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95800000002

第2章 母亲河的滋养

纵观世界发展史,四大文明古国都是依水而生: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文化中诞生了古巴比伦;恒河的衰败诉说着今日的印度;尼罗河的流淌记录着埃及曾经的辉煌;而黄河的川流不息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磅礴胸怀。由此可见水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我们也因此把这些孕育出生命和文化的河流亲切地称之为母亲河。

第一节 印度的圣河

在古老的印度文化中,恒河不仅仅是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在印度人心中它是圣洁的甘露,滋润着流经过的这片沃土;它又晶莹剔透得如同乳汁一般,哺育了生生不息的印度人,因而被尊称为母亲河。

一、大自然中的恒河

恒河发源于印度一侧喜马拉雅山脉南部,有两个较大的源头,即阿勒格嫩达河和帕吉勒提河。这两条河的上游水流湍急而汹涌,奔腾于喜马拉雅山间,地势由海拔3150米骤然降至海拔300米。两河在代沃布勒亚格附近汇合后被称为恒河。恒河穿过西瓦利山脉后,在古城哈德瓦附近进入平原,与另一条著名大河朱木拿河结伴并排而行1400千米,流至阿拉哈巴德时合流,恒河的地势再一次降至海拔120米。汇集了多条支流后,恒河最后气势磅礴地流向印度的宗教圣地瓦腊纳西。当恒河进入孟加拉国境内后,则被当地人称为帕德玛河,分成数条支流,这些支流最终又汇合成了布拉马普特拉河,形成“丫”字形,最后注入孟加拉湾。在孟加拉湾处,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后,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

恒河有五条源流——帕吉勒提河、阿勒格嫩达河、曼达基尼河、道里根加河与品达尔河——全发源于印度北方邦的北部山区。其中两条主要源流为阿勒格嫩达河与帕吉勒提河,前者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楠达德维山以北约48千米处,后者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根戈德里冰川脚下冰洞,冰洞海拔约3050米。根戈德里本身是印度教徒的一个朝觐圣地。然而,根戈德里东南约21千米处的高穆克被认为是恒河的真正源头。一般认为,恒河主流是阿勒格嫩达河与帕吉勒提河在代沃布勒亚格汇合后形成的。

来自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泥沙沉积物,延伸到海中构成的三角洲,面积约6万平方千米,由反复交错的黏土、沙子和泥灰构成,并有一层层循环重叠的泥炭、褐煤和曾为森林覆盖的林地。就整个在恒河三角洲而言,每个部分都有所不同,在南部表面,有大量泥沙在近期迅速沉积形成;而在东面临海一侧的三角洲,正由于新地和新岛的形成而迅速改变着;而在西海岸的三角洲,自18世纪以来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

在孟加拉境内的三角洲,河流宽阔而活跃,水量丰沛,并与无数港湾沟通。在每年6~10月的雨季间,这一地区大部洪水泛滥,时常让三角洲上的村庄和住户都成为洪水中的孤岛。在雨季期间,居民点之间的交通只能靠船来通行。在整个三角洲临海一边而言,有一片辽阔的潮汐林和沼泽地。还有一片被称为是孙德尔本斯的森林,这片森林受到印度和孟加拉国的重点保护。

恒河的水量会因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每年的4~6月,喜马拉雅山脉融雪汇入恒河,而7~9月的雨季,带雨的季风形成洪水。恒河上游的降水则与西南季风密切相关,但也与6~10月间从孟加拉湾而来的热带气旋有关。在每年的12月到来年的1月间,三角洲地区会有少量的降雨发生。每年在雨季开始前的3~5月间和雨季结束后的9~10月间,三角洲地区都遭受强气旋风暴的侵袭。其中的一些风暴还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给沿岸居民的家园、庄稼及牲畜造成的毁灭性打击。在1970年11月的一场灾难性的风暴中,就造成至少20万人甚至可能多达50万人死亡的悲剧。

在恒河的历史上,亚穆纳河曾经是森林密布的地区。在16~17世纪,可以在当地猎到野象、水牛、野牛、犀、狮和虎等大量的野生动物。当多数原有的自然植被从整个恒河流域消失后,如今的土地更是被机械化耕种以满足不断增长人口的需要。现在这一地区,除了鹿、野猪和野猫以及狼、胡狼和狐之外,其他的野生动物已经灭绝了。

二、恒河的传说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恒河文明”。恒河这条世界名川,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河”和“印度的母亲”。众多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构成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注入孟加拉湾,流域面积占印度领土1/4,养育着两岸高度密集的人口。恒河流经恒河平原,这恒河两岸一直是印度的政治和经济重心。从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至公元16世纪的莫卧儿帝国为止一系列王朝的摇篮。

恒河流域居住的人民在种族上属于混合人种。在流域的西部和中部,他们原为雅利安人的后裔。后来,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从西面到来,与他们混居在一起。在东部和南部,主要是在孟加拉国地区,藏人、缅甸人和各种山地民族也混合起来。欧洲人来得还要晚些,并没有定居下来或与当地人通婚。在三角洲,加尔各答及其卫星城镇沿胡格利河两岸延伸约80千米,形成印度人口、商业和工业集中的最重要地区之一。

恒河平原在历史上一直是印度的中心地带,是其连续几个文明的摇篮。公元前世纪的阿育王朝的中心为巴特那,在比哈尔横跨恒河两岸。伟大的莫卧尔帝国的中心在恒河流域西缘的德里和阿格拉。坎普尔北面恒河畔的卡瑙季是7世纪中叶包括北印度大部地区的戒日王帝国的中心。在12世纪开始的伊斯兰时期,穆斯林的统治不仅扩展到整个恒河平原,而且扩展到整个孟加拉国。三角洲地区的达卡与穆尔希达巴德是穆斯林政权的中心。

恒河大部分流域处在印度境内,不过巨大的恒河三角洲则主要位于孟加拉国内。恒河总流向是从北-西北至东南。在三角洲,水流一般是南向。就长度而言,恒河算不上世界大河,可她却古今中外闻名。原因就在于,恒河用它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给沿岸人民以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恒河携带而来的肥沃泥土冲积成辽阔的恒河平原和三角洲,两岸勤劳的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劳动生息。寻找文明踪迹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足迹遍布恒河两岸,赞美大河的诗人、歌手们行吟于河畔,久久不肯离去。21世纪的今天,这里仍是印度、孟加拉的精粹所集,尤其是在恒河中上游,这里是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在我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冈底斯山的东南坡地区,有一个名叫玛法木错的幽静淡水湖。这里的湖水来源于高山融化的冰雪,因此清澈见底、平如明镜。相传,“神中之神”湿婆就在冈底斯山修行,所以印度教徒尊它为“神山”。玛法木错湖就是湿婆和他的妻子沐浴的地方,因此印度教徒尊它为“圣湖”,由于恒河水是从这“神山圣湖”中流出的,所以整个恒河都是“圣水”。一直以来,成千上万虔诚的印度教徒长途跋涉,甚至于赤足翻越喜马拉雅山,到中国境内的“神山圣湖”来朝圣,为的就是到“圣湖”中洗澡,祛病消灾,益寿延年。

