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奴隶制代替氏族制,是历史上一次巨大变革。相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大禹之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嵩山一带,伊河、洛河流域的黄土平原,这里土地松软、适宜耕作。他们用石镰、石铲、骨铲、蚌刀和木制的工具从事农耕,种植粟和稻等农作物。夏朝手工业门类较多,其冶铜技术相当进步,其中尤以青铜工艺最为先进。
夏朝自启建国开始,到夏桀灭亡,共传13代,16王,有500多年历史,先后建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告成镇附近)、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在夏朝第14个王朝孔甲统治时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已日益尖锐。至夏桀统治时,夏桀暴虐无道,引起平民和奴隶的反抗,终于在公元前16世纪被夏的属国商所灭亡。
夏朝文化比较发达,有《夏书》、《夏训》和《夏礼》等典册。夏文化为殷周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禹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相传禹曾带着生产工具参加水利工程建设。同时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许多发明创造,伯盖发明了凿井技术,奚仲发明了车,仪狄首创用粮食酿酒。这些发明创造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在禹统治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人们学会了酿酒和冶铜,也开始了商品交换,渐渐地产生了贫富分化,同时也出现了犯罪。这令大禹感到很痛心,他认为是自己治理不善所致,于是指示地方官吏对百姓加强教化,避免犯罪的发生。可是伴随私有制的出现,人们的观念有了质的变化,常常在你抢我夺中发起冲突。大禹万般无奈只好制订禹刑,设置监狱以惩治犯罪。监狱这种机构的产生,需要一部分人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看管监狱的工作,而他们的生活又要依靠从事生产的人,于是又出现了征税。
为掠夺财富和奴隶,禹即位后不久,不予任何首领商议,便发号施令,调动人马对南方三苗人民发动战争。社会的进步使大禹的地位越来越高,他的权力也显得至高无上。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举行涂山大会,其间用各部落献出的铜铸成象征九州的九个大鼎,并运回宫中,称之为镇国之宝,各部落首领在进贡时还要对九鼎膜拜。九鼎显然成了权力的象征。
涂山大会之后,大禹又召集各部落首领举行茅山大会。大会开始后,防风氏的首领才慢腾腾地步入会场,大禹十分恼火,当即派人将防风氏首领斩首。其他部落首领均吓出一身冷汗。从此对大禹俯首贴耳唯命是听,此时的大禹已不仅仅是部落首领,实际上已是拥有生杀大权的国王了。
大禹越来越老,按惯例该选继承人了。大家一致推荐掌管刑法的皋陶。可是不久皋陶病死了,大家又推举当年同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伯益在治水期间吃苦耐劳、献计献策,在百姓中的威望很高。但此时的大禹已存有私心,很想让自己的儿子启做继承人。可祖上传下的规矩不好破坏,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决定给伯益一个虚名,真正的实权交给儿子。久而久之,启在百姓心中渐渐有了威望。
大禹死了。伯益为他举行了葬礼。当年大禹为舜举行葬礼后曾将继承人的位置让给舜的儿子,但没被接受。这次,伯益效仿大禹的样子,避居起来,假意将王位让给大禹的儿子启。谁知启并没客气,竟堂而皇之地接受,登上了王位。各部落首领也纷纷前来朝贺。
伯益正在等启来请他继位,未料美梦化成泡影,不禁恼羞成怒,率部攻打启。启早有防备,从容应战将伯益杀死。
启这种有违祖规的做法引起了有扈氏的不满,他联合其他部落组成六军攻打启,同样惨遭失败。伯益和有扈氏的失利,使各部落首领都变得驯服了,不敢再有反叛的念头。夏启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王,将禅让制彻底改变为世袭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建立了。中国历史自此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故史称“夏禹传子”。
当了国王的夏启将权力使用得淋漓尽致。他大兴土木修建了王宫和钧台。在王宫中他听音乐、赏歌舞,过着令人羡慕、神仙般的生活。他在享受的同时,没有忘记学父亲大禹的样子召开首领大会。他把地点定在钧台,让众首领聚集在他的脚下。其威风之显赫是以往历代首领无法比拟的。
在宫中呆腻了,夏启带着王公大臣驾着车浩浩荡荡去各地巡游。当年尧、舜、禹巡游四方是为了了解民间疾苦,真正为百姓做事。而夏启的巡游却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所到之处恣意玩乐,尽情搜刮,人民苦不堪言。启常年不理朝政,渐渐引起众人不满,时有叛乱发生。于是,在夏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夏启五子争夺王位的斗争,其中尤以小儿子武观的行为最为激烈。夏启派大将彭伯寿统兵平叛。叛乱虽被镇压下去,夏王朝却因此而元气大伤,其统治已遭到严重削弱。
9年后,夏启死于重病,将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交给了长子太康。太康的劣性较其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全然不把国事放在心上,整日领着几个大臣到森林中打猎。一天太康又去打猎,不知不觉越走越远,猎兴也越来越浓。在外面呆了很久才想起回宫。但此时回宫为时已晚,都城早已被有穷国的国君后羿占领了。
后羿是个神箭手。相传尧帝时,天上同时出现10个太阳,河流干涸,大地裂开,草木干枯,百姓的性命危在旦夕。后来有位叫羿的神箭手射落九日,拯救了百姓与万物。由于有穷国国君箭法高超,人们认为是神羿再世,便称他为后羿。
太康见大权被夺,才想起是自己多年荒废国事所致,但后悔已晚。想与后羿抗衡又有心乏力,只好差人求后羿给他一个容身之处,遭到后羿拒绝。太康无奈只得返回昔日打猎的森林之中。此时的他已毫无打猎的兴趣,在懊悔与沮丧中过起了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流亡生活,最后死在了荒郊野岭。
太康在位19年,史称“太康失国”。
少康复国中兴
夏启废除了“禅让制”,登上王位,开创了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度,建立了奴隶制夏王朝。他死后,其子太康继位,太康继续效仿其父奢侈的生活。后来因贪恋打猎,被东夷族的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趁夏王朝国政荒疏、内部混乱之机,起兵一举攻占夏朝国都安邑,并禁止在洛水河畔打猎的太康返回国都。太康不久便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去世。
后羿进入夏朝国都后,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政权由自己执掌。后羿虽然善射,武力强盛,却不修政事,与太康一样酷爱打猎,一年到头沉溺于围捕射猎之中。他远离自己的忠臣武罗、伯姻等四大臣,信用东夷族伯明氏出身的寒浞。寒浞是一个谄上欺下的阴险小人,因其极善于谗言挑拨而被本族人驱逐。后羿却对他倍加信任,任用他为国相,委托他处理国家政务。寒浞投后羿所好,骏马猎犬、硬弓利箭、鲜衣美食源源不断献与后羿,并派有经验的猎手专事陪同后羿射猎取乐。后羿满心欢喜,对寒浞越加信赖。同时,寒浞不惜重金贿赂后羿的臣子,竭尽拉拢之能事,积极扩展私人势力、网罗党羽,并收买后羿的家奴,暗中指使其寻机谋害后羿。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后羿的家奴趁后羿酒醉酣睡,将其杀死。寒浞杀害后羿之后,霸占了后羿的妻子和全部财产,并盗用有穷氏部落名号,把持了夏政权。仲康见夏王室惨遭涂炭,寒浞等人横行无忌,自己如同木偶傀儡,行动不能自主,整日处于寒浞亲信的监视之下,时时提心吊胆,心情忧愤,不久便在忧郁中死去。
