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字谕纪泽儿:
接尔三月十一日省城发禀,具悉一切。鸿儿出痘,余两次详信告知家中。此六日尤为平顺,兹钞六日日记寄沅叔转寄湘乡,俾①全家放心。
余忧患之余,每闻危险之事,寸心如沸汤浇灼。鸿儿病痊后,又以鄂省贼久踞臼口、天门,春霆病势甚重,焦虑之至。尔信中述左帅密劾次青,又与鸿儿信言闽中谣歌之事,恐均不确。余闻少泉言及闽绅公禀当左帅,幼丹实不与闻。特因官阶最大,列渠首衔。左帅奏请幼丹督办轮船厂务,幼已坚辞。见诸廷寄②矣。余于左、沈二公之以怨报德,此中诚不能无芥蒂,然老年笃畏天命,力求克去褊心忮心。尔辈少年,尤不宜妄生气,于二公但不通闻问而已,此外着不得丝毫意见。切记切记。
尔禀气太清。清则易柔,惟志趣高坚,则可变柔为刚;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余字汝曰劼刚,恐其稍涉柔弱也。教汝读书须具大量,看陆诗以导闲适之抱,恐其稍涉刻薄也。尔天性淡于荣利,再从此二事用功,则终身受不尽矣。
鸿儿全数复元。端午后当遣之回湘。此信呈澄叔一阅,不另具。
涤生手示
“注释”
①俾(bǐ):使。
②廷寄:清时皇帝的谕旨,分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交内阁发布,廷寄由军机大臣专寄给外省将军、都统、督、抚、钦差等大员,开首有“军机大臣奉面諭旨”等字样。
“当代阐释”
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
非凡的生命往往有许多特质,襟怀博大是最重要的特质之一。襟怀博大就是心胸宽广,包容万物;就是识大量大,不计小嫌;就是忍辱受屈,不怨不尤;就是豁达闲适,乐天知命而不强求。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真正想要成就大业的人是不能缺乏恢宏豁达,宽厚闲远的气度和襟怀的。且只看西楚霸王项羽,虽然他有拔山之力、盖世之气,能白手起家灭了秦朝,能与刘邦逐鹿争雄,但终究还是免不了失败,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度量,不能容人,就连范增这样的奇才都容不下。相反的,他的对手刘邦则全然不同,他容纳了无数范增式的人物。所以说,大度能盖及天下而后能容纳天下;大量能盖及天下而后能指挥天下。那么一个人该如何才能修得一种宽宏的胸襟呢,如何才能具备包容万物的雅量呢?
曾氏有言,“雅量虽由于性生,然亦恃学力养之,惟以圣贤律己,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度量闳厚矣。” “惟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这就是说,博学多识以得到雅量,律己自厚薄责于人以得到度量。有了雅量和度量,胸襟日渐开阔。
常言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友”,一个人如果过于孤芳自赏,不但交不到朋友,就连任何事业也很难有所成就,因为他已经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俗话所说:“宰相肚里能行船”,就是这个道理。容得几个小人,耐得几桩逆事,过后颇觉心胃开阔,眉目清扬;正如人吃橄榄,当下不无酸涩,然后回味时满口清凉。实际上容忍小人确实很难做到,不过假如我们能有顾恺之“倒吃甘蔗,渐入佳境”的人生观,自然就会有雅量容人的胸襟了。
雅量问题不是个人无关紧要的小问题。度量如海,还是度量如杯,在某种重要关头,它可以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争吵不休,及伤了感情,也无益于成大事。因此发扬一点忍让的精深,摆脱无原则的纠缠和无必要的争执,不计较一切无关宏旨的小事,那么你的风度就会受到大家的青睐,你的事业也会如虎添翼。
在功利日切、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怀持着一种古朴、淡远、雅量、涵容、宽舒、豁达,以之待人,以之处世,实是智者风度,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因此,这也是值得我们追求的人生境界。
“国学故事”
雅量成就霸业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现在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都城在现在山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安排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后来的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立刻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押回齐国治罪。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回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但是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并助齐桓公成就了一代霸业。
三 读书为学
“导读”
晚清以来,曾氏的治学品格一直为后人广为效仿、传颂。在读书治学方面,他有着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十分合理、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历来为后来者所借鉴,尤其是其读书之道,更是影响深远。本章就其读书之道的深刻内涵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