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节 踝关节 扭伤
踝关节,经常处于负重下的活动,因而,受伤的机会多,约占全身关节扭伤的80%以上。踝关节扭伤,系指肌腱、韧带、关节囊等,除骨折、脱位外的软组织损伤。可分为:内翻型和外翻型两类。外翻,所引起的单纯内侧副韧带损伤,极为少见;多伴有内、外踝骨折;内翻,所引起的外侧副韧带损伤,尤其是距腓前韧带的损伤,最为常见;腓跟韧带损伤次之。损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和运动员多见。
病因与病理急性外伤,乃本病的主要原因。
由于跳跃,从高坠下,下楼梯失足,在不平坦道路上行走、奔跑等。因足底不平,足内侧或外侧落于高处,使足部突然内翻,或跖屈内翻,或轻度背伸外翻。有的并伴有踝关节的旋转活动,超过关节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相应的韧带受到过度牵拉而致伤。轻者,韧带仅过度牵张,引起损伤性反应;重者,韧带可完全,或不完全断裂。有时,还可合并神经、血管的损伤,或胫距关节、跗间关节脱位。或韧带附丽部的骨膜剥离,甚至骨质撕脱(撕脱性骨折)。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局部渗出液,或瘀血郁积,损伤组织愈合不良,结缔组织增生,而引起局部粘连,关节不稳等继发性病理改变。
症状
1.伤时,患者多可听到响声。伤后,即感到踝关节疼痛,尤以走路和关节活动时最显。
2.走路时,足跖不敢着地,即使勉强行走,也多以足外缘受力,呈跛行。此点与骨折的不能负重,有所区别。
体征
1.内翻型损伤,在外踝下缘及其前下方肿胀,压痛明显。外翻型损伤,在内踝下缘及其前下方肿胀,有明显压痛。肿胀可连及足背和足的边缘。l~2日后,可见皮下青紫。
2.单纯韧带撕裂,踝关节不能跖屈内翻和轻度背伸外翻。若重复损伤机制的动作,必诱发或加剧疼痛。但无关节不稳定征。
3.韧带完全断裂者,在患部可触及凹陷缺损,踝关节成轻度内、外翻性畸形。在局麻下,内、外翻踝关节,可出现超生理范围的活动,且关节间隙加宽。有时,可触到距骨上的关节面。
4.损伤后,若踝关节内、外侧无明显肿胀,但患足疼痛,行走困难,且压痛点在跗间关节部,应考虑为跗间关节脱位。
5.在踝及踝尖部,有局限性压痛,并纵轴叩击痛阳性者,应视为内或外踝存在有撕脱性骨折。
6.X线平片检查,可除外撕脱性骨折。如被动强力内、外翻拍片,可见关节间隙明显宽窄不等,或有距骨脱位,提示韧带完全断裂。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踝关节骨折、脱位,创伤性踝关节炎,第5跖骨及基底部骨折,腓骨长短肌腱滑脱症,距下关节损伤等病变相鉴别。
治疗
一、治则 缓解肌肉痉挛,剥离软组织粘连,促进组织修复,加速血液循环和渗出液的吸收,整复关节错位。
二、取穴 绝骨、三阴交、解溪、丘虚、中封、太溪、昆仑、阿是穴。
三、手法
1.踝部推揉法。
2.踝关节揉压、弹拨法。
3.踝部揉搓法。
以上手法,可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四、加减
1.急性损伤,且局部痛甚者,加踝关节屈伸运动法。
2.功能障碍明显者,加踝关节牵动法。
3.关节错位者,加踝关节整复法。
4.慢性病例,加踝关节牵动法、踝关节整复法。
注意事项
1.韧带损伤较轻者,术后,可用绷带或胶布,将踝关节固定于韧带松弛位。如外侧副韧带损伤,将足固定于轻度外翻位。反之,则固定于轻度内翻位。
2.韧带撕裂严重者,可用石膏托按上述方法固定。并嘱患者抬高患肢休息,避免站立和行走l~2周。
3.在固定期间,应主动练习足趾的屈伸活动和静力性小腿肌的收缩活动。
4.解除固定后,或慢性病例,应主动进行踝关节的各方功能锻炼,避免踝关节的重复损伤。
5.局部应保暖,配合毛巾湿热敷。如痛点固定者,可用盐酸普鲁卡因加激素局部封闭。
6.如韧带完全断裂,或伴有撕脱性骨折者,按摩手法禁忌。应及早考虑其他方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