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27300000014

第14章 促进你的兴趣成长

激发你的兴趣

兴趣不是天生的,不是我们的心里自发生长出来的。但是,我们的心里都有兴趣的种子,都可以在一些条件下被激发而生长出兴趣的大树。这些催发兴趣生长的条件是什么?我们该借助什么因素来激发兴趣?

首先,是借助好奇心激发兴趣。

桑代克是动物心理学的鼻祖,联结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创建了教育心理学,也是美国教育测验运动的领袖之一。他生于美国麻省一个牧师家庭,生性害羞孤独,只有在学习中才能找到乐趣。他一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著述颇多。桑代克对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主要来源于他对小鸡、小猫研究的结果。

1895年,他到哈佛大学,做小鸡走迷宫实验,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继续利用猫和狗等做实验。他在实验中发现,最初,小鸡、小猫、小狗都是在死路里转来转去,偶尔会找到出口,逃出迷宫,而这通常需要花很长时间。但重复多次以后,小鸡、小猫、小狗在死路中瞎转的次数都会减少,花费的时间也会减少很多;训练到一定次数以后,一把它们放入迷宫,它们甚至会立即直奔出口而去,很快就成功逃脱。

桑代克认为,小鸡、小猫、小狗都不是通过推理和观察而学会逃出迷宫的,它们之所以能够顺利逃脱,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不断地尝试,在不断地尝试和失败中慢慢消除那些无用的行为,记住那些有助于逃脱的行为,用桑代克的话说,就是它们已经在这些有用的行为和行为的目标之间建立了联系。

桑代克还有另外一个实验: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块是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试验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就能打开箱门。下面是实验装置的示意图。

桑代克据此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明确地指出“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同时,他还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学习的过程就是尝试的过程。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就在于不断地尝试,就在于不断地探索。这,就离不开一颗不灭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推动人去尝试探究的力量。

所谓好奇心,就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之心。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有好奇心,就会逐渐形成对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培养兴趣,首先应当培养自己的好奇心。一是要始终保持童心。只有保持一颗童心,才能对眼前的事物和活动觉得新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居里夫人说:“一个在实验室中的学者,并不只是一个技术人员,他也是一个孩子。”二是要始终以不熟悉的眼光去观察熟悉的事物,不能“司空见惯”,也不能“见怪不怪”。三是对事物要多疑好问。多疑和好问,是好奇心强的表现,只有始终保持多疑好问的习惯,才能始终保持对事物的兴趣。

其次,是借助目标激发兴趣。

我们已经知道,需要是兴趣的源泉之一,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生存的需要,使人对食物产生兴趣。实现理想的需要,会使人对学习环研究产生兴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正是为了实现少年时代的理想目标,才对钻研哥德巴赫猜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所以,一切立志于成才的青少年,应当从小就用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来激发自己的兴趣。

但是,光有远大理想还不行。有的同学觉得,当科学家尽管目标远大,但毕竟是将来的事,离自己太遥远了,感觉不到每天的学习,与将来可能从事的科学事业紧密相连。于是,这个远大目标可能难以激发人的兴趣。但是,如果老师要求把今天学过的课文背下来,明天检查,同学们也许会被迫兴趣大增,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如果这篇课文早已背过,老师还留这样的作业,便觉得兴味索然了。这是为什么呢?许多同学制订过各种各样的学习计划,来督促自己学习,可结果呢?往往虎头蛇尾,能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这是为什么?除了缺乏恒心以外,更主要的是计划制订得过于苛刻,目标过高。这容易让人失去信心,也就没有了兴趣。

可见,利用目标激发兴趣,要让目标适当。适当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怎样叫做目标适当呢?有人拿摘苹果打比方。苹果要悬得恰到好处,太低了,让人唾手可得,没意思,谈不上兴趣;太高了,让人望而却步,没希望了,也没有了兴趣。应当是让人经过一番努力,必须要“跳起来”才能够得着。这样,人才更有兴趣去努力。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制订一个“跳起来够得着”的目标,然后自己再努力去实现它。这样,你会对达到目标产生强烈的兴趣。

具体说到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如果你在期中考试时某科成绩是75分,你想一想还能不能使它再提高一些?提高10分怎样?如果你觉得通过努力能够达到,那么就可以把它作为你后半学期该科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在期末考试中你如愿以偿,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会激起你进一步探求新知识的兴趣。如果没能如愿,想一想是否目标订得过高?还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够?一般来说,多年的学习生活,已使我们对各门学科的难易程度有了一定的把握,自己要付出多大努力,达到多高的水平也能大致有数。如果暂时还没有这种直觉也不要紧,经过几次尝试调节,你便会感受到你最佳的目标状态了。有了适当的目标,你会觉得有奔头,兴趣也就为之大增。

再次,是借助感染激发兴趣。

有时候,为了激发兴趣还有一个办法。这个办法是日本的铃木博士培训幼儿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

铃木给幼儿办小提琴班。孩子开始来小提琴班的时候,随便他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并且故意不给他小提琴。不多久,他就安安静静坐下来,观看别的孩子拉提琴。

铃木还让孩子的母亲一定要先学会至少拉一首曲子。这样,母亲就要在家中学习。同时,家里每天播放拉小提琴的录音。这对孩子也是一种感染。不出两三个月,孩子就自己想拉了。老师一直等待,直到孩子再也抑制不住羡慕的心情时,才给他上第一节小提琴课。这就是用感染的方法来潜移默化,无形中诱发孩子的兴趣。这有点像我们的食欲,越命令你“快,快吃”,你越没“胃口”。让你看别人津津有味地吃,故意先不给你吃,你便食欲大增。这对我们很有启示。兴趣往往是感染而激发出来的。比如说,家长酷爱读书,勤于笔耕,孩子总会对书本发生点兴趣;而孩子小小年纪乐于“码长城”,家长也往往精于此道。

所以,我们不要总是把对什么没有兴趣挂在嘴边,拒绝接触有关的事物,而应该先把有没有兴趣放在一边,创造条件去接触有关的事物或活动,接触有关的人。所谓“近朱者赤”一样可以用在这里。由于经常接触,逐渐地潜移默化,你就会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有关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最后,是借助竞赛激发兴趣。

不少研究的结果证实,适当的竞赛活动可以激发兴趣。我们自己也都有这方面的体验,在竞赛活动中,我们往往热情高涨,兴趣盎然。

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我们已经知道,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竞赛活动,正好是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个好途径。而青少年时期又是自我表现欲望强烈的时候,争强好胜,乐于表现。竞赛活动正好可以满足我们的这一需要。因此,为了激发自己某一方面的兴趣,你最好是积极参与有关的一些竞赛活动。

比如你要激发自己的演讲兴趣,培养自己口语表达的能力,就应该积极参加有关的演讲类的竞赛活动。为了在竞赛中获得好成绩,你自然会热情甚至忘我地投入到有关活动中去。于是,不论竞赛的结果如何,你会发现,哪怕是原本无所谓的事情,逐渐也会变得越来越有兴趣。而且,由于兴趣的力量,你这方面的才能也会逐渐提高,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感,成功感又会使你更有兴趣。如此进入良性循环,兴趣可能会永远伴随着你。

强化你的兴趣

我们不妨先来听听一位过来人的故事——

昨天在我们家属院的活动小区,我边跳绳边照看着疯跑疯闹疯玩着的儿子。一位女士领着孩子同我打招呼,走进才看清原来是我上学时最要好的同学。她看了看我手中的跳绳,甚为惊奇。“记得上学的时候你不爱运动呀,怎么现在跳绳不离手呀”。我说那时候我是不爱运动,可现在竟然对运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天不跳绳还受不了。我还告诉她我培养了好几样有兴趣的事情呢,除运动外,二胡,唱歌,读书写作。我说一样,同学就惊奇地眨一下眼睛。她感到不可思议。“上学的时候我们俩那么要好,可没见你有这些爱好的,几年没见你像变了一个人呀!”

