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顶颞部分推法
体位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坐于其头部的后面。
手法两手手掌或大鱼际成左右位,从头部中线(矢状缝)起,反复分推两侧顶颞部,至乳突部(窍阴穴)附近(图15)。
2.颞部揉压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两手多指成左右位,从顶骨外缘起,反复揉压两侧颞部,至乳突部附近(图16)。
3.头部敲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扶着其头部;另一手,多指指腹,或小鱼际侧,从前发际起,反复敲头部,至后发际附近,以有热感为宜。
4. 额和头部中线按压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两手多指扶着其两侧颞部,两拇指成前后位,从两眉间(印堂穴)起,反复交替按压额和头部中线,至颅顶部(百会穴)附近(图17)。
5.额和头部中线揉压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扶着其头部;另一手,拇指从两眉间起,反复揉压额和头部中线,至颅顶部附近。
6.额部分推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两手多指扶着其两侧颞部,两拇指成左右位,从两眉间起,以3条线反复分推两侧额部,沿颧骨弓上缘,至耳屏上切迹(耳门穴)附近(图18)。
7.额部揉压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两手多指扶着其两侧颞部,两拇指成左右位从两眉间起,以3条线反复揉压两侧额部,沿颧骨弓上缘,至耳屏上切迹附近。
8.眶上缘揉压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两手示指成左右位,从目内眦(睛明穴)起,反复揉压两侧眼睑和眶上缘,至目外眦(瞳子髎穴)附近。
9.眉弓捏拿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两手拇、示二指成左右位,从目内眦起,反复捏拿两侧上眼睑和眉弓,至目外眦附近(。
10.咀嚼肌推揉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颈部向健侧轻度弯屈;术者,立于其健侧。
手法一手扶着其患侧顶颞部;另一手拇指从颞下颌关节部(下关穴)起,反复推揉患侧咀嚼肌,至下颌角(颊车穴)附近。
11.咀嚼肌揉拨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扶着其患侧顶颞部;另一手,拇指或示指,从颢下颌关节部起,反复揉拨患侧咀嚼肌,至下颌角附近。以病变部位为施术重点。
12.咀嚼肌揉搓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扶着其患侧顶颞部;另一手,拇指或大鱼际,从颞下颌关节部起,反复揉搓患侧咀嚼肌,至下颌角附近,以透热为度。
13.颞下颌关节运动法
体位 患者,取正坐位,口张至最大弧度;术者,立或坐于其患侧。
手法一手扶着其顶枕部;另一手,拿着下颌部,反复行颞下颌关节顺或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和左、右侧偏运动。以关节有松动感为佳。
14.颞下颌关节牵动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颈部向健侧轻度弯曲,口张至最大弧度;术者,立于其健侧。
手法一手扶着其患侧顶颞部,另一手,拇指包裹无菌纱布,或干净手帕,伸入口内,置于患侧下臼齿的咬合面上,示指在外扣着下颌角,其余手指托着下颌体,在拇指用力向后下方按压的同时,让患者徐徐闭口,拇指迅速退出口外,如此反复多次。
15.颞下颌关节推按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口张至最大弧度;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
手法两手大鱼际成左右位,置于其患侧颞下颌关节部和健侧下颌部,在让患者反复张闭口的同时,两手顺势用寸劲交错推按,患侧颞下颌关节部有回位声,或回位感为佳。
16.颞下颌关节口腔内整复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枕部靠于墙壁,使头无后仰的余地,口张至最大弧度;术者,立于其前面。
手法两手拇指成左右位,包裹无菌纱布,或干净手帕,伸入其口内,置于两侧下臼齿的咬合面上,示指在外扣着下颌角,其余手指托着下颌体,在两拇指用力向后下方按压,其余手指与拇指配合拿着下颌体,并向后下方推送的同时,托下颌体的手指,顺势向后上方端托,使髁状突滑入关节窝内,颞下颌关节部有回位声,或回位感,则前脱位整复成功。与此同时,拇指迅速滑至两侧前庭,并退出口腔,以防咬伤。
若为单侧脱位,也可用此法整复,只是置于健侧的拇指,不需用力向后下方按压,仅起维护作用。
