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04800000013

第13章 把握分寸是上司面前说话的关键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总要遇到几个上司。我们个人的职业进展很大程度上操在上司手里,说话稍不留神,上司心目中可能已经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往大了说影响晋升……往小了说可能下个月几十块钱的奖金稀里糊涂就被扣掉了。总之,在上司面前说话还是小心为妙。

1.察言观色是上司面前说话的基本功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晚辈怪长辈偏心;下属怪上司只心疼心腹;业务员怪老板只看重主管……一味地认定是对方不能一碗水端平,似乎很少有人会检讨一下,为什么那些人会讨人喜欢,让人疼。或许就是因为那些人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优势,才会受到不一样的对待啊!

又何必忿忿不平地嚷嚷呢?

与其让不平衡的心态跟着自己走一生,何不尝试改变一下,看看是否也像别人一样找着了春天!

既然话通常不是对着自己说的,那么就得看看对方脸色,再适当的表达,才不会出错。

当别人烦躁的时候,却凑上去嘀嘀咕咕;或是人家正兴高采烈,却一不小心浇他一头冷水,都是太不知趣了。当然,如果要让对方同意自己的想法,更是要看看对方的脸色,再选择合适的表达方法。所以,看人脸色过日子没什么不对,反而那些从来不去管别人感觉的人,才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腰杆子一向颇直的刘罗锅就是一个例子,他的能力强、有原则,可是沟通起来可机灵得很,让乾隆皇帝不宠爱他都不行。

有一回宰相刘墉陪乾隆皇帝聊天,乾隆很感慨地说:“唉!时光过得真快,就快成了老人家喽!”

刘墉看看皇帝一脸的感伤,于是说:“皇上您还年轻哩!”

“我今年45岁,属马的,不年轻啦!”乾隆摇摇头,接着看了一眼刘墉问:“你今年多大岁数啦?”

刘墉必恭必敬地回答:“回皇上,我今年45岁,是属驴的。”

乾隆听了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我45岁属马,你45岁怎么会属驴呢?”

“回皇上,皇上属了马,为臣怎敢也属马呢?只好属驴喽!”刘墉似笑非笑地回答。

“好个伶牙俐齿的刘罗锅!”皇上抚掌大笑,一脸的阴霾尽失。

一个擅于察颜观色的人,一定善体人意,机灵乖巧。能了解对方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什么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这是一种天赋,有些人天生就比较敏感,能很轻易地看出别人的情绪反应。拥有这种知己知彼的能力,做起事情来就容易百战百胜。所以这是一种沟通上的优势,有了这种优势,沟通时就轻松多了。

通过观察,可以洞察先机,知道对方的想法,就算觉察对方有不同的意见,心里也有数……可以在心里有所准备,事先化解;也可以对别人的反应,妥善安排自己的进退应对,依照对方的反应,适时给予鼓励赞美,把话说在适当时机,刚好说进对方的心坎里;发现对方不悦,临时杀车,避免沟通恶化,见风转舵随机应变,事情就不会搞砸了;随时留心对方的脸色,适可而止地指责,让对方有个台阶下。这样子的沟通,一切都掌控在自己的手中,还能不顺畅吗?

虽说察言观色是一种天赋,其实也是可以学习的,怎么学呢?

——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慢半拍,仔细看看对方的表情,判断一下自己的这句话会引起什么反应。

传递坏消息时:“我们似乎碰到一些状况……”你刚刚才得知,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出了问题:此时,你应该以不带情绪起伏的声调,从容不迫的说出本句型,千万别慌慌张张,也别使用“问题”或“麻烦”等字眼,要让上司觉得事情并非无法解决。

上司传唤时说:“我马上处理。”冷静、迅速的做出这样的回答,会令上司直觉的认为你是有效率听话的好部属。

表现出团队精神时说:“莎拉的主意真不错!”莎拉想出了一个连上司都赞赏的绝妙点子,趁着上司听到的时刻说出本句型,做一个不忌妒同事的部属,会让上司觉得你本性善良……富有团队精神,因而另眼看待。

闪避你不知道的事时说:“让我再认真地想一想,三点以前给你答复好吗?”当上司问了你某个与业务有关的问题,而你不知该如何做答时,千万不可以说“不知道”,可利用本句型暂时解危,不过事后可得做足功课,按时交出你的答复。

2.学习欣赏你的上司

一个人能够成为管理阶层,自然有他过人之处(以裙带方式升级的自当别论)。因此作为下属,应该学习欣赏你的上司,不应养成看不起上司的习惯。

“你当年如没有我帮助,哪会有今天?”

“你若非夫凭妻贵,能升得这么快吗?”

“你一生就是好运!”

