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科门诊,不少病人诉说社交恐惧症。最常见的情况是,见了姑娘就紧张害怕,甚至不敢接近,不敢与人的视线相遇,十分痛苦。病人绝大多数是18~20岁的男青年。这是什么缘故呢?
与人见面交谈,往往有一定的动机,就是想在对方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得到赏识和称赞。如果这种动机很强烈,我们就会紧张不安和害怕。反之,如果我们不大计较别人有什么看法,也就不会那么紧张害怕了。
决定动机的强度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处境和实际需要。另一方面是每个人自己的性格特点。
先谈社会处境和实际需要。青年人都有与异性建立感情的要求,那么,为什么女青年很少因此而找医生呢?因为在恋爱这件事上,社会希望男方主动些,并且,社会对男女社交中的表现及评价的标准也不同。姑娘见了小伙子害羞,大家公认是合情合理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是诗人对女性行为和姿态的赞美。对男子却不同了。社会要求男子豪爽、勇敢。如果忸怩、腼腆,有人就会说没有男子汉气概了。这就无形中给一部分男青年施加了压力。
再谈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性格特点。婴幼儿一见陌生人马上往妈妈怀里躲,这说明,我们并不是生来就有社交能力。而是通过长期的学习和锻炼,我们才可能获得娴熟的社交技巧。和病人交谈可以发现,病人往往从小一直在父母或奶奶、姥姥身边长大,很少和同龄人一起游戏,更没有与异性同龄人交往的经验。其实,假如单纯是个技巧问题,那并不难解决。只要勇于实践,社交技巧总是会提高的。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病人逐渐形成了不健康的性格,最明显的表现是,过分爱面子,虚荣心太强。我们都明白,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关键在于敢不敢正视自己的毛病。过分爱面子实际上等于不肯承认自己的毛病,习惯于想方设法掩饰自己。这样一来,便在心目中形成了一个虚假的、完善的“我”。要维持这个完美的“我”不至于幻灭,一方面需要别人不断给予称赞,一点也听不得批评;另一方面本人也不得不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殊不知,这种标准实际是达不到的,一个人不可能总是生活在一片赞扬声中,过分爱面子无异于自欺欺人。其所以是自欺,是由于不愿意承认和看清楚自己的毛病,极力加以掩饰;其所以是欺人,是由于这种人总想使自己表现得比实际的和真实的“我”要好得多,以取得别人的赞赏。自欺欺人本身就使人不自然和多少有些紧张。一旦受到别人的批评,或看见自己的毛病暴露了出来,就会更加紧张,并且感到羞耻和自卑。为了使自己免于羞耻和自卑的痛苦,病人仍不得不进一步掩饰自己,这就难怪他们见了姑娘避之唯恐不及了。
解决的办法是:从根本上转变对自己对别人的态度,抛弃虚假的、完美的“我”,固守真实的“我”,承认它,接受它,宽容它;面对客观现实,在社会交往中去理解别人。这样,病人会看清真相,即人们并不都像他原来所想象的那样挑剔和看不起人。学会宽容别人的毛病,也就能够宽容自己的毛病。这样,社交时就会感到轻松自然了。
当然,要做到这点,必须从小做起。父母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尊重孩子。只有在受人尊重的环境下生长,才会有真正的自尊心,也自然学会了尊重别人。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让孩子尽可能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孩子只有在与同龄人交往中才会懂得什么叫做平等。平等待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在长辈身边是很难体会到平等的,因为孩子享有特权,他有权在长辈面前耍孩子脾气或撒娇,而且父母也倾向于迁就他们。如果父母滥施惩罚,那就只会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下感到自己可耻和自卑的种子。
可见,社交恐惧表现在青年期,根子却在儿童、少年时期。青年人对自己的过去可以不负责任,后悔和埋怨父母是毫无意义的,无助于解决现在的问题。但是,青年人必须对现在负责,对未来负责,这就意味着要正视自己内心的现实和面对客观现实,用实际而有效的行动去为自己争取幸福,把自己从苦恼中解放出来。
青年朋友们,请放心,社交恐惧症并不可怕,总是会好的。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老头、老太太见了人还害羞的,问题只是时间的迟早。只要敢于正视内心的现实和面对客观现实,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如果继续采取回避的态度,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交恐怖也会消失。但是,宝贵的青春年华在苦恼中度过,那代价也未免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