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18300000023

第23章 终结者赵政

赵政的童年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

战国时期的邯郸已经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达,百业兴旺,引领时尚潮流。邯郸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精英前来打工和创业,是精英们心中的“圣地”,其国际地位不亚于今天的纽约、伦敦、东京……据说,曾经有一个燕国小伙子,得了一种妄自菲薄的毛病,总觉得事事不如人,连走路的姿势都很难看。这一天,他在路上听人谈论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形同模特儿,就上前问个究竟。那些人白了他一眼,说:“你不会自己去看啊?”

一语惊醒梦中人。小伙子果然凑集了一笔盘缠前去赵国,来到邯郸学习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如你所知,小伙子走路姿势没学好,却连自己原来的步法都忘了。最后不得不爬着回去。

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庄子老先生虚构的,可也从侧面反映了邯郸的繁荣和包容。

可以想象,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长大,耳熏目染之下,很容易形成一种心胸开阔、志向远大的性格。作为终结者,这是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

吕不韦的算盘

在说赵政的故事之前,得先说说他老爸——子楚。

子楚本名叫异人,是他老爸安国君众多儿子中的一个。他智商平平,又没啥过人的能力,因此爸妈不疼,姥姥不爱,在国中的政治声望很低。当时秦国奉行“远交近攻”的战略国策,首先把矛头对准邻居韩国、楚国和魏国,而与赵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为表真诚,参照两国互派人质的国际惯例,安国君就把儿子子楚派去了赵国。

独在异乡为异客,子楚在邯郸过得很不如意,不管是吃穿还是用度都相当窘迫。再加上秦国与赵国关系时好时坏,这也影响到子楚在邯郸的生存环境。

直到碰上吕不韦。

吕不韦是卫国人,以房地产赚到了第一桶金,逐渐积累起了千金之家。公元前258年,吕不韦来到邯郸经商,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与子楚认识了。吕不韦以他独特的政治敏感嗅出了子楚身上的巨大潜力。这天,他带着大批礼物去拜见子楚,对他说:“我能够光大你的门庭,让你兴旺发达。”

子楚笑了,说:“你先把自己的门庭光大起来再说吧。”

吕不韦正色道:“老弟,这你就不懂了,我的门庭就指望你的门庭先光大起来,才有希望光大。”

子楚不傻,这时他也料到了此人的目的。于是,他俩就坐下来讨论如何光大门庭的事情。

吕不韦分析道:“你老爸儿子众多,你又长期不在爸妈身边,就不要指望自己能够跟兄弟们争夺太子之位了。所以按照常理,你继承王位的可能性比彗星撞地球还小。”

“是啊,那又怎么办?”

“非常之人得行非常之事。我们要想成功就不能走正常的途径。我听说你老爸非常宠信华阳夫人,你如果能够攀上她,争取过继给她做儿子,到时候让她吹吹枕边风,没准你这事儿就成了。”

“可是我贫困潦倒,哪儿有什么资本去高攀她呀?”

吕不韦说:“这点我想到了,这也正是我能够效力的地方。我愿意拿出千金,充当你获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宠爱的政治献金。”

子楚高兴极了,这可是天上掉下个吕不韦啊。他激动之余,拉着吕不韦的手说:“大哥,等我有朝一日做到秦王,一定与你一同分享荣华富贵。”

吕不韦说到做到。他先是拿出五百金给子楚,让他装点门面,结交宾客,挤进上流社会圈子。再拿出五百金购买珍奇玩物,以备去说服华阳夫人。这一千金相当于吕不韦的全部家当,他却全部拿出来作为赌注,进行一场世纪豪赌,眼睛都不眨一下,可见其胆识确实过于常人。

来到秦国,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带来的珍奇玩物全部送给了华阳夫人。会见华阳夫人时,吕不韦把子楚夸得跟花儿一样,说他聪明能干,广交宾客,而且告诉她,子楚在赵国非常思念华阳夫人,把她看得跟天一样。这话华阳夫人当然爱听。

吕不韦趁机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劝解她:“我听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如果用美色来吸引男人,就应该在美色衰退之前准备好退路。您没有儿子,就应该在安国君其他儿子里面选择一个孝顺而有才能的人,把他立为继承人。这样您丈夫在世,您可以享受尊重;丈夫去世,您的儿子做王,您照样不会失势。现在子楚非常贤能,他也知道自己成为太子的机会微乎其微,所以主动依附于夫人,您若能帮助他成为继承人,那么夫人您一生在秦国都要受到尊宠啦。”

华阳夫人心动了。接下来的事情顺理成章。在她狂吹枕边风之下,安国君也缴械投降,刻下玉符立子楚为太子。

吕不韦的计划初战告捷。

一字千金

吕不韦在子楚身上真是下了血本。

子楚是一个年轻人,青春荷尔蒙无处发泄。吕不韦就花重金买了一个叫赵姬的邯郸美女,让她在子楚举办的酒会上献歌。子楚多喝了几杯酒,看到此女后被迷惑得神魂颠倒,就站起来向吕不韦敬酒,请求他把这位女子送给自己。

吕不韦心中窃喜,鱼儿上钩了。嘴上却假装生气,说:“她可是我的妾呢。哎,罢罢罢,你们看来也是有缘,我就把她送给你吧。你可要好好珍惜哦。”

如果把美女直接送给子楚,他未必会珍惜;这样拐了一个圈子,他才会懂得珍惜。果然,子楚对赵姬非常恩宠,还跟她生了一个孩子——没错,这就是本章的主人公赵政。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大将王齮围攻邯郸,邯郸情况十分危急。这时,有人提议杀死子楚。子楚和吕不韦一想,不行,得赶紧溜出邯郸。于是,吕不韦又拿出六百金送给守城官吏,他们这才逃到秦军大营,最后顺利回到秦国。他们倒是溜了,可子楚的老婆孩子都还在邯郸啊。赵国人又想杀掉赵姬和赵政,可恰好赵姬老爸是赵国富豪,家里有钱,在上流社会人缘也好,所以他们就被隐藏了起来,安然度过了这段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光。

公元前251年,一代雄主秦昭王去世。安国君波澜不惊地坐上了秦王的位置,是为秦孝文王。他把华阳夫人立为王后,把子楚立为太子。生活稳定下来之后,子楚就思念起了身在赵国的老婆跟孩子,最近几年来,秦赵关系有了一些缓和,赵国人就护送赵姬和赵政回国了。

当然,如果赵国人知道二十年后,赵政会亲手灭掉赵国,他们还会做这样的活雷锋吗?

秦孝文王的运气不太好,他为老爸秦昭王守了一年孝,加冕仅仅三天就突然得病去世了。正如吕不韦预料的那样,子楚继位,他就是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在公元前249年,正式任命吕不韦为相国,封为文信侯,把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战国时代,主流思想是重农抑商,商人在社会上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吕不韦虽然家财万贯,可他照样不能出入上流阶层的鸡尾酒会,那些高官贵族和文人骚客都对他不屑一顾。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吕不韦决定弃商从政,把全部家当抵押在子楚身上,最后终于成功转型,进入秦国权力核心。

子楚也没享几年的福,做了三年秦王也去世了。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赵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这个还在青春发育期的少年,一夜之间成了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一切都来得太快了,让人猝不及防。在这种状况下,吕不韦以相国之尊独揽大权,那是相当拉风。连赵政都得叫他“仲父”,对他言听计从。

但是严格地说来,吕不韦虽然权倾一时,可是心底还残存着自卑的心理。没办法,不管是财富的暴发户还是权力的暴发户,都难以避免这一法则:三代才能成就一代贵族。其实在中原诸侯国眼里,秦国也是一个暴发户,他们原本是西陲一个“蛮夷”之国,从商鞅变法以降,才迅速发家致富。可他们骨子里还是那种没有文化的蛮夷,在各国眼中几无信用。

怎么改变这些状况呢?

吕不韦决定向中原诸侯国学习。他仿效当时中原四大公子的做法,也打出广告,招徕四面八方的文人学士,给他们提供优厚的待遇。他们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写书。吕不韦让他们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来,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在字斟句酌、精炼到极致的文言文时代,二十多万字简直就是一部煌煌巨作。书写完后,吕不韦很满意,亲自题写书目,曰《吕氏春秋》,全国发行。

《吕氏春秋》出来后,由于部头太大,秦国人也很少有读书的习惯(都当兵立功去了),其销量惨不忍睹。这倒难不倒曾经做过商人的吕不韦,很快他就有了推广方案。

这天,经过咸阳城门的来往路人惊奇地发现,城门上出现一堆密密麻麻的字,俨然一部书的样子。这部书的旁边还悬挂着一千金,告示上写着,谁能够把这部叫《吕氏春秋》的书增加或者删除一个字,就奖励一千金。

好家伙,一千金啊。当初在邯郸时吕不韦的全部家当也就一千金而已。在重奖的诱惑之下,咸阳城的市民、外地来的农民工、学生和文人们纷纷前来围观,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书店里的《吕氏春秋》卖得脱销,书店老板数钱数得手发酸,印刷厂又连夜加班加点重印……

营销计划,成功!

