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成长有专业引领、业务培训和自我反思三条常见途径,而在这三者之中,良好的反思习惯是更为重要的。因为,与前二者相比,反思不以外界的条件为依赖,更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师,如果拥有了这种良好的思维品质,不仅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大有裨益,而且对我们的生活也极有好处。
1.勤于观察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说过:“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句话无疑是大师们善于观察的明证。对于我们来说,勤于观察是培养反思习惯的一个良好切入点,尤其是对于长年生活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普普通通的教师来说,这是培养反思思维的极为重要的途径。在这一点上,我个人感受很深。前几年,在刚刚开始写教育叙事的时候,总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生活就这样的平平淡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何曾有什么内容值得反思?何曾有什么光景可以诉诸笔下。但是,有了这种想法,平时就多了一些心思,慢慢觉得还是有一点东西可以思考、可以总结的。诸如学生抄袭的作业,学生作业的批改,课堂上的提问,课堂学生的沉闷等,这些平日司空见惯的现象都引发了我的重新认识。甚至从教师们早晨的谈话中,也让我想到了班级管理中对学生信任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我觉得生活中确实不是没有问题值得我们反思,而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观察,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我曾经在一个教育教学网站上连续撰写一百多篇反思文章,尽管水平不高,但是我坚持做到了每天一篇,不能不说是坚持观察的结果。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一文中说“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如果我们能对教育多一些的亲近,就会多一些反思邂逅的机会,也就会多一些成长的机会。
2.善于深思
观察只是反思的第一步,观察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因为,我们眼睛看到的,只是一些表面现象,多为感性认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表面,在这些现象表面的背后又是什么样的因素在起着作用?这样的思考有助于思维深度的进一步深入,有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品质,有助于反思习惯的形成。当然这样的思考也能使对这些表面和现象的思考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有助于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改进和提高。有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发现学生竟然抄袭作业,因为这个学生在作业的后面写有一句话:老师,我的作业不会做,就抄了别人的一遍。但是,反观一下这个学生的行为,我觉得里面可能存在几个问题:首先,这是一个诚实的学生,尽管是抄袭了别人的作业,还是给老师做了说明,要不然的话,老师是不会知道他抄袭的;其次,这个学生有一定的责任心,他履行了自己的责任,即使是抄袭也要完成自己的作业;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这里面其实还反映了这个学生有渴望成功的积极动机这一隐性的因素。于是,我就和这位老师商量,最后达成一致认识,这位老师和这个学生进行了私下的交流,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表扬和鼓励。没有想到,这个小事竟然激发起了这个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也沟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事情,我又进一步想到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学生、平时要多注意学生学习中的隐性因素等诸多问题。这对我后来的教学和班级管理都有很大的帮助。
3.乐于总结
在反思这一习惯的培养中,还要有一个善于总结的环节。很多时候,我们对于某些问题或现象有一些想法,别人的谈话也能催生自己的深层思考,但是,囿于懒惰或是时间,很少动手记录整理。这些本来就如灵感一样“脱有形似,握手已违”的想法,往往只是电光之一闪,从此就没有了任何的声息。这就是思想的夭折,反思的流产。时间一长,就会使我们疏于思考,产生思想的惰性,渐渐就会形成麻木的心态,所以,反思习惯的形成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要乐于总结,形成文字性的内容材料。这不仅仅是文字水平的一个提高,更是一个思想走向成熟的过程,在不断的修改、整理过程中,使得自己的思考变得周密成熟起来。恰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在这一点上,我也颇有感受,自己在班级管理、语文学习、教育学习资料等方面,一直在不断地摸索,整理了一些专题的文字文章,在《福建教育》《河南教育》《山西教育》《现代教育报》《教育导报》《中国教师报》《阅读与鉴赏》《少年儿童研究》等一些期刊杂志上也发表一些文字,这些总结让自己在教育教学上获益匪浅。
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我们不一定能够走进名师的行列,但是,良好的反思习惯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确实是一条培养教育智慧和教育品质的重要途径。
(郭力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