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同时,大学生本身也是决定就业能力大小的关键的主体因素。大学生应该主动地努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一、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大学生,主要任务就是接受高等教育服务,大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决定了其实际获得的高等教育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进而决定就业能力的大小。因而,大学生努力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1.端正学习态度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社会精英的专利,而是普通民众一种常见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而且,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下,大学生就业面临较大的风险。北京某高校的就业状况清楚地表明,大学生就业确实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而且未来的就业形势会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必须清楚这种就业环境,并认识到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业结果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就业能力,而在既定高等教育服务条件下,就业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自己学习的努力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将严峻的就业压力转化为主动学习的动力。
2.拓宽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造就复合型人才
仅仅端正学习态度是不够的,还要将这种学习态度体现在实际的学习行动中。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造就复合型人才。
第一,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忽视像思想品德修养这样无法立即带来实惠的知识的学习。事实上,思想品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属性,往往是人们经常忽略的东西,但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它可能会直接影响到求职的成败,甚至整个人生的成败。曾经有个求职者为了增加求职成功的概率,承诺把其原单位具有一定商业秘密性质的科研成果带过来,结果他没有被录用——他既然可以把原单位的成果带过来,有一天他同样可以再把本单位的成果带给别人。在利益导向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应该与其高学历相对应,不应该过于急功近利而冲破思想道德的底线。
第二,夯实基础知识。普通高校教育与在职培训不同,它必须对大学生传授一定比例的基础知识,尽管这些知识并不能立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但却可以使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拥有长远发展的潜能。大学生应夯实基础知识,形成以下三种基本能力。一是“说”的能力。不论是什么专业的大学生,也不论其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虽然语文知识应该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掌握的内容,但实际上,有些大学生的语言功底并不好,这会直接影响到交流与表达。因此,大学生必须要重视《大学语文》的学习,注重遣词造句、普通话等基本功的训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很多用人单位都有一定量的涉外业务,因而,大学生要掌握一种能够进行国际交流的语言。英语是一种使用范围最广的国际性语言,在很多高校都是必修课,大学生必须学好。除了要通过国家四、六级考试外,还要注意听、说等实际能力的训练。二是“写”的能力。写是与语言表达相辅相成的一种表达方式,活动方案、经费预算、工作总结等都离不开书面表达形式。大学生要有“写”的意识,不断提高写作能力,最好能使“写”出来的作品见报或见刊。三是“办公”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很多单位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掌握OFFICE系统等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网络知识是必需的。做学生干部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因而,也有助于大学生的“办公”能力。
第三,拓宽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专有人力资本的基础,也是本专业与其他专业相区别的集中体现。不仅要学好作为必修课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拓展作为选修课的专业知识。知识积累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多学一门课可能并不会立即体现出其价值,但日积月累,大学四年中,学与未学、认真学与不认真学,会使专业知识和能力出现很大的差异。没有宽广的知识面,将会减少就业选择的机会。如2001年在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的一次人才招聘会上,有个公司要求求职者当场指出所给机械设计图纸中的错误,有的求职者望而却步,有的求职者虽然踊跃参与,但也被当场否定。很多专业都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试,如会计专业的会计证、注会证,金融专业的证券从业资格证,法律专业的司法考试证,等等。大学生要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补充各种资格考试所要求的新内容,争取获得更多的从业资格证,以增强与用人单位的对接性。
第四,加强实践锻炼。现在用人单位一般都比较看重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实践锻炼是提高大学生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它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它能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并激发创新思维。很多高校在大一至大三期间,专门安排了暑假或寒假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很好机会。大学生要抓住这个机会,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观察与思考一些相关的现实问题,并将成果通过学年论文的方式体现出来。而且,还要利用好毕业实习的实践机会。毕业实习一般都安排在大四,这时,大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并具备更强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可以使大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高。如果有幸被用人单位看中,则可能被直接录用,就可以轻松地解决就业问题。另外,上学期间,大学生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做一些相关的兼职工作。这一方面有助于了解社会、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第五,接受就业指导培训。接受就业指导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大学生要认识到接受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就业指导培训。首先,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就业报告会,了解宏观就业形势,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以及努力的方向。其次,要接受就业技能技巧的培训,提高展示自我才华的能力,更好地包装和推销自己。最后,要保持与就业指导中心经常性的联系,获取更多的就业政策信息和人才需求信息,以免错过好的工作机会。