李斯与《谏逐客书》

吕不韦足足做了十一年秦国相国。在他晚年的时候,赵政曾经写信给他,言道:“君与秦究有何功,得封国河南,食十万户?君与秦究属何亲,得号仲父?”这话说得相当刻薄。吕不韦或者不足以成为一代贤相,可他任职时,也算尽职尽责,把朝政处理得妥妥帖帖。一个很明显的证据就是,赵政年幼即位,秦国在吕不韦的执掌下,国力依然处于上升阶段,与赵国、楚国、齐国的明显衰退一比,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吕不韦还举荐了秦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李斯,并委以重任。李斯对于赵政灭掉六国,以及在统一之后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从这一点而言,吕不韦居功至伟。

李斯是楚国人。顺便说一句,建设秦帝国大厦的功臣大部分是来自六国的人才,比如商鞅、吕不韦、李斯和韩非等。司马迁曾经对李斯有过相当精彩的描述: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短短几十个字,把李斯为人谨慎、患得患失、首鼠两端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李斯的确是一个高智商的人,可是他情商有限,德不胜才。作为他的老师,苟子对于他这些缺点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当荀子听到李斯在秦国做到丞相之后,不但没有高兴,反而愁得吃不下饭。他知道,这样的高位,带给李斯的可能是不测之祸。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李斯来到秦国是经过一番选择的。经过对各国的分析,他知道楚王碌碌无为,其余各国也在走下坡路了,唯有秦国属于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六国的,也是属于秦国的,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秦国的。

来到秦国,李斯很聪明地投靠到权臣吕不韦门下。凭着李斯的辩才和实际能力,很快他就做了一个叫“郎”的小官。这官不大,可有了接近秦王赵政的机会。于是李斯就寻找机会向赵政游说,推销自己的治国方案。有一次,他对赵政说提出了“时”这个概念。“时”就是“时机”。李斯说:“当年秦穆公号称春秋五霸,实力很强,但最终未能统一中原。为什么呢?因为时机不到。而秦孝公以来,各国连年征战,实力消耗殆尽,秦国就有了统一中原的时机。现在,秦国要灭掉六国,犹如从灶头抹去灰尘一般容易。”

李斯又说道,“时”这东西稍纵即逝,一定要好好把握住,否则等中原诸侯们恢复元气,那时候就算炎帝黄帝再世,也无法完成统一任务。

李斯的话很对赵政的胃口,于是他被提拔为客卿。

就在李斯挽起衣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秦国发生了一件事。韩国与秦国是邻居,如果秦国进攻中原,韩国首当其冲,随时可能被秦国吞掉。为了防止秦国东进,韩王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派了水利工程师郑国到秦国去,游说他们修建一条大水渠,以此来耗费秦国的国力。此计叫“疲秦计”,同一名字的秦腔至今仍在陕西大地上上演。可惜该计划还没展开就被暴露了。此事在秦国引起了一场大辩论,许多秦国大臣认为,当时许多宾客从中原来到秦国图谋发展,他们追求的不过是个人利益,对秦国并无帮助,所以建议赵政将他们驱逐出去。

赵政出于秦国利益的考虑,就颁布了逐客令。这样问题就来了,作为楚国人,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

为了避免被驱逐的命运,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在这封书信里,李斯列举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代国君不拘一格任用外来客卿的例子,说明秦国的强大,与外来客卿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李斯还说:“秦国本身不产珍珠、宝玉,美女和好马也大都来自中原各国。如果只是秦国自己生产的东西才要的话,那么秦国就剩不下什么好东西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有用的东西要留下来,而有用的人才就要驱赶呢?”

赵政读了这封信之后,果断地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依然重用李斯,并且把他提拔为廷尉。

顺便说一下,即将被杀的郑国也向秦王进言道:“修建水渠的初衷确实是为了消耗秦国国力,可在客观上对秦国是有利的。也许修建水渠会让韩国多活几年,可水渠建好之后,却能”为秦建万代之功。

这话也很有道理,赵政也接受了,决定放过郑国一条生路,让他继续领导修建水渠。这条水渠修成后,对繁荣秦国经济、增强秦国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略准备,“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郑国渠。

夺权

随着赵政一天一天长大、成熟,他也就一天比一天更加渴望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来。

我们知道,赵政是在动荡不安的邯郸长大的,回到秦国,又长期在诡谲多变的秦国王官生活。因此,少年赵政与其他少年相比,少了几分纯真,多了几分成熟,甚至是阴鸷之气。由于赵政尊称吕不韦为“仲父”,与他相处时间较多,在吕不韦的耳濡目染之下,赵政对玩弄权术那一套早就了然于胸,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吕不韦也清楚赵政心里之所想,更清楚赵政亲政后必然会收回所有权力。为了延缓这一天的到来,吕不韦绞尽了脑汁儿。

终于,吕不韦以他商人独有的狡猾与智慧,想出了一个计划。

吕不韦寻找到一个猛男,叫嫪毐,把他悄悄献给赵政的母亲赵太后。吕不韦打算通过这种办法笼络赵太后,这样就算赵政抛弃了自己,也可在赵太后这棵大树下纳凉。于是,嫪毐以太监身份进入了后宫,与赵太后“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赵太后对嫪毐恩宠无比,送给他大量金银珠宝。后来,两人避孕措施没搞好,不小心播下了种子。赵太后怕奸情败露,就谎称找人算了一卦,须迁宫避灾,经赵政同意后,赵太后与嫪毐来到雍城,在这里生了两个儿子。

在雍城,赵太后对嫪毐言听计从,雍城的所有事情由嫪毐全权处理,还把他封为长信侯,以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为其住地,又以河西、太原郡为其封田。时人纷纷前来投奔嫪毐,缪毒门下聚集了一千多门客,一时风光无限。

公元前238年,有人向秦王赵政举报,说嫪毐其实是一个假太监,与太后私通,生了两个儿子。最重要的是,这对狗男女还密谋:“王即薨,以子为后”,要除掉赵政,改立嫪毐的儿子为王。

有论者曾经指出,举报者很有可能是吕不韦指派的。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道理,但他回答不了,为什么此事最终会牵连到吕不韦本人?按照吕不韦的智商,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蠢事,他是做不出来的。而且嫪毐与赵太后没有威胁到他的利益,他没有理由这样做。

那么,我认为此事极有可能是赵政干的。在赵政看来,贪恋权位的吕不韦当然不是什么好人,可他不会威胁自己的统治。而嫪毐的野心要大得多,他和赵太后生出孩子后,很有可能把自己取而代之。后面的发展也印证了赵政的这种担心。

就在赵政对此事展开调查的时候,嫪毐决定先下手为强。

这年四月,赵政来到雍城蕲年宫参加加冠成年礼,履行亲政的最后一道法律程序。趁此机会,嫪毐偷出赵政的御玺和太后玺,调动一批士兵发动叛乱,攻击蕲年官。但叛乱很快就被早有准备的赵政和吕不韦镇压下去。嫪毐逃跑后被捉,被处以车裂之刑,灭其三族。其门客仆人们被尽数赶到川蜀一带去种田,嫪毐和赵太后的两个儿子被杀掉。连赵太后也被逐出咸阳城,赵政与其断绝母子关系,永不再见,并明令朝臣敢有为太后事进谏者,“戮而杀之,蒺藜其背”。结果,有二十七个进谏大臣被残酷地处死,他们的尸首被挂在宫墙上示众,以警示后来人。

这件事情让我想起了郑庄公和郑妈妈的故事。郑妈妈协同小儿子作乱,事情败露后,郑庄公很生气地断绝了母子关系,表示除非死了,到黄泉之下才能相见。后来在颍考叔的劝谏下,郑庄公改变了自己的誓言,重新与郑妈妈和好,成就一番佳话。

由此可以看出,赵政处事要狠辣得多,有着强烈的刚愎自用的风格。

在嫪毐叛乱事件里,吕不韦是有功之臣。他也以为随着缪毒势力的被清除,自己依然还是秦国最有权势的人。可是令他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年,赵政就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解除了他的相国职位。

吕不韦虽然赋闲在家,可由于他广交朋友,因此每天有许多来自中原的宾客拜访他。赵政知道后,害怕吕不韦也走上嫪毐的老路,择机发动叛乱,就一不做二不休,写信给他:“君与秦究有何功,得封国河南,食十万户?君与秦究属何亲,得号仲父?今可率领家属速徙蜀中,毋得逗留!”