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单对你的工作没有丝毫帮助,还会阻碍自己向上的拼劲。因为不论他是靠什么人升级,或全靠运气,好歹他今天也是你的上司。

在背后常常说上司不是的人,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如果偶然为之,别人也当是诉苦,如常常这样,别人便会觉得你只会看不起别人而自己又不努力,因为你可以让一个样样不如你的人作了你的上司,你的能力也好不到哪里去。

撇开人格不谈,单就公事而论,上司必有下属学习的地方。

例如他沉着、遇事冷静、富冒险精神或公私分明等,总会有你不足之处,问题是你能否放下对抗之心去欣赏别人而已。

在上司身上找寻一些能令你欣赏的地方并表达出来,不单可把许多怨气消除,容易容忍和接纳他。更重要的,是可以学到自己没有的长处。

如你能欣赏你的上司,他自会在日常的交往中察觉得到,就正如他能在言谈中知道你对他不敬一样。没有上司会拒绝别人尊敬的,有人欣赏绝对是快乐的事。

3.指出上司错误的技巧

有位朋友最近很不开心,他因为在开会的时候指出了上司的错误,事后被召去痛斥一顿……他觉得自己是对公司关心,才会指出上司错误,不料反被指责,因此不快。

这位朋友的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他却不懂选择场合,也太欠缺技巧了。

任何人都不想当众被指出错误,更何况是你的上司?

开会时众目睽睽,你竟然把他的错误抖出来,叫他的面子往哪处放?况且你是他的下属,岂不是说他不如你?也难怪他会生气要对你发泄。

即使并非是开大会只有你与上司两人,你也不宜直接指出他的错误,特别是上司的自尊心最重要,你要指出其错误时,须懂得避重就轻,要婉转但能清楚地传达意思。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上司写的英文信中有某个字用错了,把整个意思都歪曲,做秘书的可以婉转地问上司,表示自己不明白这个字的解释,请他指点,待他说明以后,可以问他那个字是否与另一个(正确的用字)相同,此时上司应心领神会,可能会说用你提的字也可以……那时你便可将之更改。

其实,只要下属能时常记住自己的身份,便不难避免直说其非的错误。

4.与上司聊天时,说你应该说的话与上司打交道时,必须时刻小心才是。当上司问你任何一个问题时,在你的脑际都要很快闪过一这类念头:他提问的真正“目的”何在?然后针对他的“目的”,具体地回答,而并非问什么都如实地回答。

我们说上司面前不要直言不讳,而是说你应该说的话,或许有人会老大不高兴地说,这样是否人品有问题?为什么不说真话?你难道没有看到教科书上都说,人不能说假话吗?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所谓的不要直言不讳,也并不是让你满口胡说八道。人家问你是财经大学毕业的吗,你答成了清华大学,这当然是不可以的。

但是接下来,当对方问你:“当初为什么先去当兵?”此时你就不要傻里傻气地回答:

“因为考不上大学,只好去当兵。当兵回来有加分,所以考取了。”这未免太离谱了,哪有人自揭疮疤的?这种问题是查无实据可以美化的,自然要美化一番。正确的答法:“当时生了一场重病,因此误了考试。而当兵的役期到了,病也好了,只得去当兵。”与上司聊天尤其是闲聊时,往往在上司的随意面前放松警惕而口不择言,说出一些本来不该说、平常不敢说的话,其结果会很快反应在上司对你的认识和任用上。

5.不可贸然向上司进言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认为,部属不能随便向上司进言。他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反映了进言宜慎重这个真理。韩非列举了进言者的十种危险,不妨参考一下:

(1)君主秘密策划的事,不知情者贸然进言就会有危险。

(2)君主表里不一的事,谁把这个情况说破,谁就会有危险。

(3)在进言被采纳的情况下,如果进言的内容被他人得到了,进言的人就要受到泄密的怀疑。

(4)为官的经历还不深,还没得到君主信任时,如果把自己的才能全显露出来,那么……即使谋划成功,也不会受赏;如果谋划失败,反而受怀疑。

(5)揭露君主的过失,用道德理论加以指责,那是危险的。

(6)君主用他人的意见获得成功,并把这个成功归于自己,知道这个秘密的人会有危险。

(7)强制君主从事自己能力以上的事,这样的事会让君主难堪,这个进言者会有危险……

(8)如果君主谈论人的品格,又别有所指,接着再谈论平庸的人,并有煽动之意,幕僚们就要有所警惕。

(9)赞扬君主宠爱的人,如果你想接近他,就会受到怀疑;指责君主厌恶的人,如果是试探,你也会受到怀疑。

(10)在向君主进言时,只说大话,毫无针对性,当仔细讨论时,就会让人反感;如果发言过于小心,就会被认为是愚笨;如果高谈阔论自己的计划,就会被斥为信口开河。

6.不要和上司称兄道弟

我们不一定要把组织弄得像军队一般的严谨,但对于上司和下属的关系也应划分清楚;

不可有搪塞马虎、得过且过的想法。凡事轻率随便的态度,往往给人无法信赖的感觉。

主从关系必须严格划分,不可乱了分寸,权责不明、未经授权而强出头,对所指派的任务也任意曲解、自作主张,将使整个组织失控。

举个较为浅显的例子;行进间如遇上级,必须等长官通过自己再行进;上、下台阶时,必须先停止、行注目礼后再随后前进。

在企业组织中,上下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混淆;常有冲犯、而不自知。年轻气盛的员工,只为突显、膨胀自己的角色,往往不知礼貌,动辄直呼长官名字,或者干脆称兄道弟,这些没大没小的幼稚行径,都是办公室里的忌讳。

