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15000000004

第4章 会说话:能说善辩是扭转乾坤的大本事

能说善辩是扭转乾坤的大本事领导者不仅要做事,还要做实事,要面对具体的人和问题,在此过程中,说话的本事是万万不能少的。孔老夫子曾说:“巧言令色鲜仁矣”,所以,能言善辩似乎总与虚浮无信、奸诈无德联系在一起。这实在是人们认识上的一大误区,自古以舌成事、以言建功的例子俯拾皆是。事实证明,领导者长于说辩,就等于拥有了一件克敌制胜的利器。

1.以上级能够接受的方式提意见

“领导警语”

必须清楚什么是不该由自己去说的话,什么是不用自己亲自去做的事,然后才懂得治国之道的要领。(必知不言之言,无为之事,然后知道之纪。)

——《管子·心术上》

领导者向君主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意见是一种职责,但是君主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使你的意见正确,即使你是出于为国为君的好意,一旦忤逆了君主,一样会霉运临头。所以,聪明的领导者善于以君主容易接受的方式提出谏言。

戏谑是一种说服的方式,这种方式如能运用得当,可以更形象、深刻地说明问题,而又比较容易地被对方理解和接受。当用以驳斥对方时,则可以使语锋更加犀利和有分量。所以戏谑的说服手段非智者不能用。

历史上这样的智者并不少见。

三国的蜀汉刘备在位期间,因天旱无雨,庄稼歉收,故禁止私人酿酒。有一官吏从一户人家中搜出了一些酿酒的器具,便想对其定罪处罚。简雍和刘备一起出游,看见道路上有很多男女正在行走,他便对刘备说道:“这些男女都想淫乱,为何不把他们逮捕起来?”刘备问道:“你是怎样知道的?”简雍回答说:“他们都有淫乱的器具。”刘备大笑不止。回去后便下令赦免了被搜出酿酒器具的那户人家。

把不十分明显的荒谬作同理推定并扩而大之,使其荒谬之处自动凸显出来,原来的立论不攻自破了。

戏谑是一种语言风格,而在语言形式上,尤其先秦之时的人更善于用类比、比喻的说服方法。

齐国靖郭君田婴准备在薛这个地方筑城,他的门客有许多人都劝他不要这样。田婴对主管通报的官员说:“不要替客人通报。”有一个想见田婴的齐国人对主管通报的官员说:“我只要求说三个字罢了。超过三个字,就请把我煮死。”靖郭君因此而接见了他。这位客人快步走进来说了句:“海大龟。”然后回头就跑。靖郭君说:“希望你能为我详细说说。”这位客人回答说:“您听说过大鱼吗?网捕不住它,生丝绳也拖不住它,但它任性乱游而离开了水,蝼蚁就可以在它身上为所欲为了。现在齐国就是您的大海。如果您能长久掌握齐国的政权,还要薛干什么?如果您失去齐国,即使把薛城筑得像天那样高,也没有什么好处。”靖郭君说:“说得好。”于是就停止修筑薛城。

春秋战国时期是论辩家的天地,涌现出一大批能言善辩的说客,留下了大量的有关文字。从这些有关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此时的论辩说辞许多是智慧的结晶,不但言之有物,而且言语生动活泼,到处闪烁着哲学的光芒。这个说客用一条入伍的比哺,生动恰当地点明了田婴在齐国政治中的地位,也委婉地表达了树大招风的意思,使田婴放弃了原来的打算。整个说辞简明扼要,没有一句废话。而这种说理、规劝的方式和技巧很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和借鉴。

纠正错误时要给上司台阶下

人都爱面子,尤其是在众人面前的时候。而上司更是如此。因为他要很好地驾驭自己的下属,就要很好地在下属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维护自己的权威。如果上司犯了错,纠正是必须的,但纠正的时候更要注意给上司台阶下。只有这样,他才会欣然接受你的意见。

作为下属,应该如何对待上司的错误指令呢?下面的方法或许可以让你借鉴一二:

(1)暗示法

接到不恰当的指令时,你觉得不能执行或无法执行,可先给上司以某种暗示,让其悟到自己的指令不甚恰当。有些指令不恰当,不是因为上司素质差、水平低,而是没考虑周全,或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没看到事物的本质。你稍加暗示,他可能就会马上意识到。

(2)提醒法

有些不恰当的指令,可能是上司不熟悉、不了解某一方面的情况,有的可能是上司一时遗忘了。你明白地提醒他,他认识到了,一般都会收回或修正指令。当然,提醒不是埋怨,也不是直通通、硬邦邦的批评。提醒要讲究策略,语气上尽可能委婉些。

(3)推辞法

对上司不恰当的指令,有的可以考虑推辞。推辞要有理由,有的可从职责范围提出,譬如说:“总觉得这件事不是我的职责,要不,同事关系就不大好处理了。”有的可从个人的特殊情况提出。但不管从哪一方面,理由一定要真实和充分。你推辞了,有的上司还可能会这样问:“那你觉得这件事应该由谁来做?”你不能随便点名,也不要随口说“除了我,其他谁都可以”之类的话,比较巧妙的回答是:“这事谁来做,我了解得不全面,还是您来定夺好。”推辞不是耍滑头,而是委婉的拒绝。

(4)拖延法

有些不恰当的指令,是上司心血来潮时突然想出来的,并要你去执行。倘你惟命是从,马上付诸行动,那就铸成了事实上的过错。对这种上司心血来潮而向你发出的指令,如果你暗示或提醒都不能点醒他,推辞也没多少理由时,那么,最好的对策就是拖延。虽然默认或口头上答应,实际上迟迟不动。若闲着不动,上司会产生疑心的,因此,你必须忙别的事,作为拖延的理由,应付上司的追问。拖延法是消极的,但对有些非原则性问题的不恰当指令,只能如此。你拖延了一段时间后,上司的头脑冷静了,或许有了新的认识,就可能收回指令,或让其不了了之。

另外,对那些明显违反法纪法规、政策条例的指令,毫无疑问,下属应当坚决拒绝和抵制,并明确地向上司陈述理由。

有些下属,明明知道上司的指令是不正确的,是有原则性错误的,但认为反正是上司要我做的,天塌下来由上司顶着,就不假思索地去执行了。这是头脑简单的表现。殊不知,一旦追究起来,具体执行者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要追究直接责任。因而,这就要求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从。拒绝上司的指令需要勇气,甚至要承受一定压力,但涉及到原则问题,只能拒绝、别无他法。通过上面的方法,你一定能够更好地为上司服务,从容应对他的错误。

2.以利害关系说服对方

“领导警语”

攻取人心,就要用理来说服,用感情来打动,用义来引导,用威来慑服。(攻心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义,服之以威。)

——《反经》

领导者说服的技巧并不是口惹悬河、滔滔不绝,而是能够透视当事各方的利害关系,予以鞭辟入里的解说。所以从根本上说,说服是以利害服人而不是以言辞服人。

战国时秦国派兵包围了赵都邯郸,诸侯们都不敢首先出面相救。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秘密地进入邯郸,打算与赵共同尊秦王为帝。这时鲁仲连正好来到赵国,当他听说此事后便求见平原君赵胜。赵胜又把他引见给了辛垣衍。

鲁仲连见到辛垣衍后并不说话,辛垣衍便首先问道:“我看到现在居住于这座围城之中的人都有求于平原君。以先生的容貌来看,并不是来求助于平原君的,但不知你为何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离去呢?”鲁仲连说:“秦国抛弃礼义,是一个急功近利之国。秦王任意驱使士人,奴役百姓,又肆无忌惮地急欲称帝,我就是跳入东海而死,也不愿做秦国之民。我今天之所以求见将军,是想和你一起帮助赵国的。”