3.改进学习方法
在大学学习中,识记知识只是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一些中学时被证明有效的学习方法可能不再适用。要改进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尤其要培养自学能力。在本科教学阶段,既要重视对知识本身的深化和理解,也要注重科研意识和科研性方法的培养。科研性学习是一种强调科研创新的学习模式。大学生可以参与导师的课题,在辅助导师做课题的过程中,掌握实地调研、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科研能力,提高学生效果。
二、调整就业观念与就业意愿
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下,进入大学不再意味着进入了“保险箱”,等待国家分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地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
1.树立积极、主动、灵活的就业观念
在我国现有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消极等待是无法得到任何结果的。要实现就业,必须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多一分汗水,就多一分收获。因而,要树立积极、主动的就业观念,为积极的就业行为提供原动力。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转轨,很多单位实行聘任制,聘期满后是否再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劳动力转岗与流动的速度加快。大学生要树立灵活的就业观念,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骑驴找马”的方式,即先去一个不太理想的单位工作,有机会再做调整。一方面,可以避免失业带来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积累工作经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再就业的竞争优势。
2.及时调整就业意愿
就业预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就业预期是否合理取决于它与客观现实是否相符。过高的就业预期不利于就业目标的实现,而较低的就业预期一般只会影响搜寻成本,并不会影响最终就业结果。因为就业预期降低,搜寻的范围就会扩大,搜寻成本必然会增加;但条件较好的单位也会落在这个搜寻范围之内,不会因为就业预期较低而漏网。降低就业预期,只是扩大了职业选择空间,这意味着可以接受较差的单位,但并不意味着有好的单位而不去选择,而一定要接受较差的单位。“高也成、低也就”是当前大学生合乎理性的就业意愿的特征。当就业预期远远高于客观现实时,要能够主动、及时地调整就业预期,才能顺利地实现就业目标。
三、采取积极的就业行动
在就业体制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要了解更多就业政策、获得更多有效的人才需求信息、完成签约手续等,都需要大学生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大学生要在以下几个求职环节花大力气。
1.信息收集
信息不充分是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的重要标志。从信息发布角度,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发布方式不同,有的在本单位网站上发布,有的在高校就业指导网站上发布,有的去人才招聘会直接发布、当场招聘。从信息传递角度,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传播也缺乏一个统一的场所和渠道,影响了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信息接收角度,大学生往往经常奔波于全国各地、无固定住所,难以及时地接收到各种就业信息。因此,大学生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就业信息。首先,大学生要保证手机等通信工具畅通,并经常查看邮箱,及时接收可能发来的求职回复信息。其次,大学生要主动与就业指导中心、班主任或班干部保持联系,及时获得学校发出的相关就业信息。再次,大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去某些用人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网站看看,拓宽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最后,大学生在人才招聘会上投简历时,要注意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尤其是联系方式,以保证能够与用人单位随时取得联系。
2.简历的制作与投递
简历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形成第一印象的基本资料,简历制作不仅要突出优势,还要简洁、别致,能够在众多的求职材料中凸现出来,以争取第一轮面试的机会。前面已经分析,投递太多简历无益于求职目标的实现,但不投简历或投简历太少肯定也是不利于就业的。要在初步判断与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向一些单位投简历,可投可不投的单位尽量投。求职者较多时,有些用人单位收了一些简历之后就不再接收简历或者退场。在这种情况下,求职者应该尽早进场,争取第一时间把简历投出去,并争取与招聘人员有更充裕的沟通的时间和机会。
3.主动联系
投递简历之后,要尽早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一种情况是,由于求职简历太多,工作人员可能由于一时疏漏而没有看到你的简历,如果打电话问问情况,可能使你的简历从众多废弃的求职材料中再次脱颖而出,重新获得一次机会。另一种情况是,投过简历后主动打电话问问情况,表明想进这家单位的愿望和诚意,也会增加求职成功的概率。
4.面试准备
上述环节都是求职成功的前提,而面试则是求职成败的决定性环节,最需要花功夫。在面对多个单位的邀请函时,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用人单位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最好不要“撒胡椒面”,而要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几个重点单位,以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面试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了解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单位所在地、单位性质、主要业务、文化理念等。其次,要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和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设想一下面试可能会问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最好做一个书面的材料准备。最后,要考虑好如何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在面试的过程中,要沉着冷静、热情大方而得体,并突出以下三点:一是扎实的理论功底。大学生与下岗职工、民工等求职群体的重大区别在于其具有较高的知识和技能。尽管这些知识和技能未必与实际工作完全对口,但它显示了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二是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力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但能力本身又高于知识,它与实际工作有较强的对接性,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进入工作单位之后的业绩。三是高尚的人品与职业道德。面试看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的某方面因素,团队精神和情商因素往往会成为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展现自身才能的时候,不应贬低或故意嘲弄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