上级有事召见时,切忌推三阻四、耍“派头”,给人气度不凡且又成不了大事的印象。

尤其不可打断他人的谈话,有意见时须待他人告一段落再表达自己的意见。

交谈对象若为上级主管,不可省略对他的职称,必须冠以“某某科长”、“某某主任。”

等尊谓;即在平辈间,也不可疏于礼貌,应以“先生”、“小姐”或以“某科长”、“某主任”等称呼为恰当。

7.在公开场合提意见要把握分寸中国人是最讲究面子的,这种偏好源自五千年的文化,又扎根于伦理型的社会人际关系的网络之中,根深蒂固,几乎无人能够幸免。

好面子,其实就是要做到一团和气,要“和为贵”。人人头上有青天,各自相安无事,自然皆大欢喜。这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整合全社会的一个独待方式。从中国人在饭馆争着付钱到婚娶喜宴上的“见面礼”,无不透露出中国人的“面子”哲学。因此,就中国的传统而言,在公共场合,都是比较注意面子的,不但给别人面子,自己也要争面子。

这种“面子”哲学的另一面便是除非迫不得已,决不首先撕破面子。即使是对手心里已藏满刻骨仇恨,并且毒计连篇,表面上却依然面带微笑。而一旦有人敢于直言不讳,不给别人面子,这在中国人眼里已是具有相当的敌意了,甚至是发出挑战的信号。因为在逻辑上我们可以很方便地作出推论,即首先撕破了面子,那就肯定是出于迫不得已,或者是受人胁迫,或者便是心有怨气而不得不发。

领导也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国人,即使这种“面子”哲学是错的,但在中国这种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下,我们都会不可避免地套用中国人独特的思维习惯和模式,得出相似结论。

在领导的眼里,如果自己的下属在公开场合使自己下不了台,丢了面子,那么这个下属肯定是对自己抱有敌意或成见,甚至有可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公开发难,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人们都喜欢喜欢他的人,人们都不喜欢不喜欢他的人。”这样,在公开场合不给领导留面子的结果便是,领导要么给予以牙还牙的还击,通过行使权威来找回面子,要么便怀恨在心,以秋后算账的方式慢慢报复。

这种结果,自然是下属在提出批评和意见时所不愿看到的,也违背了他的初衷。他大概忘记了,无论是领导,还是他本人,都是中国人,都生活在充满人情儿、十分讲究人际和谐的同一个社会中。

领导十分注意自己在公开场合,特别是在其他领导或者众多下属在场的时候,这决不仅仅是因为有个文化的潜意识在作祟,更是在于领导从行使权力的角度出发,维护自己权威的需要。这种需要因受到公开的检验而变得更加强烈甚至是不可或缺。

如果下级的意见使领导感到难堪,即使他是出于善意的愿望,即使他的确是“对事不对人”,但其结果却必然是一样的:使领导的威信受到损害,自尊受到伤害。

威信受到损害,便会使权力的行使效力受到损失。它影响到领导在今后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方面的决定权和影响力。因为人们不禁要问,他说的是否都对呢?是否会产生应有的效果……这样,下级在执行中便多了几分疑虑,这必然会降低领导权力的有效性。因为服从越多,权力的效果就会越好。行使权力必须要以有效的服从为前提;没有服从,权力就会空有其名。

自尊受到伤害,是最伤人的感情的,因为它触动了人最为敏感的地带,挫伤了“人之所以为之”的信条。在公开场合丢面子,这说明领导正在失去对下级的有效控制,于是,人们不禁对他个人的能力乃至人格都产生了怀疑。因此,无论是谁,身处此境,最先的反应肯定是怒火中烧,而不是理智的对意见内容的合理性的分析。那么,此后的一系列举动肯定都是很情绪化的。即使他很有面子、很得体地将这件事掩饰过去,情感上的愤怒依然是存在的,这个阴影将会把你美好的印象浸没,使你在后来饱尝麻烦,悔恨不已。

因此,当一领导当众受到下属的伤害,丢了面子,即使当场不便发作,日后也会有所忌恨,甚至予以报复。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可能还会有其他人会当庭责难,使他下不了台。“杀一儆百”“杀鸡给猴看”的道理正是缘由此处啊!

唐代,魏征也算是唐太宗的心腹之臣了,一向为唐太宗所重用,却也因为面子受损的事几欲杀掉魏征。

一次上朝,魏征当着朝臣之面犯颜直谏某事,顶得唐太宗面红耳赤,大丢脸面,但唐太宗还算是一个清明有为的皇帝,考虑到自己曾叫大臣“事有得失,毋惜尽言”,所以当堂不好发作。但罢朝之后,却是怒气冲冲地嚷道:“总有一天我要杀死你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他要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廷羞辱我。”皇后闻言心中大惊,因为唐太宗就有过因不听大臣劝谏而杀人的事,而且她知道太宗的脾气,于是急中生智,用当庭恭贺的办法使唐太宗突然醒悟,才免了其死罪。不过,在魏征死后,唐太宗仍是派人去推倒了他的坟碑,这大概是心中之怒气长期郁结不得消散之故吧!

