著作权。
郑玉虎来自云南,也就是段誉的大理国,论风流调傥当然不能和段誉相比;然而就博学多闻上说,虽然也依旧比不上段誉,却也可以说相当不错了。就读心理学以来,读书更为勤奋,这一点或可以说略似王语嫣;当然比相貌,就不能和王语嫣相比了。多有独特见解,与众不同,这一点或可以说略似包不同;当然比相貌,包不同或许就不如郑玉虎了。
人各不同,这也许是这个世界最有趣的事情。相貌、习惯、气质等种种不同,还不过是表面,人心之不同,才是根本。金庸小说中的《天龙八部》,就是写入心不同的名著。王语嫣人美情美,是天人中之女子。萧峰豪迈磊落,如同神龙。貌美而善妒之秦红棉当然是阿修罗……种种人的不同在其不同的心,而种种人的命运也无非是他们自己的心做造作的后果。“既种业因,必有业果”,叶二娘哭求无用,虚竹刚刚知道谁是自己的父亲,而父亲就受罚并自杀,这一切的事情的前因,实际上不仅仅是早埋伏于山洞偷情时刻,而是早埋伏于那和尚和少女的心中了。
这本书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天龙八部》的。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学问,借助心理学的透视,看种种人的心更为透彻,因而看书中的种种事情也更为透彻,毕竟世间种种,无非心之所造。
我一向把做学问的态度分为两种:一种是一本正经的,另一种是一本不正经的。前者总批评后者,说他们不够严肃;后者又总取笑前者,说他们犯傻,难道做学问就非要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我学心理学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回答了这个问题。做学问的人也是人,正常人都吃饭睡觉,也都打嗝放屁,背地里也都手淫。那些道德管束极其严厉,从来不允许自己手淫的人,最后都去了精神病院。既然都是正常人,为什么有的人非要装得一脸严肃?我觉得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学问还没做到家,装得严肃一点,可以令人刮目相看。而往往是心里没底的人,才特别需要有人对自己刮目相看。其实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不需要整天满脸严肃,物理学家如此,化学家如此,文学家、心理学家更应该如此。
有的人固执地认为,只有他们自己搞的那套非常严肃的“科学”才是可信的。为了“科学”,他们不惜牺牲任何代价。比如铅笔就不能叫“铅笔”,要说“细长的木制的,中间夹心,用另外一种铁器削尖之后可以写字的东西”,这不是犯傻是什么?一个真正深刻的科学家应该贴近生活,而不是远离生活;应该尽可能多地抛弃专业术语,而不是不厌其烦地创造那些只有自己才能看明白的术语;应该学会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最深刻的道理,而不是学会用最深奥的语言表述最简单的道理。一个善于观察的人一定会发现,并非只有“科学”的,才是可信的,生活中充满了不科学的真理。比如生动鲜活的梦境,没有人能科学地呈现精彩的梦境,因为我在梦中可能并不知道自己长什么样子,但我知道我能在一秒钟之内从北京飞回云南,刚才还在云南的家里,不到一秒钟时间又在北京的宿舍待着了,这种速度比飞机快无数倍。你能科学地呈现一个不知道什么样子的东西吗?我的梦不可能由你来经历,我都不知道,你能知道吗?
那么,这些不符合“科学”的东西,是不是就不可以研究呢?不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我们不但可以让你知道梦中的样子,而且知道它将对你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你可以在生活中得到验证。
除了梦,还有一些研究似乎是不科学的,比如有关性格的研究,有关爱情的研究。但关于它们的研究,很多结论是至今仍然不断得到验证的,心理学家荣格在这方面贡献特别突出。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向普通读者介绍这些相关理论,试图用最简单最常见的例子,把那些复杂的理论阐述清楚。因此,这是一本既可以当作“性格心理学”来阅读,也可以当作“爱情心理学”来阅读,还可以当作“精神分析人门”来阅读的书。
但是,光讲理论很枯燥乏味,所以借用金庸先生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来表现。我自己对待金庸小说的态度,经历过180度大转变。念高中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文学研究,整天看相关书籍,读过的书自认为很多,多得严重超过很多研究生,尽管大部分的书都是看过就忘。当时对金庸小说不感兴趣,觉得很奇怪,居然那么多人爱看!本科念心理学,刚好做了系图书管理员,没事就翻书,乱翻,把那两万块钱的书都大概翻了个遍,就自恃心理学已经有些功底,去参加督导小组(多以释梦为主题)。这一参加,心都凉了半截:原来那些理论的东西什么都不是,实践的时候根本用不上。因为梦境太过复杂,没有两个相同的梦,即使两个相似的梦,代表的意思也是不同的。解梦的真正用处也不在于知道这个梦是什么意思,而且更为关键的是,解梦一定要触碰自己的情结。想要学会解梦但是不开放自己的问题,那一定是解不好的,所以还得先做自我成长。而当我真正开始解梦的工作时,逐步发现,金庸先生对人物的描写实在太精彩。他用典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心理学家想要表现却感到非常吃力的人物原型。小说里讲的都是发生在我们潜意识或集体潜意识深层的故事,而在深层内心世界里,人的感受是很容易沟通的,并没有多少语言交流上的障碍。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看金庸小说,而且常常看起来会很人迷的原因。
从我自己对金庸小说态度的变化,总结出了以下经验:第一,一个自认为是搞研究的人,应该把眼界稍微放宽一点点,哪怕仅是一点点而已,千万不要陷在一个泥潭子里还执迷不悟,瞎指责,对别人指手画脚。第二,搞文学研究的人应该学点心理学,否则你不知道人内心深层还有更深层,而那些更深层的东西其实更好玩。第三,金庸先生的书很好看,要多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