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14400000041

第41章 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

提要

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深入,产业结构的升级,市场的成熟和开放,尤其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带来市场竞争的无国界趋势,企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既不符合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其自身也难以维持下去。“十五”期间,我国制造业企业开始注意经营战略的转型,一些领先的企业积极推进自身创新能力的建设,大力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和人才等战略,在部分领域取得重点突破,有力地支撑了行业的发展。但是,创新能力与品牌建设不足仍是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增长方式粗放,主要以生产能力的扩张为主;产品“有品无牌”,缺乏核心技术而导致竞争力不强;企业生产成本低,但社会成本高;对外依存度提高,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研发投入捉襟见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弱等方面。这样的传统增长方式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明显带有工业化中期伴随市场成熟度逐步提高时经济快速成长的特征。企业实施创新和品牌战略成为必然的选择。一要完善企业制度,克服实施企业创新与品牌战略的体制性障碍;二要大企业要力争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领先者;三要中小企业要采取各种方式在产业链特定环节中进行创新;四要在企业中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自主创新文化氛围;五要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六要高度重视企业集成创新;七要科学选择技术创新模式,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有效结合。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转变增长方式的要求,对我国大多数企业而言,就是要把参与市场竞争的立足点逐步从利用短期的、静态的低成本比较优势转变为创建长期的、动态的差异化核心能力上,而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一是自主技术,二是自主品牌。因此,企业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经营过程中的创新和品牌活动,致力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真正成为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三个方面的主体。

一、增长方式转变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国在改革开放20多年后,在经济总量有了巨大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调整成为首要任务,尤其是增长方式面临着转型。从内需市场来看,在国内消费需求保持缓慢增长(12%左右)的情况下,由于结构错位造成许多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出口来看,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面临不断增多的贸易摩擦,我国连续十年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从微观经济的角度分析,关系到企业增长方式和经营战略的转变。

1.为什么要强调企业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虽然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增长很快,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并不强,产品质量和经营效益不高,可持续增长的基础并不稳固。这样的传统增长方式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明显带有工业化中期伴随市场成熟度逐步提高时经济快速成长的特征。在这一期间,大量企业开始创业积累或刚刚迈出创业阶段进入快速成长阶段。这时,企业往往采取相对短期的平面扩张战略,抓住改革开放释放出来的众多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从较为容易进入的传统市场或空白市场入手,以传统低技术或模仿技术起步,借助比较优势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通过低成本追求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形成增长规模。这样的企业战略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必要性,一方面体现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激发出来的巨大驱动力;另一方面也是后发国家实现经济赶超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但是随着工业化过程的深入,产业结构的升级,市场的成熟和开放,尤其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带来市场竞争的无国界趋势,这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战略既不符合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其自身也是难以维持下去的。事实上,伴随生产规模的持续扩大,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传统产业向我国的大量转移,市场饱和和利润摊薄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现实。产业链低端平面复制型扩张带来的生产能力过剩,甚至会使低成本比较优势成为一种不可自拔的陷阱。

因此,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立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就成为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否则,就有可能错失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在国际竞争中不可避免地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和低端地位,丧失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甚至对国家战略利益特别是国家经济安全产生不利影响。从企业来说,实施技术自主创新和品牌战略就成为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要从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实施战略转变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谋求形成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长期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深入实施技术自主创新战略和品牌战略,把企业基业常青的基点放在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构建企业核心能力上来。

产业中最核心的部分体现为企业的自主性,即企业拥有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企业家创新以及强大的企业专用性资源。技术模仿,品牌借用,尽管可能获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缩短企业的技术差距,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是模仿永远只能跟随,借用始终只能是寄人篱下,难以实现自主、领先,从长期来看,将会形成技术和品牌依赖,丧失技术创新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具有战略制高点意义的核心技术,实际上很难从一般的技术扩散或技术转移中获得。企业只有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积累,在把握产业发展方向的过程中建立起自身的综合学习基础,使之成为创新之源,催生和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产品,并借助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断予以强化和巩固,形成动态的知识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最终获得领先地位。这是一个从自发到自为,再由自为到自主的企业成长过程。总之,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产品已日益成为我国企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关键。

企业必须突破传统的静态比较优势理论的束缚,积极参与、逐步融入到国际技术竞争之中。比较优势是相对的、可转换的,只有敢于竞争和善于竞争,才能培育出自身基于技术纵深的动态比较优势,实现比较优势从低技术向高技术的转换。同时,改变过去企业技术创新以单项技术为主的局面,以产业核心技术为目标,使企业技术进步的重点从单纯依靠引进、消化吸收转向对产业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抵御“技术黑洞”吸力的能力。

