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97200000044

第44章 后记

改写完了《子午谷》最后几个字时,拉萨的天气已经进入深秋了,揉了揉发胀的双眼,看着困扰了我几年的书稿终于完成,不禁长出了一口气。有生之年干完了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是马上离开这个世界也不会有什么遗憾了。

走出暂居的小屋迎着日光城灼人的阳光,抬头看了一眼仿佛伸手可及的朵朵白云,在雄伟的布达拉宫金顶上轻轻飘过,身心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布达拉宫这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建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金碧辉煌充满了无法探知的神秘。站在山脚下顿时感到自己十分渺小,渺小的就像汪洋大海中的一条船,在浩瀚无垠的海面随波逐流。感觉到自己渺小的同时,又感到了先民们的伟大,是他们用自己精湛的技艺,为后人留下了这座精神丰碑,供人们日日朝拜也迎接着八方来客。也让我这个凡夫俗子从他的雄伟大气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某种价值,也寻找到了创作的灵感。

这些年看到自己的熟人和朋友,被突发意外或疾病夺去了生命时,越发感知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如果不能给别人留下点什么,假如猝死又拿什么来让他们怀念自己,让人们拿什么来记住自己。想到了这些,觉得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力和困难,自己都应该完整地干完一件事情,只有这样才不至于愧对自己,也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充实起来。这也可能与我年轻时记下的格言有关:干完一件事,读透一本书。多年来,我一直遵循着这句话来做事情,并用自己的方式品读着社会这部大书。

书稿终于要付印出版了,半点也高兴不起来,感到极度的诚惶诚恐。生怕粗浅的文字功底和东拼西凑的故事情节,不能登大雅之堂也难入法家之眼。尤其是采用了真实的地名为写作背景,心理负担和压力就更大,如在写作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招来一片骂声,而且还是来自家乡的骂声。对家乡的风俗民情了解得不多,一些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地名只是创作的需要,并不是哪个地方真的发生过那样的事情。书中所写每个地方的场景都是真实的,也比书中所写要美许多,因水平所限实在无法超越自然的美景。我只是个文学爱好者,并不是吃“写作”饭的专业作家,也是个徘徊在艺术殿堂外的“文学边缘人”,挨骂肯定是在所难免的。

我把自己定格为“文学边缘人”一点也不假,虽然十分喜欢文学,从当年的文学青年到现在的“老”文学爱好者,始终无法接近文学,也没有发表过什么作品,更没有多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样,徘徊在文学艺术的大门外。而不甘从此放弃文学的我,仍然在默默地承受着各种压力,锲而不舍地追逐着心中的梦想,一直游走在梦想与现实的边缘之间。

早在多年前,就想为自己的家乡写点东西,想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更多的人,也让大家都能知道汉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更有美不胜收的自然山水,也有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汉中人,热切地期盼着各地的汉族人,能够回到自己民族的老家观光旅游。在我的同事和朋友圈内,他们也从我的口中知道了汉中更多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无论在聚会还是闲谈中,我都不放过向别人介绍自己家乡的机会,只要大家都记住了汉中或是认识了汉中,也算是对生我养我的土地一种回报。

这些年一直在外奔波忙于生计,加之所构思的选题庞大,水平有限平日也较疏懒,读的书很少底气不足。特别是工作生活在世界屋脊的拉萨,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环境变得就更加懒散了。并不是生活在这儿的人们不爱学习,而是多读一会儿书就感到头昏脑涨,缺氧也导致记忆力严重下降,读过东西也所记不多,就连写东西时一些常用的词和句子也是记不起来,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加上工作繁忙更是抽不出时间来读书学习和写作。一位从事书法写作的朋友说,他每写一副书法作品累得就要虚脱一般,更无法想象长篇小说创作的艰难,这其中的辛劳只有自己知道了。

