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185400000001

第1章 该什么样,就怎么样——《论语》第一

“名不正则言不顺”

中国人是深受孔子影响的,这体现在人们日常的言行和思维方式之中。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喜欢说这样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或者名正言顺。”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在有正经根据的情况下做事,说话办事才能顺顺当当的。实际上,这句话出自孔子之口。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曾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的言下之意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正儿八经的根据便去做事,那就会后患无穷。一个人做事要有个正儿八经的根据或者名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正名。”

然而,要给一件事情找到个根据很简单,只要做事情的人认为他的理由是有根据的就行了。因此,我们的身边就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歹徒正在行凶,路人只知看热闹却无一人见义勇为。要问这些人为何这样做,他们会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是在保护自己。”保护自己是个有根据的理由,但是这样的理由是正经的吗?看来,重要的不是找到理由,而是找到正经的理由。那么,什么才是正经的理由呢?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周朝以来的礼乐制度已经面临崩坏的危险,这种危险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各诸侯国相继发生的大臣反叛君主事件。比如,在孔子出生的鲁国,有三个专横跋扈的大夫,他们分别是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个人不仅把持着鲁国政权,而且最终将国君鲁昭公撵出鲁国,夺取了政权。这样的事件在当时层出不穷,有些国家的大臣甚至为了取得王位,不惜狠下杀手。一时间,各诸侯国腥风血雨,老百姓也跟着上层政治斗争遭殃。

孔子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出他的“正名”学说的。在孔子看来,所谓的“正名”其实就是“该什么样,就怎么样”。也就是说,一个人该是什么样的人,他就要像那样行为。相应地,上面所说的“正经理由”就是:一个人做的事必须是他该做的,这才是他做这件事的正经理由。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那些见义不为者所谓的理由,就根本不成其为理由了:只要是一个人,在同类遭遇危难时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这是一个人本应该做的;现在这些见义不为者不仅不这样做,反而理直气壮地说是在保护自己,其名不正言不顺就很明显了。

“该什么样,就怎么样”用孔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其中记述了孔子的一个故事。故事说的是孔子在鲁国内乱后,来到了相邻的齐国。当时齐国的国君齐景公也面临着鲁昭公一样的危险——被大夫陈恒玩弄于手掌之中,随时可能倒台。于是,他就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知道齐景公的忧虑,便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表面意思是说,君主应该像君主的样子,大臣应该像大臣的样子,父亲应该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应该像儿子的样子。其实,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在暗示齐景公:如果要把持住政权,那就像个真正的君主一样行为,不能被权臣玩弄。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孔子那里,“正名”的意思主要就是指一个人该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干什么样的事。如果不该是某个样子的人,却干了那个样子的事,就属于“名不正言不顺”之流。

然而,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名不正言不顺的人和事太多了。在《论语·八佾》中,就记录了两件这样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孔子知道了季孙氏在自家的庭院里用周天子的八佾礼仪来奏乐舞蹈,于是他就很生气地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的意思是说季孙氏连这种不该做的事都敢做,那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另外一件事情是,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在祭奠祖先的仪式完成后,都使用周天子的礼节唱着《雍》诗撤去祭品。孔子知道后,对弟子感叹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在孔子看来,《雍》诗是周天子祭祖时才能用的,它里面那句“助祭的是四方诸侯,主祭的是庄严肃穆的天子”怎么能够在三个大夫的祭祖仪式中使用?正是由于有这么多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这位“至圣先师”才会感到无限的遗憾。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会遇见一些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这些事情虽然同样名不正,但是却毫无言不顺的迹象。比如,上文说到的见义不为者,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觉得羞耻,相反还会自以为精明,自以为“明哲保身”,说起话来毫无愧色,一脸正义凛然的样子。更有甚者,还会嘲笑那些见义勇为者是傻帽。

名不正者虽然面目可憎,但是还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才行。在孔子看来,要想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统治者以身作则:“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见《论语·颜渊》)孔子的意思很明显,只要统治者自己带头做那些该做的事情,人民便会效仿统治者去做他们该做的事。这句话不是一点道理没有: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统治者的言行对老百姓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者本身都在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又怎能够让老百姓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情呢?