我的这些兴趣培养到现在很不容易。一个人对一件事的兴趣说来简单,自己高兴就行,但若是对有意义的兴趣想培养起来真的好难,需要毅力和耐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绝对见不到成效,的确,兴趣需要努力地去培养。

就拿跳绳来说,我已经坚持了一年半。初跳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那时候觉得跳绳简直就是在受罪,跳了几天两个脚腕都肿了,两条腿也疼得打不了弯,当时足足有一百个理由就此放弃。但是,咬牙坚持了一段时间后逐渐就习惯了,到现在一天不跳真受不了,而且越跳越轻松,每天轻松地跳半个小时的绳对我来说成了享受。一次在家属院里跳绳,旁边的几位小朋友非要跟我比赛,结果谁也比不过我,几个小朋友对我佩服得个个全都伸出了小舌头。

我的体会是,兴趣是件简单的事情,又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对有意义的兴趣的培养是一个坚持不懈的实践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你会慢慢找寻到它的乐趣。

这位女士的体会很好,兴趣简单也不简单。这一切都在于,你是否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去磨练来强化你的兴趣。

我们已经知道,实践和毅力是兴趣的一个重要的源泉。就青少年来说,兴趣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只有下苦功钻进所学的学科中去,经常地从事有关的活动,兴趣才会逐渐得到强化。这是因为,兴趣能推动人们去获得有关知识,但问题还有另一面,兴趣的产生又是以对事物具有一定知识为基础的,有关的知识越来越多,相应的兴趣也会越来越强烈,也就越来越容易在这方面有所成就。

下面就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那天晚上,已工作一天的他,想放松一下自己疲劳的神经,于是来到一家电影院。电影院里正在放映《南极考察记》,影片讲述着探险家们在南极探险的稀奇故事,并且不时地穿插着一些南极动物——企鹅、磷虾和逆戟鲸,像是怕探险家们过于寂寞似的。特别是逗人喜爱的企鹅在银幕上一出现,马上就会爆发出满场的笑声。这种动物太可爱了,太滑稽了,简直就是动物世界里的卓别林。

看着可爱的企鹅他却没有笑。他的眼睛睁得像牛眼似的,看着企鹅们身穿黑色的燕尾服,在银幕上昂首挺胸地表演着。他太熟悉企鹅了,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他全都了如指掌,像熟悉他的家人一样熟悉它们。

但是,这天银幕上的企鹅让他感到陌生。银幕上的企鹅不是他熟悉的17种企鹅中的任何一种。怕看不清楚,他把座位向前移了一排,又移了一排,他的座位一个劲地向前移动,已从最后一排移到最前排了。他的脸快贴到银幕上了,但他还是没有认出这种企鹅。

他离开电影院后就去打听探险队。听说探险队在新西兰,他立即订了飞机票,急急忙忙打点行装,像追赶灵感似的飞往新西兰。到了新西兰才知道,探险队又踏上了新的探险征程。他心里懊丧极了,但又一想,探险队走了,可探险队从南极带回来的企鹅不会被带走。他又开始四处打听那些企鹅的下落,那种焦急的心情就像是寻找自己忽然走失了的孩子。有人告诉他,那些动物都在动物园里。他饭都顾不上吃就赶到新西兰动物园,向企鹅馆直奔过去。

那些企鹅们还像往常一样,穿着燕尾服,迈着绅士步,大摇大摆地走着,一副滑稽可爱的样子。他比较着,端详着,看着看着竟然大笑起来,笑得那样开心,那样自信。像结识新朋友似的,他发现了不同于自己以前熟悉的17种企鹅中任何一种的新企鹅——第18种企鹅。

电影院中有上千个观众,谁也没有他这样荣幸;探险队中有许多动物学家,谁也没有他这样荣幸。是他,发现了第18种企鹅。他,就是企鹅专家、德国著名动物学家——科尔姆。

为什么第18中企鹅被科尔姆发现?中国古时候,有个叫刘勰的文艺理论家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科尔姆之所以能够发现了第18种企鹅,因为他熟悉已经发现的17种企鹅,因为他对企鹅有了太多的研究和了解,因为他在对企鹅的研究中形成了太强烈的兴趣。

美国发明家法拉第,经过深入地钻研实践,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年青的时候是个书店学徒,对电学一无所知,自然也没有什么兴趣。后来,他在装订新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时,书中的电学知识引起了他的好奇心。由此,他读了进去,入了门。在不断地钻研活动中,让他对电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由此看,当我们没有认真钻研某一学科的时候,就谈不上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学习的兴趣也要在钻研的活动中养成,在学习的实践中养成。这个过程,也就是不断强化兴趣的过程。

怎样在实践中更好地强化自己的兴趣呢?具体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两个。

首先,在同伴互动中来强化兴趣。

我们都知道鲁迅,鲁迅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这当然与他本人的主观努力分不开,但也应看到鲁迅一生中所结识的朋友对他的帮助。鲁迅早年从师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不久又与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结下深厚友谊,同辈中的朋友有许寿裳,年轻些的有茅盾、许广平,尤其后来与翟秋白、冯雪峰的友谊,为世人所称颂。他曾录前人对联赠翟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以表达两人友情之深。

在德国古典文学史上有两个伟大人物:歌德与席勤。他俩性格迥异,思想观点上也存有分歧,但相同的志趣却将他们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歌德与席勒没有这段有口皆碑的友情,那么,他们的“伟大”就要打上折扣。他俩不仅合写了一些世界名著,而且在相互交往中,彼此的能力和思维方式也得到了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互相组合在一起,共同研究探讨,相互影响,相互感染,是强化兴趣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青少年的心理尚未定型,模仿性强,可塑性也强,在刚刚踏上人生道路时,要想成才,一定要充分发挥同伴互动的积极作用,磨练强化自己积极健康的兴趣。

为此,积极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是个好办法。许多学校都成立一些兴趣小组,如写作兴趣小组、数学兴趣小组、科技兴趣小组,书画兴趣小组、器乐兴趣小组,等等。参加这些兴趣小组的实践活动,就能是你的兴趣逐渐得到强化。

其次,在角色扮演中来强化兴趣。

角色,原是戏剧舞台上的专门用语,是指演员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的人物。心理学家借用了这个概念,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效的心理训练技术——角色扮演法,也就是让一个人有意识地去“假扮”某种角色,从而按照那个角色的期待和要求,获得该角色的体验和感受。比如,让学生扮演教师角色,售货员扮演顾客盼角色。

学习成绩不佳的人,几乎都是学不进去的人,缺乏兴趣,不能深刻领悟,不会灵活运用。假如巧妙运用一下角色扮演法,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们想象成一个合适的角色,就能逐渐形成并强化自己的学习的兴趣,获得不同寻常的体验和收获。

角色扮演法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地方。但是,如果想让它真正在学习中产生奇妙的作用,关键取决于两点:其一,要根据学习对象的性质和具体的学习内容,选择最为恰当又能取得最佳学习效益的角色;其二,要有强烈的角色意识,也就是要像个演员一样,深入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与角色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产生很强的角色心理效应。

语文课是最适合运用角色扮演法的科目。学习游记时可把自己想象成导游,在饱览大自然的无限美景;学习戏剧时可把自己想象成其中一个角色,“其言皆若出自吾心”,学习表现战争的文章时,可把自己想象成指挥员,亲自在指挥着千军万马,学习诗歌时,又可想象着自己正在舞台朗诵……

其它课程也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法。对于复杂的数学定理,可以想象自己是个教师而给学生推导;对于物理化学知识,可以想象自己是个科学家,正在通过实验加以研究;政治课学到时事政策,你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个外交部发言人,流畅准确地回答记者的提问;学习历史知识时,你还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历史展览的讲解员,正对着图片和模型,为观众作精彩的讲解。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角色扮演法,可以使自己全身心投入,感受到作者思想的精髓,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思考、想象、观察、注意、阅读的能力,获得了高效的学习效益,同时,也强化了你的学习兴趣。

拓宽你的兴趣

有的同学说,我是文科生,我的兴趣是文学,有的同学说,我是理科生,我的兴趣是数学。为什么还要拓宽兴趣?