试想,如果唐太宗并没有这么英明,并没有这么大的胸怀和气量;如果皇后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替魏征说情;如果唐太宗对魏征并不是那么信任和了解,恐怕魏征的脑袋早就搬家了。这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不能不为下属三思,深以为戒。

所以,下级在公共场合给领导提意见时,一定要注意给领导留有面子。

留面子,首先表明你对领导是善意的,是出于对领导的关心和爱护,是为了帮助领导做好工作。这样,他才愿意理智地分析你的看法。

留面子,还表明你是尊重领导的,你依旧服从他的权威,你的意见并不是代表你在指责他,相反,你是在为他的工作着想。

留面子,其实就等于给自己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下属可利用这个余地同领导在私下里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同时这个余地还表明,下属只是行使了一定的建议权,而领导仍保有最终决断的权威。留有余地,还会使下属能够做到进退自如,一旦提出的意见并不确切或恰当,还有替自己找回面子的余地。

当然,我们讲,公开场合提意见要注意领导的面子,并不是鼓励下属“见风使舵”,做“老好人”。我们是非常赞成对领导多提建议性的宝贵意见的,同时也对直言不讳,敢犯龙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我们的着眼点只是在于提意见要注意场合、分寸,要讲究方式、方法。

历史的经验证明,如果只注重提意见的初衷和意见的合理性,而不去考虑它的实际效果……这样的劝谏只能给下属带来灾祸。我们衷心地劝戒每一位下属,一定要在公开场合给领导留面子。

8.以请教的方式提建议

下属提出一个建议,试图让领导接受,这不仅取决于建议内容本身的合理性,还往往取决于下属提出建议的方式。注意提建议的方式方法,就是要时刻注意领导的心理感受和变化轨迹,就是要求下属在提出建议的时候首先要获得领导的心理认同。

许多的经验表明,以请教的方式提出建议更易让领导接受。

请教,是一种低姿态。它的潜在含意是,尊重领导的权威,承认领导的优越性。这表明,下属在提出意见之前,已仔细地研究和推敲了领导的方案和计划,是以认真、科学的态度来对待领导的思想的。因而,下属的建议应该是在尊重领导自己的观点基础之上的,很可能是对领导观点的有益补充。这种印象无疑会使领导感到情绪放松,从而降低对你建议的某种敌意。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你还是个高中生的时候,你会遇到初中的小弟弟……小妹妹向你请教各种问题,充满敬仰地要求你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等。这时,无论你多么不高兴,多么忙,你都会带着一丝骄傲解答他们每一个稚嫩的问题,并从他们的目光中得到某种心理满足。如果我们能静下心来仔细分析这样的经历就会发现,成就感是多么牢固地根植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别人向我们求教,这就表明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具有优越性的,如果说我们受到了崇拜,这大概有点儿过分,但说我们至少受到了重视……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却是一点儿也不假。在被别人请教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愉悦感和自豪感往往是并不能为我们自己所清醒意识到的,但它却主宰着我们的情感,甚至是我们的理智……每一个健康的、心智正常的人都会对这种感受乐此不疲,即使是领导也不例外。

请教的姿态,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有内容上的意义。这样你可以亲自聆听领导在这方面的想法,这种想法在很多时候是他真实意志的浮现,而他却并未在公开场合予以说明,而且很有可能是下属在考虑问题时所忽略了的重要方面,这样,在未提出自己意见之前,应先请教一下领导的想法,可以使你做到进退自如。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还欠深入,考虑的不是很周到,你还有机会立刻止口,回去后再把自己的建议完善一下。如果你的建议仅仅是源于未能领会领导的意图,那么,你的建议不仅是毫无意义、分文不值,而且还暴露了你自己的弱点,这对你决非是什么幸事。

向领导请教,有利于找出你们的共同点,这种共同点,即包括在方案上的一致性,又包括你们在心理上的相互接受。

许多研究者都发现,“认同”是人们之间相互理解的有效方法,也是说服他人的有效手段,如果你试图改变某人的个人爱好或想法,你越是使自己等同于他,你就越具有说服力。

因此,一个优秀的推销员总是使自己的声调、音量、节奏与顾客相称。正如心理学家哈斯所说的那样:“一个造酒厂的老板可以告诉你一种啤酒为什么比另一种要好,但你的朋友,无论是知识渊博的,还是学识疏浅的,却可能对你选择哪一种啤酒具有更大的影响。”而影响力是说服的前提。

有经验的说服者,他们常常事先要了解一些对方的情况,并善于利用这点已知情况,做为“根据地”、“立足点”,然后,在与对方接触中,首先求同、随着共同的东西的增多,双方也就越熟悉,越能感受到心理上的亲近,从而消除疑虑和戒心,使对方更容易相信和接受你的观点和建议。