恒河在宗教上的重要性可能超过世界上的任何一条河流。它从远古就受到崇敬,今天则被印度教徒视为最神圣的河流。虽然被称为圣地的印度教徒朝觐之地遍布印度次大陆,但那些坐落在恒河边上的圣地更具特殊意义。

恒河是印度的圣河,历史悠久,有着浓厚的民俗和文化色彩,即使经过千年的文明洗礼,恒河两岸的人们仍然保持着古老的习俗。许多千古流传的神话,使印度人民对恒河母亲生起无限的怀想,烙下不可磨灭的情结。这一生中至少要在恒河中沐浴一次,让圣河洗净生生世世所有的罪业。

在印度,大多数印度教信徒终生怀有四大乐趣:敬仰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水澡并饮用恒河圣水;结交圣人朋友;居住在瓦拉纳西圣城。印度人视恒河为圣河,将恒河看作是女神的化身,虔诚地敬仰恒河,据说是起源于一个传说故事。古时候,恒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经常泛滥成灾,毁灭良田,残害生灵。有个国王为了洗刷先辈的罪孽,请求女神帮助驯服恒河,为人类造福。湿婆神来到喜马拉雅山下,散开头发,让汹涌的河水从自己头上缓缓流过,灌溉两岸的田野,两岸的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从此,印度教便将恒河奉若神明,敬奉湿婆神和洗圣水澡成为印度教徒的两大宗教活动。

三、涤罪攘祸的晨浴

恒河,在印度人民心目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印度教徒也一直把恒河看作是可以涤罪攘祸的圣河。去恒河洗浴,是印度教徒最向往和最倾心的事情。在印度,最盛大的洗浴应当说是印度教的甘露庙会,每次都有千万的人参加洗浴。但由于甘露庙会是每十二年一次轮流在各个圣地举行,所以遇到一回也是不易。虽然现在的恒河水已经相当混浊,但在信徒心目中它仍然是一条清净的圣河,并且相信在恒河中沐浴净身,可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污浊和罪孽——即便河水再脏,也不及人世肮脏。他们还相信,管理死者“大限”的湿婆大神常在恒河岸边巡视,凡是死后在这里火化的人,都可以免受轮回再生之苦,直接升入天堂。恒河是印度教信徒们天堂的入口,因此在他们一生之中,至少要到恒河沐浴净身一次。就整个恒河而言,不管在上游、中游,还是下游,也不管是在春夏秋冬,一天到晚总是有印度教徒在洗浴。在印度教徒洗浴中,最壮观的还要数瓦腊纳西的恒河晨浴,前往此地朝圣、观光的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这个而来的。瓦腊纳西古城旁的河岸是恒河中最神圣的一段,这里是恒河沿岸最大的圣城,两岸清清的恒河水无声地流过,河岸边则是错落有致、风格各异的神庙,一座紧挨一座,形成陡立的峭壁,造就了河岸壮观的风景。

瓦腊纳昔恒河之岸长达6.7千米,共有64个码头,当地人称其为“卡德”。这些卡德据说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徒捐钱修建的,捐建的越多,积善也就越多。最让人神往的是,花几十个卢比租上一叶扁舟,向恒河中央漂去。在东方欲白之时,淡淡的雾慢慢地散去,一轮火红的太阳喷薄而出,让岸边陡立的建筑披上了金色的衣裳,并在河面泛起一片金光,而在河水洗浴的男女老少却进入了忘我之境。印度无数的教徒,千里迢迢地来到瓦拉纳西,就为了浸身于河中沐浴。他们要在恒河的圣水洗脱去一生所犯下的罪孽与病痛,让自己的灵魂得到纯洁而升天。

每天清晨,人们都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印度教徒来到恒河边。他们中有本地人,也有外乡人,但都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恒河,痛痛快快地来个圣河之浴,以求用圣水冲刷掉自己身上的污浊或罪孽,实现前生超脱凡尘、死后到天国永生的愿望。印度教徒便是这样虔诚地把用恒河水“冲洗身上的过失”看成是莫大的安慰和荣幸。在这些虔诚的教徒中,有的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双手忙碌,尽情搓洗;有的双手合十,面对太阳默祷,安详的脸上金色溢彩,灵魂的净化表露无遗;有的则屏息潜入水中,唯恐这圣水不能把自己的罪孽洗涤干净;而有些自知来日无多的教徒,更是来这里等待死亡;也有的信徒在死后,家人将其遗体运来此处火化,骨灰撒入河里,让灵魂修成正果,从此超生。

与此同时,在印度的历史中,在洪水泛滥时借助重力水渠以利用恒河水灌溉时有所见。2000多年前撰写的经典和神话中已经描述过这样的灌溉。自12世纪以来的穆斯林统治时期,灌溉业高度发达,莫卧尔帝国后来修筑了几条灌溉渠。英国人占领印度之后进一步完善了灌渠系统。较古老的灌溉渠主要在恒河的亚穆纳河地区。上恒河灌溉渠及其分渠长9575千米,始于赫尔德瓦尔。下恒河灌渠及其分渠长8240千米,始于纳拉乌拉。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铁路建设的兴起,大规模水路运输开始衰落。恒河流域中部的安拉阿巴德附近河运微不足道,多为各种类型的农村河船。然而,西孟加拉国和孟加拉国仍然依靠水路运输黄麻、茶、粮食和其他农业及农村产品。1947年,印巴分治对水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际上中断了从前经由内陆水路从阿萨姆运到加尔各答的茶和黄麻的大宗贸易。恒河的水力发电蕴藏量约为1300万千瓦,其中约2/5在印度境内,其余在尼泊尔。

对于居住在恒河两岸的3亿5千万人口而言,恒河意味着生命之源。恒河水滋养着他们的生活,沐浴着他们的身躯,载着他们来来往往,还深深地渗透到他们的宗教信仰中。

第二节 两河流域的美丽传说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因为它是一片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冲积平原。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是古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举世闻名的两河流域文明在此孕育而生。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与亚述文明组成了两河流域文明,而其中的巴比伦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所谓的两河流域就是底格里斯河流域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统称,两河流域在今天依然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