在不少人看来,数学和文学似乎是磁铁的两极,前者靠理性思维,后者属形象思维,两者互相排斥。然而,历史上许多大数学家都有较好的文学修养。

我们先看看来自国外的故事。

笛卡尔对诗歌情有独钟,认为“诗是激情和想象力的产物”,诗人靠想象力让知识的种子迸发火花。为马克思所敬仰的数学家莱布尼兹,从小对诗歌和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他充分利用家中藏书,博古通今,为后来在哲学、数学等一系列学科取得开创性成果,打下坚实基础。

数学王子高斯在哥廷根大学就读期间,最喜好的两门学科是数学和语言,并终生保持对它们的爱好。他大学一年级从图书馆所借阅的25本书中,人文学科类就占了20本。正当做数学家还是语言学家的念头在脑中徘徊时,19岁的高斯成功地解决了正17边形的尺规作图问题,从而坚定了从事教学研究的信念。

继高斯之后的伟大数学家柯西,从小喜爱数学,当一个念头闪过脑海时,他常会中断其它事,在本子上算数画图。他的数学天赋,被数学家拉普拉斯和拉格朗日发现。据说拉格朗日曾预言柯西将成为了不起的大数学家,并告诫其父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数学,以免误人歧途,成为“不知道怎样使用自己语言”的大数学家。庆幸的是,柯西的小学是在家里上的,在其父循循善诱下,系统学习了古典语言、历史、诗歌等。具有传奇色彩的是,柯西政治流亡国外时,曾在意大利的一所大学里讲授过文学诗词课,并有《论诗词创作法》一书留世。你看,柯西的文学功底由此可见一斑。

G·波利亚年轻时对文学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德国大诗人海涅的作品,并以与海涅同日出生而骄傲,曾因把其作品译成匈牙利文而获奖。

1921年来中国讲学的罗素,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著名的“理发师悖论”的发现者。但他也是一个文学家,有多篇小说集出版发行。令许多专业作家大跌眼镜的是,非科班出身的他,于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下面,再看看来自我内的故事。

先看下面这首诗——

神奇妙算古名词,

师承前人沿用之,

神奇化易是坦道,

易化神奇不足提。

妙算还从拙中来,

愚公智叟两分开,

积久方显愚公智,

发白才知智叟呆。

埋头苦干是第一,

熟练生出百巧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

一分勤劳一分才。

也许看到最后两句,你知道了这是数学家华罗庚的诗句。不错的。这是华罗庚先生,为自己写过一本小册子《从孙子的“神奇妙算”谈起》作序写的诗。华罗庚的文学修养很高。华罗庚能诗善文,他一生写了许多诗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华罗庚不但是举世闻名的大数学家,还是一位诗人。

著名数学家徐利治先生,把自己的治学经验概括为:培养兴趣,追求简易,重视直观,学会抽象,不怕计算。最近他在南京讲学时又特意补上一条——喜爱文学,并谆谆教导后学,不可忽视文学修养。苏步青自幼热爱旧体诗词,读过许多文史书籍。他把诗词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靠它来调剂生活。许宝综自幼即习古典文学,10岁后学作古文,文章言简意丰,功底非同寻常。李国平不仅是中国的“复分析”奠基人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其诗集《李国平诗选》1990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序言则是苏步青的一首颂诗:“名扬四海句清新,文字纵横如有神。气吞长虹连广宇,力挥彩笔净凡尘。东西南北径行遍,春夏秋冬入梦频。拙我生平偏爱咏,输君珠玉得安贫。”

你看,中外著名数学家竟然有这样的文学功夫。其实,这不单是数学与文学的问题,而是一个人才综合素质问题。要想获得综合素质的很好发展,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就需要广泛地汲取知识,就需要有广泛的兴趣。

有人评价《红楼梦》时,说曹雪芹在写大观园的建筑时,表现出他是精通建筑学的建筑家;在写大观园的花草树木时,又象颇有研究的植物家;在给病人开药房时,又是个高明的医生。可见,只有具备广泛兴趣的人,才能在各门知识的天空里自由翱翔,才能有更宽广的成功之路。

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曾说,以前他只读科学,很少看文学。但有一次,一位中文系教授给他写信,短短几句条分缕析,让他甚为佩服。在那位教授指导下,杨院士读起《古文观止》。而每次读《滕王阁序》,总是心潮澎湃,能看到一幅优美的画面。无独有偶。法国数学家塞尔,是迄今为止数学界唯一获得阿贝尔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的“三冠王”。在接受法国记者采访时,他说:“从童年起,读书就是我的一大爱好……”并向记者举出了一长串他喜欢的各国作家的名字,令人惊叹。吉林大学原校长、被称为世界量子化学之父的我国著名科学家唐敖庆,同时也被人们称为“半个红学家”。世界著名华裔科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前不久曾说:“我本人曾经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古代诗词歌赋的影响,从《诗经》我看到比兴的方法对找寻数学方向的重要性,吟诵《楚辞》和《史记》激励起我对数学的感情,激励起我向大自然追寻真和美的感受。”

大家都知道哈佛大学,那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著名学府,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全世界的学府中,她的排名一直遥遥领先。你对哈佛大学了解多少?且听陆登庭教授告诉你。陆登庭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长达10年时间。他说,哈佛大学招收的学生非常有限,每年只招1600多个本科生,但申请的有两万多人,另外还有两万多人我们要劝阻他们进行这样的申请。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筛选就显得尤其重要。他认为,一流的学生不能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估,而是要看他的综合素质。因此,哈佛在录取学生的时候,还采用其特有的评估体系。哈佛在录取时需要了解:一个学到了很多知识的学生是否也具有创造性;他是否有旺盛的好奇心和动力去探求新的领域;除了本专业的领域,是否关心其它领域的东西,是否有广泛的兴趣。哈佛认为,一个好的学生不仅在学术方面优秀,在其它方面也应该优秀。如果这名学生不仅在学术上有造诣,同时在艺术方面有所长,比如会拉小提琴,哈佛在招生时将更愿予以考虑。

哈佛大学的招生政策,是富于远见卓识的。

富裕这样的远见的布置哈佛大学。前面我们曾经谈到的杨易清同学,就是因为广泛而深刻的兴趣,被清华大学录取的。

人的兴趣应该是广泛的,因为世界的知识是互相联系的。人应该有综合素质的理想发展,因为只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基础上,人才才能得到更高地发展。

过去,曾经有人提出过“定向发展”,说是从小就该培养人的中心兴趣,以便确定发展方向。一般说这不可取。当然,广泛的兴趣中又有一个中心更好。但对青少年来说,重点是开拓兴趣的广度,而不是培养中心兴趣。因为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发展最初打基础的时候,过早地强调强调中心兴趣,形成狭窄的兴趣品质,弄不好容易使发展的基础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不利于日后的发展。塔尖越高需要塔基越宽,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中心兴趣才可往高度发展。青少年未来的道路还那么长,影响发展的因素又是那么多,过早地“定向”难免事与愿违。青少年时期的兴趣越广泛越好。拓宽兴趣的广度,无论日后朝哪个方向发展,都是有益无害的。广泛的兴趣,可以促使人们去认识多种事物,获得广博的知识,促进多方面能力的提高,给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宽广的道路。所以,要想让兴趣帮助自己创造成功,首先是拓宽自己的兴趣。

怎样拓宽你的兴趣呢?