富贵如山,来得快,去得更快。吕不韦读罢信,老泪横流。曾经亲同父子,如今决绝如此,令人感慨。他思虑再三,自知人生的路基本上已经断了,于是就拿出鸩酒吞下,转瞬毙命。当太阳再次升起时,世上已无吕不韦。

韩非来了

韩非是韩国人,贵族出身。他所生活的时代,韩国像老牛一样衰弱不堪,难以再向前行走,仿佛只要一个人轻轻推一下,它就会应声而倒。可韩非不这样想。他要拯救自己的祖国,所以多次向韩惠王提出改革韩国内政、提升国力的建议,可韩惠王置之不理。

热脸贴了个冷屁股,韩非极为失望,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从此,他不再主动问政,而是回家著书立说,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和《说难》等著作。这些作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一些篇章还传到了秦王赵政那里。赵政翻阅了一下,大为赞赏,他对身边的人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有引为知音、相见恨晚之意。

为了把韩非请到秦国来,赵政甚至出动大军攻打韩国,迫使韩惠王放人,派他到秦国来。就这样,韩非来到了秦国。

我们知道,李斯是力主秦国及时进行统一之战的,而且赵政也予以认可。现在需要确定的是,六国不能一口吃掉,必须一个一个来,那么,先拿哪一个开刀呢?按照李斯的意见,应该是韩国。为什么呢?在李斯看来,韩国离秦国最近,实力最弱,比较好收拾,拿下来之后也容易对其余五国产生威慑作用。在韩非没来之前,赵政也倾向于李斯的观点。但是韩非来了之后,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灭赵存韩。

韩非的理由如下。

一、韩国确实最弱,但韩国也最听话,对秦国言听计从,就像秦国的一个郡县。所以没必要再把其灭了,否则反而容易激起天下人的公愤。

二、中原诸国里,赵国最强,而且多次表示要对秦国抵抗到底。在现阶段,秦国的主要敌人是赵国,而不是韩国。

三、韩国虽然是“四战之国”,东南西北都有敌人,但他在生存下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具备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所以,你很难一口把他吃掉。

李斯与韩非发生了路线之争,使得赵政难以定夺。这件事情就暂时搁下了。

韩非来到秦国,先是得罪了权臣李斯,继而又惹到了姚贾。姚贾原来是魏国人,出身低微,来到秦国后受到赵政的赏识。有一次,楚、燕、赵、代等四国想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赵政召集大臣开会,姚贾站出来说:“大王,你出钱我来把这事儿摆平。”

赵政就给了他一笔活动经费,让他出使四国。果然,用了几年工夫,姚贾就用钱摆平了这几个国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回来后,赵政很高兴,提拔他做了上卿。

韩非对此颇为不满,立即给赵政上书,怒斥姚贾犯了j宗罪。哪三宗罪呢?

一、姚贾在外面活动了这么多年,没见什么显著的外交成果,反而把大部分活动经费塞进自己腰包,这叫贪污腐败。

二、姚贾用秦国的钱建立自己的关系网,这叫假公济私。

三、姚贾出身卑贱,品行也不好。他在魏国犯过盗窃罪,在赵国又被驱逐过,这样一个人,怎么能提拔为上卿、与王公贵族们一起商量国事呢?

赵政把姚贾找来质问,姚贾对答如流,说用财物摆平四国国君,建立关系网都是为了秦国的利益。反过来说,如果是为了“自交”,他又何必回到秦国呢?姚贾对自己的出身和品行都毫不隐瞒,还举姜太公、管仲、百里奚等名人为例,说明出身低贱、名声不好的人一样可以为国君建立霸业。

最后,姚贾劝赵政不要听信韩非的“谗言”。赵政默然了。

就在这个关键时候,李斯出来使坏了。

说起来,韩非和李斯还是老同学呢。当年,他们同在荀子门下求学。韩非有点儿口吃,而且不善言辞,但他写的文章极妙,连李斯都自叹不如。李斯对韩非的到来非常不安,担心这位老同学会影响到自己的前程,就对赵政说:“大王您要灭掉六国,韩国也不能例外。韩非是韩国贵族,又是一个有名的爱国青年,如果我们重用他,以后当秦国与韩国发生冲突时,他一定会站在韩国、而不是秦国这一边。但是如果我们不用他,他也一定会帮助韩国,对秦国形成巨大的威胁。依我之见,不如趁早杀了他,永绝后患。”

赵政说:“你比我更狠啊。”

其实赵政心里也很犹豫。他非常了解李斯的为人,知道他是对韩非起了嫉妒之心。但这倒是其次,经过几次谈话,赵政对韩非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个说话有点儿结结巴巴的中年人,他对于帝王之术、统治之术的分析实在太透彻了,连赵政对其才华都觉得不可思议,莫名其妙地感到一丝恐惧。

在姚贾和李斯的联手使坏下,韩非想不死都难了。

公元前233年,赵政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他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还想挽回,想面见赵政自述心迹,可是没有机会,不得不自杀于狱中。据说,赵政在把韩非下狱之后就后悔了,打算赦免他,可一切都已太晚了。

韩非已经在狱中永远地闭上了他的双眼。

韩非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治国精神被保留了下来,在赵政和李斯手上得到了有效的实施。韩非主张实行君主专制集权,把权力从贵族手中收回来。韩非非常注重法治的作用,而且强调法律一旦颁布实施,任何人都不得违背,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做到“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跟商鞅一样,认为儒家、纵横家等五类人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应该像防贼一样防备他们。

韩非把先秦以来的法家理念发展到一个高峰,为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理论基础,也为之后的大一统王朝提供了基础。

在这之后,秦国统一六国就顺理成章了。

悲剧的是,尽管韩非在生前百般维护,公元前230年,秦国还是派大将内史腾首先灭掉韩国,拉开了吞并六国的序幕……

赵国也有个武安君

在韩国被攻下来之后,接下来就要攻打赵国了。

在战国后期,赵国是唯一一个能够跟秦国抗衡的国家。虽然在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了四十万士兵,几乎相当于全国十分之一的壮年男子,可顽强的赵国人迅速重新站了起来。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恢复了元气,打退了趁火打劫的燕国,在邯郸保卫战里众志成城,打败了几乎倾国而出的秦军主力,紧接着还能够进犯魏国和燕国,攻占大片土地。所以,攻打赵国是秦国统一中原的关键性一战。打好了,接下来收拾其他几个国家就不费什么工夫了,打不好……那就不要奢想什么统一不统一了。

幸运的是,战事最初进行得相当顺利。

公元前234年,秦国大将樊於期率领大军东进,攻取赵国的平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东南)、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两地,杀死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公元前233年,樊於期经由上党,千里跃进太行山,深入赵国大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蒿城西南二十里一带)两地,然后直接向邯郸进军。这一下情况就十分危急了。在这关键时刻,赵国末代国君赵幽缪王从代地雁门郡(现在山西省西北部宁武县以北一带)调回李牧,让他率领赵军南下,反击秦军。

李牧,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这之前,他主要活跃在赵国北方边境,抗击匈奴。我们知道,赵国自胡服骑射以来,屡次打败胡人人侵,并且将他们驱赶到大漠以北。可到了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代,匈奴又强盛起来,屡次对赵国北部地区进行骚扰。李牧就被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先后派去戍边。

李牧在出发之前就跟赵惠文王讲好了价钱:在边防线他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官员,当地税收也全部由他处置,作为军事费用。赵惠文王答应了。

匈奴人主要是骑兵,机动性极好;而赵军主力是步兵,野外作战不及匈奴。“匈奴,轻疾悍亟之兵也,至如焱风,去如收电,畜牧为业,弧弓射猎,逐兽随草,居处无常,难得而制”。根据这一特点,李牧实行坚壁清野政策,不与匈奴正面作战,还严明军纪,“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这样,匈奴每次出动都抢不到什么东西,无功而返。这样过了几年,赵国方面也没有什么人员和物质损失。

当然,这样的战法虽然有效,但是不好看,士兵们也没有机会获得战功,于是就在背地里讥笑李牧为胆小鬼。议论传到赵孝成王耳里,他下令李牧主动进攻。李牧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依然我行我素。赵孝成王急了,派人去顶替李牧的位置,让他就地下岗。

新帅到了边境后,改变了李牧的做法,主动进攻匈奴——如你所知,吃了好几个败仗后,在损兵折将之外,还导致边境混乱,百姓无法安居乐业。

付出了沉重的学费之后,赵孝成王思念起李牧的好来,请求他再次驻守边疆。可李牧不干了。你让我滚,我滚了;你叫我回来,对不起,滚得太远了。李牧就声称生病了,闭门不出。无奈之下,赵孝成王亲自到他家来请,“老将军,您就帮我这一回吧。不管什么条件我都答应你……”

李牧见好就收,说:“我只有一个条件,还是像以前那样,不管我做什么,您都别管。”

“中!”