辛垣衍说:“怎样才能帮助赵国呢?”鲁仲连说:“我将说服梁与燕国相助,而齐、楚两国本已决定帮助赵国。”辛垣衍说:“燕国能否出兵相助,我不知道。说到梁国,我就是梁国人,难道你真能使梁国出兵救赵吗?”鲁仲连答道:“梁如不肯出兵相助,那是因为他还没有看到秦国称帝后的危害而已。如果使他看到秦国称帝后的危害,他必会出兵相助的。”辛垣衍又说:“秦国称帝后究竟有何危害?”鲁仲连回答说:“以前齐威王曾十分仁义,率领天下诸侯朝见周室。而周室这时既贫又弱,故诸侯们都拒绝前往。齐国却独自朝拜。一年以后,周烈王死,诸侯们都前来吊唁,齐却最后才来。周室很生气,向齐报丧说:‘天子去世,刚执行丧礼,东面藩臣田婴齐却迟迟不来,应该杀头!’威王勃然怒骂道:‘岂有此理,你母是奴婢吗?’终为天下嗤笑。这是因为烈王活着时就去朝拜周,烈王死后却叱责周人,这是不忍心周人有求于他而已。岂不知他是天子,固当如此,这是无足为怪的。”

辛垣衍说:“先生难道没有看见过奴仆吗?十个奴仆往往只追随一个主人,这并不是奴仆的力量不足,而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低下,害怕主人的缘故。”

鲁仲连说:“梁与秦相比,梁就是仆人吗?”辛垣衍说:“对。”鲁仲连说:“我能让秦王烹死梁王!”辛垣衍听后很不高兴地说:“嘻!先生此话说得太过分了吧!你怎样能让秦王烹死梁王呢?”

鲁仲连答道:“既然如此,你且听我给你讲说。从前,鬼侯、鄂侯和文王是纣王的三位大臣。鬼侯有个女儿貌美,他把女儿献给纣王,但纣王却很讨厌她,因此便烹死了鬼侯。鄂侯闻讯,当即在纣王面前激烈争辩,纣王又杀了鄂侯,并把他的尸体制成了肉干。文王闻讯,感叹不已,也被纣王囚于牢中,准备在百天以后将其处死。为何要与人同时称帝称王呢,最终都会像鬼侯、鄂侯那样,不是被烹死,就将被制成肉干。齐闵王将去鲁国,夷维子手执书策,跟随于后。来到鲁国以后,夷维子向鲁人问道:‘你们准备怎样接待我们的国君呢?’鲁人回答说:‘我们将用十个太牢之礼迎接你们的国君。’夷维子又说:‘我们的国君是天子,天子出巡,诸侯们应回避三舍,贡纳莞键,手提衽袍几案,在堂下伺候膳食。天子吃完饭后,退下稍憩,然后听朝。’鲁人听后生气地锁了城门,拒不接纳。齐闵王无奈,便又去了薛地。途经邹国,当时邹国国君丧亲,闵王打算前往吊唁,夷维子对新任邹君说:‘天子前来吊唁,主人必须陪于殡柩之旁,并在南面设天子之位,然后天子才能南向吊唁。’邹国群臣说道:‘要是这样的话,我们宁愿自刎而死!’因此,闵王也就不敢进入邹国。邹是鲁国之臣,齐人在邹君活着之时未能事奉赡养,死后又没有行饭含之礼,但却要在邹鲁大臣面前行天子之礼,当然不会受到他们的接纳。如今秦是万乘大国,梁也是万乘大国,相互交往而有称王之名。看到他一战而胜,就立即表示顺从,尊为帝王。但三晋的大臣,却并不像邹鲁的仆妾。况且使秦无缘无故地称帝,势必就会变换诸侯的大臣,秦国也会除去他们认为的不贤之人,而把他们认为的贤者派往各国,去掉他们的憎恨主人,予以他们所爱之人。接着,他还会把他们的子女谗妾,变成诸侯的妃姬,使其住在梁的后宫。梁王难道还能安然处之吗?将军还能像以前那样得到宠信吗?”

听到这里,辛垣衍当即站了起来,急忙向仲连拜谢说:“我今天才真正知道了先生不愧是天下的辩说之士,我现在就请求回到魏国去,再也不敢言说秦王称帝之事了。”秦军将领听到辛垣衍回国的消息后,也将军队向后撤退了五十里。

北宋时苏轼曾评价说:鲁仲连的能言善辩超过了张仪、苏秦,气势凌驾于淳于髡、邹衍之上。排难解纷,功成以后,逃避奖赏,可谓战国第一人。穆文熙说:仲连挫败了使秦称帝之说,而秦军将领为此撤退军队,这就是淮南子所谓的庙战之义。

说话是一种上天入地的大本事

说话的好坏关系到领导者办事的成败。在你处于不利局面的时候更是成也说话,败也说话。《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威名天下,真乃“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也。当时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十分艰难——对手个个不好对付,硬是靠会说话的本事得到一个一般人眼中不可能得到的结果。在国外,言语的重要性也早已被人们所广泛认识。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演说雄辩之风就非常盛行。美国人将“舌头”、原子弹和金钱并称为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可见言语的作用非同小可。既然说话于治国安邦都尚且如此重要,那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更不容小觑了。

说话对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言作为信息的第一载体,其力量是无穷的。在社交场合,语言是最简便、快捷、廉价的传递信息手段。一个说话得体、有礼貌的人总是受欢迎的。相反,一个说话张狂无礼者总是受人鄙视的。其次,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对说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快速发展的社会尤其讲究速度和效率,于是要求人们彼此应充分节约时间,简明扼要,能一分钟讲完的话,就不应在两分钟内完成。同时高效率的要求也迫使说话者要说得有条理,这也是社交活动所必需的。第三,信息社会的要求,说话者还应学会“人机对话”,以适应高科技带来的各行各业的高自动化的要求。在日本和美国,已有口语自动识别机,用来预订火车票等。文字的机器翻译若干年后将发展成为口语的机器翻译,语言打字机的使用,将使人类的双手获得第二次解放。这些人工智能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不仅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更要求人们应讲究如何说话。说白话不说半文不白的话,说明白的话不说似通非通的话,说准确的话不说含糊不清的话。

不重视说话的“井底之蛙”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迫使人们突出重围,走出家园,去广交朋友,去认真说话,通过说话去创造效益、架设桥梁、增进友谊、创造理想的明天。讲究说话可谓是人人所需也是人人必须,领导者如把说话当小事,就必将在工作中处处被动。

3.不能用强辩硬争的方法服人

“领导警语”

拙于言辞才能隐藏真意,话语说尽锋芒就显露了。(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菜根谭》

领导者要想澄清事实、改变君主的成见,不能用硬辩争论的说话方式,那样的话只能碰个头破血流。善于说服的人总是先顺其意,于时机成熟时再亮出自己的真实主张,这样以顺着别人思路的方式入手,达到把他引导至自己的思路上的目的。

战国时陈轸由楚入秦以后,张仪对秦王说:“陈轸既为秦国之臣,但却经常把秦国的情报传给楚国,我不能和这样的人同朝共事。请大王将其逐出秦国,如果他还要回到楚国,就干脆把他杀掉!”秦王说:“陈轸怎敢再去楚国?”