仲康之子后相被立为夏王,政权由寒浞及其亲信把持。后相亲眼看到了父亲的悲惨下场,不愿重蹈覆辙,便趁监视自己的人松懈之机,乘机逃出国都,投靠夏王室的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鄩氏。寒浞唯恐后相召集夏朝旧部返回国都复仇,便命令自己的长子浇率大军尾追其后,攻灭了斟灌氏与斟鄩氏,杀死了夏后相。正当双方混战之时,后相的妻子后缗从围墙破洞中逃出,避开了浇的兵士,返回了娘家有仍氏(今山东金乡),生下了遗腹子少康。后缗把眼泪咽到肚里,把仇恨埋到心底,她决心将少康抚养成人。
少康得知自己的身世后,极度悲愤,果然立志复仇兴国。外祖父见少康人小志大,满心欢喜,命他在有仍氏族中担任牧官。他恪守本职,做好牧官工作,同时利用空闲时间向有智谋的人学习治国方略,向有军事才能的人学习排兵布阵、攻战野战,并积极纠集武人谋士,密切注视杀父仇人的举动。
不料,一年夏天寒浞长子浇打听到了少康的下落,便派手下大将椒率兵搜捕少康。所幸少康事先得到了消息,提前逃离有仍氏住地,躲过了椒的搜捕。少康逃至舜的后代有虞氏部落,被有虞氏任用为庖正,负责管理厨房膳食。有虞氏首领虞思见少康年轻有为,很具才干,十分欣赏,便将自己的二个女儿嫁与少康为妻,又将一处叫做纶的地区划给他做封地。自此,少康拥有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和不少士兵,这些成为他复仇兴国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
少康以自己的封地为据点,大力纠集同姓斟灌氏和斟鄩氏余众,招揽昔日夏朝官吏旧部,广泛宣扬夏祖先的功德,揭露寒浞、浇等人篡权杀君暴虐天下百姓的罪行,积极争取邦国部落以及平民百姓的支持,势力日渐壮大。
就在少康势力日益壮大之时,夏朝旧臣靡也集聚了众多兵马,准备拥立少康,重建夏朝。靡原为太康手下大臣,在太康昏庸失国之后,他投靠后羿,侍奉后羿为主。尔后寒浞谋杀后羿篡位,靡陷于极度恐惧之中,唯恐祸及己身,便逃至有鬲氏地区,召集夏王室同姓部族、招募天下武士,企图与寒浞抗衡。后来他说听少康立志复国,便与少康取得联络,共同讨伐寒浞。少康得到靡部众的支持,势力更为壮大,开始寻机起兵复仇。
少康首先暗中派遣谍报人员进入寒浞统治地区,刺探实情。寒浞此时已经死了,其长子浇继承寒浞的位置,把持国政,驻扎在夏朝故都安邑。此人身大力蛮,能陆地行舟,他依仗其蛮力,暴虐百姓,人民无不痛恨。
少康率领大军,在靡以及各邦国、部落人马的支援下,浩浩荡荡杀奔夏朝故都安邑。此时,浇正在王宫中享受作乐,忽然听到少康大军兵临城下,不禁非常震惊,但仍依仗其蛮力负隅顽抗,最终却无力抵抗少康大军的奋力进击,被少康消灭。有穷氏部落也随之被消灭。少康进入安邑后,在靡等人的拥护声中,重新登上王位,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自太康失国,中间历经后羿、寒浞、浇三代,至少康复国,已有40多年了。
少康重建夏王朝统治后,在夏朝的另一旧都阳翟重建都城,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政治局面,故被史家称为“少康复国中兴”,少康也被誉为一代中兴之主。
孔甲养“龙”乱夏
孔甲是夏王朝少康之后的第八代国君。他的父亲不降当政59年,是夏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主。按照夏朝世袭制,孔甲本该是第六代国君,只因他生性好玩,喜好鬼神,整日东游西逛、不务正业,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打猎和占卜上了,对王位之事漠不关心。不降也实在不放心把天下托付给他,权衡再三,决定让位给自己的弟弟扃。
扃(音jiōnɡ)执政18年,政绩平平。扃死后,由他的儿子廑(音jǐn)继承了王位。
扃和廑都是平庸得出奇的人物,既没有国君的胆识气魄,又没有治国之才。又逢连年大旱,田间地头一片干枯,黎民百姓饿死病死无数。
面对天灾人祸,众臣认为这一定是没有让孔甲继位,违背了天意,惹得天帝发怒才降罪人间的。所以在廑死后,大家将不降的儿子孔甲扶上了王位。
孔甲继位后,立即举行了隆重的仪事,向天帝求雨。几天后,阴云密布、雷声隆隆,接着瓢泼似的大雨从天而降,严峻的旱情也即刻缓解了。举国上下全都泡在雨中,有的跪拜,有的欢呼,纷纷感念孔甲的恩泽。
大雨过后,万物复苏,夏国重新走了繁荣的道路,孔甲的威信也与日俱增,他洋洋自得地自以为有天神在保佑。从此孔甲对鬼神更是深信不疑,游玩的兴趣也愈发强烈了。他整天带领几名贴身侍从外出游山玩水,放鹰逐犬,对于国事根本无暇顾及。大臣们虽然对他很不满,却也不敢在他面前说什么。
一天,孔甲与侍从来到一条大河边,在那里他们看见两个庞大的怪物浮出水面又缓缓爬上岸。孔甲被这两个怪物吓坏了,他刚想逃走,一个侍从故作聪明地对他说:“大王别害怕,这是天帝派来侍奉您的雌雄二龙啊!”
“侍奉我的龙?”孔甲将信将疑地问。那位侍从忙进一步解释说:“龙是神物,它们现出原形伏在您面前,难道不是侍奉您吗?天帝希望你像黄帝一样乘坐龙车……”
孔甲兴奋极了,忙命人生擒二龙,费了好大一番功夫才将龙带回宫中,并传下命令,谁能替国君驯养此龙,定有重赏。养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从大臣到百姓没有一个敢当此重任的。几天过去了,仍然无人前来应征。两条“龙”已经奄奄一息,孔甲真是心急如焚。就在他坐立不安的时候,一个大臣向他禀报:在东海之滨有个叫刘累的人,曾跟豢龙氏学过养龙术。孔甲喜出望外,急忙命大臣速请刘累。
刘累赶了几天路来到宫中,他见了那两条“龙”,明明是两条大鳄鱼!但是,既然孔甲对此已深信不疑,自己也不好纠正,只好将错就错。他正了正衣衫,恭恭敬敬地对鳄鱼深施了一礼,然后又对孔甲施了一礼,说:“恭喜大王得此神物。若想让龙保有神威,必须修一个豪华的大水池。”
孔甲对刘累言听计从,忙命人修水池。很快一个豪华漂亮的大水池修好了。鳄鱼有了水,又吃了些食物,很快恢复了活力。孔甲喜不自胜,赏了刘累许多财物,还封他为御龙氏。刘累好不得意。刘累正得意洋洋地欣赏财物,忽然有人通告国君有事召见他。刘累连忙进宫。孔甲见了刘累说:“我养神龙是为了能坐上龙车,你既能养龙,就一定会驯龙,我希望神龙能早日驾车,我要乘坐龙车巡游天下。”
刘累有些发呆了,养“龙”是挺容易的事,可是要它们驾车,这怎么可能呢?刘累垂头丧气地走回住处。刘累一边想着应付孔甲的办法,一边走向水池。当他的目光投向水池时,心不由格登一声,他一下子瘫软在地。那条雌“龙”怒目圆睁,静静地浮在水面一动不动了。刘累知道自己已大祸临头,得想个主意逃过此难。
第二天,刘累拜见孔甲,说从即日起可以让神龙练习驾车,但是有两个条件:第一,乘坐龙车的人身体必须强壮,否则会折寿;第二,神龙练习驾车时附近不可有凡人观看,否则前功尽弃。同时送上一盘美味,声称是东海出产的一条大鱼的精肉,可补养身体。连吃数日就可乘坐龙车。孔甲大喜,又赏给刘累大量财物。
到了第二天,刘累亲自送来一盘鱼肉。第三天刘累差人又送来一盘鱼肉。第四天却迟迟不见有人送鱼肉来。孔甲有些不解,但又不便去问。第五天、第六天还是不见踪影。孔甲想派人去询问,又怕惊扰了神龙练驾。又过了五六天,孔甲再也等不下去了,他派人去找刘累。
派去的人很快慌慌张张地跑回来报告说:刘累人不见了,他屋子里贵重的东西也不见了。孔甲大吃一惊,他顾不得坐车,随着侍从跌跌撞撞地向养“龙”的水池跑去。
哪儿还有驯龙的人,水池里那条雄“龙”眼睛瞪着、嘴半张着漂在水面上,不知已死了多久。孔甲像疯子一样他四处走着、找着、看着。突然,他的目光定在墙角一堆东西上。天哪!那是“龙”头和“龙”皮!孔甲只觉得天旋地转。他猛地想起刘累送的美味。他惊呼一声:“我吃的是龙肉……”。他气愤得暴跳如雷,即刻下令捉拿刘累,但刘累早已不知去向。
从这以后,孔甲的脾性愈加暴躁,终日敬奉鬼神,夏朝的气势日益衰弱,国家政治也日益混乱了。
商汤灭夏
少康以后,夏朝的江山的确稳固了一段时间,但是好景不长,到了孔甲当王的时候,整天荒淫无度,孔甲还特别迷信,致使诸侯大都不听从朝廷的号令。孔甲之后,政治日益腐败,内乱不止,国势日弱。
就这样,夏朝的江山颠颠簸簸,延续了一段时间,到了夏朝第十七代王履癸的时候,江山已经摇摇欲坠,这履癸就是夏朝的最后一个国君桀。
桀是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暴君,他长得粗野无比,而且力大超人,心中毫无点墨,当上夏朝的君王后,桀整天不思国家大事,而是想着自己怎样享乐。他派了许多大臣在全国选美女来为他享用。诸侯们也摸到这位大王的习性。
有一次,桀攻打有施国。眼看着有施国的城池就要丢了,这时,有施国将国中最漂亮的妹喜献给桀,桀一看妹喜,当即就带着将士们回宫。有施国以一女而保了平安。