李牧依然回到雁门,领兵抗击匈奴。他继续沿用老办法,坚壁清野,向匈奴示弱。等到一切准备充分之后,公元前244年的春天(匈奴南下掠夺多选择春天草多马肥之际),李牧集中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精兵五万人,神射手十万人,与前来进犯的匈奴主力进行决战,将不可一世的匈奴军队打得晕头转向,十万匈奴几乎全军覆灭,单于仅带领少数亲兵狼狈逃窜,终生不敢南下。

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对此役有精彩描述,他在《塞下曲》中如此写道: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李牧将军横刀立马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这一场胜利,是中原对阵北方游牧民族以来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开创了战争史上以步兵歼灭骑兵的先例。人们恍然大悟:哦,原来步兵也是可以战胜骑兵的。

在李牧长达三十多年的戍边生涯里,赵国北方固若金汤,外敌不敢进犯,保证了赵国国内的安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赵奢、廉颇、蔺相如等在政治军事上的每一次胜利,都有李牧的一份功劳在里面。

还是接着说李牧对抗秦军的事儿。话说李牧率领边防军主力,与由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驻守在宜安(今河北石家庄鹿泉市附近),与秦军对峙。李牧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极为高昂,如果仓促之间迎战,绝难取得胜利。他就学了廉颇的老办法,在宜安建筑工事,固守不出,避免与秦军决战。

樊於期一看,不行,昔日王龅耗不过廉颇的坚城计,惨败而归,我今天不能再走老路了。于是他率领主力进攻肥下(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县),企图勾引赵军去援助,然后在运动战中消灭赵军。这个算盘打得真的不错,可惜他遇到的对手是李牧,而不是赵括这样的白痴。李牧毫无反应,对部下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是兵家大忌。

秦军主力去了肥下,营中所剩兵力薄弱,又因为赵军数日都拒不出战,所以秦军疏于防备。就在这个时候,李牧率军出城袭击,把秦军大营一锅儿端了。李牧又判断,樊於期闻讯后肯定会回兵救援,就预先设置了一个包围圈,等候樊於期主力自动钻进来——果然一切尽在李牧掌握中。经过激战,樊於期的主力被歼灭,他只率领少量亲兵冲出了重围。按照秦国法律,吃败仗的将领是要被处死的。樊於期害怕回国后受到惩罚,畏罪潜逃到燕国。秦王闻讯暴怒,杀了樊於期全族,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收购樊於期的人头。

这颗人头后来被荆轲先生经过一番友好协商,借去作为见面礼刺杀秦王去了。这是后话。

这次胜利对于苟延残喘的赵国来说太重要了,全国军民精神为之一振。他们也借此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机。赵幽缪王自豪地说,“李牧是寡人的白起”,因此把李牧封为武安君。

自毁长城

除了灭掉韩国是大将内史腾干的好事外,赵、燕、魏、楚、齐这五国的灭亡都与一个叫王翦的名字有关。

事实上,他正是秦王赵政统一中原的急先锋。

王翦是秦国宿将王龅的侄儿,很早就从军打仗。在著名的长平之战里,白起先示弱,引诱四十万赵军进入埋伏圈,王翦则率领五千精兵,插入赵军后方,将这四十万赵军与大本营的联系切断,奠定了长平之战胜利的基础。王翦也因此而成名。

在这一段时间,白起威名太盛,王翦的战功就显得有些黯淡。直到赵政正式推动统一之战后,王翦方才有机会一展身手。而作为一个长寿将军,王翦的辉煌战绩几乎都是从古稀之年才开始的。

在经历过几次攻打赵国的挫败之后,公元前229年,秦王赵政出动了王翦,令他亲自率领大军穿过井陉(今河北井陉县),与另一路杨端和率领的河内军队联合围攻邯郸。赵国这方呢,也是出动了主帅李牧、副帅司马尚的豪华阵容,进行抵挡。这个时候,赵国因为连年战争,以及北方代地发生地震,造成大面积饥荒,国力极度衰弱。但越是这种危急时刻,赵国军民越能众志成城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王翦深知这一点,因为在公元前259年,秦将王陵、王龅和郑安平就曾经在邯郸城下吃够了苦头,望城兴叹。而且李牧跟廉颇一样,擅长打守城战,天下无人能出其所右。只要他统帅赵军,自己就没有把握拿下赵国。

怎么办呢?王翦出了一个奇招。

其实也不是什么奇招,而是反反复复都已经用烂了的故伎:反问计。王翦写信告诉赵政,让他再派人执行该项任务。赵政批准了,令一个秦国奸细带着大批活动经费来到赵国,拜见一个叫郭开的大臣——这个名字很熟悉是吧?没错,这位先生就是长平之战时的一大丑角。他接受秦国贿赂,从而在赵孝成王面前挑拨离间,说廉颇的坏话,导致赵孝成王以赵括代替廉颇。赵军在长平之战中的惨败,他至少也得是个二等功。说来奇怪,像这样的奸臣总是能够逢凶化吉,政治生命惊人的顽强。这不,赵孝成王和廉颇老早就去世了,他还活得挺滋润的,在新的国君旁边上蹿下跳。也许命运安排了,还要让他搞一次李牧的鬼吧。

郭开笑眯眯地笑纳了秦国人送上的厚礼,开始在国内散布谣言,说什么李牧和司马尚与秦军坚守不战,是因为他俩早就暗中投靠了秦国,准备时机一到就背叛赵国,投降秦军。应该说,这样的谣言几无技术含量,也了无新意,但奇怪的是,它居然屡屡让人上当受骗。这就说明了,谣言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会相信它。

谣言传到了赵幽缪王耳中。听到后他就犯上了嘀咕,也许这是假的,但如果万一是真的呢?你要知道,现在赵国的所有兵力都集中到李牧和司马尚手中,如果这两位反戈一击,那还得了?他越想越怕,觉得还是公族最靠得住,于是就派宗室赵葱去前线接替李牧和司马尚指挥赵军。

李牧当然不干了。在他的指挥理念里,从来都主张“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于是他拒绝了赵幽缪王的命令。这下不得了了。赵幽缪王就亲自出马,布下一个圈套抓住了李牧,以谋反罪令李牧自裁。

在雁门关驻守时,韬略在胸的李牧宁可官不做了也不听赵孝成王的瞎指挥,这回赵幽缪王说要带走他的小命,他却不折不扣地照办了:口衔宝剑撞柱而亡。

消息传来,赵国的军民哭了,秦王和王翦笑了。王翦对赵国的一举一动当然了如指掌,对赵幽缪王自毁长城的做法心领神会。公元前228年,被李牧阻拦在井陉关外一年有余的王翦全力进攻,大败赵军,赵葱战死。仅仅三个月秦军就横扫赵国全境,攻下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赵国公子嘉逃到北方的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公元前222年,秦国攻克代地,俘虏公子嘉,赵国从此灭亡。

据说做了阶下囚的赵幽缪王在秦国的牢房里后悔得肠子都青了,“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不听聪兮,敢怨秦王!”可惜,世界上再有权势、再有钱的人,都买不来“后悔药”。

李牧对赵国无限忠诚,英勇善战,作为一名战士,他没有死在疆场上,而是死在同胞们背地里投过来的黑枪下,令多少人扼腕叹息。

荆轲刺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只要一提到这十五个字,大家几乎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那两个字。没错,就是“荆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经司马迁老先生那支生花妙笔写将出来,立刻变得轰轰烈烈,名垂青史。荆轲原是卫国人,年轻时就喜爱读书击剑,曾经向卫元君游说,但反而被后者嘲笑,说他“以儒犯法”。“我欲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荆轲就此断了为卫国效劳的念头。后来他开始了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的流浪生活。“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看斜阳,落下去又回来,地不老天不荒岁月长又长。”经过榆次(今山西晋中市),他与剑士盖聂讨论剑法,话不投机,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一笑之下扬长而去。在邯郸,他与围棋国手鲁句践下棋,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鲁句践对他大声呵斥。荆轲依然不予计较,悄然离去。

就这样,他一路游荡,直到来到燕国。

在燕国,荆轲认识了一些屠狗之辈,天天跟他们混在一起,在市场上喝酒吃肉。有一个朋友叫高渐离,他擅长击筑。大家喝高了,就扯起喉咙唱歌,高渐离则在一边击筑。荆轲唱到动情处,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哭起来。

再后来,荆轲又认识了燕国隐士田光,跟他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田光在燕国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做事深思熟虑,为人谨慎低调。燕国太子丹知道他的声名后,派人去找他来讨论事情:“先生啊,秦国一直对燕国虎视眈眈,意图灭之而后快。幸亏我溜得快,才从秦国逃出来,不然,恐怕连骨头渣子都找不到了。您帮我想想办法,怎样对付他们?”