一、古代城市文明的肇始地——底格里斯河

底格里斯河是西亚地区水量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土耳其境内安纳托利亚高原东南部的东托罗斯山南麓,往东南,流经土耳其东南部城市迪亚巴克尔后,在土耳其和叙利亚之间形成了约32千米界河,然后进入伊拉克境内。进入伊拉克境内后,底格里斯河基本沿扎格罗斯山脉西南侧山麓流动。首先穿越伊拉克北部重要油田基尔库克油田,并流经本区重要石油化工中心摩苏尔。此后,来自山地的大扎卜河、小扎卜河、迪亚拉河等支流沿左岸汇入底格里斯河,汇流之后直抵首都巴格达。自巴格达以下,底格里斯河两岸湖泊成群,沼泽密布,并在古尔奈与幼发拉底河汇合成为阿拉伯河,最后在法奥附近注入波斯湾。

底格里斯河自河源至古尔奈,河长1950千米,流域面积37.5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近400亿立方米,其河水主要靠高山融雪和上游春雨补给,每年3月涨水,5月水位达到最高。底格里斯河是沿山麓流动,沿途支流流程短、汇水快,所以常使河水暴涨,洪水泛滥,在沿岸形成了广阔肥沃的冲积平原,是伊拉克重要的农业灌溉区。沿河建有各种水利工程,其中以巴格达西北部的巴迪塔塔水库最为著名。

在土耳其境内,底格里斯河是一条典型的山间河流,它河谷狭窄,流速快,河槽深,沿途多峡谷与险滩。在进入伊拉克后,底格里斯河穿行于托罗斯及库尔德山脉伸出的余脉之间,并开始曲折蜿蜒的流淌。当到了提克里特村的西北160千米处时,底格里斯河便流入一片宽阔、起伏和缓的波状平原,此时它缓缓地降到海平面高度。当底格里斯河流到库特和阿马拉时,地面非常平坦,河流曲折较少,但有辫状汊流,河水分散到岸外沼泽地,或在河槽中各部分漫流。从巴格达到库尔纳一段,两岸有大片沼泽,由汊流供水。由于沼泽、灌溉渠、渗漏和蒸发等原因,底格里斯河失去了其水量的80%以上,此后河面收束,流速减慢,弯度加大,河身狭窄,航行困难。

底格里斯河中游在古代是城市文明所在地,公元前2000年前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灌溉系统。阿契美尼德帝国覆灭后,这个富饶的地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政治与商业中心。塞琉西亚与泰西封分别是塞琉古王国的都城安条克的外港和萨珊王朝的首都,而巴格达与萨迈拉都是阿拔斯王朝都城,它们皆位于底格里斯河畔。

现在,底格里斯河的主要治河工程包括建立有效地分水和储水系统,一面防止4~5月间大汛的泛滥,一面蓄洪留作5月以后旱季里分配使用,由于从5月起直到秋末,没有降雨,干热的气温高达49℃。

二、人类最早的发源地——幼发拉底河

幼发拉底河是西亚地区最长的河流,源于土耳其东部安纳托利亚高原的内托罗斯山脉,它的源头称卡拉苏河,自西流至班克以北与木拉特河汇合后,被称为幼发拉底河。此后曲折南流,在比雷吉克以南进入叙利亚,至梅斯克内附近转向东南,沿途接纳了拜利赫河、哈布尔河等支流后,流入伊拉克境内。在到达希特附近流入平原时,幼发拉底河就再无常流支流汇入,在流至欣迪耶附近时则被分为两支,东支为希拉河,西支为欣迪耶河。在两河分流处筑有欣迪耶大坝,控制两河水量,这里形成了伊拉克重要的灌溉农业区。当希拉河与欣迪耶河在塞马沃附近汇合后,继续东南流,并在古尔奈附近与底格里斯河汇合成为阿拉伯河,在法奥附近流入波斯湾。幼发拉底河从河源直到塞马沃,全长2750千米,流域面积67.3平方千米,一路的河水主要是靠高山融雪和山区降雨补给。虽然水量较为充沛,但由于沿途蒸发、渗漏及大量灌溉等原因,导致中下游地区流量骤减。

幼发拉底河的上游段,是由北面的卡拉苏河与东面的穆拉特河这两条主支流开始的。这两条河流的发源地都在亚美尼亚高原上,它们的河谷宽窄交替,深峡迭现,在埃拉泽镇西北约50千米处的地方合流。在高原上汇合而成的幼发拉底河,继续以极大的曲折迂回于土耳其南部的托罗斯山脉高耸的群山之间。

达到1500千米。在幼发拉底河的中游段,汇合了若干干流,其中包括哈布尔河在内。幼发拉底河下游段,源自于叙利亚高原上深邃的山谷。它在伊拉克平原上拓宽,期间流量减少,流速放慢。由于该地区的气候干燥,因此水量因河面和漫滩蒸发以及灌溉而大量损失。在整个河流流经的地方,由于幼发拉底河的年径流和季节径流均无规律,使得控制洪水和建立适当的灌溉设施成为难题,伊拉克境内的情况尤其如此。在几个世纪中,特别是在近代,先后修建了许多堤防、河堤、水库、河坝、堰、渠及其他排水设施。

幼发拉底河是从苏美尔时期到阿拔斯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古老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1000年初期,该河流域分别为南部的巴比伦人,中部的阿拉米人和北部的西台人所据。阿拉米地区后来成为亚述帝国的一部分。幼发拉底河流经叙利亚的一段后来成为罗马与安息之间的界河。

应该说,幼发拉底河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源地。在《圣经》中,幼发拉底河被称为伯拉河。《圣经》最早提到幼发拉底河是在创世纪第二章——它是继比逊河、基训河及底格里斯河之后,第四条从伊甸园流出来的河流。幼发拉底河亦是上帝允诺赐予亚伯拉罕及其后人的土地(迦南)的边界之一。

三、两河流域孕育出的古巴比伦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是由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和亚述文明三部分构成的,其中巴比伦文明以其成就斐然而成为两河流域文明的典范,与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早在公元前50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边繁衍生息,逐渐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后来,阿卡德人在此基础上对它加以继承和改造后,使得这一世界上最古老文字更加完善。这是一种用芦苇秆和动物骨头在软泥上所刻的文字,落笔时力度大速度缓,印痕宽而深;由于在提笔时力量小速度快,印痕窄而浅,好像木楔子一般,因此得名“楔形文字”,古巴比伦人、亚述人和波斯人都曾经把它作为自己的文字,并且苏美尔人还把他们的神话故事《吉尔伽美什》用“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成为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最古老的史诗。