除了提高对企业自主创新的认识外,还要解决企业自主创新的信心问题。目前,需要对中国企业能否掌握核心技术树立起坚强的自信。企业实施创新战略不仅必要,而且可能,自主创新的关键是自主的精神和创新魄力。很多企业缺乏的不是创新能力,而是自主自强的精神,缺乏敢于创新的魄力。因此,我国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培养自主自强的精神和创新意识,树立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一争高低的雄心壮志和魄力。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看成是企业无比艰巨,也是十分光荣的任务,是在新形势下制造业企业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此外,要强调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整体创新能力的增强,产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最终要由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的千千万万个企业来体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在推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自主品牌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外在表现

何谓自主品牌呢?或者说,自主品牌应当具备哪些特征或要素呢?企业要获得市场领先地位,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就必须走差异化的道路,但差异化来源于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品牌则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外在表现之一。实际上,品牌体现的是一种市场价值。自主品牌可以看成是一种以自有知识产权为基础的市场创造力,其原初特征至少包括,由自己设计和开发出的产品系列,由自己掌握和予以组织的规模生产技术,由自己独占和享有的商标声誉等三个方面。归根结底,自主品牌的建立基础是自主技术,行为特征是创造和影响市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一轮产业分工和组织格局,以及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企业虚拟化,使自主品牌更多地体现为独占的商标声誉和控制的产业价值链。

品牌是一种虚拟物,可以部分脱离主体而独立发生作用,也就是具有外部性,反映出公共产品的性质。这就印证了国人对自主品牌挥之不去的民族主义热情,所以自主品牌一定要被大多数国民所认可。但是却不能因此有下列曲解:一是创立自主品牌是代表国民的政府的责任。事实上,政府确有必要促进本国自主品牌的成长,但却没有能力去完成这个使命。创立品牌只能是企业的某种战略指向,是企业用成本与绩效来衡量可行性的行为,政府要做的事不过是创立自主品牌的倡导者和服务者。建立自主品牌的主体恰恰不是政府,而是企业。二是创立自主品牌重点应当在营销策略上做文章。实际上,品牌要依附在具体产品上,是产品内在价值的综合体现,因而品牌的巨大价值要依靠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来支撑。立足于扩大市场影响力的各种市场营销手段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依托于核心技术的优秀产品做支撑,品牌就根本塑造不出来,已享有的品牌效应也终不能持久。品牌是企业持久经营的命脉,没有品牌意识,就不可能去追求优秀产品,没有优秀产品,就诞生不了驰名品牌。三是通过借用或购买可以获得自主品牌。事实上,自主品牌体现的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是企业的“神”和“魂”,这恰恰是买不来、借不来的,更是“贴”不来的,必须靠自己的创造。

随着中国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市场的异质化程度提高,中国制造业开始步入“品牌时代”。在“品牌竞争时代”,仅仅希望通过消费者对其产品的使用来感知企业品牌,并形成忠诚度是远远不够的。企业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考虑品牌的打造与提升,主动对基于产品优势之上的品牌内涵和企业理念进行管理性传播,从而有效缩短品牌建立周期,并在产品与品牌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品牌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中国制造业企业已经进入产品、渠道、品牌的全方位竞争。在“品牌时代”,企业已无法通过产品、渠道和品牌的逐级竞争来取得渐进式的累积优势,它们必须利用新开发的升级产品和提升渠道能力尽快展开自主品牌塑造,才能有效持续地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

此外,消费者对企业品牌概念的形成,不会是在价值链中的某一环节上形成的,而是建立在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这也无疑增加了品牌形成的难度。企业要想不断成长,就需要不断调整和提高自己在整个产品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标准,通过消费者对整个环节的体验,逐步形成和提升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识。

二、我国企业在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方面取得的成绩

“十五”期间,在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开始注意经营战略从模仿向创新的转型,一些领先的企业积极推进自身创新能力的建设,大力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和人才等战略,在部分领域取得重点突破,有力地支撑了行业的发展。

1.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动力普遍增强,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完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2004年,我国企业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递交的专利权申请猛增到1782件,比2003年增加38%,这意味着企业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开始增强,创新动力普遍提高。在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技术开发类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总数的72.5%。在制造业不少行业中,正在逐步实现技术创新由政府推动向企业自主创新转变,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

目前,技术入股、科技成果评价激励等多种激励措施在企业中得到进一步落实,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调动,项目研发资金得到进一步保证。沿海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年研发经费投入已达到销售收入的1%以上,部分企业在产品上做到了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