下属在提出建议之前,先请教一下自己的领导,就是要寻找谈话的共同点,建立彼此相容的心理基础。如果你提的是补充性建议,那就要首先从明确肯定领导的大框架开始,提出你的修正意见,作一些枝节性或局部性的改动和补充,以使领导的方案或观点更为完善,更有说服力,更能有效地执行。

如果你提出的是反对性意见呢?有人会说,这到哪里去找共同点呢?其实不然,共同点是不仅仅局限于方案内容本身的,还在于培养共同的心理感受,使对方愿意接受你。而且,可以说,越是你准备提出反对,你就越可能招致敌意,因而越需要寻找共同点来减轻这种敌意,获得对方的心理认同。此时,虽然你可能不赞成你的上司的观点,但你一定要表示尊重……表明你对它的理性的思考。你应设身处地地从领导的立场出发来考虑问题,并以充分的事实材料和精当的理论分析作依据,在请教中谈出自己的看法,在聆听中对其加以剖析,只要你有理有据,领导一定会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立场,仔细倾听你的建议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领导是很容易被说服,采纳你的意见和建议的。

请教会增强领导对下属的信任感。当你用诚恳的态度来进行彼此的沟通时,领导会逐渐排除你在有意挑“刺”儿,你对领导不尊重等这些猜测,逐渐了解你的动机,开始恢复对你的信任。

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信任是人际沟通的“过滤器”。只有对方信任你,才会理解你良好的动机,否则,如果对方不信任你,即使你提出的动机是良好的,也会经过“不信任”的“过滤”作用而变成其他的东西,这种东西往往是被扭曲了的,带有怀疑主义的色彩,这使得他不可能很理智地去分析你的意见和建议,你的每一句话都会被与你的“不良”动机联系在一起。

9.迂回地表达反对性意见

春秋时期,齐景公放荡无度,喜欢玩鸟打猎,并派专人烛邹来专管看鸟。一天,鸟全都飞跑了,齐景公大怒,要下令斩杀烛邹。这时,大臣晏子闻讯赶到,他看到齐景公正处在气头上,怒不可遏,便请求齐景公允许他在众人之前尽数烛邹的罪状,好让他死个明白,以服众人之心。齐景公答应了。于是,晏子便对着烛邹怒目而视,大声地斥道:

“烛邹,你为君王管鸟,却把鸟丢了,这是你第一大罪状;你使君王为了几只鸟儿而杀人,这是你第二大罪状;你使诸侯听了这件事,责备大王重鸟轻人,这是第三条罪状。以此三罪,你是死有余辜。”

说罢,晏子请求景公把烛邹杀掉。此时,景公早已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转怒为愧,挥手说:“不杀!不杀!我已明白你的指教了!”

这个故事就是下级迂回地批评领导,表达反对性意见,并被领导心悦诚服的接受的很好的一个例证。很明显,晏子是反对景公重鸟轻人的,但他看到景公正处于气头上,直谏反而不妙,于是就采取了以退为进、以迂为直的方法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使齐景公得以领悟其中的利害关系和是非曲直,达到了既救烛邹之命,又得以说服景公的目的。而且,晏子也避免了直接触犯景公,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迂回地表达反对性意见,可避免直接的冲撞,减少摩擦,使领导更愿意考虑你的观点,而不被情绪所左右。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它支撑着我们的自信,是我们思考的结果。无论是谁,遭到别人的直言不讳的反对,特别是当受到激烈言辞的迎头痛击时,都会产生敌意,导致不快、反感、厌恶乃至愤怒和仇恨。这时,我们会感到,气窜两肋。肝火上升……血管贲张,心脏加快,全身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时刻准备做出反击。其实,这种生理反应正是心理反应的外化,是人类最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的反映。

自然,对于许多领导来说,由于历事颇多,久经世故,是能够临危而不乱,沉得住气的……不会立即做出过激的反应。而且,许多领导还是有一定心胸的,不会偏狭地受情绪左右,意气用事。但是,其心中的不快却是不能自控的,而且由于领导处于指挥全局的岗位上,又加入了权力的因素,领导是很难避免出现愤怒情绪的。下属的直言不讳,往往会使领导觉得脸上无光,威信扫地,而领导的身份又决定了他非常需要这些东西。

过于直接的批评方式,会使领导自尊心受损,大跌脸面。因为这种方式使得问题与问题……人与人面对面地站到了一起,除了正视彼此以外,已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而且,这种方式是最容易形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对立情绪的。你的反对性意见犹如兵临城下,直指上级的观点或方案,怎么会使领导不感到难堪呢?特别是在众人面前,领导面对这种已形成挑战之势的意见,已是别无选择,他只有痛击你,把你打败,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与权威,而问题的合理性与否,早就被抛至九霄云外了,谁还有暇去追究、探索其中的道理呢?

事实上,我们会发现,通过间接的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这大概就是古人以迂为直的奥妙所在吧!