到了公元前的2006年,古巴比伦建立起了真正的王国,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千米处,幼发拉底河右岸,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并在苏美尔人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加绚丽的文明。巴比伦是“神之门”的意思,由于地处交通要冲,这个“神之门”不断扩展,成为两河流域的重镇。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它一直都是西亚最繁华的政治、经济以及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还曾是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在法国巴黎的罗浮宫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和最早的古巴比伦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全文共3500行,它的内容涉及盗窃动产和奴隶,对不动产的占有、继承、转让、租赁、抵押,还涉及了经商、借贷、婚姻、家庭等方面。在当时的年代,古巴比伦就有如此完善的法典,实在令人惊讶,这部法典对于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古巴比伦的城垣雄伟,宫殿中的建筑更是壮丽无比。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城,充分展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城内的主要建筑物是埃萨吉纳大庙和所属的埃特梅兰基塔庙。埃萨吉纳大庙高达91米,基座每边长91.4米,共有7层,每层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砖砌成,塔顶有一座用釉砖建成的供奉着玛克笃克神金像的神庙。据传说,埃萨吉纳大庙就是《圣经》中耶和华变乱人们的语言后,致使人们未能通天的巴别塔。女神门也是城内古建筑的精华之一,它高12米,宽近20米,在门墙上镶嵌着形象生动的各种动物的釉彩图案。

说到古巴比伦的建筑,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和引人注目的人与狮子搏斗的雕像。空中花园,又称为“悬园”,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令人神往的地方之一。在阿拉伯语中,空中花园被称为“悬挂的天堂”,它相传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修建的。在公元前604~562年,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波斯公主塞米拉米斯为妃,而公主却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为了治愈爱妻的思乡病,国王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共7层,高25米。它的基层由石块铺成,每层都由石柱支撑,层层都植有奇花异草,蝴蝶在其间翩翩起舞。另外,在花丛中埋设了很多灌溉用的水渠和水管,花园的高墙上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园中有小溪流淌,溪水缘自于幼发拉底河河水。国王特地建造了这座超豪华的“天堂”献给她作为礼物。果然,当爱妻看到这座好似天堂的花园后,思乡的愁容一扫而光,白皙的脸上顿时露出了欢快的笑容。由于此园如悬空中,因此得名“空中花园”。然而从公元前539年起,巴比伦城先后被波斯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和帕提亚人所占领。到了公元前4世纪末,这座古城逐渐衰落,公元2世纪后则沦为一片废墟。而当年在“女神门”内庆典大道两旁的120尊石狮也早已荡然无存。

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行着,到了公元637年,阿拉伯人战胜波斯人,因此,两河流域自然并入了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在阿拔斯王朝统治两河流域时期,发生了一件大事:阿拉伯帝国将首都从大马士革,迁到底格里斯河河畔的巴格达,从此,巴格达就成为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中心。

在巴格达城中,帝国首领哈里发的皇宫规模浩大,整个皇宫用大理石砌成。宫廷的大院有喷水池,种植着奇花异草,在城门上精雕细刻着花草虫鱼、走兽飞鸟的图案,窗户镶嵌着彩色玻璃,墙上挂着精美的壁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来自帝国各地的达官显贵、皇亲国戚聚集宫中。此间,歌女们载歌载舞,仙乐飘飘,通宵达旦,而在宫廷外围则是另一番繁荣的景象。那里水渠纵横,沃野千里,田禾茂盛。在两河流域沿岸的码头上,时时刻刻都停泊着密密麻麻的商船,河畔城市更是市场繁荣,贸易兴盛。

在这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以巴格达为中心的阿拉伯帝国创造起了了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在麦蒙统治时期,建造了智慧馆,翻译了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阿拉伯数学家还引进印度的十进制数学成果,当它们被传入欧洲后这些数字就是今天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也是在这一时期里出现的,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两河流域的文明传入欧洲时,就加速了欧洲走出神权黑暗统治的进程,点燃了欧洲思想智慧之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建立。

两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过去数千年间一直处于人类世界的中心地带,是世界的心脏。不过这块土地多灾多难,现在的伊拉克依然笼罩在动乱和恐怖主义的阴影之下,而且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千年恩怨纠缠不清。

为了发展旅游业,上世纪七十年代,伊拉克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他们在古巴比伦的遗址上仿建了当年的部分城墙和建筑,并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了很多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一块高达2米左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分是太阳神将权标授予汉穆拉比的情景的精美浮雕,而石碑的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莫拉比法典》全文。此外,伊拉克政府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重建了当年的宁马克神庙和空中花园,修缮一新的古城拥有高数丈的淡蓝色城墙,重现了这座古城昔日的风采。

第三节 尼罗河奇迹

一说到古埃及的文化遗产,首先映入人们脑海的就是尼罗河畔耸立的金字塔,神奇的尼罗河纸草,穿梭于尼罗河上的古船和神秘莫测的木乃伊。它们是古埃及科学技术最高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的积淀。孕育这些古文明的正是尼罗河——古埃及的母亲河。同样令人深感神奇的是,尼罗河既是一条沙漠之河,同时它也是世界第一长河。这又一次让世人见证了水的生命力和慷慨仁慈力。

一、法老名字衍生出的尼罗河

尼罗河位于非洲东北部,它是非洲主河流之父,也是一条国际性的河流。“尼罗河”一词最早出现于2000多年前。关于它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拉丁语“nil”,意思是“不可能”。因为尼罗河中下游地区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但是由于瀑布的阻隔,使得中下游地区的人们认为要了解河源是不可能的,故名尼罗河。二是认为“尼罗河”一词是由古埃及法老尼罗斯(nilus)的名字演化来的。

尼罗河发源于赤道南部东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干流流经布隆迪、卢旺达、坦桑尼亚、乌干达、苏丹和埃及等国,最后注入地中海。干流自卡盖拉河源头至入海口,全长6670千米,是世界最长的河流。它的支流还流经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厄立特里亚等国的部分地区,其流域的总面积约287万平方千米,占非洲大陆面积的九分之一以上。