拉萨人的生活节奏较内地要慢,每天看到街上转经的人流外,就是三三两两的游客们不时驻足“指点江山”在观光,这些游客中多数为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和来西藏探秘的背包客。很难看到匆忙的上班身影,也看不到打工者奔波的脚步。一切都显得那么从容不迫,一切都显得是那么的祥和平静,大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般的超脱。到了周末邀三五好友或带上家人,找一树林自带吃食过起了“林卡”,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喝酒边唱歌,倒也显得悠闲自在其乐融融。拉萨人的休闲也派生出了许多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度假村、茶园、酒吧和各种特色的饭庄比比皆是,没到周末都已爆满,还有经常吃饭排队的现象发生。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拉萨也进入到了快车道的发展中,各种酒店宾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多了起来,仍然是宾客如云生意兴隆。

看着别人那样肆意打发着时光,真恨那些流失的光阴不属于自己。作为记者收入本就不高,尤其在物价高昂的拉萨,如果一天不努力工作就要面临饿肚子的危险。2002年的秋天,由于工作劳累和思想压力过大,在自己刚过完生日的第二天就生了一场病,向单位请了三个月的病假想缓解一下过度疲惫的身心。借着这“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机会,开始构思酝酿这部书的大纲。经过近一个月的痛苦折磨和回忆,一些渐已淡忘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远去的人和事又像放电影似的在眼前闪现,凭着灵感连忙将大纲写了出来,也算是对古道的一个交待。就在准备正式创作时,生存的危机再次迫使我合上稿纸,不得不四处奔忙。

这年的秋天,我的爱女也有半岁了,为了减轻对女儿的想念,想以这部书的写作来迎接女儿的成长,可惜只列了个大纲再次放下,使我感到对不起女儿更对不起子午道上的人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书是专写给女儿的,也是我给她的礼物。

她出生在四川生活在重庆,让她不要忘记自己的祖籍是在陕西南部的子午古道上。

因为种种原因,她在内地出生时我没能回去,直到她三岁时才见第一面。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个称职的父亲和丈夫,没有亲眼看到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和尽到义务及责任。这件事也成了我一块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也给我以后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这几年里,我几次去看望过女儿,也带她回过陕西老家。面对我这个突然出现的父亲,女儿显得有些生疏。我也清楚地知道,要想让女儿接受我这个陌生的父亲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我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份迟来的亲情,尽量地满足着她的各种要求,生怕自己的不小心又使她疏远了我。渐渐的,女儿也和我有了一些感情,我也感到更离不开女儿了,远在他乡没有女儿在身边,我的生活就像处在一个没有阳光的日子里。想她了只能从照片上看她可爱的模样,和从电话里听她给我背诗唱歌,来慰藉一下自己痛苦的心灵。我的生命已经和女儿融为了一体,今天的苟活就是为了女儿更好地成长,将我的生命意义延续下去。

我一边要忍受思念女儿的痛苦,又要忙于工作应付生活,还要经受个人情感上的裂变惨痛。为了不让这些俗事将自己击垮,也为给女儿留下一笔精神财富,我忍受着工作的压力和劳累,从席枕间翻找出了《子午谷》书稿的大纲,拒绝了一切社交活动开始了书稿的创作。好在工作不是坐班制,大部分的时间由自己安排,只是每月完成任务就行,这为我的写作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只好边干工作边写作。当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去时,情感的波动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无法摆脱创作中所遇到的难题,也走不出个人狭小的创作空间和误区,不能站在局外来审视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使我再次陷入了极度的痛苦与迷惘中几乎不能自拔。

制作纪录片和写小说虽然都属于艺术创作,但又各不相同。当在做节目时脑子里想的却是小说创作,写小说时又受到了电视节目的影响,时常弄得自己既不会做节目也不会写小说。而思维也在不断跳跃,经常还会出现短路的现象,为此也引来了领导的多次批评,便不断问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这两种工作,两个角色为什么老是转换不过来?