17.颞下颌关节口腔外整复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两手拇指成左右位,置于其两侧髁状突前缘(下关穴),示指扣着下颌支的后缘(耳垂下缘),中指扣着下颌角后缘,环、小指托着下颌角下缘,先以两手拇指,对应按压两侧下关穴1分钟(患者自觉两侧下颌部酸麻,局部困胀,口内流涎);继之,两手拇指用力向后上方推按髁状突,在让患者主动闭口的同时,其余手指顺势向前上方端托下颌体,使髁状突滑入关节窝内,颞下颌关节部有回位声,或回位感,则前脱位整复成功。
若为单侧脱位,也可用此法整复,只是一手托着其健侧下颌部;另一手,拇指置于患侧髁状突前缘,其余四指扣着颈后部,先以拇指按压患侧下关穴1分钟,继之,拇指用力向后、上方推按髁状突的同时,托健侧下颌部的手,顺势用寸劲向后、向患侧一推,使髁状突滑入关节窝内,患侧颞下颌关节部有回位声,或回位感,则前脱位整复成功。
18.枕骨边缘揉压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颈部轻度前屈;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
手法一手扶着其额部;另一手,拇、示二指成左右位,从第2颈椎棘突外缘(天柱穴)起,反复揉压两侧枕骨边缘,至乳突部(完骨穴)附近(图21)。
19.斜方肌推揉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颈部向健侧轻度弯屈;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
手法一手扶着其顶枕部;另一手,拇指从第2颈椎棘突外缘起,反复推揉患侧斜方肌,至肩胛冈上缘(秉风穴)附近。
20.斜方肌揉压、弹拨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扶着其顶枕部;另一手,拇指从第2颈椎棘突外缘起,反复揉压、弹拨患侧斜方肌,至肩胛冈上缘附近。以痛点部位为操作重点。
21.斜方肌揉拿、提弹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颈部向患侧轻度弯曲;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
手法一手扶着其顶枕部;另一手,拇、示二指,从第2颈椎棘突外缘起,反复揉拿、提弹患侧斜方肌,至肩胛冈上缘附近。
22.胸锁乳突肌推揉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颈部轻度前屈;且向患侧弯曲;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
手法 一手扶着其健侧顶颞部;另一手,示指从乳突部(完骨穴)起,反复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至锁骨上窝部(缺盆穴)附近。
23.胸锁乳突肌揉拿、提弹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扶着其健侧顶颞部;另一手,拇、示二指,从乳突部起,反复揉拿、提弹患侧胸锁乳突肌,至锁骨上窝部附近。
24.胸锁乳突肌揉压、弹拨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扶着其健侧顶颞部;另一手,示指从乳突部起,反复揉压、弹拨患侧胸锁乳突肌,至锁骨上窝部附近。以病变部位为施术重点。
25.项韧带揉拨法
体位 患者,取正坐位;颈部轻度后伸;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
手法 一手托着其下颌部;另一手,拇指从第2颈椎
(哑门穴)起,反复揉拨棘突上的项韧带,至第7颈椎(大椎穴)附近(图22)。以颈4~6椎部位为揉拨重点。
26.项韧带揉拿、提弹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托着其下颌部;另一手,多指从第2颈椎平面起,反复揉拿、提弹项韧带,至第7颈椎附近。
27.椎旁肌揉拨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颈部向健侧轻度弯曲;术者,立或坐于其患侧。
手法一手扶着其患侧顶颞部;另一手,拇指从第2颈椎棘突外缘起,反复揉拨患侧椎旁肌(头夹肌、颈夹肌),至第2胸椎棘突外缘(大杼穴)附近。以病变部位为揉拨重点。
28.颈部侧屈运动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颈部轻度前屈;术者,立或坐于其患侧。
手法一手托着其下颌部,前臂置于患侧肩部,保持头部的位置,另一手,扶着患侧顶颞部,反复将头颈部向健侧侧屈至最大弧度(图23)。
29. 前斜角肌推揉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颈部轻度前屈,并向健侧弯曲;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
手法一手扶着其头顶部,另一手,示指从第3颈椎平面(扶突穴)起,反复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后缘的前斜角肌,至锁骨上窝部附近。
30.前斜角肌揉压、弹拨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扶着其头顶部,另一手,示指从第3颈椎平面起,反复揉压、弹拨患侧前斜角肌,至锁骨上窝部附近(图24)。以锁骨上窝部的前斜角肌肌腹为施术重点。