尼罗河有两个源头,一个是发源于海拔2 621米的热带中非山区的白尼罗河。白尼罗河顺东非高原侧坡北流,它的河谷深狭,多急滩瀑布。白尼罗河流入平浅的沼泽盆地,水流缓慢,在河水中繁生着大量以纸草为主的水生植物。当白尼罗河向北流出盆地后,先后会合索巴特河、青尼罗河与阿特巴拉河中,就再也没有支流流入了。白尼罗河整个河流流经维多利亚湖、基奥加湖等庞大的湖区,穿过乌干达的丛林,经苏丹北上。尼罗河的另一个源头在海拔2000米的埃塞俄比亚高地,称为青尼罗河。青尼罗河全长680千米,它穿过塔纳湖,然后急转直下,形成一泻千里的水流,形成了非洲著名的第二大瀑布——梯斯塞特瀑布。白、青两条尼罗河在吉齐拉平原合流,合流后的河段才是大家所熟识的尼罗河。由此尼罗河向西北绕过亚斯文,形成了一个特有的S形尼罗河景观,经过三个瀑布后注入纳塞尔水库。河水出水库经埃及首都进入尼罗河三角洲后,分成若干支流,最后注入地中海东端。尼罗河的全部水量有60%来自青尼罗河,32%来自白尼罗河,8%来自阿特巴拉河。洪水期青尼罗河占68%,阿特巴拉河占22%,白尼罗河占10%;枯水期白尼罗河占83%,青尼罗河占17%。

在尼罗河流域上有很长的河段要流经沙漠,因此河水的水量在那里只有损失而无补给。但由于在河流的上源为热带多雨区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水量,即便是在沙漠沿途因蒸发、渗漏而失去大量径流,尼罗河仍然能维持一条长年流水的河道。值得注意的是,尼罗河不是一条由流经区域的河流径流汇聚而成的大河,而是一条客河。而且当地的气候条件对这些“客河”的形成没有积极的作用,只有消极的影响。例如,尼罗河在喀土穆以北处要流经沉积岩区,在此地河谷是平底的浅峡谷。在瓦迪哈勒法附近的谷地宽仅201米,由此至阿斯旺一段的河谷都很狭窄。阿斯旺以下的河谷就陡然变宽,至纳贾哈马迪一带宽约16千米。河道临近东岸,河谷平原多在河西。喀士穆至阿斯旺之间有6处瀑布,它们都是由于组成河谷东侧高原的基底结晶岩向西延至谷中而造成的。两岸谷壁不对称,东壁高陡,西壁低缓。

尼罗河流域分为七个大区:东非湖区高原、山岳河流区、白尼罗河区、青尼罗河区、阿特巴拉河区、喀土穆以北尼罗河区和尼罗河三角洲。英国探险家约翰·亨宁·斯皮克1862年7月28日发现了尼罗河在维多利亚湖的“源头”,当时计算河流全长为5588千米,后发现最远的源头是布隆迪东非湖区中的卡盖拉河的发源地。尼罗河在向北流时,经过乐坦桑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等国,在西边时是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

尼罗河有定期泛滥的特点,并且各个地点都不一样。尼罗河干流的洪水于6月到喀土穆,9月达到最高水位。开罗于10月出现最大洪峰。在苏丹北部尼罗河是每年5月开始涨水,到了8月达到最高水位,以后水位就会逐渐下降,1至5月为低水位。虽然洪水是有规律发生的,但是水量在涨潮的期间变化很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青尼罗河和阿特巴拉河,由于这两条河的水源是来自埃塞俄比亚高原上的季节性暴雨,因此变化很大。而尼罗河的河水80%以上的水源是由埃塞俄比亚高原提供的,其余的水来自东非高原湖。当洪水到来时,会淹没两岸的农田;在洪水退后,又会留下一层厚厚的河泥,形成肥沃的土壤。早在四五千年前,埃及人就知道了如何掌握洪水的规律和利用两岸肥沃的土地。由于这种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长久以来尼罗河河谷都是棉田连绵、稻花飘香。这条在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沙漠的左右夹持中蜿蜒的尼罗河,就犹如一条绿色的走廊,充满着无限的生机。

二、尼罗河中的灿烂文化

尼罗河文明即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文明也即尼罗河文明。埃及位于亚非大陆交界地区,在与苏美尔人的贸易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富有自己特点的文明。早在6000多年前,埃及人的祖先就在尼罗河两岸繁衍生息,因此在埃及就流传着“埃及就是尼罗河,尼罗河就是埃及的母亲”的谚语。尼罗河流域与两河流域不同,它的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飞流直泻的大瀑布,北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在这些自然屏障的怀抱中,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栖息于此,无须遭受蛮族入侵所带来的恐惧与苦难。确实,尼罗河是埃及人民的生命源泉,她为沿岸人民带来了大量的财富、缔造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其中,最令埃及人骄傲的金字塔就是建造在尼罗河畔。在尼罗河沿岸就有大小不等的金字塔70多座,它们犹如一篇篇浩繁的“史书”,书写着人类文明的奥秘。可以说是没有尼罗河,就不会有巍峨的金字塔,美妙的象形文字,神奇的木乃伊。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埃及就在这里延续和创造着自己辉煌的文明。现今,埃及90%以上的人口仍然居住在尼罗河沿岸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因此埃及人称尼罗河是他们的生命之母。在尼罗河最下游分成了很多注入地中海的汊河流,这些汊河流都流淌过三角洲平原。三角洲面积约24000平方千米,地势平坦,河渠交织,正是在这里,古埃及人书写着文明的奇迹。在今天,三角洲仍然是埃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每年在尼罗河的洪水泛滥时期,给会两岸的河谷披上一层厚厚的淤泥。在成年累月的累积下,让河谷区的土地极其肥沃。由此,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抱中,埃及的庄稼可以一年三熟。据希腊多德记载:“埃及的农夫只要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灌溉。等到灌溉后在退回河床,在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踩踏这些种子,就可以等待着收获的到来。”由于尼罗河优越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自然环境,古埃及文明才能够不至于因为外来的侵犯而中断。至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为止,埃及共经历了三十一个王朝。

字母是古埃及人留给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大文化遗产。在文字方面,古埃及的最初形成的是一种单纯象形文字,经过长期的演变后有形成了由字母、音符和词组组成的复合象形文字体系。今天,人们看到的古埃及及文字多刻于金字塔、方尖碑、庙宇墙壁和棺椁等一些神圣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前1500年间,埃及人发明了字母,从此它把声音变成字母,为记录历史做了有一巨大的进步。随后这些字母再由埃及传给了生活在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可以说,腓尼基人担当了亚洲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中介。他们又把这些字母演变成真正的音标文字,传到古希腊。这些音标文字后经希腊人增补元音字母而被进一步完备,形成了正式的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又经过一些改进后,传到世界各地。

在文学和数学方面,古埃及所作出的贡献,足以与两河文明相媲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是埃及人创造的,正是他们最先把一年确定为365天;在很早以前,埃及人就采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并初步形成了分数的概念。但在埃及人的计算中却没有“零”的概念。他们的算术主要是以加减法为主,乘除法也是化成了加减法来做的。在几何学方面,埃及人已经知道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但却没有提出圆周率的概念。最早的圆周率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其次,埃及人还知道如何计算出矩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以及立方体、箱体和柱体的体积。