于是秦王便召来陈轸,对他说道:“我是信任你的,你想到哪里去,我好给你准备车辆。”陈轸说:“我想到楚国去。”秦王又说:“张仪认为你肯定会去楚国,我也知道你将要入楚。但你是否认为除过楚国以外就没有更安全的去处了吗?”陈轸说:“为臣出行,必定要去楚。正如大王和张仪所估计的那样。要说明为臣为何要去楚国,我想给大王讲述下面一则故事。有位楚国人有两个妻子,另有一人很喜欢年龄大点的那位妻子,但却遭到了这位妻子的一顿辱骂。但当他逗引年龄小点的那位妻子时,这位妻子竟答应了挑逗者的要求。不久,两位妻子的丈夫死了,有人向这位挑逗者问道:‘要让你挑选的话,你是要这位年长的妻子,还是要那位年少的呢?’此人答道:‘要年长的。’有人又问:‘年长的辱骂过你,年少的答应了你的要求,你为何还要挑选年长的?’此人答道:‘当她是别人的妻子时,我就希望她能答应我的要求;如今要成为我的妻子,我就希望她能对挑逗者严厉辱骂。’如今楚王是一位英明之主,而昭阳也是一位贤能之相。我身为秦国大臣,却常常把秦的情报传给楚国,楚王将来必定不会收留为臣,昭阳将来也绝对不肯和臣共事。这样说来,为臣去不去楚国,不是再明白不过了吗?”秦王觉得陈轸这番话讲得有理,所以后来他便善待陈轸。

面对别人的诬陷,一味表白自己未必能起到什么作用,反倒可能引起别人更大的疑心。陈轸采取“顺坡下驴”的说话技巧——你说我是黑的,我就先承认自己是黑,对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必然静听理由,这时再说明自己外黑内白的真相,他才会听得进去并相信你。

与上司说话别硬往上撞

上司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有些说话的忌讳也是有规律的,我们把它总结出来,平常与上司打交道时多留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把握好在上司面前说话的分寸。

(1)不要说看不起上司的话

一个人能够进入管理阶层,自然有他过人之处(以裙带方式升级的自当别论)。因此作为下属,应该学会欣赏你的上司,不应养成看不起上司的习惯。

“你当年如没有我帮助,哪会有今天?”

“你若非夫凭妻贵,能升得这么快吗?”

“你一生就是好运!”

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但对你的工作没有丝毫帮助,还会阻碍自己向上的拼劲。

在背后常常说上司不是的人,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如果偶然为之,别人也当是诉苦,如常常这样,别人便会觉得你只会看不起别人而自己又不努力,因为你可以让一个样样不如你的人做了你的上司,你的能力也强不到哪里去。

如你能欣赏你的上司,他自会在日常的交往中察觉得到,就正如他能在言谈中知道你对他不敬一样。没有上司会拒绝别人尊敬的,有人欣赏绝对是快乐的事。

(2)别直言是非

有位朋友最近很不开心,他因为在开会的时候指出了上司的错误,事后被召去痛斥一顿。他觉得自己是对公司关心,才会指出上司错误,不料反被指责,因此不快。

这位朋友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他却不懂选择场合,也太欠缺技巧了。

任何人都不想当众被指出错误,更何况是你的上司?开会时众目睽睽,你竟然把他的错误抖出来,叫他的面子往哪儿放?况且你是他的下属,岂不是说他不如你?也难怪他生气要对你发泄。

即使只有你与上司两人,你也不宜直接指出他的错误,特别是上司的自尊心很强的时候,你要指出其错误时,须懂得避重就轻,要婉转但能清楚地传达意思。

其实,只要下属能时常记住自己的身份,便不难避免直说是非的错误。

(3)说你应该说的话

与上司打交道时,必须时刻小心才是。当上司问你任何一个问题时,在你的脑际都要很快闪过这一类念头:他提问的真正“目的”何在?然后针对他的“目的”,具体地回答;而并非问什么都如实地回答。

(4)不可贸然向上司进言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认为,部属不能随便向上司进言。他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反映了进言宜慎重这个真理。韩非列举了进言者的十种危险,不妨参考一下:

①君主秘密策划的事,不知情者贸然进言就会有危险。

②君主表里不一的事,谁把这个情况说破,谁就会有危险。

③在进言被采纳的情况下,如果进言的内容被他人得到了,进言的人就要受到泄密的怀疑。

④为官的经历还不深,还没得到君主信任时,如果把自己的才能全显露出来,那么,即使谋划成功,也不会受赏;如果谋划失败,反而受怀疑。

⑤揭露君主的过失,用道德理论加以指责,那是危险的。

⑥君主用他人的意见获得成功,并把这个成功归于自己,知道这个秘密的人会有危险。

⑦强制君主从事自己能力以上的事,这样的事会让君主难堪,这个进言者会有危险。

⑧如果君主谈论人的品格,又别有所指,接着再谈论平庸的人,并有煽动之意,幕僚们就要有所警惕。

⑨赞扬君主宠爱的人,如果你想接近他,就会受到怀疑;指责君主厌恶的人,如果是试探,你也会受到怀疑。

⑩在向君主进言时,只说大话,毫无针对性,当仔细讨论时,就会让人反感;如果发言过于小心,就会被认为是愚笨;如果高谈阔论自己的计划,就会被斥为信口开河。

(5)不要和上司称兄道弟

我们不一定要把组织弄得像军队一般的严谨,但对于上司和下属的关系也应划分清楚;不可有搪塞马虎、得过且过的想法。凡事轻率随便的态度,往往给人无法信赖的感觉。

(6)准备不充分不可随便提建议

韩非子曾在他的书中提出了臣属向君主贸然进言的十种危险情形,其大意便是告诫人们,对上级进言一定要小心谨慎、周密准备,而不应采取某种轻率的态度,行仓促之举。否则的话,不但事可能会有所不成,还会给进言者本人带来祸端。所以,当我们准备向自己的领导提出建议时,一定要慎重。要有备而来,力求达到言而有功、劳而有成的效果。

下属在向领导进言前,一定要进行深思熟虑的准备,使自己的建议能经得住各种问题的考验。你不妨按下面这些方法试着做一做:

第一,搜集必要的、准确而有力的数字和事实材料来论证自己的建议。由于数字和事实具有客观性,也就更能说服人,这会使你显得具备相当的科学头脑并对现实有着较为充分的了解。

第二,试着去批驳与你的建议相反的那些论点。如果你能够做到将其驳倒,那就等于说你已在反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第三,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反对意见。既要吸收其合理性以弥补自己建议的不足,又要指明其不合理性作为批驳的重点。

第四,要想一想,领导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一事先的准备。

第五,不妨对未来做一预期,展示你的建议的光明前景,并对各种可能性做出估计,这样,不仅可增强领导对方案的信心,也会使你显得具有某种长远目光,引起领导对你的重视。

4.发之所未见,说其所未闻

“领导警语”

跟那些阳气十足的人谈话时,我们就要用崇高的事例来打动他;而同那些阴气充塞的人谈话时,我们就要用卑小的事例来迎合他。用细微的来说服地位低下的,用崇高的来打动地位高贵的。依照这种谈话方法,我们便可以随心所欲,为我所需,欲言则言,欲止则止,天下万事,没有什么不可以谈论的了。可以用来说服平民百姓,也可以用来说服朝中将相,还可以用来说服诸侯国王,甚至可以用来说服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的帝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言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鬼谷子》

说服当权者最有效的办法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发之所未见,说以所未闻,然后再由大及小,由国及人。

楚康王的时候,楚大将伍举被人诬告,说是由他放走了他那个犯了罪的岳父申公王子牟。伍举听到这消息后,吓得赶紧逃到了郑国。在郑国遇到了好友声子,声子是蔡国的大夫,听了老朋友的遭遇,很是同情,便决定帮助伍举。

声子来到楚国,见到了楚国的令尹屈建。闲谈中,屈建问为什么晋国比楚国强大些。

声子说:“这是因为晋国有不少人才啊。但这些人才都原本是楚国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屈建不解,让声子给予说明,声子便侃侃而谈:我听说善于治理国政的人,既不过分赏赐,也不滥用刑罚。赏赐过多了,就会赏赐到坏人头上;滥用刑罚,就会用到好人头上。现在楚国刑罚用得太多了。有许多有才能的人无辜受罚遭罪,迫使他们都逃到了别的国家,反过来又危害楚国。这样的事不胜枚举,子仪叛乱时,析公逃亡到晋国。晋国人就把他安置在晋侯的战车里,让他来谋划用兵。绕角那次战役,楚败晋胜,一大半功劳是析公的。因为是他出的计谋,他让晋军在半夜里猛力擂起几千只大鼓,楚军受到惊吓,乱作一团,晋军乘势掩击,大获全胜。晋国又用析公的计谋,进攻了蔡国,袭击了沈国,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郑国吓得不敢再依附楚国了。析公本是楚才,却为晋人尽了大力,您不觉得遗憾吗?