2.企业的新产品、新技术的数量和技术水平都有新的突破,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在企业的努力下,制造业中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逐步突破,一些达到21世纪国际水平;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创新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高技术得到推广应用,产品技术含量稳步提高,工业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例如,在网络和通信技术领域,我国在技术及产品研发、网络装备和应用水平方面开始逐步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相关标准制定有所突破。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取得重大成果。包括终端芯片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TD-SCDMA产品逐步成熟并面向商用化,为技术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内企业研制成功“GT800”和“GOTA”数字集群系统,并开始得到大规模商用。在光通信领域,我国企业提出并形成了多项国际标准,商用光通信系统与国外先进水平同步,成功开发出世界先进水平的40Gb/sSDH系统。下一代网络技术与产品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其中软交换设备达到世界水平,在国内广泛应用。

3.一批自主创新型企业成为国际同行业的技术领跑者,自主创新企业群体正在形成

一批具有创新实力、品牌知名度较高的制造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跻身行业前列。例如,华为、中兴通讯等公司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都达到国际高技术企业的平均投入水平,专利申请量不断上升,已成为很多国际一流的电信运营商的战略合作伙伴。两家公司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上海汽车集团充分利用过去多年在与国际汽车巨头合作中积累的全面深厚储备,加上吸纳的100多名原MG罗孚公司的核心专家团队,以及此前花6700万英镑购得罗孚25、75两个车型及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迅速直抵研发软实力的核心。此外,投资达18亿元的上汽工程研究院业已奠基,2006年预期在英国成立规模达500人的大型海外研发中心,一举奠定了自主创新的高端平台。成立于1997年的奇瑞汽车公司,自2001年3月奇瑞第一款车风云上市销售至今,已形成有风云、旗云、QQ、东方之子、瑞虎5个车型,年产35万辆整车和4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CTECO发动机,创中国轿车发动机第一个“中国芯”。用不到10年的时间,从一个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企业,成长为国内乘用车市场前八强、出口量全国第一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如今,奇瑞已拥有1000多人的专业技术队伍,其中硕士190多人,博士30多人,形成完整的轿车研发队伍,并成立了汽车工程研究院。

在上海、深圳、武汉、苏州、无锡、青岛等地,自主创新企业群体正初现端倪。例如,深圳不仅有华为、中兴这两个自主创新领头雁,在其后面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自主创新企业群体:软件领域的金蝶、金证等;计算机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朗科、腾讯等;医药领域的科兴、海普瑞海王、赛百诺等;新材料领域的比亚迪、长园等;医疗器械领域的安科、迈瑞等。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独占技术和市场鳌头。

4.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共设有各类技术创新研究机构近500家,技术人员超过150万人。“十五”期间,国有大中型企业申请专利数量以每年近30%的速度增长。技术创新工作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圳已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二是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三是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四是90%以上职务发明中的专利出自于企业。同时,充分发挥社会科技资源的作用,产学研联合开发取得明显突破,合作开发项目的数量、技术水平都有较大提高。例如,1997年,深圳市政府率先引进清华大学,组建了市校合作的深圳清华研究院。8年间,深圳清华研究院平均每年有15个科研成果产业化,共孵化企业310家,2004年总产值达110亿元。通过孵化企业和出售股权,深圳清华研究院的净资产由最初不到1亿元增长到10多亿元,形成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良性循环机制。

再如,产学研联合战略已成为浙江省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主要选择。目前,全省建有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6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20家产学研联合示范体,技术创新体系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5.自主品牌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虽然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时间不长,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一些领先的制造业企业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一批比较有影响的著名品牌,有的还正在跨入世界级品牌的行列。例如,海尔、联想、华为、长虹、TCL、宝钢、万向等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涌现出来的著名品牌,青岛啤酒、同仁堂等老字号也焕发出了新的市场活力。这些企业在创建自主品牌的过程中,走过了艰苦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品牌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典范,值得其他企业学习借鉴。它们本身也代表了民族创新的能力。

在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有长虹、海尔、联想和央视等4个品牌入选。尤其是海尔,在短短20年内,品牌价值就达到了616亿元人民币。

三、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与品牌建设不足的表现

尽管取得不小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还远远不足,品牌建设普遍薄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增长方式粗放,主要以生产能力的扩张为主

总体上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企业长期以来在技术、市场上处于劣势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缺少核心技术,低端产品同质化、低水平竞争严重的现象仍然存在。大多数产品密集于中低档次市场,主要依靠劳动力加工优势参与竞争,技术含量低,利润微薄,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高。例如,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一直维持较大幅度增长,但主要依赖的是集中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的数量扩张,因而数量的增长与经济效益的增长不成比例。2004年,我国出口电风扇4.5亿台,平均每台3.8美元,打火机52亿个,平均每个0.063美元(合人民币0.52元);手表9.6亿块,平均单价1美元(其中浙江省出口600万块,平均单价0.3美元),出口鞋59亿双,平均单价仅2.5美元,不及意大利的1/3(一些省出口单价仅1美元);出口DVD1.3亿台,平均单价45.6美元,不及日本的1/3;出口传统照相机5600万台,平均单价5.9美元,不及日本的1/20.