一是抓住你兴趣的闪光。

引导著名的丹麦天文学家布拉,走上研究天体的道路的,完全是一次偶然的机遇。他14岁那年恰好遇到了日全蚀,于是,就好奇地观察了日全蚀的全过程。从此,他便对宇宙和天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半夜起来观察星空,获得很多发现。17岁那年,就纠正了当时天文著作中某些星体位置记载的错误。

北京五中高中生郑冬云平时就很喜欢化学,在一次展览会上他突然对电镀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使他产生了亲自动手试一试的强烈欲望。没有实验材料,他自己准备,没有实验场所,他就在自己家里做。搞电镀只靠中学学的那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利用课余时间攻读电子学、电力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现代电镀等有关书籍。经过几年连续不断的努力和尝试,他终于成功地电镀了铜、锌等金属。为此,他荣获了1984年全国青少年化学竞赛一等奖。他的“光亮电镀”达到了国内较高水平。随后,他又开始新的尝试,寻找新的光亮剂。

青少年本来是容易对事物发生兴趣的,但兴趣缺乏持久性,正如井深胜先生所说:“兴趣的蓓蕾可以迅速开放,也可以立即枯萎。”因此,一旦表现出某种健康的兴趣,你应抓住时机给予强化,这样你就留住了一个兴趣,你的兴趣也就拓宽了一份。

二是从你喜欢的开始。

一提到兴趣的培养,可能就想到数理化等学科兴趣,就是听课,写作业,背书。这固然不错,也是应该有兴趣的。问题时,与学科兴趣相关的事物很多很多,很多很多东西都是成长发展有益的知识,也都会与学科兴趣有内在的联系。所以,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你喜欢什么,就可以从什么事物开始,来拓宽自己的兴趣。

三是在尝试中培养兴趣。

常听有些人说对什么没有兴趣。其实你缺少的不是兴趣,而是缺少尝试。人的心理有一个特点,就是对自己参与其中的事物倾向于肯定和接纳。所以,不要说我对什么没有兴趣,而要让自己去尝试,去参与。尝试的过程,参与的过程,常常就是兴趣萌生过程。

四是在成功中强化兴趣。

尝试就会有收获,有成功。有一份收获,有一份成功,就会增加一份兴趣。比如写作兴趣,往往是在尝试获得成功后,逐渐被强化起来的。这些同学往往是认真对待每一次习作,充分运用平时阅读中的积累,习作从点到面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使习作受到老师同学的欣赏,在比赛中获奖,在报刊上发表。有了这样的收获和成功,就会对自己信心更足,劲头更大,兴趣也更强烈。

五是利用迁移催生新的兴趣。

许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人的兴趣也可以从这个事物迁移别的事物上,催生新的兴趣。比如,你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催生你的写作的兴趣;你有了绘画兴趣,就会催生你的书法兴趣,你有了打羽毛球的兴趣,就会催生你打乒乓球的兴趣,如此等等。所以,有意识地利用原有兴趣来催生新的兴趣,也是拓宽兴趣的一个好方法。

拉长你的兴趣

为了成功,为了让兴趣更好地推动我们们创造成功,我们不但要把兴趣拓宽,还要把兴趣拉长。这也许是兴趣成长更重要的方面。

怎样叫做把兴趣拉长?

1965年,一个剧团到偏远的山区为农民演出。一个花旦演员出演折子戏《昭君出塞》中的昭君。在最后一场演出中,唱一句高腔时声音挑不上去,只好用技巧掩饰过去。她为这个小小的失误久久不能释怀。因为她爱演员这个工作。因为爱,十年“文革”期间,虽然剧团瘫痪,她却背着人从没有放弃过练功。到“文革”结束后,剧团复兴了,再次到那个小山村演出。她重演《昭君出塞》,每一场都演的神采飞扬。这天,有一个农民特地到后台找到了她,说:“十年前,您有一个高腔没有挑上去,这回我一连看了三场,您都唱得满弓满调。您对得起您的行当!”她当时就流泪了。她不是什么名角,一辈子没有走过红,但是,她把当一个好演员作为自己一辈子的志趣和追求。

为了自己心中戏剧,十几年志趣不该,默默练功,这就是把兴趣拉长。

2005年12月3日,数学大师陈省身逝世,走完了93岁的人生。他有一个信条:“一生只做一件事。”他说,自己只会做一件事,就是数学。他爱数学,有一个原因是,数学简单,只要一张白纸和一支铅笔就行。他说他不喜欢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处理这些关系。正因此,他的一生得到最大的成功,他的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

为了自己心中的数学,一生只做一件事,不改初衷,这就是把兴趣拉长。

向往成功的人太多了,但是许多人最终却没有走到成功。这是为什么?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兴趣总是跳来跳去,没有把兴趣变成自己一生的志趣,没有把兴趣拉长。

把兴趣拉长,就是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确立好中心兴趣,并逐渐使中心兴趣趋向稳定,变成自己长久的甚至终生的志趣。

在广泛的兴趣基础上形成稳定的中心兴趣,才是最优秀的兴趣品质。稳定的中心兴趣,能使人们对某门知识掌握得更深透,对某个方面有更深的研究,以致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所以,一切有志于成功的青少年朋友,在培养自己广泛兴趣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中心兴趣,并把这种兴趣持稳定地坚持下来——把这种兴趣拉长。这样才能更好地走上成功之路。

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有贡献的人的经历都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史学界有位著名的学者,名叫戴逸。他的家乡在江苏常熟县。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到夏天,在大路边的树荫处常有一个个书摊,卖各种各样的连环画。他和许多孩子一样,喜欢到这里看连环画。他对《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说唐》、《西游记》、《水浒传》等历史故事书,总是看了又看,每每流连忘返。他深深地陶醉于故事情节之中,同时也荫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上了中学以后,连环画已经满足不了他的求知欲,课堂知识也填不满他的胃口。于是,他四处借书,不断增加自己历史方面的知识。中学毕业后,他如愿地考取了北京大学历史系。后来,他写出了《中国近代史稿》、《明清两史》等著作,成为史学界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他曾说:“我所以走上了研究历史的道路,很大程度上和我青少年时期阅读的书籍有关,我最早接触而且对我影响至深的是连环画。如果我没有儿童时代的这段经历,也许这种兴趣和爱好会长期沉眠于我的心底。”连环画的诱惑,之所以造就了一位历史学者,就在于历史成了他稳定持久的中心兴趣。

俄国杰出的园艺学家米丘林,从小就喜欢栽培植物。这种早期的兴趣在他身上不断成长,整整保持了一生。正因此,在60多年的实验研究生涯中,他共创造了300多个果树新品种,对植物栽培作出了重大贡献。

爱迪生12岁一边在火车上叫卖报纸,一边在车厢的吸烟室里鼓捣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乐此不疲,欲罢不能。

很多很多这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把兴趣拉长,也就是把我们早期表现出来的中心兴趣持之以恒,对于我们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

青少年时代的每一项活动,每一次兴趣火花的闪现,都有可能孕含着一个巨大的成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时,从兴趣火花的闪现到人生的成功之间,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还有一个重要条件。这就是,让自己身上早期闪现的兴趣的火花,不断发扬光大,成为终生不灭的热情,成为终生奋斗的志趣。这,就是我们说的要把兴趣拉长。

怎样把我们确立的中心兴趣拉长,变成我们终生的志趣呢?

第一,要处理好兴趣方向与优势潜能的关系。

我们会对很多事物发生兴趣,但这些兴趣未必与我们自身的优势潜能相吻合。比如,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朋友,一心痴迷于文学创作,但是,写了多少年,心血却白白付诸东流,也没有一篇文章发表。人生却已经走进中老年。这是多么遗憾!

这样的故事一样会发生在我们青少年身上。有个年轻人,在高考时以3分之差落榜。复读吧,家人朋友都认为他来年一定能考上。没料到接连复读了4年,他还是落榜。看看他这4年是怎么走过来的:头一年挺刻苦,但他只读喜欢的语文,英语还是很差。第二年和第三年,他放弃了多年的功课却想考体校。于是,别人看书他练跑步,虽然练得刻苦,可体育成绩没过关,文化课也耽误了。最后一年,按说他已经输不起了,却又决定放弃原来的文科,对理科又来了兴趣,拼命地复习起理科。结果自然是再一次的失败。

这个年轻人的经历是令人惋惜的。为了成功,他不是没有努力进取,最终却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一个高考状元说过的一句话:“不磨刀背即是捷径。”这也许点到了问题的要害。同样是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有人在“磨刀”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磨的却不是“刀锋”,而是“刀背”。所以,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兴趣方向,与优势潜能相吻合。

下面的故事,会给我们更好的启示。

奥托·瓦拉赫1910年曾经因醋类化学的研究成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这时候,他已经担任了哥丁根大学化学院的院长。

可是,在19世纪60年代,奥托·瓦拉赫还是这所大学文学院的一名被认为低能的学生。当时文学院对他的看法是:品德完善,学习用功,做事一丝不苟,写的字如刀刻;但是过分拘泥,难以在文学上较好的发挥。奥托·瓦拉赫遗憾地告别文学,决定学习油画。同样,他为此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但是,艺术老师又给了他同样不好的定论,认为他不是这方面的可造之材,不能有所成就。

面对这样一个学生,学校有些犯难了。在一次教务会议上,校长专门把奥托·瓦拉赫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讨论。这时一位化学教授说道:“让他到我那里试试怎么样?如果他愿意从事自然科学的话。”教授当时也许没想到,就是这句化这句话,影响了奥托·瓦拉赫的人生命运。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奥托·瓦拉赫的一丝不苟和严谨缜密,使得他实验时相当准确,计算时绝无差错,深得教授的赏识。就这样,奥托·瓦拉赫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从此重新确定了自己的志趣方向,成就了一番辉煌的事业。你看,兴趣方向与优势潜能是否吻合,是多么重要?

