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40岁的男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有掌握了方外有圆、圆外有方的“方圆”处世之道,才能游刃有余,无往而不胜。
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包括自己的物品、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处事方式等。否则,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进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
一般情况下,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有可能讨厌;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也许接受不了。所以,不能把我们自己的喜恶强加于别人,如果非要他人和我们一样,就变成了强人所难。别人骂你,你心中必定不快,所以你就不要随便骂人;你不愿被人欺骗,那你最好不要去欺骗别人;你最讨厌别人在背后对你指手画脚,那你就不要在背后去非议别人、对别人说长道短。这就是“己不欲,不施人”。
人们习惯于从自身的角色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理解和看待别人,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式思维。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都无法解释。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却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他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你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以上这个看似简单的事例,实际上蕴藏着并不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所以,我们要明白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并要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一个人做酒店里的侍应生,总觉得来吃饭的人对他百般挑剔,真是难伺候;可他作为普通人去饭店里吃饭,则会以顾客的身份嫌侍应生不够尽职尽责。这正是只从自己立场考虑问题的结果。人与人之间少不了谅解,谅解是理解的一个方面,也是一种宽容。我们都有被“冒犯”、“误解”的时候,如果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疙瘩”;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谅解。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谅解的。谅解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理解。说白了,就是你处在人家的立场上看问题,这时你会发现此时与你的想法会有很大出入,从而理解他人的想法。一件事你觉得很好,但别人却不一定认为它好。
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人们习惯于把交往中的矛盾归罪于对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自然难以达成相互理解,因为人们习惯于“己所不欲,却施于人”。富勒说过:“向别人扔污物的人,把自己弄得最脏。”换位思考,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是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怀,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角色互换也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
人际交往中的角色互换,可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这样可以通情达理地谅解对方的行为和态度。只有意识到别人的难处,才能很好地理解别人,改善交往效果。第二个方面,就是以对待客体是我的态度来对待他人。当你对别人做出某种行为或表示某种态度时,应当首先考虑到可能给对方心理上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会给对方造成痛苦,就要考虑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角色互换中可以使你体验到对方在此情景下的感受,防止出现伤害对方感情的举动。
与人交往要具有心胸宽广、忍耐性强的心理品质。有些人气量狭小、心存报复或开恶意玩笑捉弄他人,散布谎言中伤他人,其结果是既害他人,也使自己陷入孤立。所以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应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应身先士卒、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在日常交往中以礼待人、遵守诺言,若与他人产生矛盾,要首先检讨自己,多为对方着想。对他人要谦逊有礼,理解他人,体谅他人,做到“有理也让人”。这样你就可以团结更多的人,建立良性的人际关系,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几千年来,人类在对待人际关系中始终都遵循这样一条定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如何对待别人,你种的是善因还是恶因,你强加于人的是自己的喜或恶,最后都会报应在你的身上。你可以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别人的头上,可不久你会发现,你自己也被别人强加了他们的喜好,尽管你觉得这很难受,可你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只要学会“角色互换”,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己所不欲,却施于人”的问题。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对待别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