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交往中,难免会遇到朋友或同学聚会。对于不爱喝酒和不胜酒量的人,拒酒的话如何说才能不让劝酒的人觉得你是故意不给面子或者扫大家的兴呢?通过下面的几个事例,也许可以寻找到方法或经验。
吴某乔迁之日,特邀亲朋好友祝贺,小马也在其中,然而小马平常很少饮酒,且酒量“不堪一击”。酒席上,小赵提议和小马单独喝一下,小马深知自己酒量的深浅,忙起身,一个劲地扮笑脸,一个劲地说圆场话:
“酒不在多,喝好就行。”
“经常见面,不必客气。”
“你看我喝得满面红光,全托你的福,实在是……”
结果使小赵无可奈何。在宴席上,一些“酒精(久经)考验”的拒酒者,任凭敬酒的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他就是笑眯眯地举杯而不饮,而且振振有词。这种“满面笑容,好话说尽”的拒酒术往往能让对方拿你没办法,最好只好作罢。
小王的朋友大伟,人特好,就是有一个毛病,喜欢在酒席上盛情劝酒,而且经常采取那种欲抑先扬的劝酒术,先恭维对方是“高人”或“朋友”,再举杯敬酒,让对方骑虎难下。如果不喝,就不与为“高人”,不配做“朋友”。
这天在酒席上,大伟又故伎重演,劝小王喝酒,可小王怎么也不想喝了,于是说:
“今天你要我喝酒简直是要我的命。如果你还把我当朋友,就不要害我了!”
大伟也不好意思再劝了,小王使用了和他一样的说话技巧,可谓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为小王的言下之意也很明白:你要我喝酒就不够朋友!而劝酒者都有一个共同心理:喝也罢,不喝也罢,口头上都必须承认是朋友,是兄弟。抓住这个弱点予以反击,劝酒者碍于“朋友”的情面,不得不缄口不言。
小李去参加一个宴会,好友小林好久没与他见面了,于是坚持要和小李痛饮三杯,小李说:
“你的厚意我领了,遗憾的是我最后一段时间身体不好,正在吃药,好久已是滴酒不沾,只好请老朋友你多多关照了。好在来日方长,日后我一定与你一醉方休,好吗?”
此言一出,宾客们纷纷赞许,小林也就只好见好就收了。
事实胜于雄辩,拒酒时,若能突出事实,说明实际情况,表明自己的苦衷,再配上得体的语言,那就能取得劝酒者的谅解,使他欲言又止,辍杯罢手。
石某新婚大喜之日,当酒宴进入高潮时,某“酒仙”似醉非醉,侃侃而谈,请三位上座的来宾一起喝一瓶。面对“酒仙”言辞上的咄咄逼人,三位来宾中的一人站起来说:
“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是不是孔子的话?”
“是的。”“酒仙”随即回答道。
来宾又问:
“你是不是要我们三个人一起喝?”
“酒仙”答:
“不错。”
来宾见其已入“圈套”,便说:
“既然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又提出要我们三人一起喝,你现在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你先示范一瓶,怎么样?”
遭遇这突如其来的一击,直逼得“酒仙”束手无策,无言以对,只好作罢。
这一招“巧设圈套,反守为攻”的拒酒术,就是先不动声色,静听其言,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抓住对方言辞中的“突破口”,以此切入,反守为攻,使对方无言以辩,从而回绝。
饮酒是喝好而不喝倒,让客人乘兴而来,尽兴而归。那种不顾实际的劝酒风,说到底,也不过是以把人喝倒为目的,这只能说是一种低级趣味的劝酒术,是劝酒中的大忌。作为被动者,当酒量喝到一半有余时,就应向劝酒者说明情况。如:
“感谢你对我的一片盛情,我原本只有三两酒量,今天因喝得格外称心,多喝了几杯,再喝就‘不对劲’了,还望你能体谅。”
如此开脱以后,就再也不要喝了,这种实实在在地说明后果和隐患的拒酒术,只要劝酒者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就会见好就收的。
“说话秘籍”
酒席宴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力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己,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敢低估你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