为了成功,我们需要兴趣这个动力,需要把中心兴趣拉长。但是,首先需要找准自己的兴趣的方向,万万不能不顾自己的优势潜能所在,抓住一个兴趣就盲目把它拉长。否则,在成功的路上不仅劳而无功,甚至南辕北辙,兴趣拉得越长,离成功越远。

为了避免上面的情况,首先要准确地认识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我们在谈到兴趣的产生源泉时已经知道,一个人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兴趣,与先天的遗传因素,与早期的生活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要确立自己稳定的兴趣方向时,不要简单冲动,更不要盲目从众,应该对自己有基本的了解,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己所长,避己所短。能够据己所长,确立中心兴趣的方向,这是成功者的一大学问。在这一点上看清了自己,就可以为拉长自己的兴趣排除干扰矢志不移了。如果巴尔扎克当初听了他父亲的话,不发挥自己文学的长处,洋洋大观的《人间喜剧》就不会问世;如果诗人歌德不违背家庭意愿,最终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法官而已;如果不善言辞的数学家陈景润一直在教室里讲课,可能只是一个并不理想的教师。

但是,准确地认识自己,确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你可以自我观察,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可以通过同学老师的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优势所在,可以通过有关测试,发现自己的兴趣方向,还可以求助专业人员,来评定你的优势潜能。

第二,处理好个人兴趣与现实条件的关系。

德国有个叫亨利·谢里曼的商人。还是少年时代,他就深深迷恋《荷马史诗》,并引发了对考古的兴趣,兴趣变成了志趣,暗下决心,将来要投身于考古研究。谢里曼很清楚,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是需要很多钱的,而自己的家境却十分贫寒。在现实与志趣之间,没有直线可走,他决定走一条曲线。

于是,从12岁起,谢里曼就自己挣钱谋生,先后做过学徒、售货员、水手、银行信差。后来,在俄罗斯开了一家私人的商务办事处。但是,谢里曼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利用业余时间,他自修了古代希腊语,而通过穿梭于各国之间的商务活动,他还学会了多门欧洲语言。这些都为日后的“奇迹”打下了基础。

多年以后,谢里曼终于积攒了一大笔钱。他开始把全部时间和钱财都花在追求少年时的志趣和理想上。谢里曼坚信,通过发掘,一定能够找到《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所描述的古城市和古战场。1870年,他开始在特洛伊挖掘。不出几年,他就发掘到了9座城市,并最终挖到了两座爱琴海古城:迈锡尼和梯林斯。于是,商人谢里曼,成了发现“爱琴文明”的第一人。这一发现,在世界文明史中具有着重要意义。

此时,人们才明白,为什么谢里曼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去赚钱。因为像许多事业一样,考古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谢里曼经营商务,并不是丢掉了考古的志趣,恰恰是为了坚守考古的志趣,为了把考古的兴趣拉长。

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现实需要你暂时把兴趣搁置起来。所以,拉长兴趣不一定非走直线不可。有时候,我们的兴趣可能与现实发生冲突,就需要学学谢里曼,走一条曲线把兴趣拉长。比如,作为今天的青少年,为了心中的志趣,可能不少人都要暂时把个人志趣搁置起来,先完成你也许并不感兴趣的某些学业,这样,才可能把你的志趣变成终生的事业,才能让志趣帮你创造成功。

你也许还要问,如果兴趣与现实不一致怎么办?

有一位政治家,因为大选失利,黯然离开政坛。其间的痛苦和失落,非常人所能想象。在一次家庭聚会中,他突然在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学画。从未拿过画笔的他毅然学起了画,并且成为每天的功课。他的绘画技术进步很快,并且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对绘画的狂热让他忘记了政治上的失落。50多年后,他的一些作品公布于众。英国一位名叫莱沃里的宫廷画师,对他的画赞不绝口。莱沃里由衷地说:“如果他当初投身绘画而不是从政,我相信他一定会成为一位伟大的画家。”这位政治家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丘吉尔晚年时曾说,如果不是绘画给我的精神支持,恐怕活不到今天。对于丘吉尔来说,1945年波茨坦会议前的他是属于政治的,但那一年,他从权利的顶峰跌到平地,这样的痛苦就像个人从高处跌落。幸运的是,丘吉尔有了绘画,他软着陆了。看来,人生是应该有两种准备的。

我国当代有一位画家,他的正式身份是工厂的科长,天天事务繁忙。有人劝他何不放弃工厂那份工作专心作画。他说,工作是我的立身之本,绘画是我的兴趣所在,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你看,一是现实的工作,一是业余的兴趣,恰恰是这并不一致的两样东西,有时候能够更好地支持人生。其实,本书开篇的音乐老人史掌元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这一道理。音乐这一业余兴趣,给务农为生的史掌元老人的生活不知带来了多少快乐和幸福。所以,很多业务兴趣,也是值得我们一生珍爱的。作为青少年,我们不要抱怨现实条件与个人兴趣的不符,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我们也可以一面善待现实工作,一面善待业余兴趣。如此,一样收获成功的人生,收获丰富多彩的人生。

第三,处理好个人兴趣和父母期望的关系。

许多时候,我们的个人兴趣与父母的期望会出现冲突。有的同学喜欢音乐,课余时常想听一听,放松一下神经,可是爸爸妈妈却让他断绝一切与音乐有关的事情,让他一心一意地学习;有的同学喜欢看小说,有时捧起书来便忘了帮助爸爸妈妈干点零活,于是招来爸爸妈妈的不满;有的同学忽然对虫啊鸟啊的产生了兴趣,更被爸爸妈妈视为不务正业;有的同学对收音机内部结构非常感兴趣,千思百想搞不通,于是趁爸爸妈妈不注意,把收音机给拆了,爸爸妈妈看到后轻的责骂一顿,重的就是打。爸爸妈妈就不明白,为什么有书不念偏听音乐!玩虫玩鸟多耽误学习!好端端的收音机偏偏给拆坏了!而在同学们看来、音乐多么美妙,小说多么有趣,动植物多么引人入胜,收音机里面的奥秘多么令人着迷,可为什么爸爸妈妈偏要从中阻碍呢?于是,同学们苦恼,爸爸妈妈也苦恼。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样做?

首先,正确理解父母和自己对待兴趣的不同看法。父母与自己的看法不同,原因在于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价值观的不同。你有你的想法,父母有父母的想法。理解父母,允许父母有不同的看法,不必因为父母反对自己的兴趣而苦恼。

其次,相信自己的兴趣爱好是件好事。兴趣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加自己对世界的进一步了解,而且能促进自己潜在智力的开发。更重要的是,这偶发的兴趣也许会成为一个人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为人类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我们面对父母的不理解,要耐心地向他们解释,尽量争取他们对个人兴趣爱好的支持。而且,经过沟通,大多数父母也是支持我们的。

最后,拿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选择。一旦你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实自己的选择,父母也就会逐渐认可你的兴趣。在这方面有一个对我们很有启发的真实故事。

最近出版的我国首部中学生侦探小说《夜案》,是由山西省太原市一名年仅17岁的高二学生李禹东历时6年写成的。据了解,出版前,《夜案》曾以手抄形式在校园内广泛流传,同学们成了李禹东的第一批读者。在书中,福尔摩斯又“复活”了,这个从小就梦想做中国的“柯南道尔”少年将向大家讲述一个个离奇的案件及破案专家们精彩的破案过程。

李禹东,1988年10月生于山西太原。因祖籍是被誉为中国第一都的禹都——夏县,而母亲是山东人,于是,就有了他的名字——李禹东。禹东的父亲是一位资深的媒体记者,常常伏案写作,有时不舍昼夜。受父亲的影响,李禹东从小就对父亲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写作一定是件有趣的事。