桀自从得了妹喜之后,整天和她厮守在一起,对她百般宠爱,招来国内最优秀的工匠,为她建立一座宫殿,这座宫殿是当时京城的最高建筑,高耸入云,似乎要倒下了,人们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倾宫。倾宫的内部装璜也华丽无比。他就在这样的地方和妹喜嬉戏游乐,欣赏歌舞,大臣们要进宫报告事情,一律被挡在宫外。
桀别出心裁,在倾宫的边上挖上一条河,河里全部注满了酒,他把这条河叫做酒池,在酒池旁边还垒了一座完全靠肉堆积而成的山。
桀的荒淫无度,让忠臣贤士寒心。大臣关龙逢规劝桀应以国事为重,桀竟将他赶走,不久便将他杀了。而奸臣于莘、赵梁投桀所好,为他尽情享乐出谋划策。
桀丝毫不管百姓的死活,老百姓都挣扎在水深火热中。无数的财富都填进了这个暴君的欲望之口,而这个暴君杀人如儿戏,老百姓是敢怒而不敢言。人民实在无路可走,有的人对着太阳指桑骂槐道:“你这个可恶的太阳什么时候完蛋啊。”
正当夏朝日益腐败、气势日渐削弱之时,在黄河下游,有一个诸侯国渐渐地发展起来了,这就是商。商的国王叫汤,汤贤良无比,他以仁义治国,以礼貌待人,百姓都说遇到了一个明君,周围的诸侯国也都和他相处和睦。
汤的势力日益强大,同时,他加紧以仁德宽厚的政策收揽人心。一天,汤到国都外郊游历,忽然看见一个人四面张着罗网,跪在地下祈祷说:“天上和地上的猎物,都快快进我的罗网。”汤听后走到那人的面前,说:“你的意思不就是一网打尽吗?”那人点头称是,于是汤就命令他重新祈祷,让他说:“想往左的、就往左,想往右的,就往右,不听从命令的,才进入我的罗网。”汤与捕鸟人的故事很快传开了,人们知道他对飞禽都这么善良,都称赞他是仁慈的国君。
桀有一天知道有一个诸侯王居然比自己贤良,而且大多数诸侯都听他的,他有些害怕了,就命令赶快把汤抓来,囚禁在夏台,就是今天河南努县这个地方。汤的大臣伊尹这时正在辅佐汤,见到商国无君,心急如焚,就生了一计,派人到国内去广搜财宝,挑选美女,派了一个巧舌如簧的使者到夏都去。
那使者到了夏都,用许多金银财宝买通了桀的一个佞臣赵梁,赵梁一见到这些财宝,马上心就动了,就答应引见。第二天赵梁带着这个使者来到桀的面前,向他呈献上一队美女,外加上许多金银财宝,于是桀就把汤给放了。
汤一回到自己的国家,就着手准备灭夏,他训练军队,准备粮草,打通各个诸侯国的关节,尽力形成一种共同讨伐桀的态势。但是当时有一个叫葛国的诸侯国不听汤的建议,而且明显要跟汤作对,所以汤就选择了这个小国先下手。两军刚一交锋,小小的葛国就被打败了。
汤利用各种不同的借口,先后灭了豕、顾等小国,又灭了较强大的昆吾国。这时汤的国力就更加强大了,具备了和夏分庭抗礼的能力。
在讨伐桀之前,伊尹给汤献上一计,要汤不要向夏进贡,看看桀到底会怎样反应。这一年汤没有像往年一样,向夏进贡大量的物品,桀知道此事后,以为汤要造反,马上派大兵要攻打汤。这正给早就准备灭夏的商汤提供了机会。
汤见桀已完全陷于孤立,立即动员自己的所有力量讨伐桀,出兵前,举行了誓师大会,汤作了一篇《汤誓》,在大会上宣读,汤说:“众兵士,我率你们去攻打夏桀,我不是发动兵乱,而是因为夏桀的罪太多了,现在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啊!”在众人的一片欢呼声中,汤统帅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夏都开去。汤的大军攻势凶猛,势如破竹,直逼夏朝国都。
汤和桀的军队在鸣条相遇,其地在今天河南封丘以东,夏桀大败。于是桀带着妹喜和金银财宝一起向南方逃去。汤乘胜攻打了偏向夏的一个小国,最后也大获全胜。
桀带领人马一直逃到南巢,就是今天安徽巢湖以西这个地方。汤的大军也追到那里,最后将桀生擒活捉。汤并没有杀了桀,而是把他囚禁在南畅,桀不到三年就死在这个地方。
夏朝自大禹传子、夏启废禅让登上王位,至夏桀败亡,其间历经17代王位,400余年,最终在深刻的内外矛盾中灭亡。
汤在消灭了夏桀,推翻了夏朝统治之后,定都于亳,建立了商王朝。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奴隶制商王朝统治时期。
商朝
商族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部落,商在汤之前一直是夏朝的附庸。商汤灭夏后建立的奴隶制国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商自中丁到阳甲,内部发生了长期的争夺王位的斗争,使商的国势迅速衰弱,同时,由于洪水为灾,政治中心经常迁移,前后迁都五次,经济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商的统治出现了危机。盘庚继位后,迁都于殷(河南安阳西北),故商朝亦称殷朝。盘庚迁殷为界,分商朝历史为前后两个阶段。
商朝疆域辽阔,其强盛时东到大海,西至陕西东部,北达河北北部,南抵长江,是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商代农业较发达,禾、黍、麦、稷、稻等粮食作物已广泛种植。商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有冶铜、制陶、纺织、酿造、制骨等,产品交换比前代有所扩大,出现了较繁华的早期城市。中国文字发展到商代已基本完成,在甲骨、铜器上遗留有当时使用文字,被后世称为甲骨文。
贤相伊尹劳苦功高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走过了400多年的艰难历程,在第十七位国王夏桀执政时,由于荒淫无度、残暴贪婪失去民心被商取而代之。在灭夏过程中,奴隶出身的右相伊尹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传伊尹名挚,出生于伊水之滨。伊尹的一生是很坎坷的,他很小的时候,因生活所迫被卖到有莘国做奴隶。在那段时间,他受尽了打骂欺凌,他时常暗暗对自己说:有朝一日一定要出人头地,做出一番事业。
伊尹做任何事情都比较用心,学了一手高超的厨艺。有莘国的国君对饭食的质量要求很高,厨师都是他亲自挑选的。一次,有外宾来访,厨师因故未能及时准备午餐,大家惊慌失措。情急之下他们想到了伊尹,伊尹没有推辞,干净利落地准备了一顿丰盛新颖的午餐。席间,宾客对饭菜的色香味大加赞赏。有莘国的国君也非常满意,从此,便让他专门为往来宾客准备饭食。在与宾客的交谈中,伊尹学到了很多知识,了解了一些国内外大事,他强烈地意识到,不摆脱奴隶的生活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于是他更加刻苦地积累知识,更加虚心地向有学问的人求教。
薛国国君钟虺(音huī)在访问有莘国时与伊尹一见如故,他非常赏识伊尹的才学,决定把他请到薛国委以重任。有莘国的国君是个很自私的人,他拒绝了钟虺的请求。钟虺无奈,只得忍痛与伊尹拱手而别,临行前拿出一笔钱将伊尹赎为自由人。钟虺回国后,对伊尹始终念念不忘,他觉得这样一个有识之士不被重用实在可惜。后来商国悄悄兴起,成为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商国国君成汤宽厚仁慈,有胆有识,深得民心,钟虺甘心臣服于成汤,将薛国并于商国,并做了成汤的左相。
一天,钟虺对成汤说:“当今天下,夏国势力最强,然而夏桀贪财好色,对百姓横征暴敛,早已失去民心,他的身边尽是些不学无术的小人,一些有为之人纷纷离他而去。商国若想取而代之,非一人不可。”成汤一听忙问此是何人。钟虺继续说:“此人虽有才学,但出身寒微,不知大王是否肯接受。”成汤原本非常爱才,急切地说:“只要能助我兴国,无论是何出身,我一并重用。”钟虺便向他详细介绍了伊尹。成汤一听大喜,忙命使者去有莘国聘请伊尹。
使者对有莘国国君说明来意后,有莘国国君面露愠色,他不理解一个做饭的奴隶能有什么本事,会使别国几次三番打他的主意。既然在本国他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也不能让他到别国发挥作用,以免将来与本国作对。于是他不软不硬地拒绝了使者,同时,又随便找了个理由将伊尹再次贬为奴隶。
成汤对有莘国的无礼行为感到非常气愤,决定出兵讨伐有莘国。钟虺忙劝阻说:“目前我们不是树敌的时候,既然派使者不行,我们可以用联姻的方式。有莘国君的女儿尚未婚配,年龄与世子相仿。若有莘国君同意联姻,再以伊尹为陪嫁,此事不就解决了吗?”成汤听罢觉得有理,便再次派使者出使有莘国。有莘国听说商国主动提出联姻更是喜不自禁,既然两国通婚,伊尹到了商国也不会于有莘国不利,所以将一切条件答应下来。伊尹顺利地到了商国。成汤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并拜伊尹为右相。成汤得了伊尹便如虎添翼,将国家治理得更加安定富足。
商王朝建立后,伊尹和钟虺继续为右相和左相,一直陪伴成汤,治理商国。伊尹又总结海内邦国存亡教训,制定出君臣关系准则。商汤去世后,他又先后辅佐商汤的儿子外丙、中壬两王治国。中壬去世后,伊尹以开国元老身份立商汤的孙子太甲继承王位。