古埃及在医学的成就,也要比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更为突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这种经过特殊处理的风干尸体的方法,与他们的金字塔一样,举世闻名。制作木乃伊的过程,增长了埃及人在解剖术方面的知识,这让他们在内外科的临产医学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进一步促进了埃及医术分工的细化。

在古埃及人心目中,宗教是最重要的精神生活。他们认为人死亡之后会有来世,因此要为来世作好物质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古埃及的木乃伊和金字塔都是这种宗教信仰的产物。太阳神是埃及人至高无上的崇拜,特别在法老政权强化以后,兴起了大规模的崇拜太阳神运动。法老自称为是太阳神的化身。因此,在埃及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王,这也是神圣的法老与世俗的法老之间最大的区别。既然法老被当成了太阳神,因此他的权力也就被神化了,他所说的话就是神意,因此埃及也就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存在的必要。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绝对控制,也就是埃及文明的显着特征。

在埃及建筑艺术上,金字塔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也是在国家控制下埃及劳工最著名的集体劳动成果。实际上,金字塔就是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底座是方形的,到塔端时成为了尖顶,形状很像是汉字中的“金”字,所以这也是中文金字塔名称的由来。而在欧洲各国语言里,它被称之为“庇拉米斯”,因为在古埃及文中,“庇拉米斯”是“高”的意思。在埃及境内现存的金字塔共的七八十座之多,其中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尼罗河下游西岸,吉萨一带的金字塔,此处离埃及首都开罗只有不足十多千米的距离。在所有的金字塔中,最大的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胡夫在位的时间约公元前2590~公元前2568年。世界七大奇观中唯一现存的古迹,就是他的金字塔。埃及最高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它最先的高度为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在只有136.5米。底座为四方形,每边长约230多米,越往上越狭窄。金字塔的四个斜面分别正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总占地面积5.29万平方米。

金字塔固然神秘而美丽,但埃及的神庙、殿堂等建筑也颇为宏伟壮观。与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埃及的人物雕像显得有些呆板,近似冷漠。但是,埃及的木乃伊文化却至今依然令人难以理解,神奇无比。总之,埃及文化的特点是神王合一,追求永恒,追求单一、稳定、秩序。与王室们遗留下的辉煌壮丽的古迹相比,埃及普通百姓的生活却平淡而自足。

三、国际性的尼罗河

近年来,随着尼罗河流域国家的人口增长和工农业发展,各国对水的需求可谓是与日俱增,这自然让这条母亲河的水资源越来越不够用。而目前沿岸的各国分配尼罗河河水,依据的依然是几十年前的协议。在1959年的协议中,埃及每年享有555亿立方米的尼罗河水,而苏丹只有185亿立方米,其他国家则更少,这显然对各国的用水量分配是不公正的。

埃塞俄比亚曾被称为非洲的“水塔”,它守护着尼罗河的源头,让每年从埃塞境内注入尼罗河的水量,约占尼罗河水总量的86%,因此埃塞俄比亚要求每年至少分得120亿立方米的河水。然而埃及和苏丹却不同意埃塞俄比亚从上游截留河水的要求,他们认为这种做法将会影响下游的生存。长久以来尼罗河沿岸的各国,都在为捍卫本国的水资源做着积极的努力。

由于严重缺水的原因,埃及前总统萨达特就曾说过:“埃及将对任何可能危及青尼罗河水流的行动作出强硬反应,哪怕诉诸战争。”目前,在尼罗河沿岸,水资源的利用仍以农田灌溉为主,由于工业用水尚较少,埃及以外的其他国家,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尚不突出,但随着沿岸各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必将与日猛增。水源的严重不足,需要流域内的各国加强合作,合理、充分开发尼罗河水资源。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尼罗河以修建阿斯旺高坝为标志,开始径流的多年调节,提高枯水年的用水保证率,河流的综合利用已初具规模。

尼罗河的水资源年际变化很大,有着丰水年与枯水年之分,其中年径流量最多曾达到1510亿立方米,而最少却只有420亿立方米。丰水年大量河水白白泄流入海,有的年份又远远满足不了灌溉需要。为了缓解这个矛盾,唯一办法只有在尼罗河兴建多年调节水库,容蓄丰水年的多余水量以备枯水年的需求。

在这其中,埃及所修筑的高坝时所使用的总费用高达5.9亿埃镑,但每年的经济收益却超过了2.3亿埃镑。高坝自建成使用后,累计收益早已超过投资和损失。苏丹在70年代也继续致力于尼罗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对尼罗河水分额的使用,发展了灌溉与水电。他们的大型项目主要是兴建赖哈德和凯纳纳灌区。此外,位于东非高原全年丰水区的坦桑尼亚,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也在维多利亚湖南岸姆万扎地区建成尼卡卡达水电站,其发电能力达到1.8万千瓦。到目前为止,尼罗河流域已建立了7座大型的水闸,10座大坝,总水电装机容量290.1万千瓦,全流域灌溉面积454.8万公顷,其中尼罗河水所灌溉的耕地面积达到446.8万公顷。尼罗河在造福两岸居民的同时,也为两岸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物质财富。

因为埃及地处沙漠失水区,因此尼罗河水是埃及经济命脉所系。一个多世纪以来,埃及的耕地面积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仍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以致人均耕地面积及种植面积反而逐年减少,并且这种趋势仍将继续。耕地匮乏、粮食不足,一直是埃及迫切解决的头等大事。如今,阿斯旺高坝为埃及提供的尼罗河水份额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水资源紧张的程度日益加深。这样开发水源、扩大耕地自然成为了埃及的既定国策。因此,保护和开发尼罗河水资源,已经成为埃及制定经济政策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尼罗河流经苏丹国境约为3300千米,几乎为全长之半,差不多所有重要支流均在苏丹境内汇集,所灌溉的土地辽阔,可耕地的面积竟达到了8400万公顷,现在已耕地还不到1000万公顷,农业生产潜力很大。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水土资源,让农业成为了苏丹的经济基础。如今苏丹重点发展的是灌溉业,增加耕地。然而在灌溉用水急剧增加的情况下,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也渐趋尖锐。当扩大水源、增加尼罗河水分额仍然大有必要。