那是1996年,李禹东上小学三年级。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他和妈妈去散步,在路边一个书摊上看见一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当时由于日本漫画《机器猫》中曾有过对福尔摩斯的介绍,他开始对福尔摩斯产生好奇心,便要求妈妈给他买《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但妈妈觉得这种书和武侠小说没什么区别,读这种书属于不务正业,便以他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识不了几个字,根本看不懂为由,没给他买。当时,他很生气,一个人跑回了家。几天之后,妈妈给他拿回一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尽管是本盗版书,上面错误百出,他还是很感谢妈妈。他不畏书中那些错误,整整读了一年后,才浅浅地认识了福尔摩斯。受书中错别字的影响,后来有一段时间,他的作文中错别字也特别多,尽管语言很好。

1998年,伴随着日本动画片《名侦探柯南》的火热放映,他再次对《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产生了兴趣,重新翻开了那本《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当他看完福尔摩斯系列的著名篇章——《巴斯克维尔的猎犬》时,开始萌发了自己创作侦探小说的念头,并且开始尝试侦探小说的创作。先是在一本小本子上做零碎的记录,而后开始写长篇。在写作的同时,饱览了世界各地的著名侦探小说篇章,将爱伦·坡到勒勃郎时代的作品细细地进行了写作上的研究。

李禹东的父亲说,禹东小时候对那些书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经常是晚上偷偷地看,光那些书摞起来就有一尺多高,都是李禹东自己偷偷买的。他妈妈几次想要卖掉,但每次她收拾出来准备卖,第二天就又被李禹东拿了回去。后来,他妈妈把那些书送给了他表弟,表弟撕了很多,为此李禹东非常生气。

2000年,李禹东上小学六年级。一次素质达标测试,有一道题是问狄更斯的成名作品,他没有回答上来。老师说:“这么幼稚的错误,怎么能犯呢!”但从那时起,李禹东却对这位伟大的作家产生了兴趣。在创作小说的同时,竟开始了对他的研究。在对狄更斯的研究中,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小说的创作。在狄更斯文学创作的影响下,上初中的时候,李禹东重新翻开了自己那略显幼稚的小说,一改就是三年。

禹东从小对写作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创作成为李禹东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经常是上面放着学习的书籍,下面放着小说,爸爸妈妈一不在跟前看着,他就开始写。上小学时,课业负担轻,学习任务少,李禹东还能很好地应付,写小说基本上没有影响李禹东的学习成绩。可到初中后,课业负担加重,再加上李禹东对中学生活的不适应,成绩一落千丈。作为父母,看着儿子的学习成绩滑坡,他们也很着急,给禹东请各种家教,要求他必须做完作业才能写小说。妈妈当时更反对禹东写小说,认为是不务正业。

上初中时,父亲想,既然孩子有这方面的爱好,何不培养培养呢?于是要求他每天坚持一篇文章,这对他的创作有很大影响。李禹东刚上高中时学习不是很好,有一次班主任给禹东的父亲打电话,父亲以为禹东又在学校惹祸了,结果老师的话令他父亲很吃惊。老师告诉他爸爸,每天晚上熄灯后,李禹东都躲在被窝里打上手电写日记,这和其他老师跟她反映的关于李禹东的情况很不一样,令老师很吃惊。

上了高中后,父母基本上不过问他的学习。他父亲说:“我不过问他的学习,是因为他长大了,我觉得他应该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数理化一直是禹东的弱项,上高中后,他选择了文科,而文科一直是他感兴趣的,所以父母也就放心了很多,也难接受了儿子对创作的兴趣。

你看,李禹东就是拿实际行动证实了自己的选择,最终让父母理解并接受了自己的兴趣。

第四,处理好课余兴趣与常规课程之间的关系。

确实,我们的兴趣往往与课程并不完全一致,属于课余兴趣。那么,怎样处理好课余兴趣与常规课程之间的关系呢?下面这个故事也许会给我们一定的启发。

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室里,时常能看到一位戴着眼镜,走路文文静静的女孩,无论她走到那儿,都会引起小小的议论:这个女孩曾和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谢军下过棋。这个“招人议论”的女孩就是阮露斐。

阮露斐从6岁就开始学习国际象棋,12岁就在国内青少年大赛中崭露头角。初中毕业那年,她正式进入江苏省队,成为一名专业的棋手。从那一刻起,下棋和读书成为阮露斐生活中两个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要参加比赛和集训,她常常北京和南京两边跑,边集训边学习文化成为了露斐永恒不变的主题,而且她表现的也相当出色。2005年6月,刚刚忙完国内赛事的阮露斐,就匆匆走进高考考场。令人惊叹的是,虽然高中三年她的在校时间只有别人的1/3,她的高考成绩却达到了586分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走进了她梦寐以求的清华园。

同时,作为一名专业棋手,她同样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在今年的国际象棋分区赛中获得第5名,取得第三个女子国际特级大师序分,将晋升国际特级大师。在世界女子20岁以下组排名第13位,在国内位列第2位。

阮露斐的父亲这样一来看待他女儿的成长:中学阶段是孩子智力趋于成熟的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学各种知识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如果单纯一门心思苦读书,将会扼杀孩子的才能,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可能会有些不利。而现代社会却需要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应该鼓励孩子有各种爱好,发展特长。从阮露斐的成长经历来看,在一中的6年中,正是因为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给了她一个宽松发展空间,激发了她最大的潜能,使她得以全面发展。

你看,课余兴趣与常规课程虽然并不完全一致,却也可以辩证地统一起来。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不仅不一定耽误书本知识的学习,而且,还会促进书本知识的学习。阮露斐的故事证明了这一点,许多成功者的故事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大家都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理学家,可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名出色的小提琴家呢!

有人研究发现,蜜蜂每酿一公斤蜜大约需要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这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要成才,就要博闻多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培根有一句名言:“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鲁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也说过:“大可以看看本份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书,也要泛览。”马克思不仅精通哲学、法律和历史,而且对自然科学也有研究,文学、诗歌、语言的修养也很好。

心理学关于人才成长的研究一再揭示,广阔的兴趣是人才成长必要的心理前提。学校的课程无疑都是为我们成长打基础的知识,首先读好课内的书,当然是不错的。但是,如果认为只有课本知识才是基础知识,把课本看成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就有失片面了。

当然,也要摆正课余兴趣与常规课程的关系。青少年正处在长知识的大好时机,常规课程的学习是第一位的,应该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常规课程的学习上。在学好常规课程的同时,发展自己的课余兴趣,作到常规课程和课余兴趣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既突出重点,又全面发展。这样,你的这个课余兴趣才可能真正能拉长,一直伴随着你。于是,如同阮露斐那样,你的这种课余兴趣,也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成功。

补救你的兴趣

你也许说,拓宽兴趣,拉长兴趣,都是很好的办法。但是,那起码要求你得先有兴趣,才谈得上拓宽,谈得上拉长。我的问题就在于,该有的兴趣我没有。比如我对有些学科就缺乏兴趣,甚至没有兴趣。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办,还可以补救吗?这一节,我们就专门针对兴趣缺乏的情况,来寻找补救兴趣的对策。

找到了自己缺乏兴趣的学科,接下来,继续分析一下缺乏兴趣的原因。

在我们了解了自己某一学科缺乏兴趣的原因之后,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兴趣补救措施了。

归纳起来,下面是对学科缺乏兴趣原因的几种情况,以及相应的兴趣补救措施。

第一种情况及其措施。

这种情况是,在某一学科上屡遭失败,几次练习或测验都得了低分,以致产生消极情绪,盲目作出“这门学科我是学不好了”的结论,认为自己是这方面的“低能儿”,自暴自弃,自甘落后,从而否定自己的一切。这样的心态必然引不起学习兴趣来。