还有雍子,他被逼无奈,逃离楚国来到晋国。晋国人封赏给他不少土地,让他参予军国大事。鼓城那次战役,楚败晋胜,起决定作用的是雍子啊。雍子带领着各位将领,检阅了车马,喂饱了马匹,烧掉了帐篷,与楚军决战。结果杀得楚国全军覆没。还有屈巫臣,也是楚国人,他被楚公子婴齐所逼,逃亡到晋国。晋国人重用他,让他抵御北狄。屈巫臣帮助晋国与吴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还教吴国人学会了乘战车、射弩箭,使只习惯于水战的吴军也能陆上作战了。吴国人长了本领,就在屈巫臣的唆使下,向楚国进攻。一连攻占了楚国的巢地、驾地、棘地、州来,搞得楚国人疲于奔命,无计可施。还有苗贲皇,他也是楚国人,若敖叛乱时,他逃亡到了晋国。晋国让他做了主要的谋士。正是他,指挥着处于劣势的晋军,把优势的楚军杀得一败涂地,楚王受了伤,楚公子侧因此也死去了。郑国叛了楚,吴国又兴兵攻打楚国。楚国不但损兵折将,失去了附属国,还添了不少仇敌。由上述种种可见,晋用楚材,真是大得其利啊!

屈建听到这里,大惊失色:“这样太不利了!”

声子趁机提到了伍举的事:“还有更不利的事。伍举是当今楚国最优秀的人才,可惜被谣言吓到了郑国,现在已经又逃到了晋国。听说晋国将要拜他为大夫,还要封给他土地。若是伍举将来助晋攻楚,令尹,您看还有谁能够抵挡住他呢?”

屈建听后,十分害怕,立刻派了伍举的儿子赶到晋国,好说歹说,把伍举接了回来,伍举重新受到了重用。

声子说服屈建的关键点在于,把伍举被逼而走的个案扩大为楚材晋用的一个普遍现象。普遍现象的危害是显而易见,自然使人警醒,个案的问题再经提出也就容易解决了。

找到说服人的诀窍

凡事都有诀窍,领导说服人自也有说服人的诀窍可寻。归纳起来,领导者在工作中说服人的学问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说明真情,引导自省

当双方为某件小事争论不休,各说一套,互不相让,纠缠不休时,无论对哪一方进行褒贬过分的表态,都犹如火上浇油,甚至会引火烧身,不利于争端的平息。因此,此时只能比较客观地将事情的真相说清楚,而不加任何评论,让双方消除误会,从事实中反省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引导他们各自多做自我批评,使矛盾得到解决,达到团结的目的。

(2)岔开话题,转移注意力

如果属非原则性的争论,双方各执己见,而这场争论又没有必要再继续下去。不妨岔开话题,转移争论双方的注意力。

(3)归纳精华,公正评价

假如争论的问题有较大的异议而双方又都有偏颇,眼看观点越来越接近,但由于自尊心,双方又都不肯服输,不妨将双方见解的精华归纳出来,也将双方的糟粕整理出来,做出公正评论,阐述较为全面的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这样,就把争论引导到理论的探讨、观点的统一上来了。

(4)调虎离山,暂熄战火

有的争论,发展下去就成了争吵,甚至会大动干戈,如果双方火气正旺,大有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之势,应冷静下来当机立断,借口有什么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电)走开,暂时脱离争论,等消了火气,头脑冷静下来了,争端也就趋于平息了。

5.会说话的人能办成大事

“领导警语”

嘴巴是心的门户,心又是一个人精神的主宰。一个人心中的意志、喜欲、思虑、智谋等等,都是需要凭藉于“口”来表达。因此,我们必须用“开启”与“闭藏”、用“出”与“入”来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

——《鬼谷子》

不能否认,很多事情是做出来的,但更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不少事情是靠说来解决的。领导者面对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只会做事、不会说话是行不通的。

领导者会说话首先体现在要把话说到点上,关键时刻一句话不嫌少,只要有分量就有说服力。

唐朝武则天时武承嗣和武三思为了出任皇太子,曾多方求人相助。狄仁杰曾从容地对武则天说:“姑侄和母子这两种关系到底哪种更亲一些?陛下如果将儿子立为太子,那么在千秋万岁以后仍可配食太庙。如果册立侄子,从未听说侄子成为天子以后,仍将姑母的牌位立于家庙之中的。”武则天这才恍然大悟。唐中宗能够返朝执政,其实姑侄和母子之说是起了决定作用的。大凡迷恋生前的人,没有不谋划身后之事的。当时王方庆正居相位,他把其子安排为眉州司士参军。有次武则天向他问道:“你身居相位,为何要把儿子安排得那么远呢?”方庆回答说:“庐陵王李显是陛下的爱子,如今尚在外地,为臣的儿子哪敢处于近地?”这也可谓善于讽谏。

慈祥之主可动之以情,英明之主可晓之以理。武则天虽然英明但却并不慈祥,因此当狄仁杰侮辱她的宠臣张昌宗时,她并不发怒。推荐张柬之后,她用而不疑。这都是因为她很英明的缘故。因而狄仁杰一句至理之论自然能打动她。

领导者要会说话还体现在对方式方法的讲究上,这里有两件事不能不提。

一是宋朝时宰相李纲打算重用张所,但因其早先曾弹劾过宰相黄潜善等人,李纲又感到十分为难。有一天,当他和潜善闲谈之时,顺便向黄说道:“如今正当危难之际,我们都肩负着天下的重大责任。但四方的士大夫们在多次号召以后,却没有前来应命之人。前不久在商议设置河北宣抚司时,只有张所一人可用,但却因他口出狂言而获罪。像他所得被贬之罪,谁都认为他是罪有应得。但鉴于如今形势紧迫,不能不临时任用。但要任以谏官之职,使其身居要职,当然不宜。使其暂时任以招抚使之职,让他冒死立功,以赎其罪,也无大碍。”黄潜善听后,欣然同意。

第二件事是三国时郭淮的巧于应对。

公元220年,曹丕受禅登基,建立魏国,天下各地都派人前来相贺,征羌将军郭淮受左将军张派遣,亦预定为贺客之列。但是,走到半路,郭淮病倒了,所以没能赶上曹丕的登基大庆。

来到京城以后,在一次君臣宴会上,曹丕表情严肃地责怪郭淮说:“大禹曾在涂山召集各路诸侯大会,防风氏因晚到便被杀死。现在,魏国建立,普天同庆,而你却来的最晚,你说说这是什么缘故吧?”曹丕把防风氏被杀的典故说给郭淮,意思是告诉郭淮要当心自己的脑袋,回答好了还算可以,回答不好则必杀无疑。郭淮听后,回答说:“我听说,五帝时总是以德来教导人民,夏朝的时候因为政治衰退,才开始使用了刑法。现在我生活在唐虞盛世,无刑法之用,因此知道可以不像防风氏那样被杀,所以我才敢来迟。”唐虞是中国传说五帝中的尧和舜,他们在位时政治清明,百姓和乐,所以把他们治国的时期称为唐虞盛世。郭淮巧妙地把曹丕比作唐虞,回答巧妙。曹丕听后,心中大悦,不仅没有处罚郭淮,反而把他提升为雍州刺史,加封射阳亭侯。

郭淮既是不动声色地吹拍,又巧妙地设了陷阱——以夏的政治衰败为喻,使曹丕不好杀他,用的颇是地方。

天天说话不一定就会说话

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让人浑身舒服,忍不住会同意他的说法;有的人说起话来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觉浑身不自在;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开口就使人感到讨厌。所以,说话获得的效果,也正像面貌的各个不同一样。

我们天天在说话,但并不见得我们是会说话的。我们说了一辈子的话,我们说的话是不是每一句都能使人家心服?我们与人辩论是不是自己能够完全获得胜利?“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赞词,完全是对于会说话的人的称赞。然而,我们的说话,恐怕是很难句句如此的。