再如,我国具有垄断地位的稀土、焦炭等资源性出口产品,由于加工深度不够,并没有获得充分的利润。以OEM为特征的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数量的一半以上,但在整个产品价值链中只能赚取到很少的加工费。另一方面,我国是原油、铁矿砂、大豆等产品的大买家,却因缺乏议价能力而往往被迫接受较高的价格。2004年由于初级产品和海运价格上涨,我国进口的原油、成品油、铁矿砂、钢材、大豆、氧化铝和塑料原料等支付1063亿美元,其中由于价格上涨因素多支付256亿美元。

2.产品“有品无牌”,缺乏核心技术而导致竞争力不强

我国多数企业竞争能力不强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自主品牌数量少。当前,国际市场上名牌所占比例虽不到3%,但市场占有率却高达40%,销售额超过50%,如计算机软件、网络设备等个别行业超过90%。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制造业总量已居世界第4位,其中172类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第1位,产品质量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自主品牌仍然不多,世界级的名牌则更少,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

目前,我国境内商标申请量已连续三年居世界第1位,但几乎没有世界著名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中,仅有海尔一个品牌入围,2003年列第95位,2004年列第89位,2005年没有进入。这种状况与我国的经济地位、产业水平、市场容量和企业阵容极不相称。例如,从全国看,我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不到20%。占全国出口额1/3强的广东省,其自主品牌出口额仅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就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上海市、浙江省,自主品牌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不足10%,全国的自主品牌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更是远远低于10%。我国出口企业500强中,34个名牌出口企业的出口额仅占6%。彩色电视机出口4900万台,但在国外几乎看不到中国的品牌,基本上是贴牌生产。我国号称自行车王国,出口占世界贸易总量的60%以上,但在国际市场上以我国自有品牌销售的却很少,绝大多数以OEM方式加工出口,然后以外方品牌销售。

由于我国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能力仍较弱,导致我国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在整个国际产业垂直分工体系或产业链条中更多的是处于低端环节的加工阶段,只能赚取微薄的工缴费,而高端环节则依赖进口和外商。这也是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均占很大比重的重要原因。我国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彩电、手机和DVD生产及出口大国,但据科技部的调查,104项彩电关键技术中,我国企业只掌握59.6%;65项手机关键技术中,我国企业只掌握50.8%;57项DVD关键技术中,我国企业仅仅掌握15.8%。在我国2.8万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75%没有研发机构,超过半数的中央企业科技投入不足主营收入的0.5%,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4%,而发明专利仅占世界的1.8%,而且其中70%是由外国公司申请的。据分析,我国出口一台DVD,交给外国的专利费是18美元,成本是13美元,企业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一台售价79美元的MP3,国外要拿走45美元的专利费,制造成本要32.5美元,企业获得的利润只有1.5美元;一台售价41美元的鼠标器,我们的企业只能得到3美元;贴牌手机的专利费要占到售价的20%;我国生产的个人计算机规模很大但获利甚微,每台只能“赚一捆大葱的钱”。

再如汽车制造业,尽管我们现在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但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却很小。一些企业特别是轿车制造厂,几乎成了外国公司的组装厂,国产洋品牌轿车占据着9 0%以上的市场份额。

3.企业生产成本低,但社会成本高

在市场上,尤其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制造业企业目前主要依赖低成本的优势参与竞争,而低成本优势又主要是以低廉的劳动力、土地和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忽视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为代价来予以维持的。表面上看,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还具有一定的成本竞争优势,但实际上有相当部分的成本是由社会予以承担。尤其是考虑到我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并不优越,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在世界上更是位居后列,这样加剧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紧张的状况就更为令人忧虑。