在拉萨的几年里,我一直暂住在布达拉宫右侧自治区广播电影电视局的一所平房里,离布宫的围墙只有二十米远,每天早晨围墙外的转经道上就会传来转经人群的诵经声,和布宫金顶上偶尔传来的长号声,加上每逢藏历初一和十五从转经道上飘来的桑烟,使人感到像置身在虚无缥缈的另一个世界。

房子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产物,传统的土木结构。土坯墙和破旧的门窗以及铁皮房顶,无一不记载着这所房子的陈旧,简易的院墙是用木板做成,院子里的水泥地面早已破损,露出了泥土的真实面目,从外面乍一看十分的破烂,与整个广电大院的建筑极不协调。为了掩饰房子的丑陋,每年的春天就在院内种上旱地莲、牡丹和各种小花,还有盆栽的葡萄和观赏桃树,想为这破败的小院增加点生机。

到了初秋季节,院子里的各种花草竞相开放,长藤的旱地莲就爬满了四周的围墙和门窗边,连院子内走路的通道也被挤满,引来了大批的蜜蜂前来采蜜,成天“嗡嗡”的就像置身于花海蜂场一般,也引得朋友和同事经常过来赏花。我在院子的中间撑起了一把遮阳伞,下班后泡一壶清茶端一把藤椅,和同事一边赏花品茶一边畅谈文化艺术和工作,一边抬头看着布达拉宫的侧影和金顶,猜测着金顶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渐渐的,我也开始喜欢上了这个小院,并开玩笑地命名为“木篱斋”,也把这个陪了我好几个春秋的房子当成了自己在拉萨的家,无论在外应酬再晚还是出差时间再长,都想急于回到这个家来。只有看着自己亲手栽种的花草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我那颗漂泊的心才会感到踏实,时常被苦闷忧郁包围的心情才会舒畅一些。

每年的十一月份,院子里的花草也无法抗衡自然规律,在高原严寒的摧残下纷纷凋零,整个院子里顿时显得十分萧条颓败,人的心情也像跌入到了荒漠中样荒凉。等把那些枯枝败叶全都清理出去后,院子里的地面木篱和斑驳脱离的墙壁,又恢复到了原来的模样,显得比以前更加空旷。

记得有一年春节回内地休假,离开两个月后刚一踏上拉萨的土地,猛然感到有种无法言说的荒凉袭上了心头。内地已是油菜花开春光明媚的季节,而青藏高原的大地还没有从冬眠中苏醒过来,似乎没有半点春到高原的感觉。此时藏历年刚过不久,难怪和内地有着不同的季节景致,西藏的气候是以藏历为准的。我刚走进木篱小院,一种无法适应的陌生感油然而生,感觉到自己只是这个城市的一个过客,这里根本不是自己的家。虽然在这块土地上打拚了多年,但自己仍然无法副入到这个城市中,无论自己怎样努力适应,总感到这里是别人的城市。早在刚走出位于布达拉宫左侧的民航局时,这种感觉就越来越强烈,我拖着皮箱走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看着曾经熟悉的一切,突然感到是那么的陌生和遥远,穿过广场我几乎走了近二十分钟。

打开木篱小院的铁皮门,久久地站在院内没有勇气走进房门一步,心里也在一遍遍地叩问自己;这里是我的家吗?我的家到底在哪里?是陕西还是四川和重庆?

因四川和重庆只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驿站,而老家是否还会欢迎我这个天涯游子,家对一个长年漂泊在外的人来说将意味着什么。当年就是看不惯老家的许多事情才远走他乡的,难道还要重新回到原来的起点上吗?