虽然我们并不想去做辩士和说客,我们也并不需要犀利的舌锋,但是,我们必须明白,领导者与上下左右的交际不外乎言语和动作,我们不能终身不说话,一切的人情世故,一大半体现在说话当中。

我们的话说得好,小则可以让人欢乐,大则可以办成大事;我们的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我们虽然手里并不执着国柄,不必担心因为说话的轻重或对错,去负着“兴邦”或是“丧邦”的责任,可是,我们总不能不顾及到“快乐”或是“招怨”这两个与自身利害攸关的大问题吧。

很多人都以为说话容易,不像做文章那样难。因为,不管大人或是小孩,不管文明人或是粗野人,时时刻刻都要说话,所以说话是不觉得困难的。至于写文章那就不然,不是张三李四都能够做的,所以就觉得说话容易而作文困难了。其实,说话未必比写文章容易:文章写了是可以修改的,而一句话说了出来如果要加以修改,那是比较困难的。写文章写了几句,可以搁笔构思,你去想了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天都不要紧,而对人说话,那就不能如此。

无论如何,归根结底一句话:“话不在多而在精。”说出一句算一句,那才叫会说话。满嘴胡言,词不达意,恐怕说得再多,也无济于事,反让人生厌。

6.学会必要的说服技巧

“领导警语”

含蓄的讽喻,用来说出不能说出的,直爽地说出不能规劝的诤言。(讽,所以言不可言之言,谏不可谏之谏。)

——《反经》

领导者说服君主,如果用开门见山、一针见血的方式,一方面地位尊卑的差别不允许这样做,另一方面直言快语也不容易使人接受。而以小喻大,从生动形象的具体事情说开去,听者就会自然地领会了你的意图,接受了你要阐明的道理。

齐威王能够虚心听取各种批评和建议,善于识别忠奸,赏功罚罪,积极发展生产,一时被楚、魏、赵、韩、燕五国公推为霸主。

国家一强,讲奉承话的人就多了。齐威王听得有点飘飘然,对于那些不同的意见可就有点听不进去了。当时的相国名叫邹忌,看到齐威王刚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起来了,很是着急,就想找个机会把这毛病及早给他指出来。

一天早晨,邹忌起来穿好衣服,戴上帽子,拿镜子照了照,看到自己模样蛮不错:匀称的身材,端正的脸膛,白净的皮肤,心里挺得意,就问他妻子:“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呀?”妻子笑着说:“当然是您漂亮啦,城北徐公哪儿比得上您啊!”城北徐公是当时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妻子的话,又去问侍妾:“你看,我跟城北徐公比起来,哪个漂亮啊?”侍妾回答说:“徐公哪能跟您比啊!您比他好看多啦!”过了一会儿,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去问他:“人家说我比城北徐公还漂亮,您看是这样吗?”客人说:“一点不错,您比城北徐公可漂亮多了!”第二天,城北徐公来拜访。邹忌把徐公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一番,感到自己并不如徐公漂亮,偷偷照照镜子,再看看徐公,更觉得自己比徐公差远了!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心里折腾开了:“我明明不如徐公长得好,为什么妻子、侍妾和客人硬说我比他漂亮呢?”想来想去,最后悟出来一番道理。

第二天一清早,他就上朝去了,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说给威王听。威王听了哈哈大笑起来,问:“为什么他们都硬说你比徐公漂亮呢?”邹忌说:“我昨儿夜里想了好久才明白过来:妻子说我美,因为她对我有偏爱,侍妾说我美,因为她怕我不高兴,客人说我美,那是因为他有事情求我。他们都是为了讨好我啊!”威王点点头说:“你说得很对,听了别人的好话,得考虑考虑,不然就很容易受蒙蔽,分不清是非。”

邹忌接着转入正题,严肃地说:“大王,我看您受的蒙蔽比我还深呢。”威王把脸一沉,问:“你这话什么意思?”邹忌不慌不忙地说:“大王,这个意思很明白。我妻子、侍妾、客人,为了讨好我而蒙蔽了我。如今,齐国有上千里地方,一百多个城镇,王宫里的美女、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大臣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天下各国没有不求大王的:他们为了巴结大王,在您跟前尽说些好听话。由此看来,大王受到的蒙蔽是很深的啊!”

威王恍然大悟地说:“啊,先生说得实在好极了!”他愉快地采纳了意见,宣布全国的人随时都可以向他进言。

邹忌正是采用了类比的方法,由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事,巧妙地引到纳谏的正题上来,使齐威王得以顿悟。

墨子劝楚王停止攻宋,也是用了类比劝说法。

墨子拜见过楚王,就跟他讲起一个人的故事来:“我碰到这样一个人,自己有华丽的车子不坐,偏偏要去偷邻居的破旧车子;自己有丝绸衣服不穿,偏偏要去偷邻居的破衣烂袄;自己有山珍海味不吃,偏偏要去偷邻居的粗茶淡饭。您说这个人是什么毛病呢?”

楚王笑了,说:“我看这人八成是偷上瘾了。”

墨子接着说:“照我看来,贵国领土方圆五千里,宋国只有五百里,这就好比是华丽车子和破旧车子,贵国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宋国一片荒野,地瘦民穷,这就好比是山珍海味和粗茶淡饭,贵国森林密布,宋国树木稀少,这又好比是丝绸衣服和破衣烂袄。这样说起来,大王派兵去攻打宋国,不是和那个人犯了同样的毛病吗?大王这样做,只能惹天下人耻笑,决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楚王听了,如梦初醒,连说:“先生讲得对!”

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很喜欢用这种打比方的说理方法,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确实有效。

说话的功夫是可以练出来的

会说话虽有先天的因素,但更多的则是靠后天的训练、知识的积累。既然我们知道说话对一个人如此重要,为什么不下点儿工夫,让自己变得“能言善辩”起来呢?

要想能说会道、能言善辩首先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语商。所谓语商,就是指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人说话颠三倒四或辞不达意是“语商”低下的表现,但还不至于造成大的危害,其另一种表现是总是在不恰当的场合说出不恰当的话,就会对其个人以及他所做的事造成很坏的后果。

有一类领导,从他的业务能力来看是无可挑剔的,但当他在评价和安排下属的工作时,却经常让人不知所云。他要么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要么喋喋不休,因此失去了许多次晋升机会。还有一类人是对自己所干的事和所说的话不敢承担责任,因而失去了上司和员工的信任。

有一家制造公司的部门经理,当他把事情弄糟以后,老板批评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把事情全弄糟了。”这位中层经理听了老板的批评后非常生气,立即辩解道:“一定是手下的员工误解了我的意图和要求,他们应该对这一后果承担主要责任。如果您对这一结果不大满意,也不应追究到我的头上。”这一回答显然让他的上司难以容忍。他的老板说道:“承受不了责备,也不能保持冷静。不管是谁的错,他都应该去努力解决问题,但从你的回答中丝毫看不出这一点。”因此这位经理被免除了职务。

显然这些人都是因为自己语商较低,在试图证明自己具有很强的思考、评价和解释能力时,自断前程。他们给自己的上司、下属、合作伙伴和同事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在谈话中显示自己成功的自信,这并不是什么不好的行为,而且你也必须如此,关键在于你是否能以恰当的方式和技巧来表现。

当你表露自己的成功时,你所希望表达的信息不过是让他人知道你有多棒。但是你一定要注意:在传递这种信息时,必须坦率简洁。例如,如果你成功地为公司举办的一次新闻发布会写了一份报告,并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这时你的喜悦与成功感也会溢于言表。这时,你大可不必说:“瞧,我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相反,当上司称赞你时,你倒应显得更加沉稳:“这是公司分配给我的工作,也是我应该完成的。”一个人的“语商”与他的情商有很大的关系,情商高的人大半能说会道,或者至少能把话说到点儿上,说的话能让人感觉舒服。所以“语商”的提高不是片面地学怎样说话,而是要从有意识地提高情商入手。

7.分清对象说对话

“领导警语”

一个人的言谈举止,都流露出一定的感情;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因此显示出不同的形态。但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先摸准,尔后才能决定哪些可以拿来作为衡量对方言论的准则。(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