田光想了想,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说:“或者这个人能帮您的忙。”

太子丹送田光出去的时候,说:“刚才我们说的都是国家大事,您可千万要保密啊。”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田光想,你让我帮你做事,却不信任我,这算什么呀?回去后,他把太子丹的话原原本本地告诉荆轲,最后说:“既然太子丹怀疑我的人品,我就自己做个了断,永远地为他保密吧。”说罢就自杀了。

荆轲去见太子丹时,说了田光自杀的事情。太子丹惊呆了,好久才说出话来:“误会呀,误会呀。田先生真是多心了。”一边说一边感叹不已。

太子丹接着向荆轲说出了自己的计划。他想派一个武林高手去秦国,想办法接近秦王赵政,抓住他做人质,令秦国退还之前从中原诸侯国手中抢得的土地。如果这个计划不成功,就以B计划替代之:杀掉赵政。

荆轲踌躇良久,说:“我武功低微,是不能完成这项任务的。你另寻高手吧。”

太子丹说:“不,就是您了。您办事,我放心。”

荆轲推辞不了,只好应承下来。太子丹很高兴,把荆轲封为上卿,给他安排别墅,每天山珍海味地伺候。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攻破赵国都城邯郸,俘虏了赵王,旋即率军北上,屯兵于易水边,为进攻燕国做最后的准备。太子丹紧张得不得了,催促荆轲赶紧上路。荆轲说:“要见到秦王,得准备一件像样的见面礼啊?”

太子丹说:“你要什么金银珠宝,我库房里很多。宝马美女?都有都有。”

荆轲鄙夷地说:“你呀,不要整这么俗气行不行?秦王控制了半个中国,要什么有什么,会看得上这些?应该找个他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

“那是什么呢?”

荆轲忍受不了这个弱智儿,只好自己公布答案:“樊於期的人头啊。秦王曾经以金千斤、邑万家收购这颗人头,可见他在秦王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樊於期?我到哪儿去找他的人头?”太子丹装蒜。

荆轲嘴巴一撇,说:“这事儿全地球人都知道了,你还想瞒哪个?”

太子丹这才说:“樊於期确实是逃到燕国来了。不过我们既然收留了他,就不应该把他出卖给秦王……于心不忍啊。”

荆轲说:“我来处理这事儿。”

荆轲找到樊於期,与他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您恨秦王吗?没错,恨就对了。换了任何人,杀了你全族,毁了你家祖坟,你都会恨不得剥他的皮,吃他的肉,嚼他的骨,抽他的筋,熬他的油……可您扪心想一下,您能报得了这仇吗?是啊,就算您拼着老命不要,也未必能够接近秦王。恐怕您还未进都城,就已经身首异处了。嗯,我这儿倒有一个办法,能够让您报仇雪恨。好,听我慢慢讲来。我跟太子丹商量过了,他准备派我去见秦王,献上燕国督亢地图,然后趁机刺杀秦王。但是这一份礼轻了一点儿,我们担心秦王看不上眼。所以就想借您项上人头一用,对,是人头。这个,这个,当然有把握了,我觉得嘛,至少得有五成把握……(刷)您也太快了一点儿吧?”

荆轲从地上捡起樊於期的人头,装进盒子里,然后俯身长拜,樊於期的眼睛才慢慢合上。

但荆轲并未立即动身。太子丹急了,说:“人头和地图都有了,浸泡了剧毒的匕首也买回来了。您还不出发,莫非是在后悔?”

荆轲说:“我在等待~个助手,再过几天,等他到了之后一定启程。”

太子丹哭笑不得:“哪儿没有助手呀?行了,我给你安排一个助手,他叫秦舞阳,十二岁就开始杀人,他走在路上,别人都不敢正视他的眼睛。够资格做你的助手了吧?”

荆轲无奈,只好上路。

出发这天,太子丹在易水边摆酒宴为荆轲践行。太子丹和宾客们都穿着白色衣服。祭奠过道路之神后,荆轲就要上路了。在苍凉的北风中,高渐离击筑。和着筑音,荆轲大声唱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声音开始有些哀伤、凄厉,送行的人都不禁流下了泪水。不久歌声又转为悲壮,送行的人也变得怒发冲冠、热血沸腾。荆轲跳上马车,逐渐远去,自始至终没有回头看一眼。

来到秦国都城咸阳,荆轲给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送了千金的厚礼,请他向秦王禀报燕国使者前来进献樊於期人头和督亢地图的消息。秦王赵政大喜,穿了朝服,设九宾的隆重礼节,在咸阳宫亲自接见荆轲一行。

这是荆轲第一次见到秦王赵政的庐山真面目。那是一个面相儒雅的中年男人,脸有些黑,没有胡须,下巴有点瘦削。总之,相貌很平常。如果他捧起一本书,看起来更像是一位大学教授。如果他拿出纸笔,大家都会说他是作协副主席。如果他走在大街上,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荆轲微微觉得有些失望。如果对方是一个凶煞恶煞的人,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刺穿他的喉咙。可对方的眼睛如此善良、如此无辜地望着自己,叫人怎么忍心刺下去呢?

赵政坐在高大的椅子上,看着荆轲与秦舞阳一步一步地走上大殿。第一眼,他就喜欢上了那个叫荆轲的使者。是的,虽然荆轲神色疲惫,可像他这样出色的男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赵政想:这样的人才一定要留在我身边,帮我建功立业,成就人生梦想。

秦舞阳也是第一次来咸阳宫。他捧着地图,走着走着,脸色就变了,身子紧张得发抖,牙齿也不停地打架。旁边的大臣们觉得奇怪。荆轲回头对秦舞阳一笑,以示抚慰,然后对赵政说:“这是一位乡巴佬儿,没见过大王的威严,因此失态。请大王原谅。”

“没事儿没事儿。”赵政很宽容地挥挥手。他今天的心情实在不错。

验证过樊於期的人头,该上地图了。荆轲接过秦舞阳手中的地图,深呼吸了一下,走到赵政身边。随着地图一圈一圈展开,赵政也频频点头。督亢是燕国最肥沃最繁华的地区,秦国早就对它垂涎三尺。只要获得了这块土地,其余的燕地秦国倒没什么兴趣了。地图完全打开了……

赵政和荆轲同时看到那把闪着寒光的匕首。说时迟那时快,荆轲左手拉住赵政衣袖,右手抓起匕首往他身上便刺。在这生死关头,赵政不知从哪儿来了那么大的力气,拼命往后挣。“嗤”的一声响,衣袖被扯了下来,荆轲刺了一个空。

赵政赶紧拔剑,可是他的佩剑实在太长,被卡在剑鞘里,怎么都拔不出来。这时荆轲又追了上来。无奈之下,赵政只好绕着柱子转,跟荆轲玩躲猫猫的游戏。大殿里的群臣们惊慌失措,遇到这种突发情况,大家都不知道该做什么好。按照秦国法律,大臣面见秦王时,不得随身携带武器。他们也是手无寸铁啊。侍卫们当然带有武器,可他们都在殿堂外值班,没有经过允许,谁也不敢进来。而且这种危急时刻,也来不及召唤他们进来。这时,御医夏无且用他随身携带的药囊向荆轲投去,缓和了荆轲的追赶势头。趁此机会,大臣们向赵政喊:“大王快把剑背起来!”