同类推荐
  • 墨家的智慧

    墨家的智慧

    本书以墨家思想对生活和生命的认知,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关系的一系列方案。
  • 中华家训(第五卷)

    中华家训(第五卷)

    本书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齐家”文化源远流长。“家训”、“家诫”一类著作,起源于东汉而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是当时世族社会教育制度的产物。
  • 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周易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在深入考得到有益的启发。了解诸子之学中的深切智慧,也可以增强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 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杂著:(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本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回乡之路:寻皈审美生存的家园意境

    回乡之路:寻皈审美生存的家园意境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国内外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综述、“返朴归真”——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价值基础、“道性同构”——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哲学范式、“天人合一”——老庄生态美学思想的终极旨归等。
热门推荐
  • 漫水随

    漫水随

    微弱的阳光从窗缝透进房间,感觉眼睛被刺痛年轻女子匆匆伸手去挡。“医生,她这样可以出院吗?”一旁的中年女子满脸担忧的问。“没事,她只是太久没有接触外界,稍微不适应,慢慢引导自会好的。”白衣的男子走过去拉上窗帘遮住光线。当我清醒的第一天,就呆在这灰暗的病房,没人告诉我原因,我自己也不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从醒来一直缠绕着我,每当绞尽脑汁思考时,医生总会用“慈爱”的眼神告诉我“过去如烟云,即使想起也没有意义,不如从现在起好好生活。”他好像有魔法,看着他的眼睛,听着他的声音,会感觉脑袋空空,然后闭上眼睛美美睡上一觉。后来“我是谁?”好像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了。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禁魔法师

    禁魔法师

    “你是魔法师?”“嗯,我是魔法师。”“那你放个魔法出来。”“抱歉,我不会。”“哈哈,冒牌魔法师,吃我一记火龙术。”“欸欸,我的火龙术呢?”“其实,你也不会魔法!”
  • 上官芊雪

    上官芊雪

    父母之间的约定,开始了未知的旅程,从一对冤家到一对情侣。
  • 鬼道大师

    鬼道大师

    一个活人堕入鬼道的历程……一群恶鬼吃人的故事……一段寻根之旅……
  • 祈圣

    祈圣

    古之能成圣之人寥寥无几。武能成士,士可进师,为人师者,心有天地而方为圣人;故曰:师固常有,圣终不显。四国霍乱,大道旁落,群雄并立,民之哀鸿;于洪源天年,万民祈祷,求圣。
  • 明伦汇编人事典十一岁部

    明伦汇编人事典十一岁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迷雾江湖

    迷雾江湖

    会点三脚猫功夫的小混混克星,皆白家拳十八代传人的青春无敌美少女无意中被穿越到稀奇古怪的迷雾大陆,伴随着身世之谜,经历了一连串匪夷所思又惊险刺激的冒险历程,虽然学艺不精,还好身边总是有帅得没理由的武林绝顶高手争先恐后的当免费保镖,哎呀,淡定淡定。。。。。。
  • 造仙池

    造仙池

    出身虽低,但他没有放弃追求不高,可以保护那小小村落足矣本想平凡,奈何命途多舛天外火雨的融入吞噬了他本就极差的神骨,但却带来了一段全新的记忆,开启了一个遥远而陌生的世界命运从此不同……“行使善良的权利既然掌握在恶人手中,那我便指天为恶,除尽天下伪善之徒!”神骨尽失,化身枯骨少年的方涵在斩下第一颗敌人头颅之时为自己立下了终身的誓言……
  • 不死圣神

    不死圣神

    神奇的重生,离奇的身世。且看神秘少年冥幽,如何历经千辛万苦,复活神王父亲,登上圣神宝座!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