——《鬼谷子》

中国有句俗话叫“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尽管其针砭的意味更浓一些,但其中透露出的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说服方式的智慧还是值得领导者借鉴与思考的。

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说服方式,最典型的情况有两种:

一是对不服从领导的下属威严与情理并用。张嘉言任职广州时,濒海之处设有总兵、参游等官,每官下各有数千防兵,每兵每日供给工食之钱三分。但参游等官所领兵士,每年都要远涉海域,出外巡汛。而总兵官所领之兵,却都借口坐镇防守,从不远行。每隔三年、五年修理一次船只之时,参游官领兵士每天只给一半工食钱。即使没有修理船只,但不出海巡汛的话,也要削减工食之银,每天只给三分之一,其余全都贮存起来,以备修船之用。只有总兵官所领兵士,从不减少工食。修船之时,他们便移住别处百姓之间。这种规定相沿已久,彼此都把此看成是天经地义,不可改变。有一天巡道官忽然申报兵部军门,想对总兵官所领兵士,以后也要稍微减其工食,留作修船之用。军门官长正好与总兵官之间存有嫌隙,便仓猝地批准实行。于是总兵官的下属兵士哄然喧哗。当他们知道张嘉言是巡道官的耳目以后,便一齐拥至张公堂前。张公神色安闲自若,唤来五六名兵士头目,登上台阶,询问缘故。这时其余兵士也都向前拥挤,有的还被挤上台阶。张公当即将其赶至堂下,并训斥说:“声高喧嚣混乱,很难听清你们的意见!”于是其余兵士都走下台阶。这时天气突变,大雨如注,兵士们的衣裳全被淋湿,张公也毫不顾及,只是让六名兵士头目讲述要求。这六人你一言,我一语,都说他们原来从来没有削减工食的规定。张公答道:“此事我也听说了,但你们全都不出远海巡汛,这是不能全怪上司的。你们想要不减工食,也是可以的,但这对你们也有不利。上司要求从今以后,你们每年也要和参游兵互相轮流出海巡汛,你们难道能不接受吗?如果接受了这一要求,你们就得出海巡汛。这样,你们就将被称为参游之兵,工食减半。你们所争得的利益,并不是你们独自享有,而参游兵也可替代所得。何不答应稍减之令,你们还可年年号称大将军之兵。这个建议你们应仔细考虑。”这六人被说得低头不语,只是连声道:“请官爷宽贷谅解!”张公又问:“你们都叫什么名字?”六人面面相觑,不肯说出姓名。张公骂道:“你们不说出姓名,上司问我以后,我当找谁询问,当用何言回答上司?不妨通报一下各自大名,自有用处。”这六人这才自报其名,张公一一记录清楚,并对他们说道:“你们转告其余兵士,此事自当别有处置,不许喧哗吵闹。否则,兵士们再要继续吵闹,你们六人都有姓名在案,上司就要把你们全都杀头。”六人大惊失色,惟惟而退。最后经过商议,决定诸兵每月都减银一钱。命令下达以后,无一人喧哗。

道理说得透彻,利害分得明晰,不由自主就会心平气和。大凡因减省军粮而激起兵变者,都是不善处理导致的恶果。

二是对不易说服的君主不妨以激促定。三国时荆州失守后,刘备仓皇出逃,曹军势力大盛。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诸葛亮献上计策:联吴抗曹,并亲赴东吴游说孙权。

孙权正兵聚柴桑,对曹军的进攻也感不安,但又怕与曹操作战失败,所以犹豫不决。诸葛亮见到孙权,看清他惧怕曹军兵势,所以激他说:“现在正值天下大乱,将军雄据江东,刘备在汉南收拾民众,与曹操共争天下,逐鹿中原。现在,曹操已平复中原,又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致使刘备英雄无用武之地,逃遁奔命。将军在这紧要关头也量力而行吧。若是您觉得吴越之众足以与曹兵相抗,不如早与曹操断绝来往;如果您认为不能抵挡曹军凌厉的攻势。何不弃甲罢兵,投降曹操呢?现在您外表上说服从曹操,内心中却犹豫不决,事情危急而不果断,只怕大祸就要临头了!”

孙权听了心中不悦,说:“按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归降曹操呢?”诸葛亮继续用激将法对孙权说:“田横是齐国的壮士,他都能够守义不降,何况刘备是汉室后裔呢?刘备是英雄豪杰,天下有识之士争相归附。如果他的大事不济,只能说是天意使然了,他怎么能够投降曹操呢?”孙权一听,果然愤愤然地说:“我决不能以东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与曹操决战就这么定了。”虽然孙权决定与曹操决战,但对战争能否取胜没有多大把握。他说:“刘备新败之后,能否渡过这场大难呢?”诸葛亮说:“刘备虽然新败,但战士归还者及关羽所率水军仍不下万人。荆州刘琦的江夏士兵也不下万人。曹军远来疲惫,而且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归附于曹操的也只不过出于威吓而已。所以,如果你能派猛将领兵数万与刘备协同作战,击败曹军是必然的事。曹军如果失败,必定北还,如此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强大起来,三足鼎立的局面便形成了。成败之机,在于今日。希望将军您早下决心。”孙权听后称善,派周瑜、程普、鲁肃三人领兵三万,与刘备并力破曹,果然大败曹军于赤壁。

激将法是谋士在游说时常用的方法。它通过语言或行动,触动敌方或己方将士的自尊心,进而引起他们的愤怒、怨恨或激情,诱导其按自己的意图行事,达到一定的作战目的。

刘备新败之后穷困不堪的处境,决定了他必须求救于东吴,在孙、刘联盟的条件下渡过难关;而孙权在曹军强大的兵势压力下的犹豫心境,决定了孔明只能用激将法激起孙权称雄一方、不受制于人的野心,从而达到结盟的目的。

改变说话方式就能改变结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说话习惯,时间久了,其中必然掺杂不少可能导致不佳结果的说话方式和内容。语言惰性形成以后很难改变,而一旦做出改变,换一种不同以往的说话方式,可能新的结果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研究心理,察言观色,得到准确的无形信息才能找到最恰当的说话切入点。

比如,在知识高深、经验丰富的对手面前,不能自作聪明、虚张声势,尤其不能不懂装懂、显露浅薄,否则,就可能弄巧成拙。

再如,在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对手面前,不宜过多解释,而可以采用激将之法。

又如,在沉默寡言、疑神疑鬼的对手面前,越殷勤,越妥协,往往越会引起更多的疑问和戒备。因此,关键在于想方设法启发对方讲话,以便摸清虚实,对症下药。态度也不妨强硬一点,用自己的自信来感染、同化对方,打消疑虑。

有一家皮革材料公司,专为皮革制造厂家提供皮革材料。一次,一位客户登门。几句寒暄之后,公司负责人发现这位客户实力雄厚,需求量很大。在交谈中又发现这位客户比较自负,性急。于是皮革材料公司的负责人通过客户观看样品的机会,适当而得体地夸奖他的经验与眼力,在最后的价格谈判中,先开出每米20元,但接着加了一句:“您是行家,我们开的价是生意场上的常规,有虚头骗不了您。最后的定价您说了算,我们绝无二话。”果然,客户在这种信任的赞誉声中,痛痛快快定了每米15元的价格(公司的进价是每米12元)。

显然,这样的战术成功了。而成功的关键还在于准确地把握住了对方的性格及心理,使用了正确的说话方法。

8.一句诱导胜过十句训导

“领导警语”

按对方的思路推进,来证明对方主张的不可行。(进而推之,以证其不可行也。)

——《权谋残卷》

如果讲究说话策略,通过诱导,最后让对方自己说出我们想说的话,那么这就是向他人建议的较高境界。

战国时,魏王问张旄说:“我想联合秦国攻打韩国,如何?”

张旄回答说:“韩国是准备坐等亡国呢,还是割让土地、联合天下诸侯反攻呢?”