太甲生性好玩,不谙世事。伊尹便将他留在身边,整日以古为训,给他讲尧舜禹怎样治国、夏桀为何亡国、商汤的兴国之道以及国家的法度。开始太甲还可以硬着头皮听下去,渐渐心生厌烦情绪,对伊尹的话只当耳旁风。伊尹忧心忡忡,常常面对商汤的遗像暗暗自责。
几年过去了,太甲依然我行我素,对国事置之不理。
转眼商汤的祭日就要到了,又该为先王祭礼了,但目前这种局面,伊尹感到实在愧对先王。一连几天伊尹夜不安枕、食不甘味,他不忍心看着太甲继续荒废政事。终于,在熬过一个不眠之夜后,他下定决心要真正给太甲上一课。
祭祀的日子到了,太甲极不情愿地随着队伍来到桐宫。对于祭礼这种枯燥的活动他早已厌倦了,千篇一律的祭辞,千人一面的表情,若不是先王的祭祀和伊尹再三的叮嘱,他一定会找个理由推托的。
伊尹看上去衰老多了,他对先王行了大礼,接过主祭人手中的祭辞,恭恭敬敬地诵读。太甲根本没有将祭祀放在心上,他不时地东张西望,盼祭奠仪式快些结束。此时他渐渐觉出有些不对劲,不但气氛较从前庄严肃穆很多,伊尹的祭辞也似乎有所改变。他仔细听下去,渐渐头上冒出了冷汗。只听伊尹沉声诉道:“由于老夫能力所限,对幼主教导不善,如今万般无奈,只得将幼主留在桐宫……”原来,伊尹要借给先王祭祀的机会,将太甲囚禁在桐宫。
伊尹要起程了,被锁在桐宫的太甲对着伊尹的背影哭喊着,须发皆白的伊尹硬着心肠头也不回地乘车返回王宫。
太甲度日如年般地在桐宫过了三天,三天来,除了一日三餐与睡眠外再也无事可做,他望着窗外的一切,想着自己何时才能重获自由。忽然,门开了,伊尹走进来,太甲犹如见到了希望,他多想再过从前那种快乐的日子呀。谁知伊尹根本没有放他走的意思,告诉他从现在起每天不得贪睡,必须从早到晚学习诵读历代贤王的遗训和勤政的事迹,还要常思己过,考虑今后该如何去做。从此太甲过起了苦读的日子。
伊尹囚禁了太甲之后,代行王政,每日要处理大量事务。由于他是开国元老,又有极高的威望,众臣对他的命令言听计从。但是伊尹并没有借机篡权,他只是尽力地完善法制、惩奸除恶、赏功奖贤。在此之余,他每隔一段时间去桐宫检查太甲有何进展。太甲在诵读先王功德时,越来越发现自己无才无德,开始后悔从前的所做所为。
时间在一天天的流逝,转眼三年过去了。这一天,伊尹又来到桐宫,太甲忙起身迎接。伊尹没有像往日那样询问他有何进步,而是恭恭敬敬跪在先王灵前拜了三拜。然后站起身对太甲说:“微臣斗胆囚禁大王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微臣前来迎接大王回宫。”太甲这才发现门外停着自己装扮得非常华丽的车子。蓦地,他泪如泉涌,猛地跪在伊尹面前,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太甲穿上王袍、戴上王冠,端坐在王位上。老态龙钟的伊尹和众臣一起叩拜太甲。太甲望着德高望重的伊尹,想着从前自己所做的一切,不禁羞愧难当。太甲复位后,犹如换了一个人,他不再沉迷于酒色,在伊尹的辅佐下,勤于政务,将国家治理得安定富足。
30年后太甲死了,伊尹又扶助他的儿子沃丁继位。不久,操劳一生、劳苦功高、一百余岁的忠臣伊尹停止了呼吸。消息传开,全国上下一片哭声,各地都举行不同的仪式祭奠这位忠正的老人。沃丁也以天子之礼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伊尹以后也受到历代帝王的隆重祭祀,殷墟甲骨文中便有祭祀伊尹的卜辞。
千百年来,伊尹的贤德一代代地流传着,至今他的墓地和祠堂还保留着,不时有人前去烧香祭拜。伊尹的事迹被人民传为佳话。
盘庚迁都
自商汤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奴隶制商王朝之后的长时期中,商朝的国都处于不断的迁徙之中。商朝第10个王仲丁将国都迁隞(今河南荥阳附近),第十四个王祖乙又迁都于庇,第十八个王南庚再将国都迁于奄(今山东曲阜)。在此期间,商王朝统治集团内部内乱频繁,多次发生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
每当一位国王去世,王室贵族们便围绕王位继承人选展开激烈的角逐,他们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或主张兄终弟及,或要求父死子继。为达到控制国家最高权力的目的,叔侄反目成仇,兄弟同室操戈,分别拉拢拥护自己的贵族展开你死我活的大厮杀,国家陷于混乱和血腥之中,国力也迅速衰退。
奴隶主阶级也日益腐化堕落。在当时,迷信鬼神,饮酒作乐为奴隶主生活的主要内容。奴隶主频繁地举行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甚至大规模地使用人祭。人祭的手段十分残忍,包括砍头、肢解、焚烧等等。被杀者多为俘虏、奴隶、此外还包括少量仆人和妾。人祭的数量庞大,少则数人,最多一次可高达500人,其状令人惨不忍睹。
统治阶级的腐朽奢侈的生活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奴隶的大批逃亡和反抗。
正当商王朝内忧外困之时,商朝第十八个王阳甲去世了,阳甲的弟弟盘庚被拥立为王。盘庚是商汤的第九代孙,他睿智聪慧,颇有心计,较善于分析观察形势。他即位后,开始设法缓和阶级矛盾,去除奢侈恶习、提倡简朴,以图挽救商朝的衰亡。
盘庚经过多方筹划,感到只有迁都才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最佳途径,于是他决定将国都从奄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附近)。盘庚认为将国都迁往荒凉的殷有许多好处:首先可以避开奄地区频繁发生的水旱灾害,有利于农牧业生产。其次,殷地区尚未开发,在那里建都,一切须从头做起,奴隶主们无法过分享受,有利于去除反叛势力,有利于都城的安全和稳定。
迁都的决定公布之后,人们一片大哗,反对者主要是奴隶主贵族,他们留恋奄的奢侈生活,纷纷反对迁都的决定。有的贵族甚至威胁盘庚说:“你是我们拥立的,我们也可以罢黜你。”盘庚是个强有力的统治者,他决不因有人反对而改变自己的决定,他撰写了《盘庚》两篇告诫奴隶主们要和他同心同德。同时,盘庚也以强硬口气警告那些煽动闹事的奴隶主,要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否则将予以严惩。
在盘庚的胁迫下,奴隶主贵族被迫服从盘庚的命令,随同盘庚迁都到了殷。初到殷时,地方荒凉,杂草从生,生活艰难,大家都不习惯。于是,一些奴隶主贵族便趁机发难,鼓动大家迁回老家去。盘庚又召集奴隶主会议,宣读了《盘庚》第三篇告诫,以更加强硬的语气再次警告那些奴隶主,又一次将奴隶主们的反对压制了下去。经过数年的反复斗争,随着新国都的逐渐兴建,局面才最终稳定下来。
盘庚迁殷之后,强行推行商汤时确立的德政,加强统治,政治上出现了较为稳定的局面,社会经济和文化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盘庚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除本人亲自视察农田作业外,还经常命令大臣和奴隶主们监督农耕。当时的农作物禾、黍、稻、麦等已被广泛载培,耕田时采用合力耕种以及火耕,并已使用粪肥肥田。农业的发展使农产品有了较多的剩余,商王命令将收割后的粮食放入仓库中贮存以备灾年。
农作物的再生产品主要是酒类,当时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嗜酒风气盛行。酿酒业的迅速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的发达程度。
园艺和蚕桑业在盘庚迁殷后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殷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并有广大的桑树种植。奴隶们采集桑叶,饲养家蚕,抽出蚕丝,使用陶制纺轮织成精美的丝、帛,供奴隶主贵族们穿戴。
盘庚迁殷之后,青铜器的制造也步入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当时青铜作坊规模之大,冶炼青铜技术之高超,产品制作之精美,种类之复杂繁多,制造水平之纯熟,都令人惊叹。
盘庚迁殷之后,驱使成千上万的奴隶日夜赶修新国都,不久,一座规模宏大,占地广阔的都城便拔地而起。新国都中王宫部分为城市的核心,它拥有五十多座宫殿。都城外围由人工挖成的壕沟,形成一条保护都城的水域屏障。在都城周围是居住区和手工作坊,供平民和工匠们生活和劳作。在盘庚的严厉督促和广大工奴隶平民的艰辛努力之下,殷迅速建成一座十分繁荣的都市。