31.卧位颈椎牵动法
体位患者,取仰卧位,颈部轻度前屈,两手紧扶两侧床缘;术者,坐于其头部的后面。
手法两手成左右位,托着其两侧下颌部,在沿肢体纵轴,持续而有力牵引颈椎,且反复左右旋转头部的同时,两手顺势用寸劲向前上方端托(图25),颈部有回位声,或回位感为佳。
32.坐位颈椎牵动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颈部轻度前屈;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
手法 两前臂远端成左右位,置于其两侧肩部,两手拇、示2指托着枕部及下颌部,手和前臂成相反方向用力,在沿肢体纵轴,持续而有力牵引颈椎的同时,两手顺势反复行头颈部的各方运动。
33.枕颌带颈椎牵引法
体位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前屈至所需弧度。
手法枕颌带成前后位托着其枕部及下颌部,带上端的牵引绳穿过固定于床头架上的滑车后,下垂悬挂重量进行牵引。
牵引重量,可从2~3公斤起,随病情变化,逐渐增重,最多以6~7公斤为宜。每次牵引时间,开始可为15~30分钟。待适应后,可逐渐增至1~2小时。枕颌带牵引,应在手法治疗前进行。1日1~2次。
34.颈椎旋转矫正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颈部前屈至所需弧度;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
手法一手扶着其患侧颞枕下颌部,另一手,托着健侧下颌部,在让患者头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弧度,且有阻力的同时,两手顺势用寸劲交错一扳(图26),颈部有回位声为佳。
35.环枢关节旋转整复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拇指置于其枢椎棘突的患侧缘,用力推按棘突作为支点,其余手指,扶于健侧肩部,另一前臂,托着下颌部,手绕过健侧耳后扶于枕部,在让患者头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弧度并向上牵引颈椎的同时,托下颌部的前臂,顺势用寸劲向患侧斜上方(约30°)一扳(图27),环枢关节部有回位声,或回位感为佳。
36.颈椎定点旋转整复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拇指置于其病灶颈椎棘突的患侧缘,用力推按棘突作为支点,其余手指,扶图28颈椎定点旋转整法着患侧颞枕部,固定头部的位置;另一手托着健侧下颌部,在让患者头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弧度,且有阻力的同时,托下颌部的手,顺势用寸劲向患侧一扳(图28),颈部有回位声,或回位感为佳。
37.提肩胛肌揉压、弹拨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颈部轻度前屈,患侧手扶于对侧肩部,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
手法一手扶着其健侧肩部,另一手拇指反复揉压、弹拨患侧肩胛内角附近的提肩胛肌肌腱(图29),局部有酸麻、胀感为宜。
38.肩部捏拿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
手法两手多指成左右位,从下位颈椎外缘起,反复捏拿两侧肩部至肩峰(巨骨穴)附近。
39.胸、背部揉压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立或坐于其患侧。
手法两手大鱼际,或掌根成前后位,置于其患侧胸背部,在让患者深呼吸的同时,两手顺势对应、反复揉压患部及其周围,以有热感为宜。
40.胸部推揉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患侧上肢虎口叉腰;术者,立或坐于其健侧。
手法一手扶着其患侧腋部;另一手,多指或大鱼际,从胸骨外缘起,反复推揉患侧胸部,至腋中线(辄筋穴)附近。以病变部位为推揉重点。
41.胸肋关节推揉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扶着其患侧腋部;另一手,拇指或大鱼际,从胸骨外缘起,反复推揉患侧病变胸肋关节及其周围,以有热感为宜。
42.胸肋关节揉压法
体位 同上。
手法 一手扶着其患侧肩部;另一手,拇指或大鱼际,反复揉压患侧病变胸肋关节及其周围,以有热感为宜。
43.胸肋关节整复法
体位 患者,取仰卧位;术者,立于其右侧。
手法 两手手掌成左右位,环抱其两侧胸胁部,在让患者深吸气,并张口徐徐呼气的同时,两手顺势反复行胸廓的左右旋转运动(图30)。
44.胸部敲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患侧上肢上举;术者,立于其患侧。
手法一手握着其上举患肢的腕部,并稍用力向上牵拉,在让患者深吸气,闭气三五秒钟后,且张口徐徐呼气的同时,另一手虚掌顺势反复敲患侧胸部病变部位及其周围,如此反复多次。