直到同事们听到我回来的消息过来看望时,我才从这种巨大的悲哀中解脱出来。同时,心里急切地盼望着拉萨的春天快些到来,好播下了花草的种子,希望满院的花草能改变一下自己的心情。哪怕是一丁点绿色也好,也不至于空旷的让人心寒。

到了花种刚钻出地面时,我就开始关注它们的生长,像侍弄一件艺术品样给它们浇水除草,盼望着它们尽快长大开花。可一旦开花后,我的注意力就从它们生长的过程中转移到了鲜艳的花朵上,虽然季节的变暖花草生长的更快,那种企盼它们快点长大的心情已没了以前那么强烈,只是感到心情与以前有些不一样罢了。

秋天到了又是一个春华秋实的季节,置身于花丛中的我心情自然也就好了,一些渐已远去的想法和创作的冲动再次缠绕的我寝食难安,接着就是痛苦不堪的失眠。高原缺氧睡眠十分重要,如果休息不好就会感到浑身乏力精神萎靡不振,什么工作也无法进行,更别说去进行文学创作了。

有时候真想放弃自己追求了多年的文学梦,轻轻松松地过上另外一种生活,总觉得这是一条看不到任何希望的道路。一想到这些年付出的辛苦和经受的精神折磨时,真不忍心放弃,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还不如在当年就娶妻生子,也许现在也是妻儿绕膝,也用不着这些年背井离乡在外打拚了。一有这样的念头,内心就有一种负罪感,虽然没了年轻时的幼稚冲动,却有了对社会人生更深的理解。固执地认为,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应该坚持走下去,成功与否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追逐梦想的过程,就像我不喜欢坐飞机而更愿意乘坐火车一样。因为前者没有过程只有结果,就像两个没谈过恋爱的人突然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没经历过甜蜜爱情的过程。而坐火车不但能欣赏到沿途的风景,又能从容地到达目的地,这也是我的性格所致吧。

创作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要有良好的心情和环境,特别是从事的工作就是艺术创作,身心长期处于创作的过程中得不到缓解和充实,那种创作的激情很难迸发出来,尤其是从事电视创作的过程,更是容易导致人的身心疲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自己调节心情和捕捉创作灵感,哪怕是有一点灵感和冲动,就强迫自己坐下来把所想所悟写下来,再粗劣的文字记录也胜过天才的记忆。就这样,去年夏天我用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将以前几易其稿的零星文字再次整合到了一起,无论怎样努力始终不能让自己满意。

就在我再次感到失望准备再压在席枕时,一次在西安出差采访时,《西安晚报》的朋友靳勇(金石)先生却将《三秦出版社》的编辑李郁先生介绍了给我,并将书稿拿给他翻阅。李郁先生利用我们吃饭的机会翻看了一阵后,对小说的题材很感兴趣,觉得小说的细节不够丰满。在此之前,我省著名作家方英文老师,和《华商报》的余静女士也给我指出了相同的不足。经过再次修改,今年的七月我将书稿发给了李郁先生,让他看看是否能达到出版的水平。

李郁先生在最短的时间看完了书稿,再次给我提出了极为中肯的意见,建议我把主人公的命运结局重新安排,故事情节设计的更为曲折动人一些。看着李郁先生写下数千字的修改意见,我的思路猛然间被打开了,以前困扰我的难题也迎刃而解,像拨云见日般的走出了困境。找到了困惑我的原因后,就像医生诊断出了病人的病因,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随后,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再次查阅了西乡县和周边各县的文史资料,以及汉中各县的民俗风情,准备改写成一部展现家乡风情文化的书。

经过两个月时间的修改和打磨,无论从书稿的内容和情节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动和充实,也才有了现在这个不成样子的东西。至于所说的“市场文学”作品,不管是否做到了这一步,也只有等待读者诸君来评判了。这种说法是否妥当,只有期待评论家的批评指正。

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认为,文学创作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调整,毕竟“文合时而作”,不能再以个人的意愿一厢情愿来写作,如果脱离了市场也就没了读者。写作虽然是一种个人行为,但写出的东西是给大家看的,心里有了读者才能有市场,只有经受了市场的检验才是一部好作品。这和当下任何产品一样,质量是通向市场的惟一通行证。当然,这部书还很不成功,尤其在写作技巧上和整体结构的驾驭把握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离通向市场还有很大的距离,希望朋友多加指正才能逐渐完善。