我国制造业历来以劳动力价廉质高而著称,平均工资仅为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1/30~1/40,也低于不少发展中国家。据有关调查,以加工出口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工资12年来平均只增加了68元钱。由于制度、政策、市场等多种原因,我国企业生产的产品中,并没有完全反映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特别是在地方竞相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存在大量低价出让土地,甚至使用土地不付费的现象。由于能源和一些原材料价格没有理顺,企业产品中能源和原材料的真实成本同样被低估,而低估的部分自然是由社会来承担。这种情况在企业产品出口时就造成我国能源和原材料被变相地低价出售,这就意味着本来就稀缺的能源和原材料遭受了损失,出口越多,损失越大。例如,我国年出口能耗是出口规模与我国相当的日本的10倍,出口中的高能耗、高物耗和高污染产品占有相当比例。2004年,我国仅出口电解铝、硅铁就分别耗电约252亿千瓦时和84亿千瓦时。相当于7个小浪底电站。此外,由于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合理,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大程度的负外部性,导致企业纷纷向社会转嫁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成本。

4.对外依存度提高,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

(1)技术依存度。我国企业关键技术的自给率较低,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而发达国家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在我国企业的设备投资中,进口设备占投资设备购置总额的比重达60%以上,一些高技术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依靠进口;我国每年的发明专利数占世界的比重不到3%。

(2)产品出口依存度。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对外依存度过大,对国际市场的敏感度不断提高。例如,我国鞋国内产量90亿双,出口60亿双,出口依存度67%;彩电产量7600万台,出口4900万台,占64.2%;DVD产量1.5亿台,出口1.3亿台,占87.2%;摩托车产量1580万台,出口1000万台,占63.3%。

(3)资源进口依存度。部分资源性和高科技产品自给不足,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加深。例如,2004年原油的进口依存度达到41.3%;铁矿砂40.2%;铜矿砂82.8%;氧化铝45.5%;铜材59.8%;铝材38.8%;集成电路和电子元器件的对外依存度达到85%以上,其中高端核心芯片与电子元器件99%依靠进口;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80%以上尚依赖进口。重大装备制造业中,石油化工装备的76%、数控机床的7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0%以上、光纤制造设备的100%依赖进口。

由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对外依存度过高,这就使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运行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进一步增大。部分生产性资源本来就面临短缺态势,企业平面数量扩张带来的资源需求量增加,促使资源价格持续上扬,挤压企业成本,侵蚀利润。同时,还有相当多的企业面临知识产权问题,不少行业和企业屡屡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从长远看,依赖于资源投入和成本竞争的制造业企业将难以为继。对外依存度过高已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例如,2005年以来,我国进口原油、成品油、煤炭、钢材、塑料原料、纺织用合成纤维等产品价格上涨较快。2005年8月末国际原油价格一度突破70美元一桶的新高,我国9月进口原油平均单价也创下59.7美元的新高。2006年4月末油价再次逼近80美元。估计2005年我国进口原油因“溢价”因素多支付100亿美元以上,还将加大物流、交通运输、石油化工等诸多行业和相关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压力,并影响到今后更多的出口终端产品,同时将使钢材、成品油等国内外价格倒挂状况持续,加大我国保证能源安全的压力和投资开发海外资源的成本。

5.研发投入捉襟见肘,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能力弱

资料显示,虽然我国研究与开发经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因为基数过低,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目前仅为1%强,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左右,世界500强企业一般是5%~10%。投入不足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展迟缓,远未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多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在大中型制造企业中,技术开发费用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1%强;约40%的企业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另据对我国制造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仅为0.34%。而国际上一般认为,用于研发的资金占销售收入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可以勉强维持,占5%以上的企业才有竞争力。

大中型企业引进技术费用至少是消化吸收费用的10倍以上,国有企业的比例更高。2003年,大中型国有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总额为56.7亿元,而消化吸收经费仅为3.6亿元,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为1:0.0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日本企业的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费用的比例为1:5到1:8.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创新能力。一些企业则认为,既然靠引进和合资可以省时、省事地获得技术,就没有必要再培育自己的技术力量,于是,就逐渐失去了创新和自主开发技术的激情与“梦想”。不能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基础上有效地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和再创新机制,使我国制造业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开放引进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被严重扭曲。“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面临落空的危险,其结果是市场让出去了,而技术并没有学到手,企业技术水平没有提高,落后的方面依然继续落后。

四、实施企业自主创新与品牌战略的对策建议

1.完善企业制度,克服实施企业创新与品牌战略的体制性障碍

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从体制机制入手,增强企业实施创新战略和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对国有企业而言,一是要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革,克服研发投入的体制性障碍。二是改革国有企业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增加自主创新方面的考核指标,以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和长远发展。对民营企业而言,重点是通过由家族管理体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战略决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同时掌握、用好国家有关政策,积极培育自主技术及自主品牌,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整合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2.大企业要力争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领先者