赵政也是聪明人,立刻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他把剑背到背上,这才抽出长剑。这样一来,手执匕首的荆轲就失去了用武之地。赵政在赵国时也学习过击剑,而且剑法颇为精妙。他挥舞长剑与荆轲对阵,只几招就砍去荆轲左腿。荆轲拼尽全部力气,投出匕首,却被赵政避开。匕首扎在柱子上了。赵政继续进攻荆轲,砍得他遍体是伤。这时候,殿外的侍卫们又纷纷进来,把荆轲包围住。

荆轲知道失败已成定局了。他靠在柱子上大笑,说:“今天之所以没有成功,无非是想活捉大王,把秦国占领的燕地带回去回报太子而已。”

侍卫们一拥而上……等他们散开时,柱子边上少了一个人,地上多了一摊肉酱。

赵政呆呆地坐在那儿,半天才喃喃自语:“是燕国人想害我啊。”

很快,赵政就发出了复仇的怒吼。公元前226年,赵政增派大军赶往易水边,与王翦的部队会合,一起攻打燕国。就在这一年的十月,秦军攻陷燕都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精锐部队退守辽东。秦将李信不依不饶,在后面继续追赶。燕王喜急了,采用代王赵嘉的主意,杀了太子丹,打算献给秦王,平息他的怒火。但是秦王的复仇战车一旦启动,哪能如此轻易地停住?秦军继续进攻。公元前222年,燕王喜被活捉,燕国覆灭。

历史上最知名的一次暗杀行动以失败而告终。荆轲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燕王喜和太子丹也付出了燕国提前覆灭的代价。

一段后事:秦王赵政统一天下后,荆轲的好友高渐离一度隐名埋姓,给人家当酒保。后来,他因为击筑的原因,得到了秦始皇的接见。高渐离用筑投击秦始皇——他的运气跟荆轲一样糟,没有击中,也被秦始皇杀死了。

据说,从此之后秦始皇再也不敢接近原来中原六国的人了。

水淹大梁

在攻克辽东之前,秦王就已经开始向魏国下手了。

其实在秦国攻打赵国之前,魏景湣王就预料到秦国要对魏国发难了。这时候的魏国,完全没有了魏文侯时代的壮志凌云,几代君王一代不如一代,像吴起、商鞅、孙膑这样的人才又不断流失,再加上齐国的几次沉重打击,魏国基本上就是一个空架子了。公元前231年,魏景滑王主动向秦王示好,献出丽邑之地,乞求秦国暂缓攻击。

正在集结全国兵力、准备对赵国完成最后一击的赵政求之不得。事实上,秦国这时候也没有能力分身攻打魏国,于是就笑纳了魏国的贿赂。我不得不说,魏国这一招愚蠢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为虎狼的词典里是没有“知足”这个词的。虽然接下来魏国又维持了几年残局,但任何人都不会天真地认为,秦国会看在这一块土地的份儿上饶过魏国。既然如此,何必提前损伤自己、增强敌人的实力呢?

这一天,终于来了。

公元前225年,王翦攻克了燕国都城,把燕王喜赶到了辽东一带。大臣尉缭向赵政提出建议:“六国里面,韩国已经玩完,赵国只剩下一个代郡,燕王也没几天好日子了。现在天气寒冷,不如咱先去收拾南方的楚国和魏国吧。”

赵政同意了。

于是,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是主力二十万,由青年将领李信任主帅,南下进攻楚国;另一路大军十万,由名将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攻打魏国。攻楚的事情会在下一节详细叙述,这里单说攻打魏国的事情。虎父无犬子,年轻的王贲好像就是为打仗而生的。魏军在秦军的攻击前不堪一击,节节败退。很快,秦军就聚集到了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城下。

在秦军进犯之前,魏王假就向齐国发出求救信,希望他们拉兄弟一把。可齐王建置之不理。别人是靠不住了,魏王只好打起精神,跟秦军顽抗到底。魏国曾经几度迁都,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到现在为止,魏国几代在大梁苦心经营了一百三十多年。所以大梁城防异常完备和坚固,物资也非常充足,秦军屡次强攻均无功而返。

怎么办呢?

这天傍晚,王贲带着几个随从到附近查看地形。他们登上一处矮坡,极目四望。夜色里的大梁城庄重、肃穆,宛如一位已近暮年的老人。突然,王贲惊奇地发现,与周围的地势相比,大梁城的地势非常低。一条绝妙的计策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第二天,王贲安排一批秦军:“你们今天不要打仗了,带着铁锹和锄头去挖水渠。”

战争进行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挖水渠干什么呢?难道是要开荒种田?来年播种插秧种稻谷?十万秦军就在这儿跟魏国人耗下去了?将士们都百思不得其解,可看王贲的神色又不像是在开玩笑。王贲也不解释:“你们尽管去吧,山人自有妙计。”

十几天后,一条通往黄河的水渠挖好了。王贲一声令下,士兵打开黄河堤岸,汹涌澎湃的黄河水立刻被引到大梁城下。大梁城上的士兵看到这幕情景,惊奇得说不出话来。很快,黄河水就把大梁给包围了。远远看去,古城大梁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飘啊飘,飘啊飘……

三个月过去了,水攻的作用显现出来了。用土筑成的城墙纷纷坍塌,到处都在漏水,到处都在冒泡。眼看大梁城就要被泡成方便面了,魏王假只好打出小白旗,宣布投降。王贲把魏王假和大臣们一同拿住,押往咸阳,听候秦王处置。

魏国就此灭亡。魏国的灭亡,标志着三晋之地全部归于秦国。鉴于以前晋国在中原政治格局里的重要性,接下来的统一之战就快多了。

灭楚之战

前面说过,在王贲攻打魏国之时,赵政就已经派了青年将领李信攻打楚国。李信是在战争中涌现的一个了不起的将领。王翦攻破燕国都城之后,李信率领几千士兵对燕王喜穷追猛打,逼迫燕王喜杀掉自己的儿子太子丹。这样,李信就以其卓越的表现进入了高层视线。

有人问了,攻打楚国这样重要的国家,为什么不安排王翦去呢?赵政的确是这样安排的。他询问王翦:“我想攻打楚国,您看得调动多少人马?”

王翦想了一下,说了一个数字:“六十万。”

这个数字相当于秦国全国士兵的数量。事实上,王翦也是打算倾全国之力攻楚的。

赵政有些犹豫了。他的计划是两线作战,一面攻魏,一面攻楚。如果全部兵力都给了王翦,魏国就又得多活几年了。赵政希望加快统一步伐,而不是相反。再者,赵政已经在心里对楚国产生了蔑视的心态。当年白起以几万人马,横扫大半个楚国。如今的楚国已经每况愈下,衰退得不成样子了,再强,能够强过当年吗?至于浪费那么多兵力吗?

赵政又征询李信的意见。李信不假思索地回答:“二十万就够了。”

赵政大喜,正合我意啊。于是攻打楚国的任务就交给了李信。据说,赵政还半开玩笑地对王翦说:“先生您可能真的老了,胆子如此小啊。还是李将军勇敢,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有一句话赵政不好意思说,前浪死在沙滩上。当然,王翦心里明白就好了。

王翦当然明白,这时他也不好意思在朝中待下去了,于是就请了病假,回老家养花钓鱼去了。

攻打楚国的战役打响了。李信与副帅蒙武分别率军攻打平与和寝邑,均顺利攻克。接着,李信又迅速攻占了鄢、郢都。按照计划,李信带领部队向西前进,想与蒙武在城父(今安徽亳州)会师,再联手攻打楚国都城。李信年少英勇,不免有些心高气傲,又被这几场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料到楚将项燕悄悄跟随秦军,已经好一些日子了。

项燕,楚国下相人(今江苏宿迁宿城区),是战国末期楚国硕果仅存的一员名将。对了,他还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项燕在秦军进攻之初,并未进行全力抵抗,以保存实力。他带领楚军一路跟在秦军后面,等到秦军麻痹大意、放松警惕的时候,才突然袭击。而且,他采取连续作战的方法,连续三天三夜追赶、厮打。秦军疲惫不堪,大败。两个军营被攻破,七个都尉被杀死,二十万秦军损失大半。项燕打败秦军后,还继续西进,企图进攻秦国本土。

这是秦军发动统一之战后遭到的第二次败仗。第一次是秦将樊於期败给了赵将李牧。

听到秦军惨败的消息,赵政极为震惊。他没有时间来惩罚李信,而是马不停蹄地来到王翦老家,亲自向他赔罪,请他出山:“对不起,我没有采纳您的建议,果然吃了败仗。现在听说楚军在向西进逼。我知道将军您在生病,但还是希望您能帮助我。”

王翦推辞道:“咳咳,老臣已经老眼昏花了,并且有病在身,恐怕会辜负大王厚望。您还是另外选择良将吧。”

没办法,赵政再次道歉,说:“上次是我的错,请将军无论如何要辛苦一次,拜托了。”

话说到这份儿上,王翦就不能再固执了。白起的例子摆在那里呢。他说:“如果大王一定要任用我,我只有一个请求,我希望能够带领六十万军队。”

赵政满口答应:“好说。只要您肯出马,什么条件都可以商量。”

王翦比白起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他知道适当的时候该给国君台阶下,不能死撑。毕竟自己只是个打工的,跟老板过不去,就是跟自己的前程、甚至是性命过不去。所以,他们的下场也就迥然不同。白起死于非命,王翦得以颐养天年。

废话不多说,继续说王翦领兵攻楚的事情。临行前,王翦在欢送大会上对赵政说:“请您赐我一点儿良田和别墅吧。”

赵政说:“将军您只管前去打仗,难道还担心家里日子不好过吗?”