每一部书的出版都离不开朋友们的支持,《子午谷》的出版同样凝结着无数人的汗水,在这里再次感谢《陕西日报》的方英文老师,《西安晚报》的刘小荣和靳勇先生,《华商报》的余静小姐和王锋先生,还有原《三秦都市报》的范超先生,以及《各界导报》的韩星海先生和好友牟信兵博士。特别要感谢的是本书的责任编辑李郁先生,是他呕心沥血的辛勤劳动,才使这部书与读者见面。

正是有了众多朋友和老师的帮助,也使我有了勇气面对读者和家乡的父老,如果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骂上几句也无防。既是骂的再难听,让我这个长年漂泊在外的人听来,也是非常动听的乡音呀。当然,我会心平气和地虚心接受批评的,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和不足,那种浅薄和不足才能日渐减少。如果让我从各位的骂声中获益,也算对得起各位的骂声了。

原本不打算写《序》和《后记》,认为那都是大家们记录自己创作心得,和畅谈创作时心路历程之举。自己这样一个无名之辈能出本书已是万分荣幸了,没有必要去附庸风雅。据我所知书序一般都是请名人大家书写,这样才显得有份量,也能给书带来一些间接效应,这也是令那些名人大家们最头痛的事情。为了不给别人添麻烦,也没有更多的钱去请人题跋写序,应编辑的建议只好赶鸭子上架,自己动手写了这两篇不成样的东西,权当本书的《序》和《后记》吧。

请读者诸君切勿见笑,我本是“文学边缘人”也就无所谓了。

2007年12月11日于拉萨

同类推荐
  •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经典故事集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经典故事集

    在欧洲,每个家庭必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而在其全集中,戏剧占了绝大部分,可以说莎士比亚更多是以其戏剧而闻名的。本书包含的十六篇故事是由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而来的,包括《仲夏夜之梦》、《李尔王》、《第十二夜》、《哈姆雷特》、《冬天的故事》等。其虽然是故事的形式,读来却丝毫不比戏剧逊色,而且更多了一些平易近人的味道。
  • 我愿意悲伤地坐在你身边

    我愿意悲伤地坐在你身边

    《我愿意悲伤地坐在你身边》是90后新锐作家齐鸣宇的短篇小说集,由9篇小说组成。《单向街》刻画青春的纯粹性与幻灭感,《摇滚之夏》表达出青春的激情与疼痛,《我愿意悲伤地坐在你身边》则描写了爱情微妙的纯洁性与不确定性,以及风格独特、气质鲜明的《高等数学》、《师大操场》、《光头党》、《汴京大学堂》等。在这个青年男女朦胧真切的情感世界中,那些带有镜头感的文字描写和曲折的情节进展,常常让人读后唏嘘,也让人进而对青春的希望和疼痛有所感怀。作为上海市作家协会90后团队内公认文字最好的男作者,齐鸣宇与三三、李琬愔并称为“文字三套车”,在他流畅有趣的文字节奏中,我们看到一个年轻作家的冷静与思考。
  • 别样的江湖

    别样的江湖

    本书的主人公叫肖开元,他毕业于上海名校,职业是咨询顾问,高薪白领。他被2006-2007年疯狂的股市冲昏了头脑,对金钱过度的追求,最后误入赌海,负债百万。但肖开元没有沉沦,顽强地振作了起来,重入职场。他遇到了不错的上司,让人啼笑皆非的下属,还有“作女”客户。当貌似一切顺遂的时候,肖开元忽然发现,他早已踏入了一个“江湖”……虽是个职场故事,但也讲了男人的磨难与成长,讲良知,讲爱情,讲亲情,讲友情。其实,连作者孔二狗也不清楚,这究竟是最精彩的商战故事,还是最凄美的爱情小说……
  • 逍遥行之逍遥宫主