在至今仍旧保留下来的殷墟遗址中,还发现有大量刻于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又被称为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或殷墟文字。甲骨文是商代国王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迄今已发现约15万片。其内容以占卜为主,但也反映了自庚盘迁殷之后至商朝末年间的祭祀、征伐、田猎、农业、畜牧、地理等社会各方面的情况。甲骨卜辞一般很简短,从一二字到数十字不等。甲骨文单字约有5000左右,其中可识的约1500字左右,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备的文字。
盘庚迁殷,使得社会矛盾趋于缓和,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使得商王朝一度复兴,在此后的273年间,商朝再不迁徙国都,商人在盘庚奠定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商成为当时世界的文明大国。
武丁重振商朝
商朝在成汤之后又延续了400多年,由于后几代国王的昏庸贪婪,使国家承受了超负荷的压力,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而奴隶的境遇就更加凄惨。有一个叫傅说的奴隶,他才华出众足智多谋,对国家大事十分关心。但是他平时只是默默地劳作,从不随便说话。后来,他认识了一个叫武丁的杂役,二人极投缘。武丁常常在他面前谈起对现实的不满及世道的黑暗,傅说往往就此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一天,武丁对傅说说:“假如有一天我能做国王,一定让你作我的近臣。”傅说不以为然地说,“像我们这些人,连自由都不敢妄想,哪里还谈得上当国王呢,你不是痴人说梦吧。”武丁不再说话。
又过了一段日子,忽然传来国王驾崩的消息,不久,武丁不见了。傅说不明白武丁为什么不告而别,也不知道他的消失是吉是凶。傅说继续默默地劳作,在喝斥打骂中过了三年。一天,前呼后拥地来了一群达官显贵,见到傅说后倒身便拜,就连奴隶主也连连叩首不敢抬头。傅说恍若梦中,被这一幕惊呆了。接着这些人七手八脚地给他去掉枷锁,换上了一套华丽的官服,然后将他扶到车中。
傅说在车中颠簸了几天,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旁边的人对他说,这座巍峨的宫殿就是王宫,国王正在里面等你呢。傅说简直傻了,他感觉自己路都不会走了。进了王宫,傅说见国王威严地坐在王位上,慌忙跪倒在地。这时国王和蔼地说:“傅说,抬起头来。”傅说抬头仔细一看,不禁大吃一惊:这不是三年前与我朝夕相处的杂役武丁吗?难道他真的是国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三年前在位的国王小乙是武丁的父亲,他耳朵软,遇事没有主意,只听一班诌媚小人的谗言,对一些忠臣的耿直之言却不屑一顾。久而久之,身边围了一群小人,而那些忠臣则贬职的贬职,放逐的放逐,就连他的儿子武丁也在被放逐之列。小乙当了28年的国王,因病而死,将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交给了武丁。
武丁刚刚即位,根基还不算稳固,但他不甘心让国家就此衰败下去,也不情愿让有识之士傅说无用武之地。
一天,武丁设宴,邀请满朝文武大臣。席间,众臣畅所欲言,气氛很活跃。正在大家推杯换盏时,武丁突然栽倒在地。众臣愕然,忙上前搀扶,并召医官前来诊治。武丁终于醒了,可是目光呆滞,口不能言。一时间朝堂上下人心惶惶议论纷纷。经过医官的精心治疗,武丁虽然还不能说话,但可以上朝接受大臣的参拜。但由于他没有能力处理事务,不能亲口发布诏令,众臣的请示及汇报便成了一种形式。个别大臣也乐得轻松自在,每天应付完武丁就自寻开心去了,有的大臣甚至一连几天也不见武丁一次面。
武丁就这样作了三年木偶国王,大臣们也习惯了没有约束的生活。有一天,武丁的病情突然加重了,他昏迷了三天三夜,茶饭不进。医官忙得满身大汗也不见好转。众大臣站立两旁,虽然面露焦急之色,但各怀心事。有的担心武丁死掉,逍遥的日子一去不返;有的担心武丁继续只在其位不谋其政,使国势日渐衰竭。就在大家各怀自己的心事时,武丁哼了一声,苏醒过来。接着抬手道:“快扶我起来!”众臣大喜过望:“国王能说话了!国王能说话了!”顿时,整个王宫欢声一片。
武丁坐起来后,对大臣位说:“我在太华山接受天帝教诲共有三年,在此其间,天帝告诉我要尽心国事,近贤人,远小人,废除旧的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法度。同时还告诉我,在傅岩有一个圣人叫傅说,天帝为了磨炼他的意志,把他贬为奴隶,此人能助我兴国。你们速去把他请回。”然后,武丁命人按照他描述的样子画了傅说的画像,又讲述了他所在的地方,限期寻找傅说。
大臣们原本对此事感到奇怪,如今又听说是奉天帝之命,所以各个诚惶诚恐,对武丁唯命是听,不久便将傅说接到武丁面前。武丁当即任命傅说为左相,帮助他处理国家政事。
夜晚,武丁将傅说请到自己寝宫,向他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与自己的打算,希望他在出谋划策的同时,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以便兴国富民。傅说听了武丁一席话,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表示一生愿为武丁效犬马之劳。同时也提出许多治国兴邦的建议,尤其强调禁止屠杀奴隶,武丁一一应允。
第二天早朝,武丁重新任命各级官员,将三年来尽忠职守的大臣提拔重用,将擅离职守的大臣贬职放逐,然后公布新的法制。消息传开,举国欢庆。
傅说与武丁的另一贤臣甘盘合作,共同辅佐武丁,推行仁德政治。他施展治国才干,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使农牧业产量大力提高。他加强统治,严明法律,使国家一切都井然有序,商王朝人口得到增加,国力逐渐增强,自此,商王朝再次兴盛起来。
文王识姜尚
盘庚死后又传了十一个王,最后一个王叫做纣。纣原来是一个相当聪敏,又有勇力的人,他能够赤手空拳同野兽格斗,曾倒拽九牛,以手托梁换柱而面不改色。他早年曾经亲自带兵和东夷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他很有军事才能,在作战中百战百胜,最后平定了东夷,把商朝的文化传播到淮水和长江流域一带。但是长期的战争消耗巨大,加重了商朝人民的负担,增添了人民的痛苦。
纣和夏桀一样,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管人民的死活。他没完没了地建造宫殿,他在他的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鹿台”,把搜刮得来的金银珍宝都贮藏在里面;他又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把剥削来的粮食堆积起来。他把酒倒在池里,把肉挂得像树林一样。他和宠姬妲己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加重了平民奴隶的负担,人们抱怨连天,一些诸候国也奋起反抗纣王的沉重剥削。纣王用各种残酷的刑罚来镇压人民。凡是诸候背叛他或者百姓反对他,他就把人捉起来放在烧红的铜柱上烤死。这就是叫做“炮烙”的刑罚。
纣的残暴行为,加速了商朝的灭亡。这时候,在西部的一个部落却正在一天天兴盛起来,这就是周。
周本是一个古老的部落。夏朝末年,这个部落在现在陕西、甘肃一带活动。后来,因为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蚮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
到了古公蚮父的孙子姬昌(后来称为周文王)继位的时候,周部落已经很强大了。周文王是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他的生活跟纣王正相反。纣王喜欢喝酒、打猎,对人民滥施刑罚。周文王禁止喝酒,不准贵族打猎,糟蹋庄稼。他鼓励人民多养牛羊,多种粮食。他还虚心接待一些有才能的人,因此,许多有才能的人都来投奔他。
日渐强大的周部落,对商朝是个很大的威胁。有个大臣崇侯虎在纣王面前说周文王的影响太大了,这样下去,对商朝不利。
纣王下了一道命令,把周文王拿住,关在汤阴(在今河南汤阴县一带)。姬昌的长子伯邑考闻讯,赶往朝歌求见纣王,却被入狱扣押。后来残忍的纣王又将他杀死,将肉做成肉脯,赐给姬昌吃。为救姬昌,周部落的贵族把许多美女、骏马和别的珍宝,献给纣王,又送了许多礼物给纣王的亲信大臣费仲。纣王见了美女珍宝,高兴得眉开眼笑,又听费仲说姬昌被囚禁期间并无一句怨言,便很快把周文王释放了。
