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人获得了一个晋升的机会。8月,他被任命为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官职成了新的困扰。本来,从这个司所执掌的事务,诸如关于博物馆和图书馆,关于文学和美术,关于动植物园等事项看来,正好包括了他曾经为之追求不舍的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手段,可是他深知周围的环境,料想只身奋斗也不会创造什么奇迹。然而,与其让头脑冬烘的遗老或是不学无术的奴才把持,倒不如就由自己统管起来。他想,利用职权,独行其是,总可以在现代文化的空地上作一点开拓性的工作吧?
他决意充当这个在他看来还不至于十分可恶的官长角色。
但是,他太健忘了。
大凡富有理想的人都容易健忘。由于热情的驱使,他们往往向前看而忘却惨痛的教训,甚至是刚刚留下的巨创。
说远一点:在山会师范,作为监督苦苦撑持,最后结账时才剩下一角又两个铜板;说近一点:初来北京,在蔡元培的倡导下从事美育普及工作,其结果是一样悲惨。那时,教育部举办“夏期美术讲习会”,他担任题为《美术略论》的讲授。开头有人退席,中途出现空场,接续近两个月时间的冷落局面,丝毫没有使他感到气馁,意想不到的只是,讲习会还没有结束,“临时教育会议”就断然做出了“删除美育”的决定。为此,他在日记上写道:“此种豚犬,可怜可怜!”可是,除了腹诽,又有什么办法可以表示自己的抗议呢?
不过,此人的确强韧得可以。按照原定的时间,跑到原定的地点,他又继续作他分内的讲演。最后一课,听众只剩下一个人,但这已经使他像遭逢知己般地感到满足了!他知道,在这个丑剧不断上演的世界上,毕竟还有爱美的人!
上任不久,教育部成立了一个美术调查处,目的是为了给建立美术馆和博物馆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材料。这个机构设在教育部内,不作行政编制,其中人员有不少是兼职的。周树人是其中的负责人之一,但是,他根本无法在一个松散的组织中调动力量,去做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美术调查处成立后,除了派去齐寿山、许季上和戴芦三人前往沈阳考察清宫美术物品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项较为重要的调查活动。
周树人的个人计划倒是有的,从他次年2月发表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可以发现他对美学源流的深入了解,以及一个战略家和实践家的恢宏气派。文章上承东京时期系列论文的血脉,再度表示对于物质文明日益曼衍,而人情随之日趋肤浅的危机感,指出:“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多方面阐明播布美术的重要性。在批判“沾沾于用”的实用主义态度的同时,批判企图使美术神秘化和贵族化的做法,从而坚持了美育普及的平民化方向。虽然文章已经从原来的发扬“摩罗”精神以撄人心的叛逆立场,退回到了一个“起国人之美感”,“辅道德以为治”的温和位置,但是所有这些设想仍然不可能真正地付诸实施。在一些长官和同事看来,什么意见书,不过是书呆子的梦呓而已。
作为部内聘员,周树人多次出席读音统一会的会议。在会上,新仓颉们并没有认真讨论问题,倒是借机尽量地标榜自己。在采定字母方案的议程中,便分成几派,互相攻击。会议的正、副主席吴稚晖和王照非但不加制止,为了入声存废问题,居然也彼此破口大骂,混战起来。周树人实在感到讨厌,希望能制订一个方案尽早结束这场战争,于是同朱希祖、许寿裳、马幼渔等几位旧友一起亲自动手,以章太炎早年拟定的一套标音符号为基础,用构造最简单的古字制定了三十九个注音字母。在表决时,他们的建议获得多数通过。
轻易的胜利,却不曾使周树人感到乐观。他知道,这套字母根本不可能代替汉字,只能注在汉字的旁边,起到一种拐棍的作用。况且,有了拐棍,也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可以蹒跚地走路呢!