从国家层面上看,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技术能力和市场表现,主要体现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大企业、大集团身上。借鉴现代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走集成经营的创新之路,是我国企业的一种战略选择。也就是说,将集成思想创造性地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动态过程中,强调整合聚变,突出协同与创新,通过集聚多方竞争优势强化核心能力。无论是国有大企业,还是民营大企业,都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所处产业的技术和市场发展趋势,判断自身现实的市场地位,进而重新确定自己的战略边界和战略行动,通过战略实施逐步使自己成长为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其中,关键是从企业战略层面在经营、技术和管理三方面不断创新。

(1)推进经营创新,发展集成经营。从只关注企业内部,强调战略是一个计划、分析过程,或只关注企业外部,重视产业结构分析,转变为注重企业内外部相结合,着眼于核心能力的构建,更加强调企业获取和积累资源和能力的过程,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互动,创建优势互补的企业有机群体,并使各经济要素经过优化配置,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

(2)促进技术创新,强化核心能力。完善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机制,使技术创新过程与生产运营过程有机地融为一体,协调运行,使研发投入与财务业绩形成良性推动效应;强化研发投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利用新形势下可用的各种方式增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致力于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积累,进入产业链高端和高附加值环节,努力打造高知名度、高信誉度、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和高经济效益的名牌产品;发展适用技术,解决技术难题,形成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在全球范围内整合知识资源,探索技术联盟、合作研发,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3)增强管理创新,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营销策略、信息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科学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

3.中小企业要采取各种方式在产业链特定环节中进行创新

从经营特征看,中小企业不可能都成长为创新型企业,但这并不等于说中小企业就不能进行创新。而且,我国65%的发明专利是由中小企业获得的,80%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也是面临巨大创新风险的企业群体,是我国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

中小企业首先要确定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确立自己在产业环节和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之所在,然后通过战略选择和实施不断予以巩固和提高,逐步形成创新机制,实现技术积累。

由于许多技术创新项目耗资大,风险高,远远超出了中小企业能承受的范围。因此要借助于各种合作创新方式,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解决中小企业依靠单个企业财力和人力都无法实现的技术创新问题,使之有利于分担技术开发费用和技术创新的风险,以大力推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可供中小企业选择的合作创新方式至少有如下几种:一是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中小企业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系,由企业出资金、出设备,由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出人才、出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二是通过技贸股份合作、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等形式加强与其他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合作技术创新。在合作中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如以自己的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来推进合作。三是相同产业中或产业链条上多家中小企业共同建立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公共平台,降低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和费用,促进共性技术的溢出,并将市场信息引入到共性技术研究中。四是与大企业组成范围广泛、优势互补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另外,要大力鼓励创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着特有的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市场更敏感,更容易把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起来,适合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周期短、技术更新快、人才依赖度高等特点,是一个国家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民经济长远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增长点。

4.在企业中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自主创新文化氛围

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的企业文化,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活跃的氛围。没有氛围,没有环境,没有必要的刺激、引导作用,人的积极性是不可能焕发出来的。我国企业要培育企业的自主创新的能力,必须加强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从而形成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内部文化氛围。

企业家和企业领导者更是要勇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顺应潮流,敢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对风险和失败保持正确的态度,努力创造一种“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尊重创新愿望、发挥创新才能、肯定创新成果的良好企业文化。

5.加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对自己的人才培养和知识积累。人才一靠培养,二靠引进,企业要培养人才与吸纳人才相结合。一要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健全企业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和开发体制,完善客观、公正的、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的成才营造更好的环境,通过实施职业生涯设计和综合报酬体系,对特殊人才给予特殊待遇,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二要加快人才培养,包括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要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同时,要海纳百川、广揽人才。三要努力探索有利于尖端人才发挥作用的组织架构。例如,柔性化的和差别绩效考核的组织管理架构,都可能使企业中集聚的优秀人才敏感地把握住技术发展的方向和前沿。另外,设立企业专项基金,加强对核心人员和骨干人员的培训。

无论何种企业,都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这三个重要环节,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有效机制,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人才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人才,集聚人才,为创新和品牌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6.高度重视企业集成创新

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相关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由此形成的竞争优势,往往远远超过单项技术突破的意义。因此,企业要积极发展多项技术集成的产品和产业,实现集成创新;选择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产品或项目,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与突破;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还要积极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人才,加强国际科技合作。