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间接的方法很容易使你摆脱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淡化矛盾或转移焦点,从而减少领导对你的敌意。在心绪正常的情况下,理智占了上风,他自然会认真地考虑你的意见,不敢于先入为主的将你的意见一棒子打死。

卡内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就提出,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的,每人也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有些问题可以不必采用直接批评的方法,相反,可采用间接的方法来指出问题,有时效果反而会更好。

其实,领导也是很普通的人,通过迂回的办法去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并力求使领导改变主张,仍然是十分奏效的方法。你无须过多的言辞、无须撕破脸面,更无须牺牲自己,就可以说服领导,接受你的意见。

10.用“自相矛盾”的方法适时规劝领导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出于种种原因,有时也会有不明之举,容易导致工作的失误或者因小失大危及全局。此时,正是下属表忠心、献良谋,取得领导信任的最佳时机,下属万万不可错过。寥寥数语,就可能使领导迷途知返,并将你视为忠臣、知己,在内心的功劳簿上为你记上一笔。

秘书小王就有过这样的一次经历。

有一次,局里召集各科室的负责人开会,准备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在会议开始的汇报工作中,有一位科长工作责任心不强,把几项交办的工作没做好,还捅了漏子,结果引的局长很情绪化,发了不小的脾气,使会议气氛十分紧张。秘书小王目睹此景,便建议休会……先休息十分钟。在休息的间歇,秘书小王递了一个纸条给局长,上面写着:“刘局长,会前你曾说过,这个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布置工作,动员干部,刚才的会议气氛有点儿紧张,不利于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有些问题似应专门开会或会后再解决。”

当复会后,小王发现刘局长已恢复了正常,并把会议引导到了正常的议程上。会议比较圆满的结束了。

会后,刘局长笑着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说:“小王啊,多谢你的‘清凉剂’呀!”

以后,小王与刘局长结成了非常好的工作友谊,小王也越来越受局长的赏识了。

自然,“自相矛盾”的劝说术有其很强的说服力,但它也是“双刃剑”,用不好也会自伤其身,因此,下属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提醒:

第一,要注意语气适当,措辞委婉。因为“自相矛盾”法就是要提醒领导注意自己的言行的不一致性,或者是对其论点作出某种程度的否定,这无疑会涉及领导的尊严与权威,尺度把握不准,搞的不好就会有嘲讽、犯上之嫌,被领导误以为心怀不满,另有所指。所以下属一定要注意使自己的口气比较和缓,显示自己的诚恳和尊敬之情。特别是要使领导明确的认识到,你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做好工作的动机,是为领导设身处地的着想,而不是针对领导者本人有何不恭的看法。

第二,尽量言词简短。俗话说:“言多必失”。因此下属在劝谏时,只要指明大意就已足矣,其中的推理不妨由领导自己来做,越是语言简短,越是语意含蓄,就越能引起领导的深思,又不致于引起领导的猜忌。而且,言辞简短不致于使你引用的领导的话淹没在解释论证的海洋中,要知道,正是这些引用极大地满足了领导的成就感,当你的领导清楚地了解到……一句他本人也不曾在意的话却被下属郑重地记在心上,或者他十分重要的观点的确受到了下属的重视,他一定会增加对你的好感,多几分欣赏和认同;少几分敌意和对立,从而能够仔细地倾听你的建议,对你的相反的看法郑重对待。因此,言简意赅,不失为引起领导重视和好感的一个好办法。

第三,要注意场合。用领导自己的话来批驳他的某些观点,最好是在私下场合中使用,而不宜在公开场合或是有他人在一旁的情况下运用。因为在私下里,即使你对领导有所触痛……但如果言之有理,领导也会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而在公开场合,这就会演化为领导的尊严和权威问题,他会为此而战,从而使情绪压过理智,面子高于道理,这对下属无疑是自找麻烦,“好心难得好报”。

11.在娱乐中趁领导高兴时提建议现代心理学证明:人在情绪不佳、心有忧惧等低落状态下较之平常,更容易悲观失望,思维迟钝且惰于思考,情感波动大并易产生过激行为。这说明,人是一种有着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动物,其思维特征要受到某种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我们也要注意对方的情感变化,趋利避害,从而占据某种心理方面的优势和主动,防止使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领导也是人,也无法摆脱上述思维规律的影响,这就提醒我们,一定不要在领导情绪不佳时进言;同时,这也启示我们,在领导心绪高涨、比较兴奋时提出建议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而大凡有见识的下属,都一定知道向领导“灌输思想”的重要性。领导一旦接受了你的某种观点,就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决策,使他的方案能够沿着你预定的轨迹前进。这种方法含而不露,形式灵活,影响力长久而隐匿于无形,实属高招中的妙手。许多下属正是靠着那种与领导之间的随意交流甚至是休闲娱乐,逐步启发、诱导着领导,使自己的种种想法得以实现,并使自己成为领导者不可或缺的“宠幸”之人,发挥着巨大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影响力。