周文王见纣王昏庸残暴,丧失民心,就决定讨伐商朝。可是他身边缺少一个有军事才能的人来帮助他指挥作战。他暗暗想办法物色这种人才。
有一天,周文王坐着车,带着他儿子和兵士到渭水北岸去打猎。在渭水边,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在河岸上坐着钓鱼。大队人马过去,那个老头儿只当没看见,还是安安静静钓他的鱼。文王看了很奇怪,就下了车,走到老头儿跟前,跟他聊起来。
经过一番谈话,知道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的能人。
文王非常高兴,说:“我祖父在世时曾经对我说过,将来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起来。您正是这样的人。我的祖父盼望您已经很久了。”说罢,就请姜尚一起回宫。老人也未再推辞,就跟着文王上了车。
姬昌把姜尚接回去,尊他为师,称为“师尚父”,又因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后来叫他太公望;在民间传说中,叫他姜太公。
太公望是周文王的好帮手。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有一次,文王问太公望:“我要征伐暴君,您看咱们应当先征伐哪一国?”
太公望说:“先去征伐密须。”
有人反对他,说:“密须国君厉害得很,恐怕打不过他。”
太公望说:“密须国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厉害十倍,也没有什么可怕的。”
周文王发兵到了密须,还没开战,密须的老百姓就先暴动了。他们绑着密须的国君归附了文王。
过了三年,文王又发兵征伐崇国(在今陕西省沣水县)。崇国是商朝西边最大的一个属国。文王灭了崇国,就在那里筑起城墙,建立了都城,叫做丰邑。没过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归附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
到姬昌年迈的时候,周国的势力已经超过了商国,使得“天下三分,其二归周”。但是,周文王并没有完成灭商的事业。在他打算征伐纣王的时候,不幸患重病去世了。
这样,灭亡商汤的大业就落在周文王的儿子姬发和智叟姜尚的肩上。
西周
周地原来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北靠岐山,南临渭河。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王朝,其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市),故称西周。周武王去世后,周公竭力辅政,他东征平息商残余势力叛乱,确立宗法制并创立典章制度,先后分封数十个诸侯,以捍卫周王室,使新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
西周农业比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用青铜制作的农具较商朝多,更便于垦殖。西周的手工业种类很多,分工更细,号称“百工”,产品完全被周王和贵族垄断。土地制度是以井田制为主的奴隶主贵族土地所有制。
西周奴隶主对奴隶和平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至西周中期后,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公元前841年,西周都城镐京发生“国人暴动”,驱逐残暴荒淫的周厉王,严重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中国历史确切年代记载,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此后,虽出现过“宣王中兴”,但西周王朝已不能扭转其走向衰弱的局势。
西周自公元前11世纪建立至公元前771年灭亡,共享国250年,传11代12王。
周武王伐纣
周文王死了以后,他儿子姬发即位,就是周武王。周武王拜太公望为师,并且要他的兄弟周公旦、召公睪(音shì)作他的助手,继续整顿内政,扩充兵力,准备讨伐商纣。
第二年,周武王把军队开到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地方,举行一次检阅,有八百多个小国诸侯,不约而同地来到盟津会师。大家都向武王提出,要他带领大家伐商。但是武王认为时机未到,检阅结束后又回到丰京。
这时候,纣的****越来越残酷了。商朝的贵族王子比干和箕子、微子非常担心,苦苦地劝说他别这样胡闹下去。纣不但不听,反而毫无人性地把叔父比干杀了,还叫人剖开比干的胸膛,把他的心掏出来,说要看看比干的心是什么颜色的。从此,纣王周围的大臣再也没有敢进谏的了。贤臣箕子装作发疯,总算免了一死,被罚作奴隶,囚禁起来。微子看见商朝已经没有希望,就离开别都朝歌出走了。朝中的大臣太师疵和少师强带了商朝的祭器乐器,纷纷投靠周武王。
公元前1027年(一说公之前1057年)正月,武王听到探子的报告,知道纣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就发兵五万,请精通兵法的太公望做元帅,周公旦、毕公高辅佐,渡过黄河东进。到了盟津,八百诸侯又重新会师在一起。周武王在盟津举行一次誓师大会,宣布了纣残害人民的罪状,鼓励大家同心伐纣。
在武王进军的路上,一天,有两个老人挡住了大军去路,要见武王。有人认出来,这两人本来是孤竹国(在今河北卢龙)国王的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孤竹国王钟爱叔齐,想把王位传给他,伯夷知道父王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在周文王在世的时候,他们两人一起投奔周国,定居下来。这回听到武王伐纣,就赶来阻止。
周武王接见他们时,两人拉住武王的马缰绳说:“纣王是天子,你是个臣子。臣子怎能讨伐天子,这可是大逆不道的事啊。”
武王左右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有的把剑拔出来,想杀他们。太公望知道这两人不过是两个书呆子,吩咐左右将士不要为难他们,把他们拉开。哪知道这两个人太固执,不再吃周国的粮食,竟躲到首阳山(在今山西永济西南)上,绝食自杀。
周武王的讨纣大军士气旺盛,一路上势如破竹,仅仅经过6天行军,于2月初四拂晓就打到距离朝歌仅仅七十华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
纣听到这个消息,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立刻拼凑了十七万人马。他想,武王的兵力不过五万人,十七万人还打不过五万吗?于是商纣王亲自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可是,那十七万商军有一大半是临时武装起来的奴隶和从东夷抓来的俘虏。他们平日受尽纣的压迫和虐待,早就对纣恨透了,谁也不想为纣卖命。在牧野战场上,当周军勇猛进攻的时候,他们就掉转矛头,纷纷倒戈,大批奴隶配合周军一起攻打商军。十七万商军,一下子就土崩瓦解。太公望指挥周军,趁势追击,一直追到商都朝歌。
商纣逃回朝歌,眼看大势已去,纣王下令手下人把所有的金银财宝堆到鹿台上。当夜,就躲进鹿台,放了一把火,跳到火堆里****而死。
周武王率大军威严雄壮地进入朝歌城。商朝老百姓扶老携幼站在道路两旁欢迎周军。武王命令南宫适把鹿台里的还未烧毁的金银珠宝拿出来,分发给老百姓,还叫他打开钜桥大粮仓,让群众前来领取粮食。朝歌城里欢声四起,人们到处都谈论武王的好处和纣王的残暴。武王还叫毕公高释放被商纣王关起的奴隶、罪人以及从各地掠夺的女子,让他们获得自由。
周武王灭了商朝,结束了殷商王朝600年统治,把国都从丰邑搬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建立了周王朝。
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从周武王起,把自己的亲属和功臣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太公望被封在齐国,他的弟弟周公旦被封在鲁国,召公睪被封在燕国。据说从武王到他的儿子成王,一共封了七十多个诸候国。
商朝虽然灭亡了,但是它留下的贵族和奴隶主在社会上还有一部分势力。为了安抚这些人,武王把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又派自己的三个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去帮助武庚。名义上是帮助,实际上是监视,所以叫做“三监”。