“嗯,我帮大王行军打仗,也不图什么功名,只是想趁大王还器重我的时候,多给子孙们置些家业,让后代们能够衣食无忧。”

赵政哈哈大笑,说:“这个好说。你放心,跟我赵政混江湖,良田会有的,别墅也会有的。”

到了边境函谷关,王翦又先后五次派使者回咸阳城,找赵政讨要良田。有人不理解他的行为,问他:“您这样三番五次跟秦王讨要家产,虽说是为子孙着想,是不是有点儿太过分了?这样贪婪可不好吧?”

王翦叹了一口气,说:“这你就不懂了。秦王生性多疑,现在我把全国的军队都掌握在手中,他一定会对我有所顾忌。如果我以给子孙挣家业为由多提要求,他才会对我放心。”

一般来说,对钱财贪婪的人,在政治上不会有太大的野心。王翦对赵政非常了解,知道他宁可容忍一个贪婪的官员,却绝不容许任何人在政治上有更多的企图。放开了讲,其实所有的统治者都有类似的心理。否则的话,和坤怎能在精明的乾隆的眼皮子底下混那么多年呢?

这一年,是公元前224年。

听说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前来进攻楚国,项燕也集中楚国全部兵力对抗。

王翦大军到了楚国边境之后,却并不发起进攻,而是要兵士修筑壁垒,不让出战。他把六十万士兵都囤积起来,每天吃好喝好玩好,好像是来度假的,而不是打仗的。楚军几次挑战,王翦也置之不理。项燕纳闷儿了:“他们在搞些什么鬼名堂呢?”他派探子打探敌情,探子回来报告:“将军,秦军在军营里建了体育场,每天进行投掷石头、跳高、跳远比赛,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项燕想:“哦,原来他们不过是到这儿来驻防的。”就慢慢放松了警惕。他可没想到自己也犯了李信曾经出过的错误。

这样过了一年之久,就在项燕在脑子里已经无视秦军的存在,准备引兵东去的时候,秦军像狮子一样苏醒了。

秦军突然发起进攻,六十万大军排山倒海般冲杀过来。毫无防备的楚军像在睡梦中被人打了一闷棍,晕头转向地抵抗了一阵,就各自逃命去了。楚军越打越少,溃不成军。

王翦带领大军一直打到楚国国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在春秋时代横行无忌的楚国宣告灭亡。

这边,项燕收拾了余部,渡过长江,准备继续抵抗。可是他听到楚王都做了秦军的阶下囚,觉得大势已去,天意灭楚,他对空长叹一声,拔剑自杀了。

关于项燕的死法,有的文献版本称他是被秦军所杀,而有的版本称他是自杀。我觉得对于楚国最后一位名将来说,可能后者是一个更好的归宿。

丧钟为谁而鸣?

毫无疑问,接下来就是齐国了。

起初他们攻打韩国,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韩国人;接着他们攻打赵国,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赵国人;后来他们攻打燕国,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燕国人;此后他们攻打魏国,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魏国人;此后他们攻打楚国,我还是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楚国人。最后他们奔我而来,我环顾四周,却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没有谁比此时的齐王建更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了。没错,这些年来,韩、赵、燕、魏、楚五国发来的加急电报摆满了齐王建的办公桌,请求他施以援手。可秦王赵政的金银珠宝也源源不断地从咸阳运来,堆满了齐王建的保险柜,要求他不要出兵,保持中立地位。两相对比,齐王建选择了后者。因为贪财之外,秦王还清楚无误地告诉他:“你敢出兵救援,我就第一个收拾你!”

就这样,韩、赵、燕、魏、楚五国不断被蹂躏,只有齐国稳如泰山,继续过着他的小日子。中原已经被战火熏烤得一片狼藉,到处是残垣断壁、千里无人烟的凄凉景象,只有齐国经济和文化蓬勃发展,俨然一个世外桃源。

世界上真的有世外桃源吗?没有。所以随着韩、赵、燕、魏、楚五国的倒下,秦军虎视眈眈的目光就盯住了齐国。齐王建惊恐地发现,现在,一个愿意帮他的人都没了。

其实,齐国在春秋和战国的大部分时间,都算得上一个大国。甚至直到战国中期,齐国的实力还能排在战国七雄的前三甲。马陵和桂陵之战,齐国把强大的魏国打得落花流水,几无翻身的机会。可是,公元前284年,在济水之战中,齐国精锐部队被乐毅领衔的燕军重创,半年之内,丢失了七十余座城池,从此走上了衰退之路。

由于齐王建听信相国后胜之言,相信齐秦交好,秦国就不会灭齐,所以对秦国采取友好政策。而且他自持与秦国不接壤,秦军难以直接进攻,所以齐国军队疏于防备。

“王建立四十余年不受兵”,四十多年没经过实战训练,一旦打起仗来,惊慌失措是必然的。

谁将给予齐国最后一击呢?王贲。

经过攻打燕国、魏国和辽东几大战役的洗礼,这时候的王贲已经相当成熟,举手投足间都有大将风范。秦王赵政非常欣赏他,亲自写信给他:“将军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荡平燕、魏两国,横扫两千余里,与你父亲王翦有一样大的功劳。现在你从燕国班师,顺路要经过齐国,不如再辛苦你一下,把齐国给灭了。有齐国在,秦国的江山就像一个人缺了一条胳膊一样别扭啊。”

于是王贲挥师南下,一路进攻齐国。齐国士兵本来就没什么战斗力,再加上齐军主力一直坚守在南方正面战场,他们一遇到突然从北方袭来的秦军,就迅速土崩瓦解。秦军根本就没碰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一举攻占了齐国都城临淄,俘虏了齐王建。随后,秦国在原齐国领土上设置齐郡(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和琅琊郡(在今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曾经强大的齐国就此灰飞烟灭。

捷报飞来,秦王赵政大喜,传令说:“齐王建轻信相国后胜,绝秦使,欲为乱。现在将士拼命征战,齐国被我消灭,本应把齐国君臣全部斩首,姑念王建四十年来对秦的恭顺,免王建死罪,可与妻子迁往共城,每天供应一斗粟,让他聊以活命。后胜误国,就地处斩。”

齐王建侥幸保得性命,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他只能在囚室里回味祖宗们的光辉岁月,品尝自己酿造的苦酒了。

丧钟终于缓缓敲响……

不是尾声

四分五裂的战国时代结束了。现在,秦王赵政坐在咸阳宫里的大班椅上,俯视群臣,睥睨天下,心中涌起的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踌躇满志,还是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不得而知。

从公元前230年,秦国大将内史腾灭掉韩国,拉开了吞并六国的序幕,到公元前221年,王贲攻陷齐国都城临淄,整整十年。十年之前,一共有七个强弱不等的国家存在,互相攻伐;十年之后,天下只有一个国家了,那就是秦国。

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位于西陲地带、地理条件相对较差、社会经济也长期处于欠发达状况的秦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崛起,并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呢?他们与中原六国相比,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简单地说就是:凭什么呢?

首先是人才。

就像李斯在《谏逐客书》里所说的,自春秋以降,秦国本土并没有生产出多少优秀的、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记录的人才。白起算一个,王翦父子算一对,甘茂算一个,秦昭王的舅舅魏冉算半个。显然,秦国这个庞大帝国的建成,大部分功劳应该归于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由余、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韩非等人。没有他们,秦国只能是一个二等小国,有了他们,秦国就能一统天下。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背井离乡,离开繁华富庶的中原地区,到秦国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来打工呢?

原因很简单,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大部分时间都执行开放的人才政策,以各种优厚条件吸引人才,以宽容的心态尊重和信任人才。有了橄榄枝,何愁招不来凤凰。据说,秦王赵政身边聚集了上千名来自中原六国的精英。

这里就以赵政为例,看看秦国国君是如何对待人才的。

有一次,赵政打算接见一个叫顿弱的臣民。照说,国君接见一位普通臣民,后者应该感到极大的荣幸才对。但是顿若却说:“要见我?行。但我有条件。”

臣民居然跟国君谈条件,这难道不是疯了?幸好在战国那个近乎癫狂的年代,人们也并不以为奇。那么,他有什么条件呢?顿弱说:“我这人的原则是见了王者不下拜,请秦王尊重我的原则。”意思就是见了秦王不下拜。

赵政同意了。

见到赵政后,顿弱开口就说:“大王知道吗,天下有三种人,第一种人有其实而无其名,第二种人无其实而有其名,第三种人是既无其名又无其实。”

这番话木头木脑,赵政老老实实地回答:“不知道。”

顿弱就接着说:“有其实而无其名的是商人,他们不用拿着农具辛勤劳作,却有吃不完的粮食。无其实而有其名的是农民,他们冬夏劳作,辛辛苦苦,却没有粮食吃。既无其名又无其实的是君王,身为万乘之国的君王却没有孝母之名,以千里之地落了一个不孝之实。”

听到这里,赵政气得浑身哆嗦,这不是指桑骂槐吗?