45.胸部揉搓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患侧肩关节轻度后伸并旋内,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置于背后;术者,立或坐于其健侧。
手法一手握着其后背患肢的腕部,并稍用力向上牵拉;另一手,手掌或大鱼际,从胸骨外缘起,反复揉搓患侧胸部病变部位及其周围,以透热为度。
46.胸部揉拨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握着其后背患肢的腕部,并稍用力向上牵拉;另一手,示、中二指重叠,从胸骨外缘起,反复揉拨患侧胸部病变部位及其周围,以有胀痛感为宜。
47.胸肋关节揉搓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握着其后背患肢的腕部,并稍用力向上牵拉;另一手,手掌或大鱼际,从胸骨外缘起,反复揉搓患侧胸部病变胸肋关节及其周围,以透热为度。
48.上部胸椎整复法
体位 患者,取正坐位,两手十指交叉,抱于枕部;术者,立于其后面。
手法 两手成左右位穿过其两侧腋下后,手扶于手背部,在让患者抬头、挺胸、深吸气、咳嗽,两臂快速向
49.背部推揉法
体位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立于其左侧。
手法两手手掌或大鱼际成左右位。从第2胸椎平面(大杼穴)起,反复推揉两侧背部,至第12胸椎(脾俞穴)附近。以患侧为施术重点。
50.胸椎揉拨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大鱼际或掌根,从第2胸椎(陶道穴)起,反复按序揉拨胸椎,至第12胸椎附近,以有热感为宜。
51.背部揉搓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两手手掌或大鱼际成左右位,从第2胸椎平面起,反复交替揉搓两侧背部,至第12胸椎附近,以透热为度。
52.肋椎关节整复法
体位同上。
手法 两手大鱼际交叉成左右位,从第2胸椎平面起,随患者呼吸,有节律的按序颤压两侧肋椎关节,至第10胸椎(胆俞穴)附近(图32),以病变部位有回位声为佳。
53.扩胸运动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两手十指交叉,抱于项部;术者,立于其后面。
手法两前臂成左右位,越过其两臂前方后,手背置于上背部作为支点;在让患者抬头、挺胸的同时,两前臂顺势用寸劲反复快速回收,使胸部充分扩张(图33),肩关节部有分离声为佳。
54.背部踩压法
体位患者,取俯卧位于踩床上,胸部垫一棉枕;术者,立于其床上。
手法两足跖外缘部成左右位(足心相对),从第2胸椎平面起,随患者呼吸,有节律地按序交替踩压两侧背部,至第12胸椎附近,以病变部位有回位声为佳。
55.胸椎踩压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足踩于其骶骨部;另一足跖部,从笫2胸椎起,随患者呼吸,有节律地按序踩压胸椎至第12胸椎附近(图34),以病变部位有回位声为佳。
56.肩胛部推揉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术者,立或坐于其健侧。
手法一手扶着其患侧肩部;另一手,大鱼际或掌跟,从肩胛内缘起,反复推揉患侧肩胛部及其周围,至肩峰(肩髎穴)附近。
57.肩胛部揉压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扶着其患侧肩部;另一手,拇指或掌跟,从肩胛内缘起,反复揉压患侧肩胛部及其周围,至肩峰附近。以病变部位为揉压重点。
58.肩胛部揉搓法
体位同上。
手法一手扶着其患侧肩部;另一手,手掌或大鱼际,从肩胛内缘起,反复揉搓患侧肩胛部及其周围,至肩峰附近,以透热为度。
59.肩胛部痛点揉拨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患侧肩关节稍外展,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
手法一手握着其患侧肘部,在行肩关节顺或逆时针方向旋转运动的同时,另一手拇指顺势反复揉拨患侧肩胛部的病变部位及其周围,以有热感为宜。
60.胸椎颤压法
体位患者,取俯卧位,胸部垫一棉枕;术者,立于其左侧。
手法两手手掌重叠,从第2胸椎起,随患者呼吸,有节律地按序颤压胸椎,至第12胸椎附近(图35),以病变部位有回位声为佳。
61.菱形肌弹拨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患侧肩关节轻度后伸并旋内,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前置于背后;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
手法 一手握着其后背患肢的腕部,并稍用力向上牵拉;另一手,拇指从肩胛内缘中下1/3部起,反复滑行弹拨跷起之肩胛骨前面的菱形肌肌腱,至肩胛内角附近(图36)。
62.背阔肌揉拿、提弹法
体位患者,取正坐位,患侧上肢虎口叉腰;术者,立或坐于其后面。
手法一手扶着其健侧肩部;另一手,多指从肩胛下角外缘起,反复揉拿、提弹患侧背阔肌,至腋窝(肩贞穴)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