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私营企业中,我们难免会碰到这样的事情:企业出现了意外,需要大家出来承担责任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推卸责任,都在尽力证明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是自己造成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就是因为责任分散了。
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但是有时候人越多,事情越是没人做。“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等到事情发生的时候,大家相互推诿,相互指责。
“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谁都看过。当只有一个和尚时,由于生存的需要,没有逃避的可能性,只有自己去挑水。同样的道理,当你让某个人全权负责某项事情,他没有丝毫的推卸余地,往往能及时甚至提前完成任务,圆满解决问题。
而出现三个和尚时,人的惰性和依赖性使得每个人忙于推卸责任,指望别人去承担义务,而自己享受成果。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企业部门人多了反而处理事情的效率和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例如,当你安排几个人负责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其过程可能是张三将任务推给李四,李四又推给王五。结果到了预定时间,许多事情仍然在彼此的推卸中转圈,仍然没有完成任务或者解决问题。这时,大家可能互相推卸责任,找出种种借口,互相指责对方。结果,任务可能不得不延期完成,即使完成,其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要求。
当一个人单独进行选择的时候,他必须担当起所有的责任。但当大家组成一个团队,集体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时,责任就被扩大化了。每个人都会想:如果出了问题,责任是大家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因此,在企业管理中,领导者在将一项任务交给某个团队去完成时,一定要指定负责人,如果出了问题,最后直接跟负责人交涉就行了。
伊利集团总裁潘刚说:“责任也是一种能力。”事实上也是如此,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具有最佳的精神状态,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并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最重要的是,责任是由具体岗位或职务上的人来落实的,为了保证企业组织系统高效地运转,就必须把那些具有落实责任能力的人放到适合的岗位上来。大部分管理者的成功,都在于他们能够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能找到具有落实能力的人。因此,落实责任的能力,就越来越成为企业衡量人才的标准。
有一家家电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曾发生过这样一起管理“事故”:在他们车间有一台机器出了故障,经过技术科的工作人员检查,发现原来是一个配套的螺丝钉掉了,怎么找也找不到,于是只好去重新买。可是根据公司内部规定,必须先由技术工作人员填写采购申请,然后由上级审批,之后再经过采购部部长审批,才能由采购员去采购。
采购员跑了市内好几家五金商店都没有那种螺丝钉,又跑了几家著名的商场,也没有买到。几天很快就过去了,采购员还在寻找那种螺丝,可是工厂却因为机器不能运转而停产。这还得了,于是,公司的其他管理者不得不介入此事,认真听取事故的前因后果,并且想方设法地寻找修复的方法。
在这种“全民总动员”的情况下,技术科才拿出机器生产商的电话号码。于是,采购员就打电话问哪里有那种螺丝钉卖。对方却告诉他:“你们那个城市就有我们的分公司啊。你去那里看看,肯定有。”
半个小时后,那家分公司就派人上门送货来了。问题瞬间就解决了,可是寻找哪里有螺丝钉,就用了一个星期,而这一个星期公司已经损失了上百万元。
很快,工厂又恢复了正常的生产运营。在当月的总结大会上,采购科长将这件事情又重新提了出来,他说:“从这次事故中,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公司某些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从技术科提交采购申请,再经过各级审批,到最后采购员采购,这一切都没有错误,都符合公司要求,可是结果却造成这么重大的损失,问题在哪里?竟然是因为技术科的工作人员没有写上机器生产商的联系方式,而其他各部门竟然也没有人问问。”
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大责任,就是谋求公司与员工的双赢。只有当员工个人心中长存责任感,把公司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集体的力量才不会被分解,才能充分发挥集体的强大力量,才能把每一项责任都落实到位,才能使企业发展得更好。
因此,身为管理者,你必须要把责任分配到每一个“和尚”的手中。如果不把“打水任务”分配到每一个“和尚”,那么企业就会被“渴”死。当管理者把任务分配到个人的时候,就会激发大家心里的责任感,从而使任务顺利完成。责任越明确,工作落实得越好;责任分配得越具体,人就越容易发挥自己的潜力。
当团队完不成任务的时候,如果责任事先分配得很明确,你的批评就可以更有针对性,这也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下一个任务。
企业是一个集体,我们需要的不是相互推卸责任的员工,而是需要能够主动承担的员工。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就需要能够打破“责任分散效应”,让每一名员工都明白自己的责任,只有这样,员工才能成长,企业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