原来,不久前秦国发生了一起内乱。赵妈妈包养的二爷嫪毐,趁赵政行冠礼之时发动叛乱。幸好赵政早有准备,将叛乱镇压下去。赵政非常怨恨赵妈妈,把她赶出咸阳宫,软禁起来,而且下令,谁敢来劝谏者,“戮而杀之,蒺藜其背”。结果,有二十七个进谏大臣被残酷地处死。

没等赵政开口,顿弱又往下说:“山东六国如此强大都没有损伤大王的名声,但是,大王软禁自己的母亲却毁掉了自己的名声。窃以为,这是不值得的。”

赵政思虑良久,最终接受了顿若的劝谏,收回成命,把赵妈妈迎了回来。

赵政不但尊重人才,而且对人才相当宽厚。在攻打楚国的事情上,赵政错误地让李信代替王翦出征,最后导致秦军大败。结果赵政不仅亲自去向王翦道歉,还答应他索要良田别墅的要求。至于败军之将李信,赵政也没按律杀掉他,而是继续重用他,安排他跟王贲一起攻打辽东燕国残部。

正因为此,所以赵政身边才能聚集当时天下最优秀的人才。

但是,有了人才就够了吗?答案不言而喻。这就有了第二点,制度。

秦国的崛起其实可以上溯到秦孝公时代。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为秦国建立起一套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的基本制度,使秦国迅速发展,国富兵强,由此为秦国奠定了灭六国的经济基础与军事基础。可以断言,没有商鞅变法产生的这些基本制度,秦国能否在列强并起的战国时期生存下来都是问题,遑论统一天下?

到了秦昭王时代,秦昭王采纳了范雎著名的“远交近攻”策略,制定了吞并六国的大政方针。正是“远交近攻”四个字改写了中国的历史,使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有了一个总体战略方针,也使统一天下的大趋势日趋明朗。

但是,中原六国有强有弱,有远有近,是一口将他们全部吞掉呢,还是一个一个吃掉?如果是一个一个吃掉,又从哪个国家开始呢?这就是路线图问题。在秦国发动统一战争之前,曾经有一个“先韩后赵”和“先赵后韩”的路线图之争。前者由李斯提出,后者由韩非提出。虽然路线图之争因为韩非自杀而自动终止,但在事实上,秦国已经定下了“先韩后赵”的路线图。

商鞅、范雎、李斯,这三个秦国历史上最具盛名的大臣,为秦国统一天下解决了三个关键问题,这样,秦国的统一就没有了任何悬念,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天下初定,三十九岁的秦王赵政急于给自己重新来一个定位。显然,“王”已经无法满足他的需求了。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认为,秦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功绩“自上古以来未尝有”,连五帝都赶不上。他们援引传统的尊称,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建议赵政采用“泰皇”头衔。然而,赵政对此并不满意。他只采用一个“皇”字,因有“三皇五帝”而在其下加一“帝”字,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

于是,公元前221年,赵政正式称帝,自称“始皇帝”。意思就是他只是一个开始,帝二代、帝三代……帝N代,他的子子孙孙都要千秋万代地一统江湖。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事实上,因为秦国的统治太过残暴,秦国的法律太过刻薄寡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只维持了两代、一共十四年时间就土崩瓦解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同类推荐
  • 雁无归

    雁无归

    宏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一段繁华落尽的盛世余晖,一场兵戈扰攘的乱世风云,持续了两百多年的王朝争霸,终于走向了尾声。凉山一别,枭雄出世,冲冠一怒,血染山河,缠绵不尽的恩怨情仇,波谲云诡的权力之争,在这重重的迷雾背后,又会是怎样的惊世阴谋?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里,无数的热血男儿,用自己的鲜血,在古老的澜川大地上谱写出了一段黄金时代的英雄赞歌!
  • 烽火燃

    烽火燃

    一场意义重大的战役背后不为人知的一段秘辛;一起灭门惨案引出皇室储位争夺黑幕,继而有了一场小人物奋斗史,百死不悔的兄弟情义纠葛住两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旌旗所指十万忠魂剑锋所向,苍生福祸就在一念之间。解析宋初史实延伸合理剧情,且看唐齐如何纵横天下!
  • 南宋芝麻官

    南宋芝麻官

    身为一个资深吊丝,张卫知女神就是用来看的,无意之中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有熟悉的世界,张卫发现原来吊丝也可以牛的上天!芝麻官又怎么样?
  • 三国之顶峰召唤

    三国之顶峰召唤

    穿越进汉末?没钱没粮没有将怎么办?不怕,我有超级召唤系统。且看高弘如何拳打西蜀脚踢吴!
  • 明朝大忽悠

    明朝大忽悠

    诸位看官,请看此君,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忠厚善良皆不沾边……正所谓,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明朝从此不再只有苦力、悲催、特务和起义,因为有了个奇葩王孝棠,他英俊潇洒机敏过人,天赋异禀(穿越福利)勇往无前,他的人生格言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王孝棠,大名府魏县人也,吃喝嫖赌坑蒙拐骗也。吃出一个中原从此无饥民,喝出一个中华第一美酒林嫖出一个八大名妓赛天仙,赌出一个前程似锦如扶云坑出一个四夷臣服万国朝,蒙出一个皇权却被相权挠拐带多少妖娆美女把郎念,骗了多少江山留中华子孙。
热门推荐
  • 全职怪人

    全职怪人

    一觉醒来,竟得知已经过了一千年!而且还是被关在棺材里!?……算了,反正都一样。抱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定百倍奉还!的原则,灭国、灭族、灭混蛋都在所不辞,折磨人(兽?)的方法,本尊可是很多的,得罪本尊,不让你们身心饱受折磨,本尊可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想跟本尊比赛?可以!炼丹、制符、炼器、驯兽、符阵等都可以,你想比哪个全都放马过来!让你们看看什么才叫专业!
  • 人生流年

    人生流年

    一切的相识相知相爱,都因缘而起。无论如何,善待自己,不气不馁,不骄不躁。
  • 满天星是丸子

    满天星是丸子

    丸子喜欢满天星,对于这个韩国女孩来说,她喜欢中国,他的妈妈是美丽的东方女生。而对于他来说,只要一个幸福的家庭就好。只不过时境过迁,美好总是被打破。她会怎样接受他。。。
  • 蓝色倾城恋之天命人归

    蓝色倾城恋之天命人归

    她是MC的顶尖设计师,却因为一场坠楼事件,意外的来到古代,遇见倾心的他,半个世纪恋爱后又再次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纪,天命人归跪拜求支持,第一次写,,,,,,,,,,不成熟的地方希望大家指点指点,本人非常感谢
  • 小道士猎妖记

    小道士猎妖记

    妖为何物?鬼又是什么?我又是谁?大道三千,我选诡道。人生虚妄,引渡亡魂。天下苍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我要做第一,我要延续我未完成的事。我的魂在何方?我的心在何处?我的执念!亦为何物?我到底是谁?轮回百世,经历生老病死,我又是为了什么?我的心被谁夺走了?
  • 我们的明天之牵起你的手

    我们的明天之牵起你的手

    道不出的好感是爱情的萌芽,想不到的遇见是爱情的阳光,看不透的情绪是爱情的雨露。在我们最懵懂的那段时光遇到了一些人,他们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礼物。
  • 骷髅界

    骷髅界

    无血无肉,只有便地枯骨,漫天魂念,遗世万年的荒古之地。不生不死的幻灭也将逝去,即使晓天地至理,拥真实之眼,最终依旧是消失轮回,可有永存?阴月炼骨,魂阳炼魂,以无上术技神、灵、凡,逃避轮回虚无。灰白、双彩、帝王、传奇、幻灭……
  • 极武蜕凡

    极武蜕凡

    极武大陆,武魂为尊,被动武魂,器武魂,奇异武魂,元素武魂,兽武魂。根据灵魂,觉醒出神秘的武魂;同时天地元气的使用程度提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修者。‘阴阳师’‘乐师’“匠师”‘丹士’;各类元气功法层出不穷,武术?这是什么东西,抱歉没听过。江凌川,一个来自地球的灵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切,从这里开始〖修炼等级说明:筑魂级,弱魂级,锻魂级,成魂级(到这为止,称为人魂境),地魂境,天魂境,蜕凡境,(碎魂),(凝魂),将魂境,侯魂境,王魂境,称帝〗(新人新书,求支持辣~)
  • 普济本事方

    普济本事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裂天冥尊

    裂天冥尊

    本人是第一次写文,如果有不好的地方请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