近一百年以来,常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此外由于渠道长期输水,灌水下渗,地下水位显著上升等多方面的制约,导致了三角洲地区上壤沼泽化和次生盐碱化,肥力下降,影响作物产量。并且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流域各国对尼罗河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虽然不断提高,但人类活动对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冲击愈来愈大,由此引起的生态态环境问题也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这一问题在开发利用历史最悠久、程度最深的埃及表现尤为突出。如今想要挖掘尼罗河水资源的潜力关键在于减少河水的蒸发损失,包括湖面、河面、水库面和沼泽的蒸发。比较可行的方法是减少沼泽的蒸发损耗,尤其在苏丹境内存在着大面积的沼泽。

在开发利用尼罗河水资源上,埃及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整治措施来保护水资源。他们重视农田基本建设,加强田间排水,推广提水灌溉,控制农业用水。这些措施多数量很好地起到了节约灌溉用水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扩展,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近年来埃及在尼罗河上建立的阿斯旺高坝,再次给本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工程对埃及的环境、社会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副作用。这一现象说明,在兴建大型水利工程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技术条件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必须兼顾工程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对水利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要事先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估,权衡利弊、防患未然。阿斯旺高坝所引发的问题,对于今后进一步开发尼罗河水资源而言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借鉴作用。

此外,在尼罗河流域上的苏丹琼莱运河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工程兴建后,极大地改变了沼泽地区原来的水文情况,对当地的渔业、水生生物都产生了长期的不利影响,并且还改变了沼泽地带的相对比例和面积,影响了当地部落的游牧生活。因此,在建筑规模宏大的运河工程时,一定要对其环境、社会影响作出相应的评价,采取有效的整治措施,使运河兼具良好的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既要考虑到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尼罗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随着流域各国用水量的增加,水资源的分配仍然是一个国际政治性的话题。在流域的各国都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合理地开发水资源。由于,尼罗河流域是一个涉及许多国家的地理单元,因此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尽管矛盾和困难很多,但为了流域各国的人民着想,应该加强进一步的协商合作,这样存在的矛盾可望得到解决,让各国人民受益。

第四节 中国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若把中国比作是只昂首挺立的雄鸡,那黄河就是这只雄鸡的动脉。这条长达5464千米的大河,在它流域的75.2442万平方千米中,上千条支流和溪川与之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正是这些血管中的血液,源源不断地为神州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使之朝气蓬勃地发展着。

一、了解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中国的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同时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站在高空俯瞰黄河,它就像是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出发,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

黄河发源于黄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曲,上游河段全长为3472千米。由于上游的河道受阿尼玛卿山、西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现出S形弯曲。黄河上游河段一路上流经了9个省、区,期间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千米,占整个流域面积的51.3%。河段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为10‰;河段汇入的较大支流43条,径流量占全河的54%;其中河段年来沙量只占全河年来沙量的8%,是黄河的清水来源。黄河的上游又根据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为河源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三部分。

从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是黄河的中游河段,总河长1206千米,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千米,中游的流经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45.7%;在中游河段,总落差890米;在河段内汇入较大的支流有30条;区间增加的水量占黄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占全黄河沙量的92%,成为了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当黄河流到了河南郑州桃花峪之后是下游的河段。下游的总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仅2.3万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3%。下游的河段总落差93.6米,区间增加的水量只占到黄河水量的3.5%。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众所周知,在黄河洪水中挟带了大量的泥沙,当河水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这些泥沙就会迅速沉积下来,于是人们建筑的堤防洪,让泄洪河道两岸的淤积层不断抬高,从而形成了高出两岸的“地上悬河”,这一现象造成了黄河决溢泛滥、改走新道。

据有关文字的记录,黄河在历史上曾经多次改道。早在公元前602年的周定王五年起就开始了,到1128年的南宋建炎二年,这17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的河道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河道变迁的范围,更是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千米。而在1128年至1855年的这700多年间,黄河河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黄河最后一次改道是在1855年,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当时名为铜瓦厢)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的河道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改道,加之受到海侵、海退变动等众多自然因素的影响,让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也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

新中国建立以来,从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到各地的大人民群众,都齐心协力参加到了治理黄河的工作中,大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治理黄河。无论是关于黄河问题的勘测研究,还是治黄建设的规模,这一时期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新中国的黄河治理一开始就是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全面开展流域的治理开发,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设,这让治黄工作比起过去有了质的飞跃。

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在黄河的各个流段上,开展的不同程度的治理方案,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结合,综合利用”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起了以三门峡为主导的若干支流的防洪水库,来防止洪水的泛滥,再加上北金堤、东平湖等平原蓄滞洪工程,这一措施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逐步完善了防洪非工程措施,让黄河的洪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最好控制,以此同时,防洪的能力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依靠这些防洪工程,再加上广大军民的严防死守,黄河在连续的五十年里,在伏秋大汛的季节中,这也没有发生洪水决溢的灾害。从此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恶性循环,保障了黄淮海广大平原地区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水土保持建设中,黄河的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采取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与治沟并举的方针,这让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到如今,黄河累计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等基本农田7755万亩,造林 11802万亩,兴建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一些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开始有所改善,流入黄河的泥沙逐年减少。

在中央各级领导的关怀下,近年来黄河的水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处。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的灌溉面积,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土地灌溉面积翻了近十倍。由于充分的水量,让黄河的供水范围扩展到了海河、淮河平原等地区。其中,著名的三门峡大坝,就是在1957年黄河干流上开工兴建的黄河第一坝,此后,还相继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等7座水电站和水利枢纽工程。目前,正在建设的黄河上的水利工程还有:小浪底水利枢纽、万家寨水利枢纽、李家峡水电站、大峡水电站等大型项目。如今已建在建的干流工程,总库容563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900多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36亿千瓦时,约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力资源的29%。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防凌、减少河道淤积、灌溉、城市及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治黄五十年,除害兴利成效显著,伟大成绩令世人瞩目,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黄皮肤的发源地

黄河不仅仅是一条大河。在《汉书·沟洫志》中,就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黄河为宗。”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中黄河代表着黄土地、皇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所有这一切都用黄色来表征,中国人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从高空俯瞰的这条蜿蜒流动的黄河,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这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

早在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就十分的温和,雨量充沛,很适宜于人类的繁衍。加之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极易于垦殖,适于发展原始农牧业,这些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都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于是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出现在黄河流域边,并开始繁衍生息。此后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与此同时,出现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黄河沿岸的文化灿烂而悠久。距今为止,人们所发现的10000~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在黄河的流域上几乎都有分布。中石器时代的文明,标志黄河流域远古文化发展的起点。之后,随着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钻木取火、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这些正式标志着黄河文明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确实,黄河沿岸是中国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的地方,自然这里也是最早受到文明之火的地方。在《孟子》里记载的三皇五帝烧山林的“功绩”中有这样一段说:“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传说是神农氏曾教民稼穑。值得注意的是,神农就是炎帝,也就是火神,他所传授的实际上是焚林垦殖。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大量的人口随之进入关中,垦殖面积大增,这样黄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到大规模的破坏。与此同时,秦始皇在咸阳定都后,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寝,大肆砍伐关中山地森林,用的都是黄河边的植被。