魏王说;“韩国一定会割让土地,联合诸侯反攻。”

张旄说:“韩国恨魏国,还是恨秦国?”

魏王说:“怨恨魏国。”

张旄说:“韩国是认为秦国强大呢,还是认为魏国强大呢?”

魏王说:“认为秦国强大。”

张旄说:“韩国是准备割地依顺它认为强大的和无怨恨的国家呢,还是割地依顺它认为不强大并且心有怨恨的国家呢?”

魏王说:“韩国会将土地割让给它认为强大并且无怨恨的国家。”

张旄说:“攻打韩国的事,大王您应该明白了吧!”

在这段对话中,张旄没有直截了当向魏王指出不应该联合秦国攻打韩国,没有像一般游说那样,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论证自己的观点。他把观点隐藏在最后,甚至到最后也没有直接说出来,但魏王已经心领神会。采取这种设问的游说方法,可以强化论点,使对方心服口服。设问实际上是将一般游说方法倒置的一种方法。先通过互相问答一步步论证、一步步接近论点,最后自然而然地亮出自己观点。这种富有谋略特色的游说方式,我们善加运用,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对特殊人物要会说“隐”话

隐话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将不便直说或者是不必直说的话,用隐约闪烁的方式表达出来进而达到表达自己的意见,巧妙说服对方之目的的一种谈话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启发人想像和思考,体会其中的事理,让对方在细细品味我们的语言之中接受我们的观点,取得共同的认识,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众意尽在不言中”的谈话效果。

“隐话”的合理使用,在领导者日常的社交活动中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那么在说“隐”话时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委婉深曲

即在旁敲侧击中留给对方去得出某种结论的余地,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争论。

公共关系语言既要表达一定的主旨,又不能因为主旨使语言干枯乏味。成功的语言应当是主旨明确,情趣盎然。但在适当的时候用暗示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一方面可以避免谈及一些不易出口的请求,同时亦能给自己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

二是直言曲达

语言总要表达某种意思,亦即说话者要达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感情的目的。但这个意思是通过迂曲委婉的语言来达到的,这也是利用了人们思维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来达到的。

要达到公关的最佳效果、不一定都用直言不讳的说法,用委婉的说法也可能会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三是目的性强

公关人员的语言总是希望对方能够接受自己所发出的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就首先要让对方能够接受你发出的信息。而委婉的语言就可以帮助你达到这个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当你要求别人做一件事,或是指责别人哪里有过失的时候,你要尽量选择对方感到有回旋的话,把主动权仿佛送给了对方。

委婉的语言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者感到你是为他着想,或者感到合情合理,这就容易达到自己的目的,也给人以教育或启迪。

四是余味无穷

隐语表达的境界,是以浅显的语言表达令人玩味的深意。

在表达自己的要求或意见时,要用曲折的方式来表达,语言浅显通俗,含义却值得咀嚼。

隐语是与隐晦、含混有区别的。它虽然不是直露地说出来,但仍要求表意明确,叫听者脑子一转就能明白,或依靠语境的提示、暗示等很快领会本意。

表达的意思是明确的,语言的表达是迂回的。有些人说话吞吞吐吐,词不达意,是说话者本身思维不清晰;有些人拐弯抹角、含沙射影,是说话者的心术不正。好的隐语,应该是隐而不晦、柔而不弱。闪而不避、曲而不涩。用这样的语言表达的含义可能会比直接表达给人的印象还要深刻。

9.关键时刻能以言辞之利折服人

“领导警语”

假如我们要反驳别人的论点,则贵在证据确凿、周全。假如我们要隐藏自己的观点,则贵在藏而不露。这两点都贵在微妙运用,并且符合规律。(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鬼谷子》

在对方以言语向我方攻击的时候,最有力的应战方法是针锋相对,及时将他的攻击回敬过去,使他攻击的立足点当场破裂。如果你的回敬软绵绵,就会在气势上失了分。

晏子使楚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晏子在面对楚人的刁难时,每次都是及时、准确地回敬对方,他的回应不是守势,而是攻势,对方的攻击是怎么来的,他还怎么给送了回去。这反映了他的过人机敏。

齐景公在位时,很想重振齐国,建立桓公那样的霸业。他决定和楚国拉好关系,于是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知道这个消息后,便对他身边的大臣们说:“晏子是齐国能言善辩的大臣,名气很大,现在正动身来我国,可他身高不足五尺,我想当面羞辱他一番,也好叫他知道我们楚国的威风,你们有什么妙计?”有一个大臣附在楚灵王耳边,嘀咕了半天,楚灵王眉开眼笑,连说:“好,好!就这么办。”

楚灵王命人连夜在城门旁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小洞,吩咐守门的士兵说:“等齐国使臣来到的时候,把大门关上,让他由这个小洞进来。”过了不久,晏子到了,见大门没开,就把车停了下来,让人去叫门。守门的士兵说:“听说齐国使臣身材矮小,可以从小洞进城嘛,用不着开大门了。”晏子严肃地说:“这是狗洞,不是人出进的。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进城,难道我是出使到狗国来了吗?”守门的人无话可说,只好打开城门,迎接晏子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灵王笑嘻嘻地说:“怎么,齐国就没有人了吗?”晏子回答说:“不!光是我们齐国都城临淄就有几万人,要是人人都把衣袖张开,就能够把太阳遮住,每人呵一口气,天空就会出现一片乌云,每人挥一把汗,立刻就汇集成雨水。行人肩膀挨着肩膀,后边人的脚尖踩着前边人的脚跟。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灵王说:“那么,为什么单单派你这样的人来当使者呢?”晏子哈哈大笑说:“我们齐国派遣使者有个规矩:有德有才的人,出使贤者为王的国家,没有出息的人,出使庸者为王的国家。我是个没出息的人,只能出使到你们楚国来。”

楚灵王觉得晏子的言辞确实厉害,不是好惹的,再和他辩论下去只会自取其辱,便恭恭敬敬地请晏子入席喝酒。大家正喝得热闹的时候,忽然见两个士兵押着一个囚犯从殿下走过。

楚王故意问道:“你们捆绑的这人,是干什么的?”

差人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笑嘻嘻地望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盗,是吗?”

晏子站起来离开席位,郑重其事地回答说:“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是桔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桔树和枳树虽然长得很像,但它们结出的果实味道却不大相同。桔子甜,枳子酸,为啥呢?由于水土不同啊!如今,在齐国土生土长的人,在齐国时不做贼,一到楚国就又偷又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惯于做贼吧?”

楚王听后苦笑着说:“德才兼备的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现在真有些自讨没趣了。”

晏子在听到楚王的无理羞辱之后,并没有生气,也没有反唇相讥,而是冷静地运用恰当的比喻,使得楚王哑口无言。很多时候,着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冷静地分析,找出对方的弱点,给予坚决的反击。

反击对方言论要有强烈的针对性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从道义上说来,这一命题当然能够成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双方对垒,有时会出现一种荒谬——有理的被对手置于困境,竟会寸步难行;而那对手,或者是掌权者,却凭借权力,以势压人,使你欲辩不能,或者是无赖汉,刁钻泼皮,不讲道理,使你辩而不获。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有理的一方不甘忍辱含垢,必欲力争抗辩,走出困境,那么,在论辩时,所说的话全都要切中事理的要害或问题的关键,使对手理屈词穷,钳口莫辩,从而挽狂澜于既倒,变颓势为胜局。

有位哲学家常说:“人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幻觉,而不是真象。”可是当他在街上遇到惊马时,他却躲上了房顶。

人们想用他自身的行为来驳斥他自己的谬论。所以问他:“你不是说人眼看到的都是幻觉吗?为什么还要躲上房去呢?”