西周分封诸侯
周武王打败商朝后,把得来的广大土地和俘虏,分给了他的兄弟、亲戚及有汗马功劳的扈从们,让他们到各地去作诸侯,进行分区管理,护卫王室。这就是所谓“授民授疆土”、西周建国大分封。
周朝要统治广大的新疆土,必须建立属国,拥护王室。当时最难平定的是商朝的贵族。周公把他们迁到成周,封自己的同母弟弟康叔做卫侯,统治这些旧商国的遗民。周公教训康叔说:“你对一般平民要宽厚,施行文王的富民政策,不要无辜杀人。对那些掠夺财物、不孝顺父母、与兄弟不和的商人,则要用严刑诛戮。商人群聚在一起,除了百工,不论是谁,一律抓起来送到京师,我来杀他们。”康叔是当时封地最大、权势最重的人,曾带领重兵力镇压商人,在当时是最主要的侯国。
成王把奄国封给周公的大儿子伯禽,让他做鲁侯(今山东曲阜),又封他的外祖父太公吕尚做齐侯(今山东临淄)。齐、鲁两大国代替了奄和蒲姑,商朝不能再反叛了。召公的儿子封在燕(故都在今河北易县,后迁都今北京),成王的弟弟叔虞封在唐(今山西太原县,后称晋国)。通过分封,周天子从长远处着眼,建立了自己的据点,用以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保护卫国和周国。而这些受封者又都是周朝最重要的贵族,足见周朝初年的大分封,确实有政治远见。
当周武王攻灭商朝时,纣王的庶兄微子启曾经抬着棺材到周武王的军队前投降。武庚死后,周公把商朝旧都商丘封给微子启,爵位为“公”,国号为宋。宋国附近,实际上还有陈、杞和焦三个国家,这样分封,是为了监视宋国。陈国是舜的后裔,在今河南淮阳县;杞国是夏的后裔,在今河南杞县;焦国则是炎帝的后裔,在今安徽亳县。
周朝建国初期,南方没有强国,汉水流域有一些姬姓小国,但未受到重视。成王分封熊绎做楚蛮的小国君,歧阳大盟会时,只派熊绎和鲜卑(东胡的一个小部落)看守祭神火堆,不让他们正式参与盟会。后来,楚国强大了,自称楚王,成为南方一个大国。凡是周朝势力不能控制的地方,各强国甚至小国都自称为王,不再向周天子朝贡。
西周分封制度还与宗法有密切关系。周天子自称上天元子(长子),认为是上天付给他土地和臣民,因此,他享有所有权。天子算天下的“大宗”,同姓各诸侯都尊奉他做“大宗子”。天子分土地和臣民给诸侯或卿大夫。大的侯国,如鲁、卫、晋等国家附近,分封许多同姓的小国,小国君尊奉大国君做“宗子”,如鲁国是腾国的宗子,晋国是虞国的宗子。一个国家里,国君是大宗,他分给同姓的卿大夫采邑,采邑主便尊奉国君为宗子。采邑里,采邑主又分小块的土地给同姓的普通老百姓耕种,这些庶民尊奉采邑主为宗子。同姓庶民有自由民身份,不同于农奴身份的庶民。
天子除了分封同姓诸侯外,还分封异姓诸侯。诸侯在国内也分封土地给异姓卿大夫。无论天子,还是卿大夫采邑,都会分一些小块土地给异姓庶民耕种。周天子就是利用一级一级的分封制,形成一个统治网。上自天子,下至贫民,都是上一级对下一级分封,下级对上一级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和述职等义务。在实行分封制的情况下,西周的统一是一种松散的统一。当时各地区经济往来较少,政治发展不平衡,部族之间社会发展的差别较大,分封制与这种状况是相适应的,它在当时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周公胸襟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得重病去世了。他的儿子姬育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历史上通常不称周公旦的名字,只叫他周公。
周公的封地在鲁国,因为他要留在京城处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儿子伯禽长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鲁国去做国君。伯禽临走的时候,问他父亲有什么嘱咐。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当今天子的叔叔,你说我的地位怎么样?”
伯禽说:“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说:“对呀!我的地位确实很高,但是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这儿来吗?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国君,可不能骄傲啊!”
伯禽连连点头,表示一定记住父亲的教导。
周公尽心尽意辅助成王,管理国事,可是他的弟弟管叔、蔡叔却在外面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当天子!
纣王的儿子武庚虽然被封为殷侯,但是受到周朝的监视,觉得很不自由,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重新恢复他的殷商的王位,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联络了一批殷商的旧贵族,还煽动东夷中几个部落叛乱反对周朝。
武庚和管叔等人制造的谣言,闹得镐京也沸沸扬扬,连召公睪也怀疑起来。成王岁数小,对辅助他的叔父也有点害怕。周公对此心里很难过,他首先向召公睪披肝沥胆地谈了一次话,告诉召公睪,他决没有野心,要他顾全大局,不要轻信谣言。召公睪被他这番诚恳的话感动,消除了误会,重新和周公合作。周公在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亲自率领大军东征。
东方有几个部落像淮夷、徐戎等,都配合武庚,蠢蠢欲动。周公下命令给太公望,授权给他,各国诸侯,有不服周朝的,都由太公望征讨。这样,由太公望控制了东方,他自己全力对付武庚。经过三年的艰苦战争,周公终于平定了武庚的叛乱,把武庚杀了。管叔一看武庚失败,上吊自杀了。周公平定了叛乱,把霍叔革了职,对蔡叔办了一个充军的罪。
在周公东征的过程中,一大批商朝的贵族成了俘虏。因为他们反抗周朝,所以叫他们是“顽民”。周公觉得让这批人留在原来的地方不大放心;同时,又觉得镐京在西边,要控制东部的广大中原地区很不方便,就在东面新建一座都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殷朝的“顽民”都迁到那里。
从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成王依旧在镐京居住,东都由周公坐镇。从此,周朝开始了长期稳定的局面。
周公为了周朝的事业,用尽了毕生精力。他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章,还制定了许多法令。周朝实行了这些法令,比以前更加稳定了。周公死后,周成王用最隆重的天子礼节,把他葬在文王陵和武王陵附近,表示周公完成了周文王和周武王没能完成的事业。
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昭王南征的下场
周公死后,成王在召公的辅佐下渐渐行使起天子的职责。直到成王26年,召公才不幸去世。经过他多年的言传身教,成王将文王、武王时的一些好传统继承下来,西周的奴隶制进一步巩固,王权进一步加强。
昭王名叫姬瑕,是我国西周时代第四个天子,也是周朝由盛转衰的第一个昏君。西周初期的三个天子——武王、成王和康王,都能牢记先王遗训,懂得江山来之不易,创业维艰,诚惶诚恐,小心谨慎,节约财物,维护周室的一统天下,在历史上出现过著名的“成康盛世”。昭王即位以后,完全抛弃了先王遗训,他沉湎酒色,穷奢极欲,成天嬉游玩乐,懒理朝政。谁给他呈献珍禽怪兽,他就给谁升官和奖赏。哪里有珍贵名鸟,他就要想方设法得到手,为此而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
南方有个少数民族的部落叫越裳氏,每次向镐京进贡,总要献上当地特产的一种白雉鸟,这种鸟毛色洁白,鸣声啾啾,悦耳动听,而且肉味鲜美,是宫廷佳肴珍品,十分名贵,昭王异常重视。后来,越裳氏停止呈献这种名鸟。昭王知道以后,很生气,立即向一位大臣责问:“越裳氏为什么不给朕进贡白雉鸟?快告诉他们,火速补送,否则,要惩罚治罪。”
这位大臣连忙回答说:“此事与越裳氏无关。自从楚国在荆蛮地区兴起以后,独霸一方不把周室天子放在眼里,朝贡时断时续。越裳氏那里的白雉鸟,准是受楚国阻拦,不能再献给陛下。”
昭王听了,怒气冲天,他想:楚国荆蛮小邦,竟敢拦阻周天子的贡品,此例一开,诸侯竞相仿效,周室王威何在,天子尊严难保。昭王决定御驾亲征楚国,严加惩罚,以儆效尤。