给领导提建议,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一定要注意时机和场合,以便使领导更能用心领会你的意见,并不会导致对你的反感。在娱乐活动中,一般领导的心情比较好,这时候提出建议会使领导更容易接受。特别是如果你能把所提的建议同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通过暗示、类比等心理活动的作用,则会对领导有更大的启发。还有些比较成功的下属善于接住领导的话茬儿,上承下转,借题发挥,巧妙地加以应用,从而很好地触动了领导,使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某地方,一个单位刚购置了一批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并准备修建一个机房。但在机房安置空调机一事上,领导却不肯批准,认为单位的同志们都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办公,不宜单独对机房破例。虽然有关同志据理力争,说明安装空调是出于机器保养而非个人享受的需要……但仍不能打破领导的老脑筋,说服领导。

有一次,单位的领导与同志们一起出去旅游、参观。在一个文物展览会上,领导发现一些文物有了毁坏和破损,就询问解说员。解说员解释说,这是由于文物保护部门缺乏足够的经费,不能够使文物保存在一种恒温状况下所致,如果有一定的制冷设备,如空调,这些文物可能会保存更加完善。领导听后,不禁有些感慨。

此时,站在一旁的机房的负责人老王乘机对领导低语:“刘局长,机房里装空调也是这个道理呀!”

刘局长看了他一眼,沉思片刻,然后说:“回去再打个报告上来”。

后来,这位领导果真批准了机房的要求,为他们装上了空调设备。

从例子可以看出,正是由于老王能够不失时机地将眼前的景象同自己所要提出的建议联系起来,使领导产生由此及彼的类比和联想,从而很好地启发了领导,使他能够接受老王的意见,使问题得以解决。在娱乐中的寥寥数语竟胜过郑重其事的据理力争,这不能不引起下属的深思,更值得我们加以借鉴。

固然,在娱乐中,领导心情比较高兴,情绪较为放松,更容易接受下属的一些建议。但是如果不能细察当时的情形,不能选择有利的进言时机,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招致领导的不快。

毕竟领导是来娱乐的,可能对于许多领导来说,这是难得的放松,他们并不想有人在这时候打搅他难能可贵的片刻兴致,更不想去谈什么工作。如果下属不懂审时度势,察言观色……在领导玩兴正浓时去请示工作或提出建议,无疑会使领导感到不快,在这种情形下,又怎么能够说服领导呢?

比如,一位领导正在与别人下棋,想着走哪一步,如何才能置对方于死地,此时你插上几句工作上的事,领导一说话,一走神,结果忘走了一步棋或者没看清对方的动向,丢了子……他怎么会高兴呢?即使是刚才处于优势,心情正好,此时也会大为扫兴,心生不快,很可能他就会视你的建议为出气筒,大加挞伐,或者根本就对你和你的建议不愿理睬。

因此,此时你最好的选择便是加入到领导的娱乐活动中去,为领导助兴或帮助领导尽快取胜,使他的兴致得到满足。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你和领导共同创造并分享了快乐,也容易使他接受你,为谈话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12.准备不充分不可随便提建议韩非子曾在他的书中提出了臣属向君主贸然进言的十种危险情形,其大意便是告诫人们……对上级进言一定要小心谨慎,周密准备,而不应采取某种轻率的态度,行仓促之举。否则的话,不但事可能会有所不成,还会给进谏者本人带来祸端。所以,当我们向领导准备提出建议时,一定要慎重。要有备而来,力求达到言而有功,劳而有成的效果。

下属在向领导进言前,一定要进行深思熟虑的准备,使自己的建议能经得住各种问题的考验,你不妨按下面这些方法试着做一做:

第一,搜集必要的、准确而有力的数字和事实材料来论证自己的建议。由于数字和事实具有客观性,也就更能说服人,这会使你显得具备相当的科学头脑并对现实有着较为充分的了解。

第二,试着去批驳与你的建议相反的那些论点。如果你能够做到将其驳倒,那就等于说你已在反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第三,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反对意见。既要吸收其合理性以弥补自己建议的不足,又要指明其不合理性作为批驳的重点。

第四,要想一想,领导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一事先的准备。

第五,不妨对未来作一预期,展示你的建议的光明前景,并对各种可能性作出估计,这样,不仅可增强领导对方案的信心,也会使你显的具有某种长远目光,引起领导对你的重视……

事实上,方案论证缜密还会提高领导对你本人的评价和印象。那些考虑欠成熟的下属多半会被领导认为,想法幼稚、做事粗心、目光短浅或者考虑不周等等,而且这些印象可能会具有“首因效果”(即第一印象影响以后对你的看法)和“晕轮效应”(即你的优点或缺点一旦被认识,会在以后的看法中被不断放大甚至掩盖你的其他优缺点)。而考虑成熟的方案则会使领导对你产生某种好感,显示你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缜密细致的办事作风,这无疑会成为你今后靠近领导的一项资本。

由古而来,许多著名人物就是靠着多年的苦苦思索,才提出一套可靠的治国大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和赏识。战国时期的苏秦,就曾拜师鬼谷子,悟得连横的妙策,在说服秦王未成后,他便在家中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头悬梁,锥刺骨”,日夜揣摩,又提出合纵的思想,终于获得燕王的赏识,得卿相之尊。诸葛亮苦读百家,广交朋友,为自己的观点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以致于能够对着刘备畅谈“隆中对”,提出图霸兴汉的战略策略,一举赢得刘备的信任和赏识,成为一代名臣。这一切都充分地说明,欲说服领导,就必须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最充分的论证,使其能经得起考验和质问。