7.科学选择技术创新模式,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有效结合

我国企业要重视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国际技术供应结构的变化,“自主创新”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要科学地选择技术创新模式,将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有效结合,提高企业的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能力。例如,在电子信息和机械技术领域,复杂产品的技术正在发生“模块化革命”,这指的是产品的技术设计趋向于模块结构。模块结构不同于以往的一体化结构,它把复杂技术拆分为一个一个相对简单的模块,界面之间的连接很简单,很干净。许多模块还“商品化”了,在市场上就可以买到。复杂技术模块化以后,技术含量低的终端组装很容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保有技术含量高的关键元器件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发展中国家想从组装入手观察或“反求”隐藏得很深的核心模块里的技术,其门槛很高。“模块化革命”有利于后来者进入,有利于技术扩散,但似乎不利于后来者的“干中学”、“用中学”及技术能力的提升。

在靠近市场的终端产品领域,我国一些企业已经表现出产品技术创新的能力,但在技术比较复杂、价值链长、需要多部门协调、多技术合作的领域,尚不容易形成技术创新优势。有关企业之间、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组织和整合能力也比较差。在一些基础性工艺和高技术元器件方面,由于需要大量持续的投入和研发活动,我们的创新能力相对差距大,对需求的反应也慢。在许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传统技术领域,社会各方面为他们提供的技术服务还很缺乏。这就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创新的规律,认真总结经验,运用多种模式实现创新。

专栏35—1

什么是汽车工业自主品牌

作为一个工业大国,不存在要不要建立自主品牌的问题,只存在能否建立自主品牌和怎样建立自主品牌的问题。就汽车工业而言,自主品牌意味着商标声誉独占的、产能在经济规模以上的、能创造市场的产业链体系。用目前一汽当家人竺延风的话来说,汽车自主品牌是指“100万辆以上可循环、可持续的汽车经营链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旗”还不能算做是自主品牌。“红旗”是自主开发的,但很难称做品牌。缺乏市场创造力就谈不上品牌。

从汽车工业全球发展趋势和中国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有自己产品技术的、一定产能规模的单一车型生产线;第二个层次是自己掌控产品技术、有较大产能规模的复合车型体系平台。前一个层次的产品技术相对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车型单一而扩展潜力不大,产能规模达到10年前世界先进汽车制造企业的水平,通常为30万辆至50万辆。后一个层次的产品技术是建立在模块化的开发和制造体系平台上,在这一技术平台上复合形成的车型丰富多彩,具备巨大的连续扩展能力和市场创造空间,产能规模达到目前世界先进汽车制造企业的水平,通常为100万辆以上。

作为工业社会中最为经典的产业,正是这第二个层次的自主品牌彰显了其发展趋势和竞争规律,充分体现出汽车制造业深厚的技术进步潜力,以及巨大的规模经济扩张魅力,也是汽车制造商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最终显现。毋庸置疑,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巨额的资本积聚、大量的资源投入和长期的经验积累。

可以说,目前国内的奇瑞、华晨、吉利和哈飞等制造商正在自身定位的产业价值链上,竭力达到或逼近第一个层次的自主品牌,而第二个层次至今还未能出现。从汽车制造商的整体实力来分析,看来只能在一汽、东风和上汽这三大集团中产生。目前,这三大集团正依赖与跨国汽车集团的大规模合资合作,以实现技术与资本的积累。全球汽车工业的竞争之激烈,恐怕第一个层次的自主品牌仍难以长期生存,只有达到自主品牌的第二个层次,甚至跻身“6 +3”行列才能有最终的产业发言权。按照上述要求,这其中的难度之大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对此,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冷静的思考。令人欣慰的是,中国汽车制造业的一些企业家已经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虽然中国的汽车制造商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自力更生造出了汽车,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在当时这更多的不过是一种宣扬民族志气的政治概念,离上述意义上真正的自主品牌还非常遥远。造一辆车与形成产能规模的、技术上能扩展的车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经济技术概念。事实证明,依赖政府的产业保护或封闭政策关起门来搞汽车是永远不可能产生自主品牌的,倾一国之力发展汽车的必要性也一去不复返。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尊重市场规律,依靠企业自主决策,采取正确战略,才能真正形成汽车自主品牌,实现中国汽车工业的振兴。

资料来源:改编自罗仲伟:《自主品牌怎一个‘空’字了得》,载《中国经营报》,2004年3月15日。

同类推荐
  •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与实践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与实践

    主要研究现代公司董事会、监事会、CEO与公司治理 ;现代公司经理激励机制与公司治理;现代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等相关问题。
  •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

    每天学点经济学大全集

    全书共分为七篇,从日常生括、生产经营、生存竞争、投资理财、国计民生、宏观政策、对外交往等不同侧面全面系统地讲述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将经济学内在的深刻原理与奥妙之处娓娓道来,让读者在快乐和享受中,迅速了解经济学的全貌,轻轻松松地获得经济学的知识,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指导自己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从而更快地走向成功。
  • 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

