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奶奶的电话就打了过来。
奶奶告诉我,村里要举行国庆六十周年成果展览,她打算把自己的那些拐杖也拿出去展示展示。
我笑着说,奶奶呀,人家又不是藏品展览,您拿拐杖干什么?
奶奶说,好乖乖,你可别给我泼冷水,我那些拐杖往小里说包含着邻里的深厚情谊,往大里说见证了咱村的发展变化。你是咱家墨水喝得最多的一个,奶奶还指望你帮着好好策划策划哩!
奶奶的话让我心头一热,奶奶的故事也随之蜂拥而来。
五十年前,奶奶是村里的铁姑娘队队长,二百来斤的担子挑起来健步如飞。那一年的秋收时节,奶奶收工刚到家,天气突然变了脸。奶奶想到队里的稻子还晾晒在场上,立马返身奔了出去。那时村里的路全是坑坑洼洼的泥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奶奶光顾着赶路,冷不防被土坷垃绊倒。这一跤,将奶奶的右腿摔成粉碎性骨折。奶奶想到男劳力大多上了河工,庄稼活全靠半片天支撑着,自己如果在这个时候倒下,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于是就强忍着剧烈的疼痛,镇定自若地指挥着她的姐妹们,硬是抢在暴雨到来之前,将粮食全部抢收进仓。
跌打损伤在今天算不了什么,可是在缺医少药的那个年代,却如同洪水猛兽。我们村远离集镇,看医问药极为不便。加之奶奶一心想着生产队里的事,从没正经看过医生。因此待到能下地挪动时,才发现右腿比左腿短了一大截。
爷爷得知奶奶受伤的消息时,已是半个月以后的事。
那时爷爷正发疯般地暗恋着奶奶,只是担心自己高攀不上,才没敢说出来。见奶奶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爷爷一个人吭哧吭哧将屋后一棵小缸粗的刺槐放倒,然后花了整整五个晚上的时间,给奶奶制作了一对V型拐杖。为了让奶奶行走时舒适一些,粗手笨脚的爷爷还在拐杖的上部包上厚厚的棉花,再用皮革细细封好钉密。
当爷爷红着脸将拐杖递到奶奶手上时,奶奶才明白爷爷的一番心意。这一年的春节,爷爷终于心想事成,高高兴兴地将奶奶娶回家。此后的日子里,相邻们会经常看到,爷爷一脸幸福地背着奶奶,或是走亲戚,或是赶庙会。而这个时候的奶奶,不是心疼地帮爷爷擦汗,就是哼着小曲为爷爷解乏。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乡里实行“村村通”工程,村民们这才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时代,走上了盼望已久的沙石路。
沙石路的诞生,给了爷爷极大的便利。爷爷沿着这条沙石路,将自家的西瓜送到集镇上。然后用卖瓜所得,为奶奶挑选了一根做工精致的龙头拐杖。奶奶从爷爷手中接过拐杖时,脸儿笑成了一朵花。
再后来,柏油路又取代了沙石路。平坦的柏油路不仅更加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也引来了许多客商,于是我们村先后建起了毛巾厂和果品加工厂。村民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工,生活很快跨进小康行列。富裕起来的村民不仅建起了新房,购进了家用电器,还像城里人那样走出家门,游览祖国风光。乡邻们旅游回来,给奶奶带来很多材质不同、形状各异的拐杖。奶奶十分珍惜这些礼物,宝贝似的收藏在身边。
去年,村里又修筑起水泥路。水泥路竣工那天,爸爸给奶奶买的新拐杖——一辆造型别致的电动轮椅也如约开进家门。从此,奶奶乘着轮椅赶大集、看街景的潇洒身影,便成了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每当聊起这些年来的变化,奶奶总会笑着对爷爷说,老头子,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我这座大山只怕是离不开你的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