同类推荐
  • 思维的革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

    思维的革命:走进创新思维的自由王国

    本书介绍了创新思维的实质和功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创新思维研究的时代缺憾、中国人创新思维启动缓慢的现实成因等内容。
  • 世界上最神奇的故事

    世界上最神奇的故事

    1900年,“神奇故事”第一次在最早的《成功杂志》问世之后,立即引起了全世界范围的巨大轰动。应成千上万人的强烈要求,一本银色、微小的书籍出版了。这本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揭开斯图尔特万特的故事,一个忍饥挨饿的窘迫艺术家用3美分买了一本残破老旧的剪贴本之后,他的生活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这本剪贴本里面,他发现了他所说的一个“世界上最神奇的故事”。斯图尔特万特看到这个“神奇的故事”后,向人们宣讲他从故事里获得的神奇力量,几乎每一个听这个故事的人都获得了成功。
  • 创业学绝味:一根鸭脖的商业奇迹

    创业学绝味:一根鸭脖的商业奇迹

    "创业学绝味,绝对学得会!《创业学绝味》的另一名称为“20厘米奇迹”一根根短短的鸭脖,平均长度不足20厘米,却成了全国吃货们吃了还想吃的美味食品。绝味鸭脖的创业者们在短短8年时间里,从2005后湖南长沙开出第一家店后,到如今已在全国拥有5000家的门店,平均每天能卖掉100多万根鸭脖,年零售额达40多亿元。他们把一个地方的美味小吃,发展成为今天的连锁加盟大品牌,把一份在常人眼里看来不起眼的小生意做遍了全国,而且做得红红火火,无疑是当今中国餐饮行业的商业奇迹。他们的团队是怎么做到的?这种成功是否可以复制绝味的成功再次证明所做的行业是新。
  • 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做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保持学生良好心态的故事全集)

    走进如歌的生命,走过诗意的青春。曾几何时,我们叹息时光的飞逝,叹惋落日的凄美,却任凭美好从身边转瞬即逝。不是青春短暂、岁月苍白,而是我们不曾将它涂上丰富的色彩。何不于喧闹中体会宁静,于繁杂中感受简约,以平静的心情看待得失,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功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之大境界。
  • 扬长避短

    扬长避短

    本书内容包括:“自己就是宝藏”、“掌握思维力量,轻松面对自己”、“自转与公转的平衡”、“做一个受欢迎的人”等。
热门推荐
  • 白色微昰

    白色微昰

    红-兵级橙-士级黄-将级绿-王级青-皇级蓝-帝级紫-神级黑-尊级白色-垃级有一个种族有的颜色斗气永远都是白色的他们等级的鉴定方法是右耳的背面
  • 我的幸福之姐妹情深

    我的幸福之姐妹情深

    “方浩!我永远都不要看见你!”“我还是躲不过啊。”“默默,接受他吧!我跟俊豪的选择,是对的,这个选择,在你们之间,也会是对的。”“真的么?”“嗯。”
  •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

    我们编译的这本《康德理想的道德与人性》一书中,其题材内容可以说是康德哲学思想的经典智慧。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彊村语业

    彊村语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辟仙

    辟仙

    我要登天,登天为逆天;我要修仙,修仙为辟仙。一个少年,眼看那一剑光寒,要阻仙佛登天路!一段长旅,长生路上最无情,大道本心孰为重?十方世界,三教源流,且看一个小小蝼蚁,踏万山,习万法,超凡入圣,一念辟仙!
  • 最女孩

    最女孩

    《最女孩》的作者张佳羽是一个只有14岁的女中学生。她的文字带着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同于郭敬明与韩寒们这些前中学生中成名的新式作家的经历,生长在甘肃兰州的张佳羽,也没有着所谓蒋方舟式的那种古灵精怪,少年老成的自言自语,她出人意料的表达方式,是用童话这个我们越来越忽视的题材来表达着自己对于未知世界的重建与想象。
  • 落魄郡主也种田

    落魄郡主也种田

    乔冬暖上辈子是被卖到柳府的童养媳,一朝重生后才知道自己竟然有个超级离奇的身份~一个拜过天地,入过洞房~却是心狠手辣、喜怒无常;一个青梅竹马,挂肚牵肠~怎奈天不作美、姻缘尽毁~既然拥有至宝时空穿梭器,且看她如何把握自己的今生幸福!
  • 长生谜案

    长生谜案

    人生有涯,长生堪羡。人们都希望掌握长生的密码,却不知从何下手。在本书里,人人都有获得长生的机会,只要他具有被选中的潜质。可是,长生真的那么令人羡慕吗?长生之后漫长的岁月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现实与江湖中的谜案背后都指向长生之谜。
  • 最高王者

    最高王者

    风起云涌,一次意外重生,踏上雄风之旅,主人公孤独天祥,带你一起争霸异界。扬我男儿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