    逍遥行之逍遥宫主

    身中寒毒的女主角查探母亲被杀之谜,了解到当年母亲的门派是被人陷害而遭围杀,在为母亲洗脱冤名的过程中,同父异母的兄长、瑞王世子以及魔教少主等一系列人物逐渐出场。随着年轻一代人故事的发展,将前两代祖先的恩怨情仇,剥丝抽茧一样慢慢展现出来。三代人的故事穿插交织在一起,恩怨情仇扑朔迷离,涉及了四个国家、多个民族的局面,更卷入国与国三个朝代相互之间的内部外部复杂的斗争和制衡。江湖和庙堂结合在一起,情节曲折,故事跌宕起伏。宏大的架构,集悬疑诡计阴谋武侠言情于一体,众多极富个性的人物和细腻新颖的文笔,让人热血沸腾,欲罢不能……
  • 金城二先生

    金城二先生

    9月1日,企业中学和社会中学同时开课。市建一中初二(四)班的同学们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点名。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叫过去了,应答之声或急或缓,或浊或清……
热门推荐
  • 寻仙

    寻仙

    肉身凡胎,遭遇飞来横祸出师门;修仙脱俗,立足仙派平庸试资质;重重凶险,他将如何应对,美女如云,他会如何选择。苍茫大地上,他将要如何立足。
  • 邪恶计划:过招美男团

    邪恶计划:过招美男团

    他说:女人是这世界上最麻烦的生物。她说:前面的那个男人在放屁。校园轻松斗,斗智斗勇斗美男。神秘学生会,美男成灾,她悄悄的来,悄悄的走,挥一挥匕首,不留一个活口……
  • 三堂戏

    三堂戏

    时世是非事,人言最轻微。天地不良善,何人立慈悲
  • 会听是金  会说是银

    会听是金 会说是银

    本书以“会听是金,会说是银”为线索,阐述了人们在沟通交流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关于有效地听与说等方面的技巧与方法。
  • 醉入仙途

    醉入仙途

    望着苍茫的天地,他嘴角轻扬,十多年幽冥鬼域都过来了,还会被这点挫折所困,他曾为鬼雄,如今重获血肉之躯自当纵横于天下,管他赤地千里,还是芳草连天……
  • 两个人,两个世界

    两个人,两个世界

    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死个异时空:人界、血界、神界、鬼界!影佐是血界的吸血鬼!但是他从不喝人血!而是高贵的血族的血!来看奇葩人类和冷酷血族的较量吧!
  • 我为舒淇上王者

    我为舒淇上王者

    一个ID,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人,一场空?一个高三学生本来以学业为重因为一的一句话辍业独自跑到上海变成英雄联盟职业玩家,
  • 我不是反派

    我不是反派

    一张问卷引发的惨案——元气少女为何癫狂爆发,快穿系统为何卖萌诱拐,界面任务为何丧心病狂,校园纯情少女为何频频失神,连环替罪案究竟是何人所为,少女的心时时停跳,到底是人是鬼?数名男女黑化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这一切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沦丧,欢迎收看今晚的焦点访谈《我不是反派》,让我们走进中二少女的内心世界...........(本文涉及到校园文、总裁文、仙侠文、种田文、宅斗文、宫斗文、穿越文、重生文……精彩多多,不容错过!)
  • 无名记杂

    无名记杂

    爱情,生活,两者之间既排斥又不可缺少对方。生活久了必然会少了爱情的浪漫唯美,完美爱情必然失去生活中的一些现实。但是,没有爱情的不叫生活,没有生活的就不叫爱情……书本里每一章都是不一样的故事,有短篇有长篇。你,能参悟出什么?
  •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是作者近二十年来所撰写的有关中国古典文艺学与美学方面的研究文章的汇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生要是关于中国古典文艺思想的研究文章,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全书以现代阐释与历史还原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命题或理论形态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作了深入剖析,并对20世纪以来有关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些重要研究作了学术史清理。批判性地把握中国古典文艺美学问题的起源语境和演变历史的谱系学,注重其理论精髓、文化基质和精神原型的敞现及其现代意义的发掘,是作者的重要学术追求,也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所汇集的研究义章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