身在官僚阶层,要想绝对抗拒官场习气的侵入,那是不可能的。为此,周树人深以为苦。
他明知伍博纯主持的通俗教育研究会不是好东西,一旦被拉,还是推却不得,敷衍加入了。后来经过改组,由教育部长汤化龙发布命令,指派他为小说股主任。很早以前,他就从林纾和梁启超那儿知道了小说的作用,不但阅读了不少中外小说,而且亲自翻译过和创作过,应该说,这个职位对他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开始,他确实表现得相当积极,频频召开工作会议,拟订“办事细则”,讨论“进行方法”,根据事先制订的章程,对来自不同单位的会员作了调查、审核、编译等几方面的分工,其中特别注重小说的分类以及审核标准问题,为此,还指定会员整理成草案,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正在这时候,政事堂机要局长张一麟变成了教育总长,次长兼通俗教育研究会会长也由梁善济换成了袁希涛。
二人君临教育部以后,立即召开大会,重新确定工作方针。张一麟在会上说:“……宗法社会遂为中国社会之精神,一家人咸听命于其家长,孝悌贞节,皆为美德,著于人心,蒸为风俗……”还说:“而积极一方面,则编辑极有趣味之小说,寓忠孝节义之意,又必文词情节,在在能引人入胜,使社会上多读……”周树人开始感到危险的威逼;这种危险,并非来自对治者们的压力的恐惧,而是出于一个曾经战斗过来的精神战士的警觉与自责。最先,他是打算通过审核,在社会上清除一批淫猥与无聊的读物的;至今才知道,在那份关于审核标准的草案中,留有不少可以纳入专制思想的空洞地带。譬如规定小说必须“合于我国之国情”,“国情”者,可否就是总长的所谓“中国社会之精神”?说借小说“补助道德之不逮”,“道德”者,又是否系总长的所谓“孝悌贞节”一类“美德”?……他决定放慢脚步,拖延审核的时间。
但是,为了适应政治的需要,于文艺和教育一窍不通的总长以及经理干事之流,却不容许他这样做。他们提出尽快编译“妇孺皆知”的小说“以期普及”,简直是推着他的脊背走。在第十二次会议上,次长袁希涛对从前的议案多所指责,无视大家的意见而中途退场。长官以及奴才的这种气焰,是可忍孰不可忍?周树人终以部务太繁,不能兼顾为由,禀请辞职。
在第十三次会议上,小说股主任的名字果然改变了。
稍有成效的,还是那些相对带点独立性的工作。从1913年起,社会教育司司长夏曾佑兼管京师图书馆。实际上,这位酒徒只是挂了个名字,真正的管理工作却是落在第一科的周树人和沈彭年的头上。改组,迁移,扩建,从选择馆址到计划预算,大小事务都得亲自过问,有时候简直被弄得昏昏糊糊的。为了筹建历史博物馆,他也耗费了不少心力。当初视察国子监和学宫,见到被剜为臼的古铜器,自己心里也曾有着被剜的痛苦。1913年,为筹备将于次年在莱比锡举办的以展出墨迹、书籍为主的“万国博览会”,德国派了会员米和伯博士来华,并在北京设立“筹办处”。由于中国在楮墨拓印方面历史悠久,所以被列为首位展出。这时,米和伯同教育部取得联系,要求向历史博物馆借取展品。周树人将十三种藏品送到部里,因为珍贵,当晚回寓所拿了两张毡子,就睡在藏品旁边,这样守护着直到天亮……
这位面向西方的爱国者,是如此热爱自己的国宝。他不止一次把自己买到的文物,如瓦当,如大镜,赠送给历史博物馆,作为小小的象征性的纪念。
周树人还参加了两个展览会的筹备工作,一个是儿童艺术展览会,一个是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展览会。向世界展示纯净的灵魂和茁长的智慧,展示民族未来的希望,这是很有意义的。在展出前后,周树人都很忙乱,连星期天也得不到休息。
他是重视儿童教育的,这种重视,多少包含着对于成年一代的失望吧?他重视儿童心理的研究,重视儿童读物的收集与流布。在充满压抑的空气中间,他尽力为作人翻译的《童话略论》找出路,自己也动手翻译了《儿童好奇心》、《儿童观念界之研究》等论文,还那么有兴致帮助作人收集儿歌。最令他反感的,是冒充儿童创作的赝品。他不容许大人们向孩子装正经,扮鬼脸。孩子应当有孩子的世界。
许寿裳为长子许世瑛挑选的启蒙老师正是周树人。在开蒙的上午,他给那小孩工工整整地写了两个大字:“天”、“人”。这是两个多么简单又多么复杂的字眼呵!“天”在上面,“人”在下面,它们就这样长期对立着,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
其实,何止孩子难于索解此中的奥义呢?即使曾经沧海,在“天”与“人”之间,也难免要感到困惑与悲哀。
进京以来,所见官场的怪事不少:学校的会计员可以升做教育总长;教育总长可以化为内务部长;司法官、海军总长,可以兼做教育总长。而且,总长们就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甚至几天就能换一次,几年间也在一打以上了,这群长官大抵是做“当局”的,升降浮沉,都有一定的背景。底下的小爬虫,其纷纷扰扰地争官做,便挤轧得更加厉害了。为了赢得主子的赏识,他们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出来。
袁世凯要做皇帝了,先使爪牙在政府各部门活动,其中也暗暗通知了教育总长,让他上一份呈文,在自己的名字前头写一个“臣”字,这样便是表示拥护了。总长立刻照办,但是用什么为题呢?挖空心思,结果作了一篇呈大总统文,请提倡小学教育。呈文在报纸上发表了,有些教育界的热心家却忽略了那个重要的字眼,读后反而高兴得不行,互相告语道:“现在要振兴小学教育了!”
险恶的环境真使人逆料不得,防不胜防。就说夏司长夏曾佑,本已绝望于政治,知道中国的一切事情是万不可办的,整天大喝其酒,敷衍度日,怎知道这位曾同严复一起办报,先后鼓吹过“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风云人物,竟是孔教会的发起人!孔子生日,总长汪大燮令部员前往国子监跪拜,据说还是他出的主意,何等的阴鸷可畏!
袁世凯是很少召集教育部同人讲话的。在总统府,他那冗长的训词都说了些什么?无非重复他从前在任北洋军阀期间,曾经编辑过多少种教科书之类的“史话”。对于目前民国新教育的宗旨和方针,简直毫无认识。装腔作势,空洞无物,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显示个人的政绩与才能。所谓大人物大抵如此……
这就是所谓环境了。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中,难道真的可以做事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