针对这种情况,兴趣的补救措施关键是重建自信。为了重建自信,要学会正确的归因。我们对学习成败的解释主要有四种归因:一是能力型归因:就是把学习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人格、品质等因素。二是努力型归因:就是把学习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动机、兴趣、情感、努力程度、策略方法等因素。三是难度型归因:就是把学习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学习材料的难易、教师水平、环境条件等因素。四是运气型归因:就是把学习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运气、机遇等因素。根据这四种归因倾向,又可以把前两种叫做内归因,把后两种叫做外归因。同是内归因,归因于能力与归因于努力不一样,能力是相对稳定的因素,而努力是可以改变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样,同是外归因,归因于难度与归因于运气也是不一样的,难度也是稳定的因素,而运气是不稳定的因素。实际上,一种行为的成败往往是多重因素导致的。

由此说来,面对学习失败,需要学会正确归因。学习失败,有可能是我们学习方法掌握得不好,有可能是某一两个症结解决得不好,还有可能是对此学科特殊性了解不够。原因会是多种多样的,不要简单归结为能力不行。一般情况下,我们在归因时,应该与自尊、自信和态度结合起来,特别要在内在的可控的因素上找原因,如在努力程度、策略水平、学习动机等个人的主观因素上寻找原因,并加以调整,让归因中的借口和偏差降到最低点,使自己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从而及时进行自我反馈与调整,以激发自信。树立信心,是医治这种毛病的良药。

第二种情况及其措施。

这种情况是,在学习某一学科开始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打好基础,基础不扎实,以致越学越困难,越学越厌烦,越学越没有兴趣。

针对这种状况,兴趣的补救措施关键是查漏补缺。就是要从基础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地补课,一步一步地前进。此时要特别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只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牢固了,学习自然会化难为易应付自如的。兴趣也就慢慢增强了。

牛顿在刚上初中时学习成绩很差,尤其物理课的成绩最糟,为此常常受到同学的羞辱。一次,他制作的不像样的“制品”被同学踩得粉碎。这激起了他强烈的自尊心和顽强的学习精神。于是,他从头学起,终于把物理基础打得严严实实,后来,正是在物理学领域内他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华罗庚刚上初中时,由于过分贪玩,考试常不及格,包括数学在内。在老师的教诲下,他才注意回过头来认真打好基础,在打基础的过程中对数学培养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可见,功课基础不好,即使到了初中,乃至高中,只要想补,也是可以补得好的。

根据一些同学的经验,“补缺”采用两种平行推进的方法最有效:一是系统地从头补起。最好在老师指导下,找一个成绩好的同学做辅导,每天补一点,日积月累,坚持下去,久久为功,基础就自然会补上。二是抓好眼下新课的预习。如果一心扑在系统地从头补缺上,而不注意抓好新课,前面的缺漏虽补上了,又可能造成新的缺漏。要搞好预习,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熟悉课文,笨鸟先飞;另一方面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在听课中有些问题还不能解决的,就及时地问老师。课上不能弄懂的,课后再去找老师辅导,再通过复习巩固新课。无论在系统补课时,还是在预习新课时,要比以前比平常用心一点,细心一点,耐心一点,时间久了,必有效果。一次次小的成功逐渐累积,学习就会逐渐有了兴趣。

第三种情况及其措施。

这种情况是,某一学科教师讲课不甚得法,或与教师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由此导致对这一学科的不喜欢,越来越没有兴趣。

针对这种情况,兴趣的补救措施关键是调整认识。兴趣是一种感情色彩很鲜明的心态,而感情又与认识密切相关。所以,首先要解决自己的认识问题。一来,人无完人,虽然老师应该努力把工作做好,但是,老师也会有不足,老师讲课也难免不理想,老师处理问题也会有不妥。一旦对老师有了恰当的理解,情感态度上就会对老师有了宽容,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化解消极的师生关系,也就可以减少对自己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二来,在学习上,教师起主导作用,但到底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作为学生,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习。三来,不管怎样,学习就更要下功夫,因为一旦出现“不喜欢的学科”,想扭转局面,学好这门功课,就要比其他学科多化费几倍的力气。

第四种情况及其措施。

这种情况是,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清,感到学了也没用。有些学生感到某门功课学了没用,既不能解决眼下的问题,对自己将来的前途也没有多少意义,因此,打不起精神来,往往以“过得去就可以了”宽慰自己,结果成绩变得连“过得去”也难以维持。

针对这种情况,兴趣的补救措施关键是端正态度。也就是要重新认识学习的意义,解决好态度问题。有了正确认识,有了积极的态度,兴趣就会随之而来。

一位已经在清华大学就读的年轻朋友的经验之谈,也许会对我们有实际的帮助。他说:记得中学时有篇课文叫做《兴趣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如此。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在年轻时就是这个“兴趣”将他们一步步地引入成功的殿堂。有些同学对某门功课没有兴趣,以致于其它各门功课的成绩都很优秀,唯独这门成绩很差,最后在总分中拉了后腿。就拿我个人而言吧,刚上高中时,对于语文本来兴趣就不大,加上几次测验成绩均不理想,所以就更没兴趣了。但是,每次考试时语文总给我拉分,使我认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对语文缺乏兴趣,这是出现在我面前的的困难,自己一定要战胜这个困难。于是,我上课认真听老师的讲解,争取在课堂上消化吸收,课下多读、多记、多想,一段时间下来,语文成绩提高了很多,几次测验下来成绩都还不错。这样一来,我对语文的兴趣大多了,学起来也更有劲儿了。

他的体会是:可见,兴趣的大小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某一学科兴趣小,你当做是一种挑战,战胜它,不但你会收获成功的喜悦,更会培养你的兴趣。只有尝到了甜头,才会有兴趣。而要尝到甜头,非要付出努力不可。

你看,态度问题就是这么重要。

上面的“对症下药”,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的不同的兴趣补救措施。此外,还有一个几乎普遍适用的补救兴趣的方法。这个办法是什么呢?

许多年前,一个小姑娘应聘到纽约市第五大街的一家裁缝店当打杂女工。正式上班以后,她经常看到女士们乘着豪华轿车来到店里试穿漂亮衣服。她们穿着讲究,举止得体。小姑娘想:这才是女人们应该过的生活。一股强烈的欲望自她的心中升起:我也要当老板,成为她们当中的一员。

于是,每天开始工作前,她都要对着那面试衣镜,很开心,很温柔,很自信地微笑。虽然只穿粗布衣裳,但她想象自己是身穿漂亮衣服的夫人,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彬彬有礼。虽然只是一名打杂女工,但她想象自己已经是老板,工作积极投入,尽心尽力,仿佛裁缝店就是她自己的,因此深得老板信赖。

不久,就有许多客户开始对老板夸奖小姑娘:“这位小姑娘是你店中最有头脑最有气质的女孩。”老板也说:“她的确很出色。”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就把裁缝店交给小姑娘管理了。

于是,渐渐地,小姑娘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安妮特”,继而成了“服装设计师安妮特”,最后终于成了“著名服装设计师安妮特夫人”。

安妮特的成功,固然得益于多个方面,但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无所有的她敢于“想象成功”。

安妮特的故事告诉我们,想象成功,你就能成功。

同样,想象有兴趣,你就会有兴趣。

前苏联的专家曾在一份青少年杂志上开展“满怀兴趣地学习”的实验,鼓励青少年参与实验:你对某一门学科不感兴趣吗?那么请你坐下来,充满信心地想象这门学科是非常有趣的,我从今天起要好好学习这门课,在这门课中我一定能获得无穷乐趣。首先响应这一号召的有1700名学生,后来又增加到3000名。几个星期后,研究者陆续收到一封封汇报信。结果比预料的还要好,实验成功了!

下面是许多汇报信中的两封——

之一:每次我开始学习俄语语法时,我就不断的打哈欠,我真觉得枯燥无味!开始实验时,我努力控制打哈欠。我非常想打哈欠,可我紧闭住嘴。在开始准备语法课前,我故意让自己表现出高兴的心情,就像预习历史时那样——历史是我最爱的课程。我跳啊、滚啊、唱啊,我想象着一定会像历史那样有趣。这样持续了12天,您知道,现在这种自我寻找乐趣的方法已经成了我的习惯。俄语课也真的使我觉得是一门有趣的课程了!