    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

    本书内容包括: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的转型模式、市场经济的深层结构与经济转型的内在逻辑、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的改革实践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等。
  • 基础设施领域的特殊法人与公企业

    基础设施领域的特殊法人与公企业

    本书主要研究基础设施领域公企业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我国基础设施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的路径。
  • 中国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制度分析

    中国转轨时期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制度分析

    本书立足于中国经济结构转轨的实际,从制度视角分析所有制结构的演进,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定义、性质、划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辨证关系、制度构建等方面作了阐述。
热门推荐
  • 樱花树下的约定之漫天飞舞

    樱花树下的约定之漫天飞舞

    “我是你娘子啊?”冰云惜惊讶的问道。原本在现代生活的错,却不想掉到这个鬼地方,还摊上一个和我在现代长的一模一样的男朋友。“对了,乖,叫声夫君来听听”金羽夜狡黠的挑逗着。
  • 我的老公是影帝

    我的老公是影帝

    失业在家的英楠被闺蜜宋玉推荐,到承天娱乐公司给当红艺人肖旭做助理。原本以为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却不想早已被卷进阴谋之中。面对男友的利用,闺蜜的背叛,同事的算计......英楠又该何去何从?
  • 仙意难违

    仙意难违

    仙之道,炼魂也。魂乃生灵之根本,夺天地之造化。凝聚阴神,肉身死而魂不灭。凝聚元神,神化万物。元神出窍,三花聚顶,五气朝元,白日飞升。出窍境:魂魄可以脱离肉体,可施展低级的幻术,但是要渡一九重劫?炼心劫,度过炼心劫之后,魂魄就转变为了阴神。凝气境:阴神出窍时可采集月之精华,拥有虚空摄物之力,阴神归窍时,可帮助肉身聚集天地灵气,修炼灵力。法身境:当肉身吸收到足够的日月精华后,将会在身体内凝聚出灵根,灵根摄取天地灵气将肉体凡胎转化成法身,凝聚法身时会接受天地洗礼,渡三九重劫。元神境:元神显化,可凝聚诸天神魔法相,可上天入地,虚空摄物,渡六九重劫。PS:新人新书,各位看官要是满意就请多多收藏、多多推荐吧!
  • 玄之帝苍

    玄之帝苍

    母被欺与父同雪耻被权欺与佳人共战权被天欺吾宁翻天......
  • 仙六圆缘

    仙六圆缘

    故事发生在仙六的结局之后,一切尘埃落定,但未尝不是一个新的开始。闲卿依旧是看似逍遥自在,可是那份在乎却是显而易见的;明绣依旧傲娇毒舌,但是失去师父顾寒江的伤痛怎么也抹不去,但同时,一直被她忽略的心也越发明显;越今朝和越祈似乎被人遗忘,但不妨他们重新认识交友;舍一族保一人的洛埋名,他和洛昭言的感情也是刻骨铭心......本文cp卿绣,朝祈,埋言
  • 学院里的传说

    学院里的传说

    一个叫林峰的男孩子,该上初中了,本以为平静的生活却陷入了一场又一场恐怖事件,,,,,
  • 侯府重生

    侯府重生

    她,名虽存,位却无。被人踩在脚下,轻蔑······看她如何消灭自己仇敌,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做自己人生主宰。迷人的容貌,高贵的气质······令人倾心。一个奇迹般地存在,遇到两难的爱情,她会如何选择······
  • 综漫之幻想意志

    综漫之幻想意志

    千年前的大战,究竟是为了什么。无数神灵的陨落,是谁的祸。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不过故事就是从这开始的。..............或许你能改变这一切吧
  • 鬼王盛宠:至尊废材绝色狂妃

    鬼王盛宠:至尊废材绝色狂妃

    她本是华夏国最强特工,却遭同伴出卖,身葬火海。再度睁眼,丑颜废材花痴之名结结实实的扣在了她头上,家族视她为耻辱,亲人对她各种不待见,甚至被未婚夫一纸休书当众休掉!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她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羔羊,欺她辱她之人,她定要他们付出代价!高贵帅气的天才睿王爷?呵,她才不稀罕,她身边,有比他更尊贵更强大的人!
  • 竹马恋人,青梅别跑

    竹马恋人,青梅别跑

    人家都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你怎么能想吃桌边梅呢?秦初对这句话深信不疑。但是......好吧好吧,作为同桌的我,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所以,我原谅你了。话说......你靠我那么近干嘛,想找打呀,我可是重度“心脏病患者”,要是我病倒了你得负责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