自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到现在的数千年岁月里,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也绵延了数千年。中国历史上所说的“七大古都”中,其中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就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大古都。自西周、秦、汉至隋、唐,黄河岸边的西安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而在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先后定都在洛阳,历时也有900多年,洛阳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九朝古都”,期间所经历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经过了近千年岁月的洗礼。

在黄河流域的殷都,至今还遗存着大量的甲骨文,它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早在公元前2000年,在黄河流域就出现了青铜器,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有了发达的冶炼技术;到了商代,青铜的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在黄河沿岸还开始出现铁器冶炼。铁器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考古学家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除此以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也都是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另外,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其他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成书于黄河沿岸的古都城中。

由此可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一直都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这让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了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在当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中,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区仍占有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永远的骄傲。

流淌了千年的黄河水养育了炎黄子孙,几千年的传承让水在最基本的饮用的基础上有着更广泛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华名族的悠久历史在着晶莹剔透的水中得到充分的展现。饮黄河水,叙中国情,让我们在“水的祭祀”中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同类推荐
  • 破解的天书(下)

    破解的天书(下)

    宇宙太广大了,以至于宇宙中的地球小得如同一粒尘埃。宇宙太神秘了,以至于地球人绞尽了脑汁、穷尽了假设,仍无法窥测其中的全貌和究竟。虽然如此,由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缘故,地球上的人类永远不会停止对宇宙未来的探索、对宇宙天书的破解。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地球及其所有的生命皆属于宇宙。
  • 现代理论物理大师:尼尔斯·玻尔的故事

    现代理论物理大师:尼尔斯·玻尔的故事

    本书以青少年为主要阅读对象、介绍尼尔斯·玻尔——这位推进量子物理学、成功拓宽人类思维新领域的丹麦科学家,介绍他走上诺贝尔奖台、及“论战爱因斯坦”的故事。
  • 战机:天空中的较量

    战机:天空中的较量

    本书介绍了军用飞机的相关知识。全书系统地讲述了军用飞机的诞生历史、发展过程、制造工艺、军事作用等知识,并按类型介绍了世界各国共百余种具有代表性的机型。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以精美准确的图片,能让读者迅速了解军用飞机这一科技含量极高的国防武器,并对世界各国的空军力量有进一步的认识。
  • 宇宙科学知识

    宇宙科学知识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的发展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变迁:从原始人的茹毛饮血到色彩斑谰的现代生活;从古代社会的结绳计数到现代社会垄断人类生活的互联网;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上世纪中叶的月球着陆,火箭升天。人类几乎在任何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技术更新,知识爆炸,信息扩张……一系列代表着人类社会巨大进步的词汇,充斥着我们的社会,使每个人都感到在巨大的社会进步面前人类自身的局限。作为人类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青少年朋友,在对现有书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充满着对一切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无限渴望。
  • 走向太空

    走向太空

    人们对神秘的太空一直都很向往,尤其是青少年,更是对探索扣了解太空充满了兴趣。本书从宇宙的产生、太空世界的物质、奇特的宇宙空间和现象、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之旅、未来的太空建设等方面切入,为阅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太空世界。
热门推荐
  • 《万物手》

    《万物手》

    万物手吸尽万物无所不吞!看龙武强势掘起之路!
  • 漫漫画:大人不急

    漫漫画:大人不急

    失业,没有关系;实习不过,无所畏惧。大不了咱自己创业,下载网恋阁APP,让你尝试恋爱毫无负担的感觉。什么?!总裁也要来网恋,胖子阁主快上啊。
  • 笑傲世界,唯我独尊

    笑傲世界,唯我独尊

    前面的小伙,相见便是缘分,我看你天资聪慧,我的这本龙卷风摧毁停车场和第八套广播体操就以200元的低价卖给你了
  • 古神血脉

    古神血脉

    他曾是无名之辈,只因血脉未醒,受尽嘲讽,坚韧不拔,至于苦尽甘来,血脉觉醒。看主角如何雄踞大陆。
  • 冥瞳圣尊

    冥瞳圣尊

    古皇圣典、古巫兰亭、魔境虚空、冥世圣尊……山外山、天外天……年青鉴古行家白寂猝然暴毙,其灵魂穿越到冥圣大陆,前世古传的冥瞳秘术助他在这个修士的世界之中慢慢崛起。
  • 浪侠圣医

    浪侠圣医

    公元1264年,宋度宗登基,朝政日败,权臣贾似道把持朝政,一个医武双全的现代青年无意中闯入了这个年代,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狼王归来

    狼王归来

    徐大辉创作的《狼王归来》讲述了:统治了若干年的族群日益强盛,老狼王却被儿子赶下王位并驱赶出族群,昔日的妻妾归了新狼王所有,面对残酷的森林法则,老狼王无奈,它捕杀到一头雄壮的马鹿拖拽回领地,以证明自己没有老,最后怆然死去;狼王后不肯下嫁新狼王,没跟族群迁徙,带着老狼王的遗腹子孤独地在香洼山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它从雪窠里叼回一个人类的孩子哺育;一个逃兵从猎人钢夹下救了一只母狼,逃兵遭追捕时,母狼勇敢地站出来;人类的母亲突然出现在狼孩面前时,狼孩会做何反应?狼族群最终覆灭的隐喻,警示了人类什么呢?
  • 极品大将军

    极品大将军

    西晋之后,五胡乱华,政权更迭,神州大地陷入无尽的烽火战乱。北梁南唐,开始了长达二百余年的南北对立。被家族抛弃的少年,满怀报国之志,在北梁建功立业。和平与战争,忠诚与背叛,热血与冷淡,都如一叶扁舟,流入苍茫的历史长河,不复一丝波澜。
  • 非酋成长记

    非酋成长记

    非酋和欧皇向来水火不相容……非酋向欧洲大陆偷渡的心也坚不可摧……但是欧皇大神,你怎么空降至非洲大草原了?(吃惊捂脸花痴.JPG)
  • 英雄联盟撸出我天地

    英雄联盟撸出我天地

    在迷茫的人生中是否感受到不知所措,热爱游戏的你是否为自己的梦想而坚持过,为梦想前进跟随主人公站上世界的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