之二:对我来说,地理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在课堂上,我觉得毫无兴趣。我怀着一种焦急的心情等待下课铃声。后来,我们班开始做“满怀兴趣的学习”的实验。我想,我一定能做这个实验。放学后,我回到家坐下来学地理。“我喜欢你,地理!”我重复着说。我开始觉得地理不像从前那样枯燥无味了。第二天,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有关地理的书。回家后,我先收拾了一下房间,然后就高高兴兴地读了起来。在上地理时,我也开始听老师讲课了。现在,我很喜欢地理,总是急不可待地盼着上地理课……

怎么样,面对不感兴趣的学科,现在你有办法了?对,办法就是:满怀兴趣,你就会有兴趣。

你也许问:这是为什么?

下面的试验会给我们启示。一个中学篮球队的教练作了一个实验,把水平相似的队员分为三个小组,告诉第一组停止练习自由投篮一个月;第二组在一个月中每天下午在体育馆练习一小时;第三组在一个月中每天在自己的想象中练习一个小时投篮。结果,第一组由于一个月没有练习,投篮平均水平由39%降到37%;第二组由于在体育馆坚持了练习,平均水平由39%上升到41%;第三组在想象中练习的队员,平均水平却由39%提高到42.5%。这真是很奇怪!在想象中练习投篮,怎么能比在体育馆中练习投篮要提高得快呢?原来,当队员们在想象投篮时,他们投出的球都是投中的!这就是积极自我暗示的作用。

回到兴趣问题上来。我们看喜剧小品,演员刚出场,什么也没做,什么也没说,我们就先高兴起来了。

这是为什么?就因为我们事先有了一种心理期待:一定会有趣。这就是“心理期待”的作用。这种期望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暗示。自我暗示会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强烈的影响。反过来也一样,与其说我们对某一活动,没有兴趣,不如说我们心理上期待着这一活动没有兴趣,也是“心理期待”在起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反过来。换一种积极的心理期待,换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换一种积极的想象,学会对这门学科抱有积极的兴趣期待。这样,你就会发现奇迹产生了——只要让自己满怀兴趣,你就会感到有兴趣。

同类推荐
  • 智慧记忆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智慧记忆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智慧记忆术:周密、灵活、有效的121种记忆的智慧,林可行、张小云编著。
  • 感谢折磨你的人

    感谢折磨你的人

    “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这是著名诗人顾城对人生的一句美好的描述。人生在世,你不可避免地会遭到很多的不快和打击:对手对你的攻击、世事对你的刺激、上天对你的不公……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就像一只蚂蚁一样,一生匍匐在大地上劳作,备受折磨。于是,很多人在面对折磨的时候,听天由命,最后就真的成了蚂蚁,平庸地度过了一辈子。但有的人却会把折磨当作一种历练、一种激励、一种教训,他们先是被折磨着,但在折磨中获得了成功的经验,继而成就了他们人生的辉煌!
  • 别败在不会调节心态上

    别败在不会调节心态上

    你经常莫名其妙地沮丧吗?你害怕与人交往,喜欢“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吗?因为失恋,你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垮掉了吗?你是不是喜欢把事情攒到deadline那一刻再做,变成连自已都嫌弃的“拖拉斯基”?随着年龄的增大,你害怕当剩女,火烧眉毛似的想把自己嫁出去吗?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的好心情总是转瞬即逝?你总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常常怀有负罪感吗?你的人生被优柔寡断毁掉了鸥?明知道冲动是魔鬼,你还是避免不了吗?如果这些问题你给出的答案都是“Yes”,那么就说明,你的心态需要排排“毒”。把这些负面情绪统统赶走,重新找回快乐、幸福的自我。现在。准备好了吗?
  • 如何说客户才会听 怎样听客户才肯说

    如何说客户才会听 怎样听客户才肯说

    要成为业绩冠军,靠的不是每天把腿脚跑断,把汗水流干,把客户纠缠得不厌其烦,而是懂得“如何说”与“怎样听”!如何说?——跟客户说得天花乱坠,就能拿下订单吗?能否拿下订单,卖出东西,并不在于销售人员能否把话说得天花乱坠,也不在于能否把死人说活,关键在于客户是否信任你!如果你能说得客户信任你,客户就会买你的东西!怎样听?——客户的话是一张藏宝图,顺着它可以找到宝藏!出色的销售人员往往善于聆听客户的抱怨、异议和投诉,善于倾听客户的需要、渴望和理想,善于听出客户没有表达的意思——没说出来的需求。
  • 最受青少年感动的228个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最受青少年感动的228个故事(影响一生的故事全集)

    本系列丛书从感动的视角出发,撷取生活中最受广大读者关注的亲情、友情、爱情、做人、沟通等几大方面的素材与故事,用最优美的语言传递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用最恰当的方式表述生活中最正确的做人与做事箴言。
热门推荐
  • 罗刹大人在都市

    罗刹大人在都市

    叶展鸣本是一名懦弱的大学学生,被拜金女朋友欺骗后,酒精过度死亡后,被微服私访的罗刹王大人附身。我罗刹王保证定帮你报仇!
  • 抗战之超级兵王

    抗战之超级兵王

    【免费新书】乔天佑,华夏最强特种兵,一次营救人质的任务中,为保护人质而壮烈牺牲,魂穿抗日战场。从此,一个令日寇闻风丧胆的超级兵王横空出世,杀鬼子除汉奸,保家卫国,快意恩仇。
  • 混乱的命运

    混乱的命运

    对于卫宫士郎来说,原本应该对他来说是非常理所当然的普通的冬木市。多年之后,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却充满诡异的混乱。原本早以死去的魔术师杀手卫宫切嗣。不仅没有死去,而且还莫名其妙的多出了妻子爱丽斯菲尔和女儿依莉雅斯菲尔。而且还与士郎成为了陌生人。原本和士郎一起生活,情同姐弟的藤村大河。不仅不是士郎印象中的高中英语老师,而且还没有任何关于士郎的记忆。对士郎来说,唯一熟悉的只有那空荡荡的大宅子以及过去改变了士郎命运的火灾。在冬木这片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作为士郎故乡的冬木,对士郎来说现在却仿佛是一个熟悉的陌生地...好吧,其实,以上简介可以忽略不计。反正不是重点,这只是个卫宫士郎充满活力的故事
  • 倾国倾城之山庄记

    倾国倾城之山庄记

    一把玄灵剑,一场江湖风波,传说得此剑便可得天下。他们本是玄灵二子,因为一场江湖风波,被分开,十八年后,却又重新相遇。山庄之争,朝廷之乱,他们能否能够拯救?番:灵:不过是个从小陪女人的男人,就看不起我了?玄:不是,只是总觉得如果爱上你,我会不能自拔而已。灵:。。。。。。
  •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我国古代的戏曲故事,从元杂剧中的《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到四大南戏中的“荆、刘、拜、杀”,再到明清传奇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从充满神话色彩的《柳毅传书》到富有生活气息的《救风尘》,从瞒天过海的《连环计》到引人入胜的《梦黄粱》,从伸张正义的《灰阑记》到大义凛然的《赵氏孤儿》。足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适合大众阅读。
  •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3)

    世界最具启迪性的名言格言(3)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腹黑校草驾到:小姐快跑

    腹黑校草驾到:小姐快跑

    当一个帅出天际却又腹黑到底的大少爷来到灵崎高中时,几家欢喜几家愁。不不不,是全校欢喜一家愁。当安颜颜看到他们第一眼就知道自己逃不过了,以为自己的身份会在灵崎高中一直隐藏到毕业。说多了都是泪。“唉唉唉,你怎么把我扛起来了?”某中二少女无力的喊道。“因为你每走一步我感觉地都在颤抖。”“......”
  • 乱域之主

    乱域之主

    言必狂在乱域出生便获得了红警的助力,励志要让整个大陆都归顺于他,成为乱域之主。学业压力有点重,不定时更新,而且在新章出来之前,会对剧情进行大改,敬请期待
  • 王俊凯——爱你是错却错到底

    王俊凯——爱你是错却错到底

    王俊凯,是你一耳光打醒了我所有的幻想!---------by南宫亦梦对不起,只是我一直都爱你----------by王俊凯不要再骗人了,我已经伤痕累累-----------by南宫亦梦真的不可能了吗?-----------by王俊凯
  • The Collection of Antiquities

    The Collection of Antiquit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