发扬进攻精神,从他自身上找问题,这是对的,但是人们对他的狡诈性估计不足,没有注意到,在指出他躲上房去这一行为时,涉及到我们自己的视觉。而按他的谬论,这视觉是幻觉。这就给了他可乘之机,让他得以自圆其说:“你们看见我上房了吗?那是你们的幻觉。”

第一个回合没有驳倒他之后,我们要总结一下:进攻精神和找他自身的矛盾,这个方向是对的,要保持;但是不要涉及我们的视觉,而是要在他的视觉上找问题。另外,我们在以往的经验中可知,要注意对方话语中笼统概括一切的字眼。这往往是他的破绽之所在。他说:“人的眼睛看到的都是幻觉。”这句话中“人”和“都”这二字都是这种字眼。“人”是指一切的人,就应包括这位哲学家在内。“都”是幻觉,那就是说从来没有看到过真象。想到这里,他们的破绽就显示出来了。我们可以问他:

“你是人吗?”

“这是什么话?我当然是人!”

“那你看到过真象吗?”

“没有。”他只能这样回答。否则他就自己否定了自己的幻觉说。

这时我们就可以进一步问他:“既然谁都没有看到过真象,那你何以知道我们看到的都是与真象不同的幻觉呢?”

这位哲学家就很难再自圆其说了。这种方法可以叫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就是说用他自己的话来攻击他,揭示出他话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从而驳倒他。

由此可以得出抓住要害反驳对方的步骤:

首先,在貌似强大的对手面前,自己的态度要坚毅刚强,旗帜要鲜明,要抱定必胜的信心,始终不渝。

其次,用以揭露强敌的理由要充足有力,举证要确凿无误,不让对手有空子可钻。

再次,触机便发,言词犀利,字字句句都极富分量,极起作用。

同类推荐
  • 管好员工就用这几招

    管好员工就用这几招

    管人、管事和管物是企业管理永恒不变的三大课题,其中以管人最难、最复杂。因为人才是事业之根本,有了人才是一件好事,但还要会管,还要会用。如果不会管人、用人,即便你手里有范增、有韩信这样的人才,你一样难逃乌江自刎的命运。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单位或企业也是如此。因此,千百年来,如何管人是各级管理者所关注的。
  • 世界上最成功的销售方法

    世界上最成功的销售方法

    在“销售”我的个人服务、想法以及产品的过程中,我使用了一种独特的销售流程。而且,我已经了解到了最有效的销售原则和销售方法。这些能够确保销售取得成功的原则和方法不仅在我自己大量的亲身经历中获得了检验,而且还在我众多的实验中得到了证明——这些实验是在成千上万的销售人员中展开的,作为一个行政主管,我有进行这些实验的特权。我们福特汽车公司设计了自己独特的销售流程,利用这种销售流程,福特公司的许多销售人员都从平庸的失败者变成了必然的成功者。
  • 乔·吉拉德快速推销的88条黄金法则

    乔·吉拉德快速推销的88条黄金法则

    乔·吉拉德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认可的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连续12年平均每天销售6辆车,这个惊人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本书通过对乔·吉拉德在汽车销售过程中运用的方法、技巧及其应用要领的总结,从自我推销、客户心理的把握、交易的促成等八个方面提炼出88条推销实战真经,既有生动的案例,又有实用的技能提升详解,旨在帮助广大推销员实现业绩的突破,成功攀登销售高峰。
  • 四大名著看管理

    四大名著看管理

    本书从中国四大名著中,总结出一系列思想、智慧和方法,并将之与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相对接,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管理理念及具体管理方法。
  • 基于实现企业组织和谐的治理研究

    基于实现企业组织和谐的治理研究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和谐治理源起、企业股东与经理间的利益冲突及其治理、企业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治理、企业资方与劳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与治理等。
热门推荐
  • 天下横刀

    天下横刀

    英雄悲遗世,泣血并长歌。片片轻灵羽,换了朱颜。述的是江湖事,论的是不平人,霸业、江湖、我的侠义道...
  • 万骨

    万骨

    失势死神以人类身份踏上复仇之路。波澜壮阔的史诗战争舞台上,是抒写属于自己的辉煌,还是化作枯骨黄沙?且看万骨领主奋斗史,从带着一帮狗头人种田发家......--------------------------------------------------------数百种族、数十职业、炼金伪科学,十多个国家,平行多维界面。(以上如有雷同,不一定是巧合。)
  • 异世孤刀

    异世孤刀

    重生异世,是平淡一生,还是叱咤风云,只凭一颗坚强的心,无畏一切。“既然活着,那就活得精彩!”
  • 最终离别

    最终离别

    蔚蓝而冰冷的海水将月光撕的支离破碎,我浸泡在这座将千百人困住的囚牢中,渐渐模糊了视线。太好了,终于不会在你的阴影下兀自悲哀
  • 废材魔君:神尊大人别过来

    废材魔君:神尊大人别过来

    夜君倾,异能世界的王牌杀手,因某某原因穿越到了日盈大陆人人皆知的司幽国嫡长公主的身体里。不能修炼就算了,可为毛还不能学武,不能炼药,不能炼器,不能炼符,不能契约?!还让不让活了?幸好她有异能,不然可能真活不下去了。不过,这天天跟在她后面叫“君君”的人是谁啊?某人危险的眯起眸子“不认识我,嗯?看来是我很久很久没有好好‘爱’君君了,所以君君才会忘了我。”说完,就把某某床咚了……哎呀,此情节太污,就不写惹(/ω\)
  • 后芸妃琴

    后芸妃琴

    她的身世未明,却又陷于其中。她的凤位被夺,为其报仇。
  • 爱心设计

    爱心设计

    《爱心设计》作者赵文辉小说写得好看,一是土得掉渣,二是有故事。他不属少年得志的作家“语言狂欢”式的那种,话虽少却有质地。他的小说语言来自豫北口语,又不同于豫北口语,不可否认是经过了作家的精心锤炼,却叉寻不出锤炼的痕迹——这无疑是一种赵文辉式的“天然”,浑然天成的“天然”。另外,充满激情地追寻并表现人性之美,成为他主要的投注领域和创作母题。 “文学就是人学”这句话的精髓就在于一个“人”字,人性之美,情感之美,人对不可能实现的想象与对甜蜜未来的憧憬之美。在这方面,《篱笆》《小马叔叔》堪称代表作。
  • 网游之妹妹的隐藏性格

    网游之妹妹的隐藏性格

    “紫汐你什么时候才愿意真正接受我们啊?”——朝日奈兄弟们“我早已经被世界抛弃了,又有什么资格拥有感情……”——慕容紫汐“ST☆RISH是因为你才存在的,回来吧紫汐,你不是一个人,你还有我们。”——ST☆RISH“是吗……”——慕容紫汐“紫汐,我不能再陪你了呢,你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我爱你。”——顾清风“为什么都要离开我,明明说过会永远陪着我的……”——慕容紫汐“紫汐,对着天空,把你想说的话说出来吧,他会听到的。”——朝日奈绘麻“听到又有什么用,他已经不会回来了……”慕容紫汐“紫汐,别再这样子了,伤害的还是你自己。”——美风蓝“伤害吗?是不是死了就可以跟他在一起了……”紫汐
  • 人生赢在预见

    人生赢在预见

    本书包括七个方面,分别从人生发展规律,详细阐述了中外成功人士的成败经验教训,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深入探讨了人生在预见基础、障碍、机遇、实践和执行过程中的根本问题。语言通俗易懂,案例贴近生活,文字比较简练,是广大学子和职场、商场人士预见未来的指导书籍,是走向成功的得力助手。
  • 宝藏在哪里

    宝藏在哪里

    本丛书共8个分册,分别涉及考古学、海洋学、地震学、气象学、地质学、细菌学、地理学、军事学等学科,知识丰富,涉猎广泛。是一套具有活力、具有创新力的儿童科普读物。从1940年开始,鲁滨逊·克鲁索岛突然变得热闹起来。一批又一批寻宝者带着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和现代化的开采工具来到这个小岛,开始在岛上各处日夜不停地挖掘。他们在寻找什么呢?原来,有人根据古代史料发现,二百多年前,英国海盗安逊曾在这个小岛埋藏下846箱黄金和大量的宝藏。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关于宝藏的传说。作者在本书中,就是要讲各种有关藏宝和寻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