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领导力更多的是通过其领导风格展现出来的。十几年来,海信一次次冲过急流险滩而劫后余生,离不开海信领导人一向“稳健进取”的领导风格。
海信的稳健进取首先体现在发展战略上的稳健。多年来,海信坚持了先做强后做大的发展道路。在很多企业血拼市场的时候,海信却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巨额投入。这样做有时可能会失去一定市场份额,但却发展得实实在在。
海信的目标也是做大,但周厚健不希望泡沫式的放大企业。做大首要问题是市场规模,而影响规模的首要问题是品牌的知名度。海信做大只能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技术的积累,并依靠这些积累保证产品质量,用诚信和质量换取知名度,从而扩大市场规模。
其次,“稳健进取”体现在“技术立企”的全过程。周厚健认为,绝对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到最先进的技术,如果自己没有一步一个台阶的技术积累,当技术上升到一定难度时,就连决策的条件都没有了。所以,海信的技术开发是一步一步往上走的,一个台阶都不越过。值得注意的是,海信认为技术上的积累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积累,也不仅仅是技术人才的积累,最重要的是文化的积累。通过文化方面的积累才能使企业有才华的技术人才逐渐成长起来,使他们理解企业的定位,由此出发去思考、去涉足难度大的技术课题;通过文化的积累保证企业对研发的长期投入;通过文化的积累鼓励技术人员承受高难度的技术压力,用心去搞难度大的技术课题。海信每一个研发项目的立项必须有技术积累的支持。技术上的任何一个决策都不是领导层自己拍脑袋决定的,一定要有比较专业、比较好的技术群体来帮助领导层决策。这种稳健的作风使海信在一些比较难的技术领域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毫无疑问,稳健进取的文化底蕴在此发挥了巨大作用。
最后,海信长期坚持稳健财务的风格。周厚健认为,海信宁可放弃一些短期的发展机会,绝不可破坏财务状况。有些时候确实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但是财务状况破坏以后,想扭转将会很困难。在机遇与风险的评估中,海信倾向于财务状况的平稳运行。为此,海信构筑了稳健型的管理体系,坚决抵制用破坏财务状况来换取市场份额的盲目扩大。在海信的账面上,应收账款的比例很低,对赊销等做法控制得非常严格。这样一种财务风格与其说是稳健,不如说是保守。就中国家电行业长时间惨烈竞争的业态来说,这种保守或许不应是贬义词。
在前面的分析与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到海信企业的行为习惯十分丰富和生动。纵观其诸多企业行为习惯后,我们可以发现其鲜明的“主体习惯”——创新偏好。
长期以来,海信有这样一个口号:“做新的,做好的。”所谓“做新的”就是科技要领先;“做好的”就是质量要过硬。
近年来,海信在技术进步上的投入超过了20亿元人民币,现在已经达到两天半出一个新产品、一周出三个新品种的开发速度。“核心技术”成为保证海信长盛不衰的秘密武器,成为海信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海信技术创新的历史,就是海信产业扩张的历史。海信许多年轻的子公司就是这样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前期是技术中心的一个研究所,在有了充足的技术和人才后,借着产业升级换代的时机发力,迅速裂变为新公司。1996年成立的计算机公司,1998年成立的软件公司都是这种创新发展模式的果实。
海信的创新精神是海信的灵魂,也构成了海信的主体风格。从1992年以来的十几年间,海信似乎已成为一部创新机器,一家中国式的“知识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