昭王这次出征,害苦了沿途的百姓。他命令地方官员必须给周室军队准备安适的住所,精美的食品,保证一切必要的供应,否则,就要撤职,甚至治罪。沿途官员得到命令,立即如虎似狼一般,勒令百姓必须空出最好的房室给军队住,拿出最好的食物给军队吃。昭王军队所到之处,粮食被抢走,牛马被抢走,猪羊鸡鸭被宰杀,家中财物被收走,青年男女被抓走。老百姓被昭王军队害得家破人亡,四处逃亡,简直无法生活,人人对昭王切齿痛恨。
楚国原是南方江汉地区一个小国,后世以熊为姓。周成王封楚君熊绎于荆蛮。他的后代发奋图强,励精图治,百姓拥护,楚国日益富强,楚王见昭王朝政腐败,不得人心,民怨沸腾,便停止朝贡,连越裳氏献给周室的珍鸟也被禁止呈送。汉江沿岸百姓,听说昭王为此要大动干戈,来楚国问罪,大肆讨伐,又知道他的军队比虎狼还凶恶,见人就抓,见物就抢,早在兵祸临头之前,就把牲口赶往深山隐蔽起来,把粮食和一切财物藏在秘密地方。年轻力壮的男女青年都躲在原始森林深处,以免被军队抓走。
昭王率领军队到达汉江岸边时,一条船也见不到,老百姓大多逃跑了,只有老弱病残留在家里。军队要粮没粮,要人无人,处境异常困难。昭王开始感到焦心,无法摆脱困境,他望着江水发愁。汉水茫茫,波浪汹涌,无船就无法渡江。昭王命令军队到处找船,费了很大力气,才从汉江支流的芦苇丛中找到两条旧木船,再抓来几名船夫,强迫他们驾船,花了很多时间,才把军队渡到对岸。
楚王知道昭王亲率军队前来讨伐,早已做好应战准备。楚都丹阳(今湖北枝江县)的城池坚固,易守难攻。昭王满以为他的军队一到,就可轻易攻破丹阳,捉拿楚王问罪,满载金银财宝和白雉鸟回朝。可是,攻打了很长时间,不但没有破城希望,反而被守城的楚国军民,用强弓硬弩,滚木巨石,杀伤了周室军队的许多士兵。昭王无法持久作战,只好下令撤兵。
汉江岸边的百姓听说昭王军队又要从这里撤回去,便想出了一条妙计来消灭昭王军队。他们知道昭王一定会派人找船渡江,先准备了几只大船,把船底凿穿劈开大缝,再用胶粘合好,画上各种颜色图案,掩盖斧凿痕迹,看上去就像新船一样,不会引起疑心,然后将船停靠在江边渡口,专等昭王军队上钩。
昭王果然中计,他率领军队一路走来,他到江边见有几条大木船停在渡口,大出意料之外,急忙下令全军火速上船渡江。把抢来的车、马和所有财物全都装在船上。他自己和几个亲信将领则坐在一条他认为最安全可靠的船上。这一次,他没有另找船夫,而是从军队士兵中找了几个会驾船的来开船。船离岸不远,正好遇上大风,一会儿就开到江心,眼见很快就可到达彼岸,但就在这时,忽听得“豁啦,豁啦”几声,几艘大船突然破裂散架,江水涌入,把昭王和他的士兵,还有抢来的车马财物,全都浸在水中。这天偏又风急浪大,人掉在水里,就是会游泳的也无法逃命,大多数士兵很快就葬身江底。昭王不会游水,掉在水里只扑腾了几下,便被水浪吞没,直往下沉。他的护卫辛游靡不仅力气大,而且水性很好,见昭王落水,忙游过去救他。一手托着昭王,一手划水往岸边游,好不容易将昭王弄到岸上。但昭王早已淹死了。辛游靡等残兵败将,抬着昭王的尸体返回镐京,向朝中大臣报告了这次南征的详细经过。
朝中大巨经过商议,认为国王因为一只白雉发动战争而白送了性命这件事情不能让老百姓知道,于是向外公布说昭王暴病而亡。
国人大暴动
周朝传到第十代国王厉王的时候,国势已经非常薄弱了。又正逢外族入侵、诸侯国内乱,贡赋减少,王朝的国库变得很空虚。偏偏新登基的周厉王又奢侈荒淫,挥金如土,使周王室的财政很快出现了危机。
周厉王为了继续过那种花天酒地的生活,决定增加赋税。可立什么名目来征税呢?这时一个叫荣夷公的大臣给厉王出了一个主意,让他对一些重要物产实行“专利”。即不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市民百姓,只要他们采山上的药,砍山上的柴,捕捞河湖里的鱼虾,射猎山林的鸟兽,都必须依法纳税。还有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这是一种巧取豪夺,搜刮民脂民膏的办法,不仅遭到老百姓的反对,就是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吏也觉得很不妥当。很多大臣也纷纷向厉王进忠言,其中有个叫芮良夫的大夫劝告厉王不要实行“专利”。他说,“专利”会触犯大多数人的利益,引起大多数人的反对。可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一味宠信荣夷公,让他来负责实行“专利”。
实行专利后,顿时怨声四起,无法度日。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硕鼠硕鼠,
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
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
适彼乐土。
意思是说,大田鼠啊大田鼠,不要再吃我的黍(指粮食)。多年来我纵惯着你,而你却对我们毫不理睬。我们要离开你了,到那充满自由的乐土去。这表明百姓们对周厉王的强烈不满情绪。
老百姓们怨恨周厉王,都纷纷咒骂他。大臣召伯虎看到形势严重,就跑到周厉王面前恳求说:“王上,百姓们实在难以忍受了,‘专利’法再不废除,就要出大乱子啦!”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派了很多密探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议论“专利”,咒骂厉王,就抓来杀头。从此,人们的满腹牢骚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厉王却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反而变本加厉地实行残暴的统治。
厉王搞了三年专利,人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公元前841年,都城里的小贵族、小商人、手工业者联合起来,冲向王宫,去找厉王算账。起初厉王还想用王师来镇压,可王师中全是些平民百姓。他们见国人造反,很多人也加入进去了。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周厉王只好带了一些随从,偷偷溜出了王宫。临走前把太子靖托付给了召伯虎。然后就逃奔到了蠡地(今山西霍县)。
愤怒的起义群众找不到厉王,决定找太子去抵罪。他们得知太子被藏在大臣召伯虎家里,于是就包围了召公的家,勒令召公交出太子。召公心想:“过去天子不听我的规劝,才落到这般地步。现在我把太子交出,会不会有人说我是对天子的不忠、伺机报复呢?当初我曾向天子满口答应保护太子,如若交出,岂不是天大的不义?可是我不交出太子,人们一定不肯答应,怎么办呢?”他考虑再三,决定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了起义群众,这才使太子躲过这场灾难。因为参加这次暴动的都是居住在国都内外的群众,故称国人暴动。
国人暴动的第二天,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就率领部队开到镐京城。这卫武公又叫共伯和。共伯和率军到镐京,本来是前来平叛的,可是当他来到王都,起义群众已经散去,于是他就率领部队,驻到了王宫里。
厉王外逃,不敢回来,太子虽活着,但因为年幼,不能主事,再说他是找了替身才逃了命的,现在暴动刚平,还不能暴露真相。于是召公提议,国事暂由共伯和代理,其他大臣一致同意,共伯和虽然是代理,但实际上行的是天子之职,所以这一年被称作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也就是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史开始有了准确的年代可以查考。
共伯和执政以后,采纳了召伯虎的建议,废除了厉王时的“专利”法,减少了名目繁多的赋税,人民得以安生,社会又趋于稳定。
共伯和执政的时期,历史上称为共伯和时期。转眼14年过去了,逃亡在外的周厉王死了,太子靖也已经在召公家里长大成人了。召伯虎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一天上朝后,他就对共伯和及众大臣讲了真相,大家见太子还活着,一致同意立他为天子,共伯和知道自己不是周室正宗,而且众怒难犯,也就顺水推舟,亲自到召伯虎家把太子靖接进王宫,举行了隆重的登基仪式。不久,他就又回到原来的封地,当他的诸侯王去了。新即位的天子,就是周宣王。
周宣王在位46年,他鉴于其父“专利”失败的教训,减轻赋税,整顿政纪,周王朝一度呈现稳定局面,史称“宣王中兴”。但在公元前789年,周朝在千亩一战败给姜戎,使周宣王的统治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周宣王为了补充兵员,清查户口,严格控制逃亡人口,结果引起奴隶和平民的反抗。西周王朝已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